走走看看——西安
北方城市西安,有着宽阔的街道和方正的轮廓。天空有一点灰蒙蒙的,但是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却显得很爽快。
没风的时候会有阳光,阳光穿过冬日的光秃而密集的树枝,落在身上很温暖。
市中心有高而宽厚的城墙。带着古朴而凝重的味道。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斜斜的拢上去,仿佛古时候长眠的将领留下的古老兵刃,寂寞而不甘心的指向天空。
古老的城门在现代城市面前显得有些逼仄的局促,立在繁华的市中心,包裹着鲜花和五彩斑斓的横幅,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别扭。
城门前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汽车穿过城墙的胸膛,轮胎擦地的声音仿佛古老的叹息。
马路边的建筑风格与杭州大有不同,每一栋楼都仿佛更扎实些。虽然通身的玻璃都昭示着现代气息,可那翘起的檐顶却忍不住泄露历史带来的优越感。
我喜欢这里的建筑风格,大气而稳健,豪直而规整。诺大一个城,金红黄的色调,穿过时间的洪流,仍然带着秦唐旧都时的稳健而自负的豪气。
路灯的灯杆很高,不同街区装饰着不同的灯饰。印象很深的是有一种透明材质金红颜色的龙型灯饰,最传统的祥云龙腾,攀在高高的灯柱上,一路过去,整整齐齐,在闪闪的阳光下仿佛糖人师傅浇出来的糖浆棒,非常美丽。
坐在车里,我打量这座城市,总觉得他有我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味道。
西安的女孩子大多数很漂亮,皮肤白而细腻,五官都显得精神。在不够繁华的郊外,有那种摆小食摊的手艺人。年纪40来岁,操着浓重的北方口音,话不多,也不像杭州人那样闲适而热情,但是问个路,总能得到准确而耐心的回答,像这里的建筑一样朴实而踏实。偶尔也会遇到那种刁民,带着粗鲁而缺乏教养的讥笑,刁蛮却也让人没有办法。
可能南方城市住久了,来这边没几天就感冒了,干燥上火流鼻涕,扁桃体也有点发炎。每晚宾馆的暖气让人都无法忍受,打开窗又会被灌进来的冷风冻毙。
这两天睡的不好,头也发晕,但我仍想赶紧把活干完,这样明天可以去周围转一转,走之前,吃几道小吃,挤一场庙会,摸一摸城墙,再看一眼这座城。
后记:次日,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慈恩寺,大雁塔,钟鼓楼,和回民街小吃。
陕西省博物馆:诸多文物中折射出的古代美学与智慧的发展高度。商周多陶器,三足,流线型,大多细脖,尖足,大肚;商周青铜器合金精良,图样大气,动物纹样以虎豹纹和凤鸟纹为尚,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感。秦代以后,铜器的合金工艺较为粗糙,多有锈蚀,铁器渐渐取代铜器。秦工艺精细,一些金器饰物非常小却非常古雅美观,工艺较当代毫不逊色,并且更具美学观感。汉代展出多陶土器物,陶俑的形状也较秦代更小,带着粗砺的泥砂感。汉代瓦当图案多样,有文字、几何图案和动物纹路。其中动物纹路非常美丽,我尤其钟爱各种奔鹿的造型,美丽的角冠,流畅的身躯,修长的四足,骄傲而美好。金银器物中以鎏金银铜竹节薰炉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据说是汉武帝赠送给阳信长公主和卫青的器物,造型修长,盘龙云海,古朴而大气的博山炉式样,非常美丽。另有透光镜,非常奇妙,让人为历史遗忘了如此奇妙的工艺而扼腕。魏晋的宗教雕像非常美丽。印象很深的是类似黑铁质感铸成的佛性,承袭了印度佛像修长窈窕的特点,造型写意。唐代器物的造型和花样已经接近现代审美,虽然精致,但也少了几分惊喜。唐三彩居然是陶器,有一种绿坯,鲜翠欲滴,观之令人叹服。还有一些陶制或者石制的罗汉,脚踩牛舌小鬼,手指刀叉冰刃,双目圆瞪,神情生动,也令我印象颇深。另外还有官窑白瓷,丝路蓝琉璃,都是细致美好的物件,令人感慨古人工艺之精细出色。宋明清之器物无甚令人深刻之印象。大约少了几分新意和大气。倒是有另外展出的佛像石雕群,大气壮观,在幽暗的光线中,带着陈旧古朴的赭色和青绿色,也不失安详美好。
