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哈尔滨
我没有野心,只想远行;我没有奢求,只想去陌生的城市,看陌生的风景;只想把所有旅途上的故事写进我的生命,青春无悔。
今天,终于在神往了四年的冰城土地上印上了我的脚印。
犹豫了四年,纠结了四年,一直害怕着会被寒气冻成冰雕,至今未成行。不过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里,本着“不去会死”,即使冻死也要去的态度,在被洛外折磨地只剩半条人命之后,终于踏上了北上的火车。我是否该庆幸还有直达的火车,不过悲剧的是仅有的两趟车都是最古老的无字母的绿皮车。纠结了好久要不要去沈阳转车之后发现在春运的大潮中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啊,木有票了~没办法,只好买了下午三点发车,次日凌晨两点五十到的票。可想而知,大半夜到哈尔滨是有多辛苦。习惯了火车飞机各种晚点,也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种最低档的车肯定会晚点,至少也该晚点个两个小时吧。》》然后我发现我错了《《 竟然只晚了三分钟。像粽子一样裹得严严实实的坐在候车室的入口处(哈尔滨的车站真的不是一般的破,低站台让我差点摔死,从出站口进候车大厅要爬好多好多楼梯)无奈之下,只有拖着行李像农民工一样坐在门口静等天亮。
两个小时是多么的漫长。原本还是有点体温,越坐越冷,直到彻底失去温度,连走路都颤颤巍巍像个老太太,才脑袋开窍决定去火车站附近的KFC。不过人满为患啊!好不容易有个好心的帅哥给让了个座,虽然风口,好歹屁股有个落地之处。哈尔滨的夜是那么的长。大概到7点左右才开始渐亮。盘算着应该差不多可以去北青旅了。出来之后发现还是这么得冷。我可以严重鄙视一下哈市的交通设计吗?TAXI有序入站没错,打车的人还要像游世博一般绕好几圈排队上车。寒冬,零下25度,站满了哆哆嗦嗦的等车的人们,是为了显示一下打车的多吗?等得我手脚冰冷,只要是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然僵硬。。。。。。
北方国际青年旅社,哈尔滨市锁厂附近。如需入住,必须提早预定付款,哈市1月旅游旺季,加上国际青旅的招牌,人有的是得意资本。
不过气氛真心不错。除了稍稍有点拽,心情好时很热情的服务员让我觉得有点冰火两重天,整体的装饰风格和构造都让我有心在途中的共鸣。一进门就有个外国帅小伙很绅士地为我开门,不免受宠若惊,花痴般暗喜。来得太早,办不了手续。安置了老妈的海参,收拾了一下行李,让我的冰冷的身体重新感受温暖之后,我又欢乐了~环顾旅社,真是好有情调,凌乱中不失整齐,小资中又有几分清新。老板也是那种很有文艺范儿的小青年,连躺在他身边的黑白斑点狗也带上了慵懒的气质。还留着点圣诞的味道,每个房门上都挂着小铃铛,好喜庆。厨房,洗衣房,火炕间一应俱全。可能是入住的人太多,空房间摆满了各色的帐篷,有种说不上来的feeling~ 想当初预定的时候有18人间的选择,难道就是这种?!虽然在12点钟之后才能入住,心中对室友还是小期待滴~
休息了片刻便出门了。最近一直休息不够,但既然来了还是需要破釜沉舟。对这次旅行,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周详的计划。哈尔滨,只是念想中的那个城市,但是来了之后却又突然不知所措。中央大街吧~圣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印象中只能是这几个地方。
其实,走的地方多了,会发现像我这样顺着大流只走名胜古迹的旅行状态是不对的,美是需要靠自己发现。“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原本没什么可看的地方,人为地赋予其商业价值进行吹捧宣传,也就趋之若鹜了。等到真正过去一看究竟,会发现也不过就是这么个地方。
中央大街。 从北青旅出来之后走一段路到市人才市场,做83路车到哈一百下车,就到了。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据说是中国第一条商业街,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既然去不了香港的弥敦道索性就在这里意会一下啦!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其实个人觉得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没什么两样。只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也就变得闻名全球。不过很悲剧的是,我们为了找网上“狗肉”的据说很好吃的“毛毛熏肉大饼”,来来回回走了四趟中央大街!而且网上说的那些菜一样都没有!值得一提的是沿街摆放的冰雕真的很美。只是实在太冷,即使用全副武装我依旧手脚僵硬。我一度以为那个唯一的雪雕是玛丽莲梦露~
