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漫游England
来英国前就想着一定要抓紧时间在这一年里多出去走走看看,可不能窝在家里,所以刚一放假就立即着手计划出行。冬天绝非旅游的好季节,因此我决定先趁冬假的时候在英格兰转转,把夏天留给欧洲游。这次出来玩儿去了York, London, Cambridge, Cardiff, Liverpool和Manchester。
因为提前一个月就在East Coast网站买了Advance的火车票,非常便宜,所以这次出来玩交通费用基本没画什么钱,最便宜的火车票甚至只有1、2磅。有人觉得提前买票会缺少旅行的随性,但其实只要规划好了,完全不影响旅行的心情,相反,在旅行后期的时候因为太累总会想着回去,可是因为车票已经买了,反而会督促自己继续前行。
第一站,York(约克)
29 November,2011
早上六点,整个城市还笼罩在黑暗当中,我挎着硕大的旅行包,踩着高跟的靴子,狂奔在爱丁堡坑坑洼洼的砖石小路上。因为早上吃饭耽误了时间,我好几次看表,都觉得自己迟到定了,抄近道赶到火车站,在最后一分钟跳上了火车。
可能因为太早,车上还没有几个人,看样子都是像我一样出去旅行的年轻人。因为出门的时候匆忙,连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在车上买了矿泉水。虽然只是火车,但是列车上的服务员却给了我飞机上一样的服务,他笑眯眯的为我打开座椅桌,将一个小杯子和矿泉水瓶放在桌上,收完现金还给我打了个电子收据单。
从爱丁堡到约克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在火车上睡了好几觉,等终于到站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在约克,我受到了来自Y和Z的热情款待。
穿梭在York的一条小巷中,一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突然出现在路的的尽头,便是York Minster(约克大教堂)了。仅仅是为了约克大教堂,也一定要去一次约克。兴建于十三世纪的York Minster,是欧洲中世纪最大、最富盛名的教堂之一。只是在教堂入口处向里张望一下,都会感受到她的恢弘气势和富丽堂皇。将近两个小时的Tour下来,早已数不清看了多少个雕塑,多少面彩色玻璃窗了,与英国的许多古老建筑一样,这座教堂曾经经历过一场大火灾,因此屋顶全部为后来重建的,从稍显洁白的颜色上也可以看出比较新。如果问我教堂中我最喜欢哪个部分,我想一定是唱诗班排座,通体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在这里会延伸出木质结构,细腻的木雕,排列整齐的两排闪着微光的小台灯,还有一直高耸到天花板上的管风琴,让这里显得格外的典雅。而教堂中最美丽的歌声总是从这里传出。
第二天和Y在York著名的茶餐厅Bettys Cafe Tea Rooms享受了正宗的传统英式Afternoon Tea。Bettys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虽然在英国不算历史悠久,但却是名声远扬,许多游客都会慕名找来这里,门口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精致的点心放在雕花的甜点架上,虽然只是普通的红茶却需要好几道工序来调味,让我和Y连连感叹英国人太会享受生活了。
晚上和Y的朋友们在Evil Eye Lounge喝酒,这家酒吧极其不显眼,却据说是Johnny Deep的最爱。这家bar主推鸡尾酒,而它家的Cocktail实在是厉害,相比于普通酒吧,酒精浓度要高很多,一向还算能喝酒的我一杯French Martini下来不知不觉中早已喝醉。起身去Toilet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头晕目眩,找不到重心了。这一晚上实在是对不住Y,本来是大家出来have fun的,却为了照顾我没能玩儿好,很难过。
除此之外,约克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York Gallery(当时正在进行Willim Etty的展出),以及York Museum,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约克的历史,博物馆内的小电影院中播放的历史短片很不错。
第二站,London(伦敦)
31 November,2011
早上五点,我们收拾好行李出发前往火车站,因为此时还没有公交车,所以步行了一个小时才到车站。列车抵达伦敦的King’s Cross火车站,Z的朋友J来车站迎接我们,就像Y说的那样,J人好到不行,陪了我们一整天,晚上还主动提出让我们在他家留宿。一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找Harry Potter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身为Harry Potter的粉丝,这可是我小时候不敢奢求的梦想呢。不过大概是五月份的时候听说车站施工,站台已被挪往1号站台,想不到年底了施工还没结束,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若是不在它该在的地方,合影神马的也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了。
