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总结——自我剖析之一瞥
近日有友人劝我别整天想着黑格尔啊史铁生啊存在主义啊神马的,让我多出去走走溜溜,这一番好意让我感动,无奈我生性不喜动,比那只在伦敦的懒熊还要懒啊,况且一直对旅游观光没啥子兴趣爱好,倒是对一个人的旅行一直有所设想,不过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在中国。我在欧洲流浪,从未停止返乡。
其实我一直都挺羡慕那些可以随时随地到处游玩的人,但我始终没法投入这样的热情,或许我的热情只在别处,在文字里,在书籍里,在那一片幽灵的国度里,在一处小小的人间里。未来德国以前,也设想过自己要到罗马、巴黎、希腊、布拉格、海德堡、弗莱堡、耶拿、巴塞尔去玩,现在却毫无兴趣,或许我已老去。
现在想来,我自己整个像是一只在阴郁的内部旋转的陀螺,阴郁是我的本质,我只是借助幻想的无限性来展开对天空和大地的追求,不错,我就是一只在黑暗的内部旋转的陀螺,地球自转带给我偏向的速度,地球的重力让我不至于漂浮在空中,我沉迷于内心里的血腥和杀戮,我也向往夜晚的一片月色,我整个是矛盾。
从可以记事开始,我对于节日从来没有过任何形式的喜悦或者向往,我不会要求礼物,不会要求新衣服,不会要求压岁钱,如果有可能,如果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了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或者黑格尔,或许我会要求一本书,然后静静地在一处角落里认真阅读,外面的烟火与我无关,或许这就是我从小就有的阴郁吧。
或许我从小就没有任何期待的可能,所以干脆断绝了在节日里期待些什么,尤其也断绝了对节日本身的期待,我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节日和节日里的人们保持距离,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而是我自己处于一个不合时宜的位置上,既然不能融入,那就不要破坏他们的喜悦吧。
又想起希思克利夫。文学中的人物对我来说比现实的生活来得更为亲切,他们似乎就是我的命。直到刚才提到自己的阴郁,我才意识到,之所以会如此爱希思克利夫,这与我自己的阴郁本质内在相关,我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经由希思克利夫而回归到阴郁的时刻,回归到黑暗的绝对性,一种深深的血红。
我没有诗人的圈子,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尝试写诗,没得到过别人的认同,包括自己最亲近的人,我只是自己写,写那些内部里实实在在自己涌现出来的风景,然后以最为确切的词语言说出来,我听从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流淌就成为了诗歌。
地球为每个人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自转,有一种自转能够较多地和别人围绕在一起,成为共同的向心力,有一种自转却较少地和别人围绕在一起,总是偏离正常轨道,寻找另外的方向。我会继续写,或许就在下一秒钟,在高山之巅的想象之中,看着万家灯火的辉煌,和一个寂寞独唱的地球。总得需要有那么一些人,为着一种光明,而寂寞地写作,能够这样做的诗人、作家等等,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才特别尊重和喜爱史铁生。
曾经写过一句诗,今天献给@ 知书子 @我爱田想想 @ philiuris瓜 ,谢谢你们在黎明前陪我说话,给我鼓励:“有火相伴的日子 有斧子劈开石头取水的日子 你我望断喜马拉雅 八千里提酒而归”——《日子》
现在回想一下,写下第一首诗的时间是在2006年,标题为《十字架上的流血者》,中间几年,都只是偶尔写写,并没有几首,直到2011年的秋天,我在武汉大学租来的一个小房间里住,对面是珞珈山,我每天都在窗前感受黑暗和黎明的关系,写下了几首诗,最近的喷发是从今年年初写给@寸言士 的《深渊》开始的。
统计了一下,从2006年到现在,写下的诗一共只有三十多首,其中有二十多首就是这个月里写的,在这里要再次感谢那些鼓励我写诗的友人,写诗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华,这些都与诗歌无关,写诗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是对自己内部的观看,是我在某个瞬间的快速存在于此。再次感谢。
2007年至2011年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放弃了写诗,原因大概是,一来自己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观念到底该如何去写,这与自己对诗的认识有关;二来没有任何人对我写的诗有过些许承认(包括我自己,在诗歌方面我极为不自信);三来自己必须专注于哲学的主业,阅读那些艰深的书籍,我一度以为这会损害诗歌。
在2007年,在大量阅读从荷马到卡尔维诺的西方文学作品之后,在阅读完鲁迅全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海子骆一禾西川戈麦等汉语诗歌小说作品之后,在读完我导师邓晓芒在《文学与文化三论》中提到的经典文本之后,我一下了燃烧了起来,写下了《五月回顾》,我对文字的感觉以及自己写下的文字从此大不一样。
大学以前,没有条件阅读好的作品,18岁以前读到的最好的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找别人借的,还只读完不到一半,另外就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18岁进入大学到现在,我花了七年的时间去弥补我在阅读上的空白,因为我知道自己起步晚,还好补过来了。
想起小时候,最幸福并且这种幸福一直延续至今的事情就是在大伯家里读到了《一千零一夜》的小人书,或许我对文学的热爱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种下了,到了大学一发不可收拾。在我读完纳训译的六卷足本《一千零一夜》之后,它的神秘对我来说有增无减,我希望自己能够头枕着里面的故事进入永久的沉睡。
七年前我在武大里面的书摊上买了平生第一本哲学书,商务印书馆蓝公武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要去读的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难懂的几部著作之一,而且是文言文的翻译,但我还是津津有味的读起,从此纠缠于德国观念论,尤其是我心爱的黑格尔,还有荷尔德林。哲学万岁!