圣索菲亚教堂离中央大街很近。但是对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来说只有如无头苍蝇般乱转。一身农民工进城的行头,索菲亚大教堂其实就在眼前,还傻乎乎地逮个路人甲“请问索菲亚大教堂在哪里”的脑残问题,被各种鄙视啊~ 索菲亚大教堂是属基督教东正教堂,拜占庭式的建筑代表。据说现存砖石结构教堂建于1932年。(以上百度所得)。不懂建筑的菜鸟完全不能被此震撼啊。而且不知当时是我瞳孔放大了几倍还是广场太大,只是觉得这个教堂好小。暗自想着,不过就是个教堂而已嘛,用得着大家都有如朝圣般地来参观吗!不过我也无法免俗。北侧面应该是人为放养的一大群鸽子倒是添了不少的异国风情。一副无所畏惧的鸽子们都被喂得长满了瞟,可能是寒冬,也不愿意扑棱翅膀展示一下作为鸟的风姿。尤其是在这种教堂古朴巍峨的建筑之下,一静一动的衬托心中难免会有点触动。终于有几只要跃跃欲试了,小跳几下,啄了地上仅存的没被抢食的玉米粒,扑棱起了翅膀。也分不清楚哪只是领头,慢慢的,停在窗棂上的;来回找食的;和同伴调情的,也都扑棱着飞了。只有几只贪吃的还恋恋不舍游人手中的几颗玉米粒。可能它们是精明的,大群的鸽子没飞多远,又折返回来了。还是食物比较有诱惑力啊!相机快门不够快,没有捕捉到。不过,那一刻,真有如置身欧洲的感觉。
我一直有些黄盖怨艾的欠凑的想法。现在想想应该是旅行大忌。其实心里清楚既然此处已经被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内部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但是还是心甘情愿地买了10元学生票进去了。原以为所谓教堂应该是和电视里那种教堂一般,有祷告台,一溜到底的长条凳子,甚至还幻想着有那种能够忏悔的小隔间……至少情景还原一下嘛!失望了,彻底失望了。室内装潢还是很有教堂风情:那种抬头才能见的大吊灯,墙上画满了各种和基督教有关的画(我瞎猜的),只是全被挂上了哈尔滨发展史的黑白照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真的没什么看头,几分钟就转完了。
全身又开始一阵阵发凉,反正今日计划也差不多完成也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青旅,我看到了我可爱的室友。韩国的언니,皮肤超好。在浙师大只学了三个月的汉语基本交流就没问题了,听力也很不错。汗啊~ 看来我是没什么学语言滴天赋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动力啊,有木有?!
一个人坐晚车从长春过来的锦州姑娘李巍,也是刚刚结束战斗出来放松心情的。说不上来的亲切感啊,兴许明日还能同行。
还有一位长春的妹子去了冰雪大世界好晚才回来。不过给了好多攻略。
期待明天!
DAY 2
反正上午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
宿舍里搬进搬出都是擦肩而过,睡下时还是此人,醒来已经人去床空。可怜的李巍被派遣到18人间。借着她的光顺便我也去考察了一下。30元一晚着实便宜,不过我宁愿睡帐篷。极高的上下铺位,还有好几张并排的行军床。好几条懒虫还未起身,裹着大白棉被也分不清是哪种性别。进了那个房门,就感觉像是被人贩子拐卖了一般,斜躺着的;用被子蒙住的;警觉性很高的刚坐起的,庆幸啊庆幸啊!立马逃离。
青旅的好处就是可以每天见到不同的人,偶尔会被不相识的人约着一起吃饭。反正现在求蹭饭,求沙发的这么多,思想开放点,不就同桌吃饭嘛,在东北还是人多吃划算,热闹,爽快。当然,我是没份被约的。李巍刚好要和我们一起去冰雪大世界,我们又计划着去感受一下西餐,加之李巍进18人间放一下行李就被个小伙约去一起吃西餐,一拍即合。大家一起去喽~
原本看网上推荐是打算去中央大街的华梅西餐厅,名字虽土,不过百年老店的招牌应该不是盖的。那小伙却说去露西亚。好吧,反正去哪里都是吃。店面很小,装潢地很精致,不同与中式餐厅,房间的高度很高,正对着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小雕像,像是进了教堂。摆了9张桌子,小小的房间显得很紧凑。角落里摆了架钢琴,展柜里放了好几台老式胶片机。旁边的钟摆锲而不舍地晃荡着,是不是地发出闷响。店主把壁炉填掉了,要不然应该会更有气氛。说起食物,还真不敢恭维。面包一份才两片,四个人非常尴尬地要切半吃;鱼子酱,除了腥味我感觉不到别的;大马哈鱼超有节气,至死都是皮肉不分离,我们的刀不够快?所谓的俄罗斯特色饮品格瓦斯也就一股浓郁的发酵面包味;五分熟的牛排已经不见血丝,酱倒是挺不错~ 怀疑那些大块头老外都怎么吃的饱这些!(被我一写好像超难吃哎,额,因人而异吧,反正我不太喜欢)也罢,我们是来感受气氛的。
