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
前段时间在广州实习,周末没事干去逛逛天河。到天河,习惯性到书城走走。在地下的音像和音乐逛了下,上去逛图书,发现一些不错的书。拿起看看,还挺想买。
然后接下来的念头是,上网去当当或者京东买吧。
似乎除了公务员考试资料之外我还真的好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了。
小时候逛书店买书是一大期待。
茂名市区小时候只有两个大书店,河东书店和河西书店。小学的时候,河东书店很破的,主要去河西。河西书店很早以前,曾经还用一整块大木板,上面一本本把书摆着卖;后来还有玻璃柜的,书在玻璃柜里卖。想到这样“古典”的画面,出现在90年代中,竟也仿佛如此久远。后来河东书店装修过了,好很多了,有很多教辅书,初中也就去去那里买书。现在也还倒是河东书店稍微大点。
高中的时候,私营的一些书店开始有了。印象较深的是“五羊书店”,经常有一些新华书店没有的好书。还记得高考完了的那天,考完好好去吃了一顿,逛了下五羊书店,买了本《爵士乐简明史》和《马氏文通》;后者我高中一直很想看,高三结束买下它之后却再也没有兴趣去看了。
高中的时候来广州几次,也就常去的是天河城书店。天河城书店比茂名的书店都大好多倍,第一次去天河城书店的时候是挺够激动的。后来到北京,去到王府井书店、西单书城,虽然也是比天河书店大,但那种激动倒是没有那么厉害了。
小时候还是挺喜欢看书的,连去到别的地方,往往别的地方也不想去,就想去书店转转看看有什么我们那里书店没有的书。
上了大学,来到北京。以前旅游的时候逛过王府井书店,王府井书店比天河购书中心大些。然而西单的书城更大。噢天,刚来的时候在清河,也经常跑出来到那里看书买书。
不过后来发现,不需要跑那么远。就在中关村那块有海图嘛。还有中关村书店。还有一个有很多字帖卖的新华书店,还有一个地下的大书店,名字似乎叫做竹林风?确实忘了,因为跟后来别人带我去看的那个风入松名字很接近。第三极书局,也是一个重要的记忆。面积极大,然后排队买书极其麻烦……
现在上段最后提到的三个书店都已经是纯粹的记忆了。
大四的时候别人带我去了万圣书园,那里也不错。
然后,终于到了不是记忆中的这个“然后“,我比较习惯于在网上买书。网上买书有折扣,花费的时间少了自不必说,除了跑去取快递的那点时间和气力之外真的还不花别的什么了。
嗯,等待快递的这段时间的心情也是值得一提的。
要我说,确实得承认,在实体书店一点点寻找想要的书,这确实很有情趣。说的是,情趣,而并非就是“乐趣”本身——很想要一本书而找不到是说不上乐的,逛了一下午没地方坐也是说不是乐的……等等;只不过确实,很有一番独特的味道在里面,所以还是,“情趣”,有那么点爱书、爱知识的感情于其中,有一点点苦也是有趣味的。
然而,怎么说呢,到现在,我要选择的是:想要的、需要的书,直接跑网上买,网上买不到另说;有空有闲情的,再去逛逛吧。
去年一年,我想想看,也就逛了一次书店。以往本科的时候,大一总是周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或者海图渡过,搬过本部来之后也常常在回家之前逛饱一次书店、打一次牙祭(这个牙祭真真指的是吃的,不是精神食粮的意思)。研究生以来,看“严肃作品”越来越少,非需要不看,自然也很少去书店找;而闲情呢,也没有了,自然也很少去书店逛。
于是于是,这个习惯就没了。只是偶尔想起,去走走,也经常嫌太累。
这次回来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去买报纸,在小书店看到比较想看的书,当时想着,哎,路上别带书了,重;然后去到广州,也没有什么买书的欲望——确切地说,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的欲望了。
不过,我想实体书店也还是会在的,但是它将要如何地生存下来,活下来,是业者要考虑的问题吧。一些人还是有这个情趣的需求的,至少我去天河购书中心还是见到满满当当的人的嘛。