其实我一直都挺羡慕那些可以随时随地到处游玩的人,但我始终没法投入这样的热情,或许我的热情只在别处,在文字里,在书籍里,在那一片幽灵的国度里,在一处小小的人间里。未来德国以前,也设想过自己要到罗马、巴黎、希腊、布拉格、海德堡、弗莱堡、耶拿、巴塞尔去玩,现在却毫无兴趣,或许我已老去。
现在想来,我自己整个像是一只在阴郁的内部旋转的陀螺,阴郁是我的本质,我只是借助幻想的无限性来展开对天空和大地的追求,不错,我就是一只在黑暗的内部旋转的陀螺,地球自转带给我偏向的速度,地球的重力让我不至于漂浮在空中,我沉迷于内心里的血腥和杀戮,我也向往夜晚的一片月色,我整个是矛盾。
从可以记事开始,我对于节日从来没有过任何形式的喜悦或者向往,我不会要求礼物,不会要求新衣服,不会要求压岁钱,如果有可能,如果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了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或者黑格尔,或许我会要求一本书,然后静静地在一处角落里认真阅读,外面的烟火与我无关,或许这就是我从小就有的阴郁吧。
或许我从小就没有任何期待的可能,所以干脆断绝了在节日里期待些什么,尤其也断绝了对节日本身的期待,我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节日和节日里的人们保持距离,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而是我自己处于一个不合时宜的位置上,既然不能融入,那就不要破坏他们的喜悦吧。
又想起希思克利夫。文学中的人物对我来说比现实的生活来得更为亲切,他们似乎就是我的命。直到刚才提到自己的阴郁,我才意识到,之所以会如此爱希思克利夫,这与我自己的阴郁本质内在相关,我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经由希思克利夫而回归到阴郁的时刻,回归到黑暗的绝对性,一种深深的血红。
我没有诗人的圈子,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尝试写诗,没得到过别人的认同,包括自己最亲近的人,我只是自己写,写那些内部里实实在在自己涌现出来的风景,然后以最为确切的词语言说出来,我听从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流淌就成为了诗歌。
地球为每个人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自转,有一种自转能够较多地和别人围绕在一起,成为共同的向心力,有一种自转却较少地和别人围绕在一起,总是偏离正常轨道,寻找另外的方向。我会继续写,或许就在下一秒钟,在高山之巅的想象之中,看着万家灯火的辉煌,和一个寂寞独唱的地球。总得需要有那么一些人,为着一种光明,而寂寞地写作,能够这样做的诗人、作家等等,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才特别尊重和喜爱史铁生。
曾经写过一句诗,今天献给@ 知书子 @我爱田想想 @ philiuris瓜 ,谢谢你们在黎明前陪我说话,给我鼓励:“有火相伴的日子 有斧子劈开石头取水的日子 你我望断喜马拉雅 八千里提酒而归”——《日子》
现在回想一下,写下第一首诗的时间是在2006年,标题为《十字架上的流血者》,中间几年,都只是偶尔写写,并没有几首,直到2011年的秋天,我在武汉大学租来的一个小房间里住,对面是珞珈山,我每天都在窗前感受黑暗和黎明的关系,写下了几首诗,最近的喷发是从今年年初写给@寸言士 的《深渊》开始的。
统计了一下,从2006年到现在,写下的诗一共只有三十多首,其中有二十多首就是这个月里写的,在这里要再次感谢那些鼓励我写诗的友人,写诗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华,这些都与诗歌无关,写诗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是对自己内部的观看,是我在某个瞬间的快速存在于此。再次感谢。
2007年至2011年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放弃了写诗,原因大概是,一来自己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观念到底该如何去写,这与自己对诗的认识有关;二来没有任何人对我写的诗有过些许承认(包括我自己,在诗歌方面我极为不自信);三来自己必须专注于哲学的主业,阅读那些艰深的书籍,我一度以为这会损害诗歌。
在2007年,在大量阅读从荷马到卡尔维诺的西方文学作品之后,在阅读完鲁迅全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海子骆一禾西川戈麦等汉语诗歌小说作品之后,在读完我导师邓晓芒在《文学与文化三论》中提到的经典文本之后,我一下了燃烧了起来,写下了《五月回顾》,我对文字的感觉以及自己写下的文字从此大不一样。
大学以前,没有条件阅读好的作品,18岁以前读到的最好的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找别人借的,还只读完不到一半,另外就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18岁进入大学到现在,我花了七年的时间去弥补我在阅读上的空白,因为我知道自己起步晚,还好补过来了。
想起小时候,最幸福并且这种幸福一直延续至今的事情就是在大伯家里读到了《一千零一夜》的小人书,或许我对文学的热爱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种下了,到了大学一发不可收拾。在我读完纳训译的六卷足本《一千零一夜》之后,它的神秘对我来说有增无减,我希望自己能够头枕着里面的故事进入永久的沉睡。
七年前我在武大里面的书摊上买了平生第一本哲学书,商务印书馆蓝公武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要去读的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难懂的几部著作之一,而且是文言文的翻译,但我还是津津有味的读起,从此纠缠于德国观念论,尤其是我心爱的黑格尔,还有荷尔德林。哲学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