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 兔年書單
到了大年三十,既然能夠有幸坐在電腦前面,總應該總結什麼吧。既然豆瓣都將閱讀器作為新春的福利帶給我們了,書,這個豆瓣最開始的傳統,終於回歸了,我也想對我在兔年了看過的書,做個簡單的總結,溫故而知新。
關於旅游
有趣的是,兔年讀的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都是關於旅游的────《遲到的間隔年》和《人類學與旅游時代》。前一本是游記,後一本應該是社會學著作吧。新鮮的記憶還停留在後一本上,前一本的旅游方式在後一本裡面只是一種旅游的方式,旅游好比是一種儀式,對於年輕人來講,完成了間隔年,像是金蟬脫殼般新生,標志了成熟,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可能每一次度假,走出家門離開生活的地方,也是一種儀式,標志著我有一次放縱的機會,有一個放空的時間段。旅游也是一種標志,一年裡我離開了城市幾次,有了這個標志,時間流逝地快一些,回望一年的時候也比平時常規的生活更能清晰的看到一些東西。
這一年看的旅游系列書籍裡面,我還是會最喜歡星野道夫的《在漫長的旅途中》,看到了對自然的敬畏,對於生命的敬畏。有可能是冬天讀的,冷冽的空氣進入鼻腔的時候,更能感受到阿拉斯加的魅力吧。摘一段
“我喜欢季节转变的瞬间。红叶最美的时候只有一天,晶莹剔透的嫩叶季节也只有一瞬间。时间不停地流向无尽的远方,但我们可以在变化的四季中停下脚步。大自然是善解人意的,我们无法计算在短暂的一生中,可以与美丽的四季重逢几次,却可以从大自然的颜色里,体认到只有一次、不会重来的生命。”
真切的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腳步,書裡還提到了越戰,那些被征入伍的印第安人戰後紛紛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聯系到關於美伊戰爭不幸去世的軍人的紀錄片《Last Letters Home: Voices of American Troops from the Battle》,活生生的將一幕一幕面對親人離去的瞬間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戰爭是多麼的殘酷。生命是值得敬畏的。
另一本很有趣的游記,是《羅傑斯環球投資旅行》,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較早,還能看到俄羅斯社會主義狀態下的樣子,作者在旅游的時候不忘介紹一些他的投資的故事,經濟方面的故事和政策方面的評價。實在很難想象一個幾乎只有面包和伏特加的社會。
何偉的《尋路中國》和巴利的《天真的人類學家》,都不完全能算是旅游類的書籍,都是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對陌生的環境的觀察志吧。《尋路中國》裡講一些北方的城市為了吸引環保組織的投資,在土地裡挖一個一個的坑來顯示他們是正想要植樹的狀態,而其實這個狀態讓當權者得利好多年。《天真的人類學家》裡面是一個一個狗血的故事,那個叫多瓦悠的民族居然不能識別平面畫,甚至n多人使用同一張身份證,太歡樂了。
關於建築
傳統非基於北方的官式建築的介紹的書《浙江民居》和《閩南傳統建築》,震撼於遠離行政中心地帶的人們的創造力,形式豐富的建築,因地制宜的選材,不同的空間利用方式,記得《浙江民居》裡有介紹如何利用儲藏空間,好amazing阿,堪比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
籐森的《日本近代建築》,跟中國近代建築還是像的,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膚淺的概括下就是的說先是殖民者自己建,然後當地人拙劣且假想的模仿,再到深入的學習,最後真的融入自己的文化。很喜歡那個時代的一些兩種文化融合一起的建築,特別有趣。
還看了一些沒有完全明白的書,類似《透明性》,類似《路易斯 I 康的空間構成》。過於抽象了一些。
關於城市
這一年算是看的挺多的一類,做城市的規劃的,經典的城市規劃方案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應該是其實效率和經濟為先的衛星城市的模式,環保主義的《設計結合自然》,海灘旅游的開發,城市的選址與地質的考量。將城市生活的細節的有趣性納入設計的《城市意象》,城市需要標志,道路需要標志,不再boring 的十字街道。沙裡寧的《城市的發展和衰敗》,以有機體作為比喻,將城市的功能如何做有機的分散。《交往與空間》,試圖從人的尺度來主導設計。
關於的城市的發展,《巴黎城記》和《下城》,一本是巴黎一本是美國。《巴黎城記》讓人看到階級和城市設計的關系,工人包圍中產是巴黎的模式,而《下城》裡,居住分散論的後果,讓交通成為了難題,下城的衰敗和興起因素很多,政策問題。《隱形邏輯》中的香港,讓人對高密度的生活有了期待,所以我很想去看那個滿是廣告的街道,迷宮一般的地鐵和傳說中的籠屋。