大雁塔没什么好看的地方。塔内三合板的台阶更是让我充满了违和感和荒诞感。塔内每隔几层便会有一个摆摊的小贩。想玄奘和尚当年取经藏经的一片虔诚,修经楼的一片苦心,可能容忍如今塔内一派尘嚣市侩,佛心荒芜。塔内墙上悬着一些古时文人的笔墨,字体不同,却各有其美。杜子美的字居然是这样柔和规整,倒像是太平盛世里的闲来之笔,可见观字识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塔里原本供着玄奘西行所得二百来颗舍利子,如今大多已难寻其迹。诸如佛经,诸如舍利,诸如各种瑰宝,想我中华,有多少美好散佚在历史的风波中。
在慈恩寺的大雄宝殿,虽未烧香,却磕了几个头,求家人平安,求万事如意。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太贪心,回头又重新磕了磕,求家人平安,求自己能更勇敢。不知佛祖可会怪我不够坚定?
买了钟鼓楼的套票,却只看了鼓楼。晨钟暮鼓,倒是听了段演出,热闹的很。在鼓楼上买了一套四张的明信片,是唐寅的丽人行,诗题“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行”色彩艳丽,图案秀美。虽然回来摆渡才知道,诗歌是杜甫的丽人行首两句,而丽人行这一画作题材也是以宋李公麟的画作为尚。至于唐寅的这幅画,估计也不过是后人附会。不过也无所谓,喜欢便好。
回民街,大皮院转了转,没吃到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买了只民间艺人手工制的小毛驴,很是喜人。本还想买皮影,又怕压得皱了坏了,方才作罢。
没风的时候会有阳光,阳光穿过冬日的光秃而密集的树枝,落在身上很温暖。
市中心有高而宽厚的城墙。带着古朴而凝重的味道。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斜斜的拢上去,仿佛古时候长眠的将领留下的古老兵刃,寂寞而不甘心的指向天空。
古老的城门在现代城市面前显得有些逼仄的局促,立在繁华的市中心,包裹着鲜花和五彩斑斓的横幅,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别扭。
城门前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汽车穿过城墙的胸膛,轮胎擦地的声音仿佛古老的叹息。
马路边的建筑风格与杭州大有不同,每一栋楼都仿佛更扎实些。虽然通身的玻璃都昭示着现代气息,可那翘起的檐顶却忍不住泄露历史带来的优越感。
我喜欢这里的建筑风格,大气而稳健,豪直而规整。诺大一个城,金红黄的色调,穿过时间的洪流,仍然带着秦唐旧都时的稳健而自负的豪气。
路灯的灯杆很高,不同街区装饰着不同的灯饰。印象很深的是有一种透明材质金红颜色的龙型灯饰,最传统的祥云龙腾,攀在高高的灯柱上,一路过去,整整齐齐,在闪闪的阳光下仿佛糖人师傅浇出来的糖浆棒,非常美丽。
坐在车里,我打量这座城市,总觉得他有我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味道。
西安的女孩子大多数很漂亮,皮肤白而细腻,五官都显得精神。在不够繁华的郊外,有那种摆小食摊的手艺人。年纪40来岁,操着浓重的北方口音,话不多,也不像杭州人那样闲适而热情,但是问个路,总能得到准确而耐心的回答,像这里的建筑一样朴实而踏实。偶尔也会遇到那种刁民,带着粗鲁而缺乏教养的讥笑,刁蛮却也让人没有办法。
