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
查看话题 >未知的联结
前几天看梁文道的《我执》,对其中一个短篇《光年》记忆深刻。里面提到了新海诚的力作《星之声》,讲的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一对年轻恋人因为女生要被派去探索宇宙边缘而不得不分离,好在他们可以通过短信联系。但是随着女主角离地球越来越远,他们每次短信沟通所需等待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以至于后来直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可怜的男主角才收到了这条短信:「给二十四岁的升,我是十五岁的美加子,我还是爱你」
那位儒雅的光头在文章的最后做了这样一番总结:等待就是它本身的目的。不一定等到甚么,只要等,连系就在。美加子与升再也联络不上了,唯一联结住他们的,只有等待。
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中秋节。当时,在台湾的她和在南京的我身处异地,无法相见,便只好相约同时赏月。其实这缘起一种很常见的电影桥段:镜头从一个城市的远景举向高空然后落下,在这一升一降之间,画面转眼变成了另一个城市,导演由此传达着某种连结的隐含意味。所以,看着同一个月亮,也就成了这样一种联系,仿佛如此,我们虽分别两地,就仍被一根看不见的细丝拴在一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把这种两人所共有的感受通过月亮传达给对方。
这有些像情感的寄寓,但又不全是。它是一种交互,不同的人因为某种相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独自对着电脑屏幕看某部电影的时候,就会想到另外一些家伙也那么干过,甚至能感觉到这部电影在完成之前,作者在它面前仔细斟酌,认真考虑:该用什么画面,该配怎样的音乐;写作的时候,会意识到一些陌生的家伙将会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只有其中几个能与我连在一起;阅读的时候,纸面上的文字也都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每一个都像是墙上的洞,通过贴近窥探,方可略知一二墙后的世界。又如一些物品,住过的房子,拍过的照片,墙上的壁画……每一个都像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时空。透过它,可以看到另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心情。
这感觉,有些像Déjà vu似曾相识,也有些像《神探》里刘青云的特异功能,很难说得清,或许可以借用佛教里的概念“业”来表达一下。
“业”是什么?梁启超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它就像是茶壶泡完茶之后留在壶壁上的茶精,每泡一次茶就多留一些茶精附在壁上,日积月累,能使后来泡出的茶味道更好。而“业”就是世间万物经过我们而在身上留下来的那份魂影。
于是我想,相同的业,大概就是那种交互与连结产生的原因了。
如果时空推回到3个月前上海,当时,我和初次见面的小敏坐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彻夜长谈,交换着各自的故事以及一些奇怪的念头。虽然才刚认识不久,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谈话间感到她是那么熟悉,或是整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想不起来。直到她说出自己喜欢《百年孤独》。那一瞬,这个书名仿佛就在漫漫黑夜里突然放出一道亮光,把我拉回到半年前滇川线的火车上,那个通宵的夜晚,雨霏就拉着我这样大呼小叫的:《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于是,《百年孤独》就这样留在了雨霏和小敏的身上,而她们,也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何塞•阿尔卡蒂奥一起留在了《百年孤独》里,当然,与他们一样留影于此还有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人,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知道他们都会说:《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有这样同业的人,沟通便不会太累。
曾经有人问我说朋友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经历过相类似的事而做相同选择走下来的人。也许他就常年陪伴在我身边,也许他与我根本不相识,但尽管如此,我也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如果他也能感觉到我的存在,那就成为我孤独时最好的慰藉了:
因为凭此,我和他(她)联结到了一起。
那位儒雅的光头在文章的最后做了这样一番总结:等待就是它本身的目的。不一定等到甚么,只要等,连系就在。美加子与升再也联络不上了,唯一联结住他们的,只有等待。
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中秋节。当时,在台湾的她和在南京的我身处异地,无法相见,便只好相约同时赏月。其实这缘起一种很常见的电影桥段:镜头从一个城市的远景举向高空然后落下,在这一升一降之间,画面转眼变成了另一个城市,导演由此传达着某种连结的隐含意味。所以,看着同一个月亮,也就成了这样一种联系,仿佛如此,我们虽分别两地,就仍被一根看不见的细丝拴在一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把这种两人所共有的感受通过月亮传达给对方。
这有些像情感的寄寓,但又不全是。它是一种交互,不同的人因为某种相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独自对着电脑屏幕看某部电影的时候,就会想到另外一些家伙也那么干过,甚至能感觉到这部电影在完成之前,作者在它面前仔细斟酌,认真考虑:该用什么画面,该配怎样的音乐;写作的时候,会意识到一些陌生的家伙将会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只有其中几个能与我连在一起;阅读的时候,纸面上的文字也都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每一个都像是墙上的洞,通过贴近窥探,方可略知一二墙后的世界。又如一些物品,住过的房子,拍过的照片,墙上的壁画……每一个都像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时空。透过它,可以看到另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心情。
这感觉,有些像Déjà vu似曾相识,也有些像《神探》里刘青云的特异功能,很难说得清,或许可以借用佛教里的概念“业”来表达一下。
“业”是什么?梁启超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它就像是茶壶泡完茶之后留在壶壁上的茶精,每泡一次茶就多留一些茶精附在壁上,日积月累,能使后来泡出的茶味道更好。而“业”就是世间万物经过我们而在身上留下来的那份魂影。
于是我想,相同的业,大概就是那种交互与连结产生的原因了。
如果时空推回到3个月前上海,当时,我和初次见面的小敏坐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彻夜长谈,交换着各自的故事以及一些奇怪的念头。虽然才刚认识不久,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谈话间感到她是那么熟悉,或是整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想不起来。直到她说出自己喜欢《百年孤独》。那一瞬,这个书名仿佛就在漫漫黑夜里突然放出一道亮光,把我拉回到半年前滇川线的火车上,那个通宵的夜晚,雨霏就拉着我这样大呼小叫的:《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于是,《百年孤独》就这样留在了雨霏和小敏的身上,而她们,也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何塞•阿尔卡蒂奥一起留在了《百年孤独》里,当然,与他们一样留影于此还有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人,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知道他们都会说:《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有这样同业的人,沟通便不会太累。
曾经有人问我说朋友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经历过相类似的事而做相同选择走下来的人。也许他就常年陪伴在我身边,也许他与我根本不相识,但尽管如此,我也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如果他也能感觉到我的存在,那就成为我孤独时最好的慰藉了:
因为凭此,我和他(她)联结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