那麼大的城市,還是迷失在裡面,迷惑怎麼樣的才是最好,看起來都是有些道理的,但總是有未考慮周全的在陰暗的角落裡慢慢的發酵。
《城市經濟》和《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是同一個作者的文章,前者沒有後者有名,但它的論點很有意思,在先有城市還是先有鄉村,文章選擇了前者,文章稱城市逐步將一些功能強大後獨立化分離出其中心,派生到了鄉村,鄉村沒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產力,城市幫助其改善了。而很多文章稱城市的鄉村勞動力的剝削者。
關於器物學
雷德候的《萬物》,也值得一讀,作者將模數在中國藝術生產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自甲骨文開始至青銅器、兵馬俑、書、建築甚至是畫,都是模數的,類似工業化的流程,中國其實一直在做,也不無道理。會讀這本書也得感謝下阿露四川不斷的對我灌輸和與堯波聊天中曉得的。
之前看的器物學的幾乎是揚之水和孟暉的,總是能把人帶回到那個古代的掌權者的奢華生活。
關於小說
很自豪的居然看完了10本頭的《大唐雙龍傳》,可是現在問我還記得什麼,除了兩個男主角總是飄忽不定的愛情外,那些謀略那些多線進程,我都不記得了。
這一年看了不少日本的推理小說,通過貓叔知道了什麼是社會派。松本清張的小說裡總是那麼一個渴望不被揭發身份的殺手,戰後在橫須賀做過妓女或是與黑人生過孩子,或是從一個不幸火災地震後覺得可以從擺脫那個不貼面家庭的人。社會的容忍度依舊很低。
其他
差點把戴維哈維的《新自由主義簡史》給忘了,也是一本一知半解的書,看似公平的自由平等貿易,美英的推廣的自由主義其實是利益驅使,是去瓜分他國的資源,而中國也正在這條道路上前行。
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讀書和旅游一樣,都是探知未知的世界,希望2012年,能讀到更多更有意思的文章。
關於旅游
有趣的是,兔年讀的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都是關於旅游的────《遲到的間隔年》和《人類學與旅游時代》。前一本是游記,後一本應該是社會學著作吧。新鮮的記憶還停留在後一本上,前一本的旅游方式在後一本裡面只是一種旅游的方式,旅游好比是一種儀式,對於年輕人來講,完成了間隔年,像是金蟬脫殼般新生,標志了成熟,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可能每一次度假,走出家門離開生活的地方,也是一種儀式,標志著我有一次放縱的機會,有一個放空的時間段。旅游也是一種標志,一年裡我離開了城市幾次,有了這個標志,時間流逝地快一些,回望一年的時候也比平時常規的生活更能清晰的看到一些東西。
這一年看的旅游系列書籍裡面,我還是會最喜歡星野道夫的《在漫長的旅途中》,看到了對自然的敬畏,對於生命的敬畏。有可能是冬天讀的,冷冽的空氣進入鼻腔的時候,更能感受到阿拉斯加的魅力吧。摘一段
“我喜欢季节转变的瞬间。红叶最美的时候只有一天,晶莹剔透的嫩叶季节也只有一瞬间。时间不停地流向无尽的远方,但我们可以在变化的四季中停下脚步。大自然是善解人意的,我们无法计算在短暂的一生中,可以与美丽的四季重逢几次,却可以从大自然的颜色里,体认到只有一次、不会重来的生命。”
真切的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腳步,書裡還提到了越戰,那些被征入伍的印第安人戰後紛紛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聯系到關於美伊戰爭不幸去世的軍人的紀錄片《Last Letters Home: Voices of American Troops from the Battle》,活生生的將一幕一幕面對親人離去的瞬間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戰爭是多麼的殘酷。生命是值得敬畏的。
另一本很有趣的游記,是《羅傑斯環球投資旅行》,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較早,還能看到俄羅斯社會主義狀態下的樣子,作者在旅游的時候不忘介紹一些他的投資的故事,經濟方面的故事和政策方面的評價。實在很難想象一個幾乎只有面包和伏特加的社會。
何偉的《尋路中國》和巴利的《天真的人類學家》,都不完全能算是旅游類的書籍,都是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對陌生的環境的觀察志吧。《尋路中國》裡講一些北方的城市為了吸引環保組織的投資,在土地裡挖一個一個的坑來顯示他們是正想要植樹的狀態,而其實這個狀態讓當權者得利好多年。《天真的人類學家》裡面是一個一個狗血的故事,那個叫多瓦悠的民族居然不能識別平面畫,甚至n多人使用同一張身份證,太歡樂了。