中央大街笔直往北就是斯大林公园,隔着松花江能看到对面的太阳岛。此时的松花江已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冰面上一溜儿排开去全是马车,游客三三两两上车坐定,赶马人也不加吆喝,马拉着车在江上撒欢了地跑着,马蹄儿敲打着冰面,奏出一串带感的音符。本来觉得时间充裕打算走过松花江,不过会做生意的生意人们热情地介绍着他们的业务——坐着马车跨江。起初丝毫没有心动,倒不是因为钱。看着周围很多坐冰车的,玩陀螺的,总想玩会儿再过去。不过他们就一直缠着,把一个人60的价格降到了20元一人,坐到对面的太阳岛。然后等我们在太阳岛溜一圈再给我们拉回来。去吧,去吧,看到这驼着背的老奶奶因为天寒地冻加上一直在说话,口罩上全被哈出的气冻成了白色,有点于心不忍。坐上马车,看着身后剔透冰面,这也就只有在这儿才能体会到吧。到了太阳岛,我们就被遗弃了~~~~(>_<)~~~~
太阳岛风景不错,别墅式的独立建筑是一些高干的疗养院。好吧,介个就是我们滴祖国。搭了个车去到极地馆。虽然去过海洋大世界,那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但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强力推荐去一下也无妨。友情提示:学生票需要在官网上订票,到点取票。差价50。最有意思的是白鲸表演——海洋之心。自我感觉还是很理性的,不过这场表演我没有热泪盈眶至少也鼻头酸酸了,甚至还萌生了当驯养师的冲动。就不在这里啰嗦了,自己去欣赏吧。
从极地馆到冰雪大世界还是打车吧,虽然保安说右拐再右拐好近似的,在三公里8块起价的哈市也花了10块,几个右拐。。。。可想而知。要是用走的估计走到那里关门了。
学生票160,虽然巨额了点,还是值这个价。特别对于在中央大街看到那几个小儿科的冰雕雪雕就兴奋地不行了的南方的孩子来说,不去可是会抱憾终身滴。呵呵,藏着掖着收点门票的地方总是有噱头的。这里的冰雕都是重量级的建筑物。巧夺天工真是不假!在五色灯光的映照下……反正我是词穷了。太冷,经不起来回奔走,没看到传说中的300m滑梯,据说排队能排上一个小时。给我几个小滑梯滑滑我就能高兴得手舞足蹈,就不和他们凑热闹了。这里就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你会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忧伤,忘记了烦恼,即时脚下一滑,摔个四脚朝天都不觉得有多少丢脸。好久没滑过滑梯,这么大个人总不能在外面和小朋友们抢滑梯,而且一直觉得那种正常的滑梯摩擦力巨大,基本上是自己慢慢蹭下来的。冰上的滑滑梯可就不同了,坐上之后,轻轻一倒,凉飕飕的,这冰虽然没有平整的均匀度,但却嘎嘎滑,迎着扑面的冷风,无需戒备释放所有的压力,怎一个爽字了得啊!超想搬一个回家。除了滑梯还有巨型的佛像雪雕;加勒比海盗;小熊维尼;能够拾级而上的古堡……实景演出《林海雪原》,小伙们披着灌满风的披风从山上滑下来,实在是太帅了。哪个男生要是求婚什么的也这样呼呼下来肯定超浪漫~ 这里推荐的还有一个北欧的演出,类似歌舞剧,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男生尽量都去看吧,那些演员高挑不说,身材都是超级棒~不过一定要抢先进去坐最后三排,那才能免费。冰雪大世界有挺多玩头的,我们回去都已经将近10点半了。
DAY 3
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滋味实在是太好了。前几天在学校准备考试神经紧张到衰弱,回到家之后人力闹钟准时响起,赖床肯定是个奢侈。我该好好珍惜此时散漫时光才是。
昨天언니去了朝鲜民族艺术馆,我对这些美其名曰某某艺术馆的地方向来没什么好感,再冠之以“民族”二字,就更提不起兴趣了。不过对于白衣民族的人们来说,他们之所以对东北三省这么念念不忘,还是融入了许多历史与民族情结的。哈尔滨火车站,是朝鲜韩国现在公认的民族义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地方,虽然当时被捕,但是影响深远。额~我当时到火车站就应该即时穿越一下感受感受~ㅋㅋㅋㅋㅋ^^ 所以其实所谓朝鲜民族艺术馆也就是安重根纪念馆,过去看看就当普及一下半岛知识吧。等我们收拾完毕出门,各种问路到达之后,工作人员先来一句韩语:“是鲜族的吗?”顿时没反应过来。。。。。o(╯□╰)o
