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重温《我的父亲母亲》
11月27日,在这个众生国考的日子,蕾爷同严亲二仔却没出息地偏安一隅,放弃美妙的午休,决定在这个温暖却不明媚的午后,重温《我的父亲母亲》。
严亲儿是个泪腺发达的人类,影片刚刚开场就开始了泪奔,搞得蕾爷措手不及,忘记了给她准备好看电影必备品——面纸,该打,噜噜~~
这个电影同偶颇有渊源,记得第一次看此片是在1999年,当时正在上初一,学校在轰轰烈烈的元旦大联欢之后给童鞋们放了这个正在上映的电影(记得当时木有掏电影票钱就看了大片,现在此等好事在梦里也不会有了……)那时候年纪小,刚刚走进那个叫青春期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懵懂无知,对于电影的鉴赏也大多停留于满足好奇心的猎奇阶段(也许根本谈不上鉴赏,呵呵),我惊喜地发现还有农村集体生活里的送派饭的活动,碗儿碎了还能有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锔好……
其实那次的观影还是深深的感动了偶,偶深深地记得电影结束时候章子怡地奔跑在那条连接父亲和母亲情的小路上的欢乐的样子,然后她摄影机慢慢推远变小,最后定格,一片豁达空旷意味悠长的美妙画面,动人的电影音乐在此刻达到高潮,就这样,我那时那颗孩童小心脏就这样被抓紧、放松再抓紧、再放松,最后竟也有了那无尽的怅惘和联翩的浮想……我还记得那个穿着并不显身材的大红棉袄的招娣竟是那么美,她不用坦胸露乳,就可以用那清纯的小眼神秒杀众生,这是怎样一种美啊……于是乎那时当机立断地就喜欢上了章子怡,再后来就看到她出现在了第二年的春晚上,还是开场节目的领舞,心下想,哦,此女,必定前途无量~~
事实果真如此。多少年以后,虽然我已经不再喜欢章子怡,甚至开始讨厌她,觉得她做作、虚伪、矫情、高调、傲慢、张狂、目中无人,没有演技,以为在美国拍了几部不入流的电影就可以回国卖大充好莱坞super star,但是我还是对她的处女作木有抵抗力,她的眼神干净的就像泰戈尔手下的那一首首精美无邪的长诗,她的笑容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散文故乡里那一弯明月一样娇羞质朴却沁人心脾永难忘怀……如果评选章小姐代表作,我想应该不是神马《最爱》,也不是神马《非常完美》,还不是神马《英雄》《十面埋伏》,甚至不是《卧虎藏龙》,更不是神马皇后、小妹之类的角色,而恰恰应是这个名叫招娣得土的掉渣的农村姑娘。有的歌手只靠有一两个歌儿唱红一辈子,演员也一样,一个好角色就可以圆满一生。张大导不愧是调教演员的高手,初出茅庐的章小姐被他打造得完美无缺,清水芙蓉,浑然天成,棉袄遮不住光芒,简单挡不住气场~于是乎我又想起了《秋菊打官司》里面的巩俐大姐,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啊~~~
容偶继续讲此片和偶渊源。
大二。参加一个神马神马文学社的诗歌朗诵比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件事办得多么矫情。可是大一大二的时候貌似就是一个脑门爱发热,矫情红似火的年纪,哈哈)当时和搭档朗诵了一首跟“母亲”相关的长诗,还配了把乐~~呼呼,当时的配乐就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的背景音乐,记得当时比赛时在这段煽情的音乐的挑逗下偶的搭档完全入戏,陷入了神人无己的高级境界,直把个长诗朗诵到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眼泪横流,台下的评委看偶的搭档小姑娘哭得梨花带雨,于是乎为以资鼓励她这种劳模儿般的专业精神特颁给了偶们一个优秀大奖~~哇哈哈~~往事不堪回首~~
说这个是为了讲讲这个电影的音乐。电影音乐是电影的必要元素。是画外音的一种,比直白的电影台词更加煽情,因为它有着一双大魔手,不用说话,就能拽着观众的情绪起起伏伏,让观众甘心俯首称臣。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配乐不得不让我举起双手挂上白旗缴械投降,偶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着闷骚基因并且学文学还和文艺青年稍稍沾点边的女滴对这种音乐是无法有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只能束手就擒。电影中在招娣和洛先生一见钟情的时候,曲子是温婉的,带着一丝丝小娇羞,一点点的暗示着美妙爱情的发生和刻骨故事的开始,牵引着观众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激发观众的电影热情;在招娣和洛先生爱情发展的阶段,配乐曲一般用笛子吹出来,带着姑娘暗恋心上人的小忐忑和对未知爱情的小惶恐和爱情含苞待放的小欣喜,悠长又隽永;在两人爱情突遭变故,经受考验的时刻,乐曲开始变为厚重的混音,带有些许悲怆,观众的眼泪因此不能自已;在影片结尾,心上人终于冲破障碍回到身边的时刻,曲子先抑后扬,从低沉到高亢,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般,观众的情绪也因此而喷薄,就像要出海的洪水,一直在酝酿在压抑,想要奔腾却不能,直到冲破出海口,然后豁然开朗,一泻千里。
