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 《汉字书法之美》笔记
2012年渡口书店周二晚自习活动进行了全新策划,第一季度的“书法”专题于1月10日(19:45)拉开了序曲,由研习中日书法和文化比较多年的薛中超老师主讲《汉字书法之美》。薛老师展示了丰富的图文材料,通过生动的讲解阐释了自己对汉字书法审美的理解。
他认为一般观众“观看”时,面对纯粹的造型、画面、线条第一感觉是去寻找认识的字。假如我们设身为“创作者”的角度,从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尤其是视觉中心部分的字迹所形成的图形结构,字与字之间的错落形态去观察,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笔势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要素,而形态、结构、气势是贯穿于一副书法作品中的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刚刚练习自己并不熟悉的字或词句时,是很难做到“流畅”的,成熟的书法是内容熟悉、技术成熟后手中的自然流露,薛老师称之为“心手相忘”。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历代传诵的名帖一般都是“草稿”、“手帖”,因为情由心生,笔底生华,例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傅山都有这种表达心情的书写佳作。
薛老师展示了海量图片,让大家用第一感觉评判,进而分析原因。他认为一幅作品除了上述所讲的创作技巧之外,还应密切关注到笔、墨、纸(载体)的情况。例如王铎的一幅作品,从布局来看,“垂直水平”好像很成问题,事实上王铎这个富人是在绢上写字滴,绢的两端有书童手持,他站在一侧书写纵向走势的文字,难免偏离中线。又比如张瑞图,使用自己订制的一种毛笔,以达到笔画饱满的效果;何绍基则使用一种齐锋羊毫和特殊的手势写字,所以……写出的字让人很郁闷啊啊啊~~~
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看,欣赏一幅自己难以理解的“佳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还应考虑字体演变历史的问题。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思想的变化促使人们寻找新的东西,书法家身处其中。例如金农,将其对古文字的考证研究成果运用到作品中,将各种笔画、字体、形式综合在一起,达到每一笔画都有出处,有一种把玩的乐趣。这样作品的价值更多在于对汉字字体研究的贡献。而脱离了书法为文字内容服务的用途。徐渭的书法则与其画笔密切相关,理解一位书法家要更多的从他生活的背景着手。另外,薛老师指出,评价作品的要素还包括书写者书写状态,这是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而这种所谓的“状态”可以从笔势中所略知一二。
他介绍在日本学习书法,“师承”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学习书法是在模仿自己老师的风格,不敢有所逾越,甚至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得像”。日本书界的“每日展”(?)就是这种艺术思想的集合,观看这个展览简直就是在看流派的展,而不是以个人为代表的作品展(个体的分别在于像、更像)。由此,产生了“拜名师”变成“寻高徒”的怪现象,老师需要技艺高超的学生将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也有书法家故意以让人看不懂的作品吸引人去探究。可以说,日本人为了传承书法艺术可谓煞费苦心,这种传承的意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日本书界还有另一种风格自由、开放的展览,即“读卖展”,参展者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艺术思考和真实喜好。这两个展览都是十分有影响力的。
他认为一般观众“观看”时,面对纯粹的造型、画面、线条第一感觉是去寻找认识的字。假如我们设身为“创作者”的角度,从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尤其是视觉中心部分的字迹所形成的图形结构,字与字之间的错落形态去观察,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笔势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要素,而形态、结构、气势是贯穿于一副书法作品中的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刚刚练习自己并不熟悉的字或词句时,是很难做到“流畅”的,成熟的书法是内容熟悉、技术成熟后手中的自然流露,薛老师称之为“心手相忘”。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历代传诵的名帖一般都是“草稿”、“手帖”,因为情由心生,笔底生华,例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傅山都有这种表达心情的书写佳作。
薛老师展示了海量图片,让大家用第一感觉评判,进而分析原因。他认为一幅作品除了上述所讲的创作技巧之外,还应密切关注到笔、墨、纸(载体)的情况。例如王铎的一幅作品,从布局来看,“垂直水平”好像很成问题,事实上王铎这个富人是在绢上写字滴,绢的两端有书童手持,他站在一侧书写纵向走势的文字,难免偏离中线。又比如张瑞图,使用自己订制的一种毛笔,以达到笔画饱满的效果;何绍基则使用一种齐锋羊毫和特殊的手势写字,所以……写出的字让人很郁闷啊啊啊~~~
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看,欣赏一幅自己难以理解的“佳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还应考虑字体演变历史的问题。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思想的变化促使人们寻找新的东西,书法家身处其中。例如金农,将其对古文字的考证研究成果运用到作品中,将各种笔画、字体、形式综合在一起,达到每一笔画都有出处,有一种把玩的乐趣。这样作品的价值更多在于对汉字字体研究的贡献。而脱离了书法为文字内容服务的用途。徐渭的书法则与其画笔密切相关,理解一位书法家要更多的从他生活的背景着手。另外,薛老师指出,评价作品的要素还包括书写者书写状态,这是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而这种所谓的“状态”可以从笔势中所略知一二。
他介绍在日本学习书法,“师承”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学习书法是在模仿自己老师的风格,不敢有所逾越,甚至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得像”。日本书界的“每日展”(?)就是这种艺术思想的集合,观看这个展览简直就是在看流派的展,而不是以个人为代表的作品展(个体的分别在于像、更像)。由此,产生了“拜名师”变成“寻高徒”的怪现象,老师需要技艺高超的学生将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也有书法家故意以让人看不懂的作品吸引人去探究。可以说,日本人为了传承书法艺术可谓煞费苦心,这种传承的意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日本书界还有另一种风格自由、开放的展览,即“读卖展”,参展者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艺术思考和真实喜好。这两个展览都是十分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