然后一种民族歧视的口吻“现在是午休时间。。。。一点半之后过来看吧!”好吧,我敏感了点~姐姐耗不起这两个多小时,走人!安重根义士,对不住了,组织不允许我缅怀你哎~
下一站——巴洛克建筑群。
对什么建筑风格完全不了解,去那里无非是冲着网路推荐附近有许多地道美食去的,顺便感受一下这种独立风格的艺术建筑何乐不为呢~和언니还有李巍约好了在道外七道街站牌集合。鄙视一下哈市的公交站。按照常理推断街道两旁的站牌路线应该是反向相对的,不过对面虽有车过,这边的站牌却没有这路车的标示。一头雾水,到底是所听为实还是眼见为实捏?!吹着冷风等公交车真是伤不起啊。设一个室内候车亭是不是会人性化一点~
巴洛克建筑群,我还是比较推介的。比起中央大街那样已经作为哈市招牌的商业化大街来说,似乎幸运地逃脱了宣传包装的悲催命运。保留了它原有的古朴民风和应有的道外风情。如果把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比作镶金的西洋项链,老道外更像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金镶玉。哈尔滨人说,去一次老道外,感觉就像回到20年前,那叫一个老啊!不仅如此,包括老鼎丰、老都一处饺子馆在内,很多盘踞在老道外的老字号,也都守着一个“老”字,这其中就不仅仅是对于“破败”的遗憾了,更多的是某种感情的回溯。老道外不仅让人恍若隔世,更让人中西不辨。联排的巴洛克立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紧紧相连,组成一道酷似意大利小镇的西式视觉屏风。但如果擦亮眼睛细看,才会发觉这巴洛克的风格其实还不算“纯粹”,留有“破绽”——浮雕上描绘的是中国传统祈福文化里的葡萄和石榴(象征多子),寓意福禄寿的蝙蝠、瑞鹿和仙鹤比比皆是。华丽的外立面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纯中式的四方院落,老道外人将这四方院落叫做“圈楼”。
推开残缺的铁质大门,踩过满地堆砌的老木板走进院门,大院里的景象有些满目疮痍,正中迎接的就是一个类似井一样的开口,已经被污秽物填满,院内的老哈尔滨正拎着一桶泔水出来,二话不说,哗啦一下往里一倒,冒着热气的同时(应该是热气吧~)就瞬间凝成了冰状。那个大叔搓了搓手,看了目瞪口呆的언니一眼:“这姑娘怎么戴个杨子荣的大毡帽,吓到了?”她确实被吓到了,拿起照相机就说要拍个韩国朋友看。我笑了,这种场景也就在这儿才能见到吧,想起了以前小时候在奶奶家,各家各户大妈大娘们起个大早,拎着那种圆马桶排队去河边冲洗的场景。(恶心了点)岁月已逝,难得会有那种想起会心一笑的感觉了。圈楼的整体布局并没有大变样。如果形象地说起来,把福建土楼捏成正方形,就很像老道外的圈楼;人字形的木梯贯通二楼、三楼乃至四楼,四面皆有人家,以木栏杆作为围挡,看起来着实很像电影《功夫》里的那个大院。“包租婆叼根大烟,卷发器还未卸下,睡眼惺忪,插个腰在楼下大吼一声:‘——————’。”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木栏杆和木楼梯显然已经有些老朽了,像是断了轴的钢琴弦,显得摇摇欲坠,但我还是执意要走一走。“咯吱”“咯吱”,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想必都还记得这老木板的鸣叫吧。这声音,和阁楼里曾经挂着的被面、大蒜、鸟笼一样,是老道外骨子里的本分生活。倘若有机会,在此小住几日又何妨?!
果戈理大街倒是没什么看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比起圣索菲亚的建筑毫不逊色,却门可罗雀。咔嚓了几张,看官自己掂量吧。
又落俗地去秋林公司抢购了哈市特产“秋林”和“里道斯”的红肠和松仁小肚。生意那个火爆啊,还好运气好,抢到了。份量不轻。南方人应该不是很习惯吃熏制的红肠,还是自家制的有风味哈~
在马迭尔冷饮店我被宰了,一道门相隔,冰棍的差价差3块,你们下次谁要吃马迭尔冰棍一定要进去买,官方售价2元哦!(也就这个味嘛,要不就是冻掉了我的味觉)
李巍晚车就回去了,언니也是明早去长春的车。奇怪的是我没有特别伤感。我确信我们肯定还会重逢。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当然,沿路的风景,沿路的过客都为这场修行画上了独有的记号。能在此处遇见,是缘分。我们也期待下个路口的相遇。
其实明日也该启程回家了。各位,寒假快乐!新年快乐!