从结构上来看,《我的父亲母亲》使用了插叙的手法。电影以以父亲的突然去世为开端接着电影故事的主题——对父母故事的叙述,在结尾又回归了当下父亲去世后的情境,首尾呼应,善始善终。在讲述父母亲相爱的故事中,有几个意象不能忽略。首先是那条乡间的小路。这部电影在英语地区上映时的名字叫《The road home》,可见这条小路在这个电影中的重要性。父亲和母亲在那条曲折的乡间小路上相见、相识、相恋、相爱、相离、相逢,那条小路是连接父母爱情的红线,在父亲死后母亲坚持以人力抬棺回村就是为了让父亲温习那条小路,永远记得那条小路,因为那条路是父母的爱情之路,是他们身心彼此交融的人生之路,在这个意义上,路的内涵被升华和扩大,言有尽而意无穷。还有一个意象是青花碗。青花碗在这个电影中的分量也是很重的。在母亲暗恋父亲的阶段,母亲的感情是通过与青花碗有关的一系列事件表达的,比如吃派饭、吃公饭,而在父亲突然离去来不得道别的时候,青花碗也意外跌碎了,因此暗示着爱情遇到了考验,最后招弟的母亲修好了青花碗,又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暗示,暗示先生会回来,有情人会终成眷属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花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碗,而是父母爱情发展变化的暗示符号。第三个不得不说的意象就是奔跑。女主人公招弟的奔跑。在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招弟有很多在小路上奔跑的戏,据说在拍摄时张艺谋对跑戏的拍摄要求相当严格,章子怡为此不知跌了多少跤,受了多少罪。“跑”是有深意的,暗示着女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招弟不安于嫁本村人,她爱上了外面世界来的有知识的先生,她为了追逐自己的感情不住的奔跑,遇到了风险也无所畏惧,在这个意义上,当老师的父亲也是一个符号,象征了母亲对自由辽远幸福生活的永远追逐。因此,这一点上,本片还有这超越爱情意义的更高的指向。
当年电影出炉的时候一些影评人刻薄地说张艺谋这个电影钻了空子、耍了心眼、玩了投机倒把,用一部“音乐剧”打发观众。但是,偶却认为这个电影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我不否认《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张大导电影水平的高超和表现的深刻,但是偶并不赞赏《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对于阴郁人性的白描般的刻画,更加唾弃《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对没有内容的形式的追逐和对技巧的无聊炫弄,这是对观众智商的亵渎,甚至是中国电影的倒退。如果说钻空子,我倒认为《山楂树之恋》有此嫌疑。张导在技术炫弄电影玩到万般唾骂时刻,转到一部火热一时的网络小说的电影化拍摄,看似仿佛回归了让让其起家的现实主义电影之中,但是从拍摄动机、拍摄目的等等上看,《山楂树之恋》只是张艺谋换了一种形式圈钱的佐证而已,电影对于情的刻画痕迹单调简单,甚至蹩脚,除了还能依稀辨识出来的张艺谋电影的特有的一些意象特点的痕迹之外,在形而上的关怀上根本没有高度可言,甚至没有原著小说能带给人的静秋老三的有缘无分的扼腕叹息……周冬雨不会是第二个章子怡,“山楂树”也没有资格与“父亲母亲”媲美。不能否认张艺谋木有才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证明。他只是后期走差了路子,穿反了鞋子。
而《我的父亲母亲》是对人类最美好感情的倾心呵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故事情节简单却四两拨千斤,因此,偶经常会有重温此片的欲望,并且,在每一次重温的时候,偶都能毫不吝啬地,泪奔。