伦敦的建筑、街道明显大气很多,路人也是形色各异。我们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沿着Tames River(泰晤士河)走到London Eye,过桥到Houses of Parliament(议会大厦)和Big Ben(大本钟),路过Downing Street(唐宁街),来到Trafalgar Square(特拉法加广场),在National Gallery(国家画廊)里面逛了一会儿,又去了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看了看,最后去了Buckingham Palace(白金汉宫),本来还想去Hyde Park(海德公园)的Speakers' Corner(演讲角),但是天色已晚,大家都累坏了,所以我们就去J的家里玩儿。J的朋友很国际化,一位越南女孩儿,一位黑人,两位London当地人,还有我们三个中国人。新年前夜,J特别惨,在雨中看烟花,光脚被路上的碎玻璃扎,回来睡地板,早上还被Grandma拧了胳膊,说来话长,但总之这一切全都只因为他太善良。
第二天在Chinatown见到了D,人超级好,在London帮了我很多忙,还陪我乘Tube,否则我自己第一次坐地铁肯定会迷路的。明明是我麻烦他,他却总是说些照顾不周的话。D外表看起来成熟冷静,可是说起话来却幽默到不行,估计就是传说中的闷骚型性格吧,哈哈。因为是新年,所有的景点都关闭了,再加上下雨,所以今天一天基本哪儿都没去,晚上逛了逛London的购物中心商业街Oxford Street,非常现代的区域,基本是能想到的所有大小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晚上在Kings' Cross车站送走了Y和Z,一起玩儿了这么多天心里非常不舍。
National Gallery早上十点才开门,但是我很想看最近举办的达芬奇特别画展,之前9点来的时候门票已经售罄了,所以今天天还没亮不到八点就来了,想不到门前早已排成长队,队尾的人告诉我今天已经没票了,估计很多人六、七点就来了吧。Those crazy people。。。大约十点的时候,我在美术馆排队等待开门,站我前面的是一位老奶奶,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跑到我后面去了,于是我跟她说您应该在我前面,老奶奶还挺豁达的,笑呵呵着说That's alright, it's a very large gallery, isn't it?我想她肯定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来美术馆转转吧!今天租了Radio Guide,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将每一个展厅的每一幅作品都看完了,很有成就感呢。那些从小只能从书上看到的诸如鲁本斯,拉斐尔,伦勃朗、莫奈、塞尚等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作品如今可以近距离观赏,实在是很幸福。
时间还早,我搭乘地铁去了St Paul's Cathedral(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是当年戴安娜与查尔斯举办世纪婚礼的地方。她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始建于604年,亦曾经历过大火。教堂外观古典庄重,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教堂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却不浮夸,尤其是圆顶天花板上的巨幅立体画,非常震撼,据说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沿着极为狭窄的台阶上了很久,终于来到教堂顶层,在这里可以近处观察天顶画,也可以几乎是全方位的一览伦敦景色。因为是下午,正好赶上了唱诗班排练,唱诗班由中老年人组成,歌声浑厚而悠扬,在管风琴的伴奏下非常优美动听,歌声飘荡到教堂顶部,变得格外轻柔,仿佛天籁。一些身穿黑色长袍的神父面带微笑,缓缓踱步在大殿中,也让人觉得格外祥和。
一直想着要去离伦敦不远的Windsor Castle(温莎城堡)参观。却天真的以为坐Tube就能到,直到昨天晚上来自德国的Catherine告诉我去温莎只能坐火车,但是具体从伦敦哪个火车站过去她也不记得了。在地铁站问工作人员,口音重得我简直怀疑他是否在说英语。后来我看到一位亚洲长相的大叔,问他会不会说中文,这位大叔很可爱的用中文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不会说。”我以为他跟我开玩笑呢,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中文说得还不错的韩国人。大叔的装扮很像黑社会的,但其实人很热心,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顺利的坐上了前往温莎城堡的火车。