今天,终于在神往了四年的冰城土地上印上了我的脚印。
犹豫了四年,纠结了四年,一直害怕着会被寒气冻成冰雕,至今未成行。不过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里,本着“不去会死”,即使冻死也要去的态度,在被洛外折磨地只剩半条人命之后,终于踏上了北上的火车。我是否该庆幸还有直达的火车,不过悲剧的是仅有的两趟车都是最古老的无字母的绿皮车。纠结了好久要不要去沈阳转车之后发现在春运的大潮中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啊,木有票了~没办法,只好买了下午三点发车,次日凌晨两点五十到的票。可想而知,大半夜到哈尔滨是有多辛苦。习惯了火车飞机各种晚点,也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种最低档的车肯定会晚点,至少也该晚点个两个小时吧。》》然后我发现我错了《《 竟然只晚了三分钟。像粽子一样裹得严严实实的坐在候车室的入口处(哈尔滨的车站真的不是一般的破,低站台让我差点摔死,从出站口进候车大厅要爬好多好多楼梯)无奈之下,只有拖着行李像农民工一样坐在门口静等天亮。
两个小时是多么的漫长。原本还是有点体温,越坐越冷,直到彻底失去温度,连走路都颤颤巍巍像个老太太,才脑袋开窍决定去火车站附近的KFC。不过人满为患啊!好不容易有个好心的帅哥给让了个座,虽然风口,好歹屁股有个落地之处。哈尔滨的夜是那么的长。大概到7点左右才开始渐亮。盘算着应该差不多可以去北青旅了。出来之后发现还是这么得冷。我可以严重鄙视一下哈市的交通设计吗?TAXI有序入站没错,打车的人还要像游世博一般绕好几圈排队上车。寒冬,零下25度,站满了哆哆嗦嗦的等车的人们,是为了显示一下打车的多吗?等得我手脚冰冷,只要是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然僵硬。。。。。。
北方国际青年旅社,哈尔滨市锁厂附近。如需入住,必须提早预定付款,哈市1月旅游旺季,加上国际青旅的招牌,人有的是得意资本。
![]() |
不过气氛真心不错。除了稍稍有点拽,心情好时很热情的服务员让我觉得有点冰火两重天,整体的装饰风格和构造都让我有心在途中的共鸣。一进门就有个外国帅小伙很绅士地为我开门,不免受宠若惊,花痴般暗喜。来得太早,办不了手续。安置了老妈的海参,收拾了一下行李,让我的冰冷的身体重新感受温暖之后,我又欢乐了~环顾旅社,真是好有情调,凌乱中不失整齐,小资中又有几分清新。老板也是那种很有文艺范儿的小青年,连躺在他身边的黑白斑点狗也带上了慵懒的气质。还留着点圣诞的味道,每个房门上都挂着小铃铛,好喜庆。厨房,洗衣房,火炕间一应俱全。可能是入住的人太多,空房间摆满了各色的帐篷,有种说不上来的feeling~ 想当初预定的时候有18人间的选择,难道就是这种?!虽然在12点钟之后才能入住,心中对室友还是小期待滴~
休息了片刻便出门了。最近一直休息不够,但既然来了还是需要破釜沉舟。对这次旅行,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周详的计划。哈尔滨,只是念想中的那个城市,但是来了之后却又突然不知所措。中央大街吧~圣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印象中只能是这几个地方。
其实,走的地方多了,会发现像我这样顺着大流只走名胜古迹的旅行状态是不对的,美是需要靠自己发现。“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原本没什么可看的地方,人为地赋予其商业价值进行吹捧宣传,也就趋之若鹜了。等到真正过去一看究竟,会发现也不过就是这么个地方。
中央大街。 从北青旅出来之后走一段路到市人才市场,做83路车到哈一百下车,就到了。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据说是中国第一条商业街,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既然去不了香港的弥敦道索性就在这里意会一下啦!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其实个人觉得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没什么两样。只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也就变得闻名全球。不过很悲剧的是,我们为了找网上“狗肉”的据说很好吃的“毛毛熏肉大饼”,来来回回走了四趟中央大街!而且网上说的那些菜一样都没有!值得一提的是沿街摆放的冰雕真的很美。只是实在太冷,即使用全副武装我依旧手脚僵硬。我一度以为那个唯一的雪雕是玛丽莲梦露~