又一次啰嗦的碎碎念,还念了这久,连自个儿都快烦自个儿了,严亲催吃晚饭,走了,回见。
严亲儿是个泪腺发达的人类,影片刚刚开场就开始了泪奔,搞得蕾爷措手不及,忘记了给她准备好看电影必备品——面纸,该打,噜噜~~
这个电影同偶颇有渊源,记得第一次看此片是在1999年,当时正在上初一,学校在轰轰烈烈的元旦大联欢之后给童鞋们放了这个正在上映的电影(记得当时木有掏电影票钱就看了大片,现在此等好事在梦里也不会有了……)那时候年纪小,刚刚走进那个叫青春期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懵懂无知,对于电影的鉴赏也大多停留于满足好奇心的猎奇阶段(也许根本谈不上鉴赏,呵呵),我惊喜地发现还有农村集体生活里的送派饭的活动,碗儿碎了还能有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锔好……
其实那次的观影还是深深的感动了偶,偶深深地记得电影结束时候章子怡地奔跑在那条连接父亲和母亲情的小路上的欢乐的样子,然后她摄影机慢慢推远变小,最后定格,一片豁达空旷意味悠长的美妙画面,动人的电影音乐在此刻达到高潮,就这样,我那时那颗孩童小心脏就这样被抓紧、放松再抓紧、再放松,最后竟也有了那无尽的怅惘和联翩的浮想……我还记得那个穿着并不显身材的大红棉袄的招娣竟是那么美,她不用坦胸露乳,就可以用那清纯的小眼神秒杀众生,这是怎样一种美啊……于是乎那时当机立断地就喜欢上了章子怡,再后来就看到她出现在了第二年的春晚上,还是开场节目的领舞,心下想,哦,此女,必定前途无量~~
事实果真如此。多少年以后,虽然我已经不再喜欢章子怡,甚至开始讨厌她,觉得她做作、虚伪、矫情、高调、傲慢、张狂、目中无人,没有演技,以为在美国拍了几部不入流的电影就可以回国卖大充好莱坞super star,但是我还是对她的处女作木有抵抗力,她的眼神干净的就像泰戈尔手下的那一首首精美无邪的长诗,她的笑容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散文故乡里那一弯明月一样娇羞质朴却沁人心脾永难忘怀……如果评选章小姐代表作,我想应该不是神马《最爱》,也不是神马《非常完美》,还不是神马《英雄》《十面埋伏》,甚至不是《卧虎藏龙》,更不是神马皇后、小妹之类的角色,而恰恰应是这个名叫招娣得土的掉渣的农村姑娘。有的歌手只靠有一两个歌儿唱红一辈子,演员也一样,一个好角色就可以圆满一生。张大导不愧是调教演员的高手,初出茅庐的章小姐被他打造得完美无缺,清水芙蓉,浑然天成,棉袄遮不住光芒,简单挡不住气场~于是乎我又想起了《秋菊打官司》里面的巩俐大姐,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啊~~~
容偶继续讲此片和偶渊源。
大二。参加一个神马神马文学社的诗歌朗诵比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件事办得多么矫情。可是大一大二的时候貌似就是一个脑门爱发热,矫情红似火的年纪,哈哈)当时和搭档朗诵了一首跟“母亲”相关的长诗,还配了把乐~~呼呼,当时的配乐就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的背景音乐,记得当时比赛时在这段煽情的音乐的挑逗下偶的搭档完全入戏,陷入了神人无己的高级境界,直把个长诗朗诵到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眼泪横流,台下的评委看偶的搭档小姑娘哭得梨花带雨,于是乎为以资鼓励她这种劳模儿般的专业精神特颁给了偶们一个优秀大奖~~哇哈哈~~往事不堪回首~~
说这个是为了讲讲这个电影的音乐。电影音乐是电影的必要元素。是画外音的一种,比直白的电影台词更加煽情,因为它有着一双大魔手,不用说话,就能拽着观众的情绪起起伏伏,让观众甘心俯首称臣。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配乐不得不让我举起双手挂上白旗缴械投降,偶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着闷骚基因并且学文学还和文艺青年稍稍沾点边的女滴对这种音乐是无法有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只能束手就擒。电影中在招娣和洛先生一见钟情的时候,曲子是温婉的,带着一丝丝小娇羞,一点点的暗示着美妙爱情的发生和刻骨故事的开始,牵引着观众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激发观众的电影热情;在招娣和洛先生爱情发展的阶段,配乐曲一般用笛子吹出来,带着姑娘暗恋心上人的小忐忑和对未知爱情的小惶恐和爱情含苞待放的小欣喜,悠长又隽永;在两人爱情突遭变故,经受考验的时刻,乐曲开始变为厚重的混音,带有些许悲怆,观众的眼泪因此不能自已;在影片结尾,心上人终于冲破障碍回到身边的时刻,曲子先抑后扬,从低沉到高亢,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般,观众的情绪也因此而喷薄,就像要出海的洪水,一直在酝酿在压抑,想要奔腾却不能,直到冲破出海口,然后豁然开朗,一泻千里。
