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聽專欄:十九:流行音樂的音樂在哪裡?
原載「南方都市報」,姚大鈞專欄
转载流行音樂的音樂在哪裡?
2005.1.23
很多人不聽流行歌。在今天絕不是因為清高避俗,而是因為當下的中文流行歌裡根本沒有音樂。換句話說:牛肉在哪裡?
有的流行歌手竟然明講:流行歌曲只是一種流行,無關乎音樂。這表面上是句巧妙的託辭,而事實上,真是沒聽過音樂的音樂人講的大笑話。說穿了,今天流行機器造出來的少女少男中文歌,其實也就是不諳音律的製作人請不會寫歌的人寫給不會唱歌的人唱給不講究音樂的聽眾聽的所謂的歌。
流行歌並非一直都這樣爛,更不是每個國家都這樣。只因為在市場操作生態下,就真的必須這樣,只能這樣?不對吧。七十年代美國黑人音樂炒作到製作人被判罰金;蘇聯歌后普卡裘娃 (Alla Pugacheva) 至今唱片銷量超過兩億張,但人家歌曲的音樂性怎能是世界第一的高?
俄羅斯的留備樂團 (Lyube) 在前蘇聯是廣大民眾和軍隊熱愛的超級流行樂團,甚至在我們國內都有小群死忠樂迷。他們的每一首新歌,就像將要流傳千古的民族旋律,當下成經典。怎麼作到?動用一位不上台的天才作曲家,配以好幾位詩人填詞,還有就是,幾百年來的音樂文化修養。
另外,更不能把英語流行歌的成功全怪罪在英美流行強勢霸權機制上。美國唐·麥克林 (Don McLean) 的超級經典《美國派》(American Pie) ,大家從來不知歌詞唱啥,也沒必要知道,因為音樂就是那麼棒那麼爽!甚至還有陪襯的器樂魅力超過主旋律的,比如 Wham! 的名曲《Careless Whisper》靠的就是那薩克斯旋律。也別忘了陳歌辛寫的那首《玫瑰玫瑰我愛你》是如何能在美國流行。沒人知道它是中國歌。不就是靠它的音樂輕快甜美動人嗎?
羅大佑誇梁弘志的歌寫得好,因為梁只用了七八個音。若照這個標準,侯德建的《龍的傳人》更棒,只用了六度音。而這首凡是眾人集會只好唱它的重要歌曲,若把詞抽掉,根本沒法聽;你能想像鋼琴版的《龍的傳人》?就音樂性而言,它甚至不如小蟲寫的《你就是心太軟》。
在流行歌的音樂性跌到谷底的那幾年中,出現了李宗盛一派,譜的曲調可以跟中學生洗澡時隨口哼出的無異。自此打開了「全民開寫」之洪流,流行歌淪為一字一音的機器曲調: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反覆)。
當然,傑出的中國流行樂作曲家不少;遠從黎錦暉、賀綠汀、姚敏、王福齡,一直到現代當代的劉家昌、陳志遠、小蟲、涂惠源、徐沛東、崔健、劉歡、三寶等等,這條天才的歷史線若要找也能畫出來。但只靠少數天才並不能提升整體流行樂壇水平;另外,中文流行樂壇還有一個主要硬傷:樂器玩得不夠溜。
若要說音樂寫得好壞是主觀的,那麼不擅樂器則是可以量化的致命傷。在一個生態健康的音樂大國中,流行的音樂跟本不分是唱的,還是奏的。聽音樂,有很大一部份是要聽人家玩音樂,演奏的樂趣相當重要。
流行歌除了主旋律以外,其實也有極大的可表現可玩的音樂空間。好多好的流行歌的前奏、間奏、伴奏都成了歌曲本身無法分割的一部份。像卡莉賽門 (Carly Simon) 的超級流行曲《你真夠俗》(You’re So Vain) 前奏那無法忘記的特別詭異的貝斯撥弦聲,可稱史上一絕。Peter Frampton 的榜首曲《Show Me the Way》,裡面加了娃娃效果器的電吉他獨奏不正是它的靈魂嗎?