圣索菲亚教堂离中央大街很近。但是对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来说只有如无头苍蝇般乱转。一身农民工进城的行头,索菲亚大教堂其实就在眼前,还傻乎乎地逮个路人甲“请问索菲亚大教堂在哪里”的脑残问题,被各种鄙视啊~ 索菲亚大教堂是属基督教东正教堂,拜占庭式的建筑代表。据说现存砖石结构教堂建于1932年。(以上百度所得)。不懂建筑的菜鸟完全不能被此震撼啊。而且不知当时是我瞳孔放大了几倍还是广场太大,只是觉得这个教堂好小。暗自想着,不过就是个教堂而已嘛,用得着大家都有如朝圣般地来参观吗!不过我也无法免俗。北侧面应该是人为放养的一大群鸽子倒是添了不少的异国风情。一副无所畏惧的鸽子们都被喂得长满了瞟,可能是寒冬,也不愿意扑棱翅膀展示一下作为鸟的风姿。尤其是在这种教堂古朴巍峨的建筑之下,一静一动的衬托心中难免会有点触动。终于有几只要跃跃欲试了,小跳几下,啄了地上仅存的没被抢食的玉米粒,扑棱起了翅膀。也分不清楚哪只是领头,慢慢的,停在窗棂上的;来回找食的;和同伴调情的,也都扑棱着飞了。只有几只贪吃的还恋恋不舍游人手中的几颗玉米粒。可能它们是精明的,大群的鸽子没飞多远,又折返回来了。还是食物比较有诱惑力啊!相机快门不够快,没有捕捉到。不过,那一刻,真有如置身欧洲的感觉。
![]() |
我一直有些黄盖怨艾的欠凑的想法。现在想想应该是旅行大忌。其实心里清楚既然此处已经被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内部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但是还是心甘情愿地买了10元学生票进去了。原以为所谓教堂应该是和电视里那种教堂一般,有祷告台,一溜到底的长条凳子,甚至还幻想着有那种能够忏悔的小隔间……至少情景还原一下嘛!失望了,彻底失望了。室内装潢还是很有教堂风情:那种抬头才能见的大吊灯,墙上画满了各种和基督教有关的画(我瞎猜的),只是全被挂上了哈尔滨发展史的黑白照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真的没什么看头,几分钟就转完了。
全身又开始一阵阵发凉,反正今日计划也差不多完成也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青旅,我看到了我可爱的室友。韩国的언니,皮肤超好。在浙师大只学了三个月的汉语基本交流就没问题了,听力也很不错。汗啊~ 看来我是没什么学语言滴天赋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动力啊,有木有?!
一个人坐晚车从长春过来的锦州姑娘李巍,也是刚刚结束战斗出来放松心情的。说不上来的亲切感啊,兴许明日还能同行。
还有一位长春的妹子去了冰雪大世界好晚才回来。不过给了好多攻略。
期待明天!
DAY 2
反正上午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
宿舍里搬进搬出都是擦肩而过,睡下时还是此人,醒来已经人去床空。可怜的李巍被派遣到18人间。借着她的光顺便我也去考察了一下。30元一晚着实便宜,不过我宁愿睡帐篷。极高的上下铺位,还有好几张并排的行军床。好几条懒虫还未起身,裹着大白棉被也分不清是哪种性别。进了那个房门,就感觉像是被人贩子拐卖了一般,斜躺着的;用被子蒙住的;警觉性很高的刚坐起的,庆幸啊庆幸啊!立马逃离。
青旅的好处就是可以每天见到不同的人,偶尔会被不相识的人约着一起吃饭。反正现在求蹭饭,求沙发的这么多,思想开放点,不就同桌吃饭嘛,在东北还是人多吃划算,热闹,爽快。当然,我是没份被约的。李巍刚好要和我们一起去冰雪大世界,我们又计划着去感受一下西餐,加之李巍进18人间放一下行李就被个小伙约去一起吃西餐,一拍即合。大家一起去喽~
原本看网上推荐是打算去中央大街的华梅西餐厅,名字虽土,不过百年老店的招牌应该不是盖的。那小伙却说去露西亚。好吧,反正去哪里都是吃。店面很小,装潢地很精致,不同与中式餐厅,房间的高度很高,正对着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小雕像,像是进了教堂。摆了9张桌子,小小的房间显得很紧凑。角落里摆了架钢琴,展柜里放了好几台老式胶片机。旁边的钟摆锲而不舍地晃荡着,是不是地发出闷响。店主把壁炉填掉了,要不然应该会更有气氛。说起食物,还真不敢恭维。面包一份才两片,四个人非常尴尬地要切半吃;鱼子酱,除了腥味我感觉不到别的;大马哈鱼超有节气,至死都是皮肉不分离,我们的刀不够快?所谓的俄罗斯特色饮品格瓦斯也就一股浓郁的发酵面包味;五分熟的牛排已经不见血丝,酱倒是挺不错~ 怀疑那些大块头老外都怎么吃的饱这些!(被我一写好像超难吃哎,额,因人而异吧,反正我不太喜欢)也罢,我们是来感受气氛的。