關於建築
傳統非基於北方的官式建築的介紹的書《浙江民居》和《閩南傳統建築》,震撼於遠離行政中心地帶的人們的創造力,形式豐富的建築,因地制宜的選材,不同的空間利用方式,記得《浙江民居》裡有介紹如何利用儲藏空間,好amazing阿,堪比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
籐森的《日本近代建築》,跟中國近代建築還是像的,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膚淺的概括下就是的說先是殖民者自己建,然後當地人拙劣且假想的模仿,再到深入的學習,最後真的融入自己的文化。很喜歡那個時代的一些兩種文化融合一起的建築,特別有趣。
還看了一些沒有完全明白的書,類似《透明性》,類似《路易斯 I 康的空間構成》。過於抽象了一些。
關於城市
這一年算是看的挺多的一類,做城市的規劃的,經典的城市規劃方案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應該是其實效率和經濟為先的衛星城市的模式,環保主義的《設計結合自然》,海灘旅游的開發,城市的選址與地質的考量。將城市生活的細節的有趣性納入設計的《城市意象》,城市需要標志,道路需要標志,不再boring 的十字街道。沙裡寧的《城市的發展和衰敗》,以有機體作為比喻,將城市的功能如何做有機的分散。《交往與空間》,試圖從人的尺度來主導設計。
關於的城市的發展,《巴黎城記》和《下城》,一本是巴黎一本是美國。《巴黎城記》讓人看到階級和城市設計的關系,工人包圍中產是巴黎的模式,而《下城》裡,居住分散論的後果,讓交通成為了難題,下城的衰敗和興起因素很多,政策問題。《隱形邏輯》中的香港,讓人對高密度的生活有了期待,所以我很想去看那個滿是廣告的街道,迷宮一般的地鐵和傳說中的籠屋。
那麼大的城市,還是迷失在裡面,迷惑怎麼樣的才是最好,看起來都是有些道理的,但總是有未考慮周全的在陰暗的角落裡慢慢的發酵。
《城市經濟》和《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是同一個作者的文章,前者沒有後者有名,但它的論點很有意思,在先有城市還是先有鄉村,文章選擇了前者,文章稱城市逐步將一些功能強大後獨立化分離出其中心,派生到了鄉村,鄉村沒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產力,城市幫助其改善了。而很多文章稱城市的鄉村勞動力的剝削者。
關於器物學
雷德候的《萬物》,也值得一讀,作者將模數在中國藝術生產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自甲骨文開始至青銅器、兵馬俑、書、建築甚至是畫,都是模數的,類似工業化的流程,中國其實一直在做,也不無道理。會讀這本書也得感謝下阿露四川不斷的對我灌輸和與堯波聊天中曉得的。
之前看的器物學的幾乎是揚之水和孟暉的,總是能把人帶回到那個古代的掌權者的奢華生活。
關於小說
很自豪的居然看完了10本頭的《大唐雙龍傳》,可是現在問我還記得什麼,除了兩個男主角總是飄忽不定的愛情外,那些謀略那些多線進程,我都不記得了。
這一年看了不少日本的推理小說,通過貓叔知道了什麼是社會派。松本清張的小說裡總是那麼一個渴望不被揭發身份的殺手,戰後在橫須賀做過妓女或是與黑人生過孩子,或是從一個不幸火災地震後覺得可以從擺脫那個不貼面家庭的人。社會的容忍度依舊很低。
其他
差點把戴維哈維的《新自由主義簡史》給忘了,也是一本一知半解的書,看似公平的自由平等貿易,美英的推廣的自由主義其實是利益驅使,是去瓜分他國的資源,而中國也正在這條道路上前行。
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讀書和旅游一樣,都是探知未知的世界,希望2012年,能讀到更多更有意思的文章。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611篇内容 · 22.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64.6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20篇内容 · 10.3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03篇内容 · 13.4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89篇内容 · 17.9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0篇内容 · 22.7万次浏览
- 许倬云去世4316篇内容 · 7471次浏览
- 奇思妙想的夏日创作39篇内容 · 4.0万次浏览
恩是~要按类别来看书~
真好,我今年也得好好找时间读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