然后接下来的念头是,上网去当当或者京东买吧。
似乎除了公务员考试资料之外我还真的好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了。
小时候逛书店买书是一大期待。
茂名市区小时候只有两个大书店,河东书店和河西书店。小学的时候,河东书店很破的,主要去河西。河西书店很早以前,曾经还用一整块大木板,上面一本本把书摆着卖;后来还有玻璃柜的,书在玻璃柜里卖。想到这样“古典”的画面,出现在90年代中,竟也仿佛如此久远。后来河东书店装修过了,好很多了,有很多教辅书,初中也就去去那里买书。现在也还倒是河东书店稍微大点。
高中的时候,私营的一些书店开始有了。印象较深的是“五羊书店”,经常有一些新华书店没有的好书。还记得高考完了的那天,考完好好去吃了一顿,逛了下五羊书店,买了本《爵士乐简明史》和《马氏文通》;后者我高中一直很想看,高三结束买下它之后却再也没有兴趣去看了。
高中的时候来广州几次,也就常去的是天河城书店。天河城书店比茂名的书店都大好多倍,第一次去天河城书店的时候是挺够激动的。后来到北京,去到王府井书店、西单书城,虽然也是比天河书店大,但那种激动倒是没有那么厉害了。
小时候还是挺喜欢看书的,连去到别的地方,往往别的地方也不想去,就想去书店转转看看有什么我们那里书店没有的书。
上了大学,来到北京。以前旅游的时候逛过王府井书店,王府井书店比天河购书中心大些。然而西单的书城更大。噢天,刚来的时候在清河,也经常跑出来到那里看书买书。
不过后来发现,不需要跑那么远。就在中关村那块有海图嘛。还有中关村书店。还有一个有很多字帖卖的新华书店,还有一个地下的大书店,名字似乎叫做竹林风?确实忘了,因为跟后来别人带我去看的那个风入松名字很接近。第三极书局,也是一个重要的记忆。面积极大,然后排队买书极其麻烦……
现在上段最后提到的三个书店都已经是纯粹的记忆了。
大四的时候别人带我去了万圣书园,那里也不错。
然后,终于到了不是记忆中的这个“然后“,我比较习惯于在网上买书。网上买书有折扣,花费的时间少了自不必说,除了跑去取快递的那点时间和气力之外真的还不花别的什么了。
嗯,等待快递的这段时间的心情也是值得一提的。
要我说,确实得承认,在实体书店一点点寻找想要的书,这确实很有情趣。说的是,情趣,而并非就是“乐趣”本身——很想要一本书而找不到是说不上乐的,逛了一下午没地方坐也是说不是乐的……等等;只不过确实,很有一番独特的味道在里面,所以还是,“情趣”,有那么点爱书、爱知识的感情于其中,有一点点苦也是有趣味的。
然而,怎么说呢,到现在,我要选择的是:想要的、需要的书,直接跑网上买,网上买不到另说;有空有闲情的,再去逛逛吧。
去年一年,我想想看,也就逛了一次书店。以往本科的时候,大一总是周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或者海图渡过,搬过本部来之后也常常在回家之前逛饱一次书店、打一次牙祭(这个牙祭真真指的是吃的,不是精神食粮的意思)。研究生以来,看“严肃作品”越来越少,非需要不看,自然也很少去书店找;而闲情呢,也没有了,自然也很少去书店逛。
于是于是,这个习惯就没了。只是偶尔想起,去走走,也经常嫌太累。
这次回来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去买报纸,在小书店看到比较想看的书,当时想着,哎,路上别带书了,重;然后去到广州,也没有什么买书的欲望——确切地说,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的欲望了。
不过,我想实体书店也还是会在的,但是它将要如何地生存下来,活下来,是业者要考虑的问题吧。一些人还是有这个情趣的需求的,至少我去天河购书中心还是见到满满当当的人的嘛。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