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杂时的《闲书四种》
从工作室盗得一本《闲书四种》,书后有一购书章,“苏州石路书店”,想来是老童某年于苏州购得。除夕至今,画图之余间歇翻翻,今日观毕,聊发牢骚。
《影梅庵忆语》,最喜董小宛心性,其中有其喜以芥茶滔饭,酱瓜豉豆即为一餐一节,非常应景,过年数日只觉油脂满肠,恨不得马上实践一二。冒辟疆此人以复社君子自居,然负陈圆圆在先,后又因懦弱无能距董小宛于千里之外,至他人从旁周旋方惺惺作态表示愿纳此妾,如此道貌岸然之人,吾甚恶之。初时观高阳之《明末四公子》,有推其为首之举,顿觉不值。若非乱世,小宛能托身此人?
《浮生六记》,三白芸娘皆可爱之人,然芸娘虽因不容于时,又受害于叔,自身行为也有欠妥之处。信中呼公公为“老人”,呼婆婆为“令堂”,不异于现时呼为“老头子”“你妈”耶?无怪乎“老人”怒发冲冠。三白记述与芸娘、朋友等人游览一方的文字最为精彩,对于景致只因自觉美而称美,丝毫不关乎声名,此一点颇中吾意。“闺中记乐”一节提到沧浪亭,对照着现时的图纸来看,与文字不合,三白言及面水有一轩室,名“我取轩”,有楹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轩名配此联,暗含相关之意,昔时往沧浪亭,记得有此联,却不记得有此轩,按图索骥,当为现今之“面水轩”,则此名差矣,此轩并非为面水(乃字面意尔),而有“取”之用,如此方才与楹联相对。
《香畹楼忆语》与《秋灯琐忆》似略逊一筹,前者似有不尽之意,后者未免伤怀过多。
四书中三白的文字最为浅显易懂,写导言的人认为三白因未受传统儒家教育,故而文字不受束缚,反而清新脱俗,自然生动。莫非浅显易懂果真为美之先导?看来言语不清的人真是伤不起。。。
书中每有注释处,除却古文字的解释,大部分则为隐语的释义,比如“蕉叶”,指的是形如蕉叶的酒杯,“脂粉气”指人工痕迹,“屠门之嚼”指吃肉等等,蕉叶与酒杯有形之关联,脂粉气与人工有相同做法之关联,屠门之嚼与吃肉有因果之关联。而在前三篇中,因为作文之时,所爱所忆之人均已亡故,故而每每有追忆前事,末尾加一句,“竟成谶语”,以此来附会佳人之死与先前的行事是有关联的。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常常被指为与西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西人重视物本身,而中国人更重视物与物之间的”关联“。之前往往纠结于这样的问题:看到了物本身与看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究竟区别在哪里呢?是西人格物而中人不格物之别?
今日突发奇想,若以中人的思维探索一番何如?如果物本身并非重要,那么园子里那些廊子,轩,室等本身并非为自己而存在,而是”顾左右而言他“。一条廊子,其本身并无价值,关键是它通往哪里,出入口是否别致,能引人遐想?廊子曲折之处是否透漏了别家春色?抑或是能将行走之人映入水中?这样想来,忽然理解了先前ZYH老师所谓园子里有了男主角,必有一相对的女主角之说,盖一物无所出,物与物相映引起的联想才是关键。这样想来,园子与空间殊无关系,造园之人有累数年方成一园者,盖一时无以出新意,俟其悄然而至耳!而差陋者,则不分时空,皆以惯招应对,而致落入俗套。
《影梅庵忆语》,最喜董小宛心性,其中有其喜以芥茶滔饭,酱瓜豉豆即为一餐一节,非常应景,过年数日只觉油脂满肠,恨不得马上实践一二。冒辟疆此人以复社君子自居,然负陈圆圆在先,后又因懦弱无能距董小宛于千里之外,至他人从旁周旋方惺惺作态表示愿纳此妾,如此道貌岸然之人,吾甚恶之。初时观高阳之《明末四公子》,有推其为首之举,顿觉不值。若非乱世,小宛能托身此人?
《浮生六记》,三白芸娘皆可爱之人,然芸娘虽因不容于时,又受害于叔,自身行为也有欠妥之处。信中呼公公为“老人”,呼婆婆为“令堂”,不异于现时呼为“老头子”“你妈”耶?无怪乎“老人”怒发冲冠。三白记述与芸娘、朋友等人游览一方的文字最为精彩,对于景致只因自觉美而称美,丝毫不关乎声名,此一点颇中吾意。“闺中记乐”一节提到沧浪亭,对照着现时的图纸来看,与文字不合,三白言及面水有一轩室,名“我取轩”,有楹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轩名配此联,暗含相关之意,昔时往沧浪亭,记得有此联,却不记得有此轩,按图索骥,当为现今之“面水轩”,则此名差矣,此轩并非为面水(乃字面意尔),而有“取”之用,如此方才与楹联相对。
《香畹楼忆语》与《秋灯琐忆》似略逊一筹,前者似有不尽之意,后者未免伤怀过多。
四书中三白的文字最为浅显易懂,写导言的人认为三白因未受传统儒家教育,故而文字不受束缚,反而清新脱俗,自然生动。莫非浅显易懂果真为美之先导?看来言语不清的人真是伤不起。。。
书中每有注释处,除却古文字的解释,大部分则为隐语的释义,比如“蕉叶”,指的是形如蕉叶的酒杯,“脂粉气”指人工痕迹,“屠门之嚼”指吃肉等等,蕉叶与酒杯有形之关联,脂粉气与人工有相同做法之关联,屠门之嚼与吃肉有因果之关联。而在前三篇中,因为作文之时,所爱所忆之人均已亡故,故而每每有追忆前事,末尾加一句,“竟成谶语”,以此来附会佳人之死与先前的行事是有关联的。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常常被指为与西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西人重视物本身,而中国人更重视物与物之间的”关联“。之前往往纠结于这样的问题:看到了物本身与看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究竟区别在哪里呢?是西人格物而中人不格物之别?
今日突发奇想,若以中人的思维探索一番何如?如果物本身并非重要,那么园子里那些廊子,轩,室等本身并非为自己而存在,而是”顾左右而言他“。一条廊子,其本身并无价值,关键是它通往哪里,出入口是否别致,能引人遐想?廊子曲折之处是否透漏了别家春色?抑或是能将行走之人映入水中?这样想来,忽然理解了先前ZYH老师所谓园子里有了男主角,必有一相对的女主角之说,盖一物无所出,物与物相映引起的联想才是关键。这样想来,园子与空间殊无关系,造园之人有累数年方成一园者,盖一时无以出新意,俟其悄然而至耳!而差陋者,则不分时空,皆以惯招应对,而致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