可能南方城市住久了,来这边没几天就感冒了,干燥上火流鼻涕,扁桃体也有点发炎。每晚宾馆的暖气让人都无法忍受,打开窗又会被灌进来的冷风冻毙。
这两天睡的不好,头也发晕,但我仍想赶紧把活干完,这样明天可以去周围转一转,走之前,吃几道小吃,挤一场庙会,摸一摸城墙,再看一眼这座城。
后记:次日,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慈恩寺,大雁塔,钟鼓楼,和回民街小吃。
陕西省博物馆:诸多文物中折射出的古代美学与智慧的发展高度。商周多陶器,三足,流线型,大多细脖,尖足,大肚;商周青铜器合金精良,图样大气,动物纹样以虎豹纹和凤鸟纹为尚,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感。秦代以后,铜器的合金工艺较为粗糙,多有锈蚀,铁器渐渐取代铜器。秦工艺精细,一些金器饰物非常小却非常古雅美观,工艺较当代毫不逊色,并且更具美学观感。汉代展出多陶土器物,陶俑的形状也较秦代更小,带着粗砺的泥砂感。汉代瓦当图案多样,有文字、几何图案和动物纹路。其中动物纹路非常美丽,我尤其钟爱各种奔鹿的造型,美丽的角冠,流畅的身躯,修长的四足,骄傲而美好。金银器物中以鎏金银铜竹节薰炉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据说是汉武帝赠送给阳信长公主和卫青的器物,造型修长,盘龙云海,古朴而大气的博山炉式样,非常美丽。另有透光镜,非常奇妙,让人为历史遗忘了如此奇妙的工艺而扼腕。魏晋的宗教雕像非常美丽。印象很深的是类似黑铁质感铸成的佛性,承袭了印度佛像修长窈窕的特点,造型写意。唐代器物的造型和花样已经接近现代审美,虽然精致,但也少了几分惊喜。唐三彩居然是陶器,有一种绿坯,鲜翠欲滴,观之令人叹服。还有一些陶制或者石制的罗汉,脚踩牛舌小鬼,手指刀叉冰刃,双目圆瞪,神情生动,也令我印象颇深。另外还有官窑白瓷,丝路蓝琉璃,都是细致美好的物件,令人感慨古人工艺之精细出色。宋明清之器物无甚令人深刻之印象。大约少了几分新意和大气。倒是有另外展出的佛像石雕群,大气壮观,在幽暗的光线中,带着陈旧古朴的赭色和青绿色,也不失安详美好。
大雁塔没什么好看的地方。塔内三合板的台阶更是让我充满了违和感和荒诞感。塔内每隔几层便会有一个摆摊的小贩。想玄奘和尚当年取经藏经的一片虔诚,修经楼的一片苦心,可能容忍如今塔内一派尘嚣市侩,佛心荒芜。塔内墙上悬着一些古时文人的笔墨,字体不同,却各有其美。杜子美的字居然是这样柔和规整,倒像是太平盛世里的闲来之笔,可见观字识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塔里原本供着玄奘西行所得二百来颗舍利子,如今大多已难寻其迹。诸如佛经,诸如舍利,诸如各种瑰宝,想我中华,有多少美好散佚在历史的风波中。
在慈恩寺的大雄宝殿,虽未烧香,却磕了几个头,求家人平安,求万事如意。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太贪心,回头又重新磕了磕,求家人平安,求自己能更勇敢。不知佛祖可会怪我不够坚定?
买了钟鼓楼的套票,却只看了鼓楼。晨钟暮鼓,倒是听了段演出,热闹的很。在鼓楼上买了一套四张的明信片,是唐寅的丽人行,诗题“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行”色彩艳丽,图案秀美。虽然回来摆渡才知道,诗歌是杜甫的丽人行首两句,而丽人行这一画作题材也是以宋李公麟的画作为尚。至于唐寅的这幅画,估计也不过是后人附会。不过也无所谓,喜欢便好。
回民街,大皮院转了转,没吃到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买了只民间艺人手工制的小毛驴,很是喜人。本还想买皮影,又怕压得皱了坏了,方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