从结构上来看,《我的父亲母亲》使用了插叙的手法。电影以以父亲的突然去世为开端接着电影故事的主题——对父母故事的叙述,在结尾又回归了当下父亲去世后的情境,首尾呼应,善始善终。在讲述父母亲相爱的故事中,有几个意象不能忽略。首先是那条乡间的小路。这部电影在英语地区上映时的名字叫《The road home》,可见这条小路在这个电影中的重要性。父亲和母亲在那条曲折的乡间小路上相见、相识、相恋、相爱、相离、相逢,那条小路是连接父母爱情的红线,在父亲死后母亲坚持以人力抬棺回村就是为了让父亲温习那条小路,永远记得那条小路,因为那条路是父母的爱情之路,是他们身心彼此交融的人生之路,在这个意义上,路的内涵被升华和扩大,言有尽而意无穷。还有一个意象是青花碗。青花碗在这个电影中的分量也是很重的。在母亲暗恋父亲的阶段,母亲的感情是通过与青花碗有关的一系列事件表达的,比如吃派饭、吃公饭,而在父亲突然离去来不得道别的时候,青花碗也意外跌碎了,因此暗示着爱情遇到了考验,最后招弟的母亲修好了青花碗,又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暗示,暗示先生会回来,有情人会终成眷属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花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碗,而是父母爱情发展变化的暗示符号。第三个不得不说的意象就是奔跑。女主人公招弟的奔跑。在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招弟有很多在小路上奔跑的戏,据说在拍摄时张艺谋对跑戏的拍摄要求相当严格,章子怡为此不知跌了多少跤,受了多少罪。“跑”是有深意的,暗示着女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招弟不安于嫁本村人,她爱上了外面世界来的有知识的先生,她为了追逐自己的感情不住的奔跑,遇到了风险也无所畏惧,在这个意义上,当老师的父亲也是一个符号,象征了母亲对自由辽远幸福生活的永远追逐。因此,这一点上,本片还有这超越爱情意义的更高的指向。
当年电影出炉的时候一些影评人刻薄地说张艺谋这个电影钻了空子、耍了心眼、玩了投机倒把,用一部“音乐剧”打发观众。但是,偶却认为这个电影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我不否认《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张大导电影水平的高超和表现的深刻,但是偶并不赞赏《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对于阴郁人性的白描般的刻画,更加唾弃《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对没有内容的形式的追逐和对技巧的无聊炫弄,这是对观众智商的亵渎,甚至是中国电影的倒退。如果说钻空子,我倒认为《山楂树之恋》有此嫌疑。张导在技术炫弄电影玩到万般唾骂时刻,转到一部火热一时的网络小说的电影化拍摄,看似仿佛回归了让让其起家的现实主义电影之中,但是从拍摄动机、拍摄目的等等上看,《山楂树之恋》只是张艺谋换了一种形式圈钱的佐证而已,电影对于情的刻画痕迹单调简单,甚至蹩脚,除了还能依稀辨识出来的张艺谋电影的特有的一些意象特点的痕迹之外,在形而上的关怀上根本没有高度可言,甚至没有原著小说能带给人的静秋老三的有缘无分的扼腕叹息……周冬雨不会是第二个章子怡,“山楂树”也没有资格与“父亲母亲”媲美。不能否认张艺谋木有才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证明。他只是后期走差了路子,穿反了鞋子。
而《我的父亲母亲》是对人类最美好感情的倾心呵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故事情节简单却四两拨千斤,因此,偶经常会有重温此片的欲望,并且,在每一次重温的时候,偶都能毫不吝啬地,泪奔。
又一次啰嗦的碎碎念,还念了这久,连自个儿都快烦自个儿了,严亲催吃晚饭,走了,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