好的外國流行歌有時就是帶詞的純音樂,不是為了應付詞而硬擠出來的幾條旋律。因此,外國流行歌很多不能卡拉 OK 化,因為獨特的配器是曲子不可分的一部份。而中文流行歌都可以變成卡拉 OK ,結果大部份與原曲很接近。另外,外文流行歌裡有精彩的樂器獨奏是常態;中文流行歌裡沒有記得住的樂器獨奏則是常態。
許多黑人靈魂歌曲,光是管弦樂一出場,就嚇壞人。像艾爾綠 (Al Green) 的《Sha-La-La》,八個小節的前奏已經攝人魂魄。葛拉蒂絲·奈特與種子合唱團 (Gladys Knight & The Pips) 的《開往喬治亞的夜車》(1973 年排行榜冠軍),主唱女聲與伴唱男聲及伴奏的管弦樂之間緊緊相扣的每個音符編排(包括女聲的哼哈)已至一字不能少、一音不能改之化境。黑人靈魂樂最深邃又暢銷的一首流行曲,The Temptations 樂團的 1972 年排行榜冠軍,《爸爸是個滾石》,長達七分鐘,幾乎是演奏曲,第一句詞兩分鐘後才出現。電影《黑豹》的主題曲《Shaft》前幾小節的電吉他娃娃器,聞名全世界,至今仍常被採樣及盜用。而白瑞白 (Barry White) 的《愛的主題曲》當年蟬聯全球流行排行榜長達數月,竟然只是一首純演奏曲。
反聽中國人的流行樂,好像自從 1937 年周璇那首《天涯歌女》裡極富特色的二胡前奏之後,印象中好像沒有什麼樂器演奏能讓人有印象或者叫好。當然中間偶爾也有,比如,原版《不了情》的鋼琴獨奏前引和結尾,崔健《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裡王勇的古箏,不過好像也是難見再現的曇花。至於丁薇,在那一亮的弦樂四重奏聲音之後,給人的失望與期望一樣多。
國人玩樂器玩得好的太少。大部份職業樂器手在流行歌曲的伴奏裡,也不過就是讓一首歌過得去罷了。毫無可回味之處,沒有可記憶的樂句。編曲也少見心血和創意巧思。
在劉歡膾炙人口的《情怨》一曲中,京戲老生唱腔處理得是那麼完美,但器樂伴奏卻是讓人難為情的最制式無味的僵死 MIDI 鍵盤琵琶聲。羅大佑驚人的新作《綠色恐怖份子》是少數有話說、敢說話的台灣歌,但很諷刺也頗具寓意地,音樂卻是徹底正宗的日本模式。
女子十二樂坊不論如何招惹人罵,至少讓人又開始聽到、注意到音樂了;但就像所有想要打天下的民族器樂家一樣,一到了不看譜、要即興、可以自我表現時,反而全都傻眼。女子十二樂坊在《Take Five》及《自由》兩首讓人振奮的曲子中,每到了要即興的段落,不管是二胡吉他,全啞了,洩底了,冷場尷尬到丟臉。若自家樂器都耍不來,西洋樂器又咋辦?
老子說:「大音希聲」,在此有請吳國公子季札,對於當前「大國希聲」的音樂情狀,您來幫咱們解構解構吧。
转载流行音樂的音樂在哪裡?
2005.1.23
很多人不聽流行歌。在今天絕不是因為清高避俗,而是因為當下的中文流行歌裡根本沒有音樂。換句話說:牛肉在哪裡?
有的流行歌手竟然明講:流行歌曲只是一種流行,無關乎音樂。這表面上是句巧妙的託辭,而事實上,真是沒聽過音樂的音樂人講的大笑話。說穿了,今天流行機器造出來的少女少男中文歌,其實也就是不諳音律的製作人請不會寫歌的人寫給不會唱歌的人唱給不講究音樂的聽眾聽的所謂的歌。
流行歌並非一直都這樣爛,更不是每個國家都這樣。只因為在市場操作生態下,就真的必須這樣,只能這樣?不對吧。七十年代美國黑人音樂炒作到製作人被判罰金;蘇聯歌后普卡裘娃 (Alla Pugacheva) 至今唱片銷量超過兩億張,但人家歌曲的音樂性怎能是世界第一的高?
俄羅斯的留備樂團 (Lyube) 在前蘇聯是廣大民眾和軍隊熱愛的超級流行樂團,甚至在我們國內都有小群死忠樂迷。他們的每一首新歌,就像將要流傳千古的民族旋律,當下成經典。怎麼作到?動用一位不上台的天才作曲家,配以好幾位詩人填詞,還有就是,幾百年來的音樂文化修養。
另外,更不能把英語流行歌的成功全怪罪在英美流行強勢霸權機制上。美國唐·麥克林 (Don McLean) 的超級經典《美國派》(American Pie) ,大家從來不知歌詞唱啥,也沒必要知道,因為音樂就是那麼棒那麼爽!甚至還有陪襯的器樂魅力超過主旋律的,比如 Wham! 的名曲《Careless Whisper》靠的就是那薩克斯旋律。也別忘了陳歌辛寫的那首《玫瑰玫瑰我愛你》是如何能在美國流行。沒人知道它是中國歌。不就是靠它的音樂輕快甜美動人嗎?