![]() |
中央大街笔直往北就是斯大林公园,隔着松花江能看到对面的太阳岛。此时的松花江已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冰面上一溜儿排开去全是马车,游客三三两两上车坐定,赶马人也不加吆喝,马拉着车在江上撒欢了地跑着,马蹄儿敲打着冰面,奏出一串带感的音符。本来觉得时间充裕打算走过松花江,不过会做生意的生意人们热情地介绍着他们的业务——坐着马车跨江。起初丝毫没有心动,倒不是因为钱。看着周围很多坐冰车的,玩陀螺的,总想玩会儿再过去。不过他们就一直缠着,把一个人60的价格降到了20元一人,坐到对面的太阳岛。然后等我们在太阳岛溜一圈再给我们拉回来。去吧,去吧,看到这驼着背的老奶奶因为天寒地冻加上一直在说话,口罩上全被哈出的气冻成了白色,有点于心不忍。坐上马车,看着身后剔透冰面,这也就只有在这儿才能体会到吧。到了太阳岛,我们就被遗弃了~~~~(>_<)~~~~
![]() |
太阳岛风景不错,别墅式的独立建筑是一些高干的疗养院。好吧,介个就是我们滴祖国。搭了个车去到极地馆。虽然去过海洋大世界,那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但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强力推荐去一下也无妨。友情提示:学生票需要在官网上订票,到点取票。差价50。最有意思的是白鲸表演——海洋之心。自我感觉还是很理性的,不过这场表演我没有热泪盈眶至少也鼻头酸酸了,甚至还萌生了当驯养师的冲动。就不在这里啰嗦了,自己去欣赏吧。
从极地馆到冰雪大世界还是打车吧,虽然保安说右拐再右拐好近似的,在三公里8块起价的哈市也花了10块,几个右拐。。。。可想而知。要是用走的估计走到那里关门了。
学生票160,虽然巨额了点,还是值这个价。特别对于在中央大街看到那几个小儿科的冰雕雪雕就兴奋地不行了的南方的孩子来说,不去可是会抱憾终身滴。呵呵,藏着掖着收点门票的地方总是有噱头的。这里的冰雕都是重量级的建筑物。巧夺天工真是不假!在五色灯光的映照下……反正我是词穷了。太冷,经不起来回奔走,没看到传说中的300m滑梯,据说排队能排上一个小时。给我几个小滑梯滑滑我就能高兴得手舞足蹈,就不和他们凑热闹了。这里就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你会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忧伤,忘记了烦恼,即时脚下一滑,摔个四脚朝天都不觉得有多少丢脸。好久没滑过滑梯,这么大个人总不能在外面和小朋友们抢滑梯,而且一直觉得那种正常的滑梯摩擦力巨大,基本上是自己慢慢蹭下来的。冰上的滑滑梯可就不同了,坐上之后,轻轻一倒,凉飕飕的,这冰虽然没有平整的均匀度,但却嘎嘎滑,迎着扑面的冷风,无需戒备释放所有的压力,怎一个爽字了得啊!超想搬一个回家。除了滑梯还有巨型的佛像雪雕;加勒比海盗;小熊维尼;能够拾级而上的古堡……实景演出《林海雪原》,小伙们披着灌满风的披风从山上滑下来,实在是太帅了。哪个男生要是求婚什么的也这样呼呼下来肯定超浪漫~ 这里推荐的还有一个北欧的演出,类似歌舞剧,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男生尽量都去看吧,那些演员高挑不说,身材都是超级棒~不过一定要抢先进去坐最后三排,那才能免费。冰雪大世界有挺多玩头的,我们回去都已经将近10点半了。
![]() |
DAY 3
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滋味实在是太好了。前几天在学校准备考试神经紧张到衰弱,回到家之后人力闹钟准时响起,赖床肯定是个奢侈。我该好好珍惜此时散漫时光才是。
昨天언니去了朝鲜民族艺术馆,我对这些美其名曰某某艺术馆的地方向来没什么好感,再冠之以“民族”二字,就更提不起兴趣了。不过对于白衣民族的人们来说,他们之所以对东北三省这么念念不忘,还是融入了许多历史与民族情结的。哈尔滨火车站,是朝鲜韩国现在公认的民族义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地方,虽然当时被捕,但是影响深远。额~我当时到火车站就应该即时穿越一下感受感受~ㅋㅋㅋㅋㅋ^^ 所以其实所谓朝鲜民族艺术馆也就是安重根纪念馆,过去看看就当普及一下半岛知识吧。等我们收拾完毕出门,各种问路到达之后,工作人员先来一句韩语:“是鲜族的吗?”顿时没反应过来。。。。。o(╯□╰)o