羅大佑誇梁弘志的歌寫得好,因為梁只用了七八個音。若照這個標準,侯德建的《龍的傳人》更棒,只用了六度音。而這首凡是眾人集會只好唱它的重要歌曲,若把詞抽掉,根本沒法聽;你能想像鋼琴版的《龍的傳人》?就音樂性而言,它甚至不如小蟲寫的《你就是心太軟》。
在流行歌的音樂性跌到谷底的那幾年中,出現了李宗盛一派,譜的曲調可以跟中學生洗澡時隨口哼出的無異。自此打開了「全民開寫」之洪流,流行歌淪為一字一音的機器曲調: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反覆)。
當然,傑出的中國流行樂作曲家不少;遠從黎錦暉、賀綠汀、姚敏、王福齡,一直到現代當代的劉家昌、陳志遠、小蟲、涂惠源、徐沛東、崔健、劉歡、三寶等等,這條天才的歷史線若要找也能畫出來。但只靠少數天才並不能提升整體流行樂壇水平;另外,中文流行樂壇還有一個主要硬傷:樂器玩得不夠溜。
若要說音樂寫得好壞是主觀的,那麼不擅樂器則是可以量化的致命傷。在一個生態健康的音樂大國中,流行的音樂跟本不分是唱的,還是奏的。聽音樂,有很大一部份是要聽人家玩音樂,演奏的樂趣相當重要。
流行歌除了主旋律以外,其實也有極大的可表現可玩的音樂空間。好多好的流行歌的前奏、間奏、伴奏都成了歌曲本身無法分割的一部份。像卡莉賽門 (Carly Simon) 的超級流行曲《你真夠俗》(You’re So Vain) 前奏那無法忘記的特別詭異的貝斯撥弦聲,可稱史上一絕。Peter Frampton 的榜首曲《Show Me the Way》,裡面加了娃娃效果器的電吉他獨奏不正是它的靈魂嗎?
好的外國流行歌有時就是帶詞的純音樂,不是為了應付詞而硬擠出來的幾條旋律。因此,外國流行歌很多不能卡拉 OK 化,因為獨特的配器是曲子不可分的一部份。而中文流行歌都可以變成卡拉 OK ,結果大部份與原曲很接近。另外,外文流行歌裡有精彩的樂器獨奏是常態;中文流行歌裡沒有記得住的樂器獨奏則是常態。
許多黑人靈魂歌曲,光是管弦樂一出場,就嚇壞人。像艾爾綠 (Al Green) 的《Sha-La-La》,八個小節的前奏已經攝人魂魄。葛拉蒂絲·奈特與種子合唱團 (Gladys Knight & The Pips) 的《開往喬治亞的夜車》(1973 年排行榜冠軍),主唱女聲與伴唱男聲及伴奏的管弦樂之間緊緊相扣的每個音符編排(包括女聲的哼哈)已至一字不能少、一音不能改之化境。黑人靈魂樂最深邃又暢銷的一首流行曲,The Temptations 樂團的 1972 年排行榜冠軍,《爸爸是個滾石》,長達七分鐘,幾乎是演奏曲,第一句詞兩分鐘後才出現。電影《黑豹》的主題曲《Shaft》前幾小節的電吉他娃娃器,聞名全世界,至今仍常被採樣及盜用。而白瑞白 (Barry White) 的《愛的主題曲》當年蟬聯全球流行排行榜長達數月,竟然只是一首純演奏曲。
反聽中國人的流行樂,好像自從 1937 年周璇那首《天涯歌女》裡極富特色的二胡前奏之後,印象中好像沒有什麼樂器演奏能讓人有印象或者叫好。當然中間偶爾也有,比如,原版《不了情》的鋼琴獨奏前引和結尾,崔健《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裡王勇的古箏,不過好像也是難見再現的曇花。至於丁薇,在那一亮的弦樂四重奏聲音之後,給人的失望與期望一樣多。
國人玩樂器玩得好的太少。大部份職業樂器手在流行歌曲的伴奏裡,也不過就是讓一首歌過得去罷了。毫無可回味之處,沒有可記憶的樂句。編曲也少見心血和創意巧思。
在劉歡膾炙人口的《情怨》一曲中,京戲老生唱腔處理得是那麼完美,但器樂伴奏卻是讓人難為情的最制式無味的僵死 MIDI 鍵盤琵琶聲。羅大佑驚人的新作《綠色恐怖份子》是少數有話說、敢說話的台灣歌,但很諷刺也頗具寓意地,音樂卻是徹底正宗的日本模式。
女子十二樂坊不論如何招惹人罵,至少讓人又開始聽到、注意到音樂了;但就像所有想要打天下的民族器樂家一樣,一到了不看譜、要即興、可以自我表現時,反而全都傻眼。女子十二樂坊在《Take Five》及《自由》兩首讓人振奮的曲子中,每到了要即興的段落,不管是二胡吉他,全啞了,洩底了,冷場尷尬到丟臉。若自家樂器都耍不來,西洋樂器又咋辦?
老子說:「大音希聲」,在此有請吳國公子季札,對於當前「大國希聲」的音樂情狀,您來幫咱們解構解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