然后一种民族歧视的口吻“现在是午休时间。。。。一点半之后过来看吧!”好吧,我敏感了点~姐姐耗不起这两个多小时,走人!安重根义士,对不住了,组织不允许我缅怀你哎~
下一站——巴洛克建筑群。
对什么建筑风格完全不了解,去那里无非是冲着网路推荐附近有许多地道美食去的,顺便感受一下这种独立风格的艺术建筑何乐不为呢~和언니还有李巍约好了在道外七道街站牌集合。鄙视一下哈市的公交站。按照常理推断街道两旁的站牌路线应该是反向相对的,不过对面虽有车过,这边的站牌却没有这路车的标示。一头雾水,到底是所听为实还是眼见为实捏?!吹着冷风等公交车真是伤不起啊。设一个室内候车亭是不是会人性化一点~
巴洛克建筑群,我还是比较推介的。比起中央大街那样已经作为哈市招牌的商业化大街来说,似乎幸运地逃脱了宣传包装的悲催命运。保留了它原有的古朴民风和应有的道外风情。如果把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比作镶金的西洋项链,老道外更像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金镶玉。哈尔滨人说,去一次老道外,感觉就像回到20年前,那叫一个老啊!不仅如此,包括老鼎丰、老都一处饺子馆在内,很多盘踞在老道外的老字号,也都守着一个“老”字,这其中就不仅仅是对于“破败”的遗憾了,更多的是某种感情的回溯。老道外不仅让人恍若隔世,更让人中西不辨。联排的巴洛克立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紧紧相连,组成一道酷似意大利小镇的西式视觉屏风。但如果擦亮眼睛细看,才会发觉这巴洛克的风格其实还不算“纯粹”,留有“破绽”——浮雕上描绘的是中国传统祈福文化里的葡萄和石榴(象征多子),寓意福禄寿的蝙蝠、瑞鹿和仙鹤比比皆是。华丽的外立面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纯中式的四方院落,老道外人将这四方院落叫做“圈楼”。
![]() |
推开残缺的铁质大门,踩过满地堆砌的老木板走进院门,大院里的景象有些满目疮痍,正中迎接的就是一个类似井一样的开口,已经被污秽物填满,院内的老哈尔滨正拎着一桶泔水出来,二话不说,哗啦一下往里一倒,冒着热气的同时(应该是热气吧~)就瞬间凝成了冰状。那个大叔搓了搓手,看了目瞪口呆的언니一眼:“这姑娘怎么戴个杨子荣的大毡帽,吓到了?”她确实被吓到了,拿起照相机就说要拍个韩国朋友看。我笑了,这种场景也就在这儿才能见到吧,想起了以前小时候在奶奶家,各家各户大妈大娘们起个大早,拎着那种圆马桶排队去河边冲洗的场景。(恶心了点)岁月已逝,难得会有那种想起会心一笑的感觉了。圈楼的整体布局并没有大变样。如果形象地说起来,把福建土楼捏成正方形,就很像老道外的圈楼;人字形的木梯贯通二楼、三楼乃至四楼,四面皆有人家,以木栏杆作为围挡,看起来着实很像电影《功夫》里的那个大院。“包租婆叼根大烟,卷发器还未卸下,睡眼惺忪,插个腰在楼下大吼一声:‘——————’。”人去楼空的院子里,木栏杆和木楼梯显然已经有些老朽了,像是断了轴的钢琴弦,显得摇摇欲坠,但我还是执意要走一走。“咯吱”“咯吱”,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想必都还记得这老木板的鸣叫吧。这声音,和阁楼里曾经挂着的被面、大蒜、鸟笼一样,是老道外骨子里的本分生活。倘若有机会,在此小住几日又何妨?!
![]() |
果戈理大街倒是没什么看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比起圣索菲亚的建筑毫不逊色,却门可罗雀。咔嚓了几张,看官自己掂量吧。
又落俗地去秋林公司抢购了哈市特产“秋林”和“里道斯”的红肠和松仁小肚。生意那个火爆啊,还好运气好,抢到了。份量不轻。南方人应该不是很习惯吃熏制的红肠,还是自家制的有风味哈~
在马迭尔冷饮店我被宰了,一道门相隔,冰棍的差价差3块,你们下次谁要吃马迭尔冰棍一定要进去买,官方售价2元哦!(也就这个味嘛,要不就是冻掉了我的味觉)
李巍晚车就回去了,언니也是明早去长春的车。奇怪的是我没有特别伤感。我确信我们肯定还会重逢。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当然,沿路的风景,沿路的过客都为这场修行画上了独有的记号。能在此处遇见,是缘分。我们也期待下个路口的相遇。
其实明日也该启程回家了。各位,寒假快乐!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