温莎城堡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Holyrood Palace(荷里路德宫)为现今君主仍在使用的三个主要行政官邸。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都会在温莎城堡中度过。相比于荷里路德宫的低调古典,温莎城堡内部奢华太多了,墙面均用红色天鹅绒布装饰,每一个房间都用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装饰,可惜内部禁止照相。印象最深的是一间用上千把宝剑和枪装饰的房间,每一把武器都用精致的雕花金属和宝石、象牙等装饰,造型各异,十分精美,大多是英国当年侵略别国时抢来的战利品。还有一件长廊一样的房间,屋顶和墙壁上用密密麻麻的历代骑士徽章装饰,女王常常在会见国外元首时在这个房间里举办国宴。在一个房间中展示了女王的Doll Room(玩具屋),凝聚了诸多顶尖工匠和艺术家的心血,与其说是玩具,到不如说是艺术品。在另一个房间中,正在举办为庆祝菲利普亲王(The Prince Philip,伊利莎白二世的丈夫,又称Duke of Edinburgh)九十岁生日而举办的特别展览。展览内容主要是皇室成员照片,私人用品,想不到Anne女王年轻时还是个大美女呢。菲利普亲王是WWF组织的第一位主席,他甚至拥有一条用熊猫形象装饰的领带,因此中国把大熊猫给了爱丁堡也并非完全没有渊源呢。虽然没能在National Gallery看到达芬奇的展览,但是这个展出中也包含了一些达芬奇的手稿、素描等,也算没有遗憾了。城堡内的St George Chapel(圣乔治教堂)也值得一看,菲利普亲王已将这个教堂指定为举办自己葬礼的地方。
在城堡出口的地方和站岗的卫兵合了影,下雨天又这么冷,还要被人围观,我觉得他应该非常不爽吧。卫兵看上去很小,也就十几岁的样子,又蓝又大的眼睛转来转去的,小正太一般可爱极了。因为帮忙照相,认识了两位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美女空姐,一位来自新加坡,一位来自中国上海,人都很好。为了避雨我们在外面的一家小酒吧坐了会儿,聊了会儿天,大家很谈得来,能在旅行的时候认识新朋友真开心。
第三站,Cambridge(剑桥)
4 January, 2012
从地图上看剑桥离伦敦很近,想不到火车坐了很长时间才到站。剑桥是徐志摩诗句中那个如诗如画的城市,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事实上剑桥让我失望了。或许是因为冬天的原因,整个城市都特别的干枯荒凉。剑桥很小,发展也很落后,建筑并不算好看,我完全没有找到心目中那个祥和宁静而美丽的剑桥。路边有许多中国的留学中介,此外剑桥大学的几个主要的college若是要进去参观都必须买票,这种比较功利的商业气息让她的学术氛围大打折扣。
让我惊喜的是,穿过康河漫步到King's College的后面,竟然在河边找到了出说中那块刻有徐志摩《再别康桥》名句的石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Fitzwillim Museum中也找到了诸如毕加索、莫奈的画作,让我不禁感叹英国博物馆遍地开花的局面,走进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有可能看到世界级大师的名作。剑桥的自行车特别多,许多小店门口都贴有请勿将自行车停靠于此的表示,足以见自行车在剑桥的普遍,据说是因为剑桥政府不鼓励市民使用私家车,拥有一辆汽车的代价很高昂。
晚上在King's College斜对面的小巷中找到了大名鼎鼎的Eagle Bar,当年Watson和Crick就是在这里宣布发现DNA为螺旋状结构的。这里经常有著名学者和剑桥师生光顾。我进去坐了一会儿,邻桌的一群女孩子,看着像是剑桥的学生,看我一个人便拉我加入。一问才知,她们也是和我一样的traveler。我很喜欢来自英格兰Essex的Emily,人很大方健谈,曾经分别在法国巴黎和西班牙的一个地方上过几年学,她听说我是一个人在旅行,连连说我很Brave,她说英格兰的很多地方她自己也没有去过,还说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去中国看看。我告诉她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旅行,因为英国治安太好了,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且自己玩儿会更加自由、随性。而来自澳大利亚的姑娘Allen,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英语发音刺耳难听,举止言行也比较粗俗,让我想到了《My Fair Lady》中奥黛丽赫本被语言教授“改造”前的形象。
第四站,Cardiff(卡迪夫)
5 January, 2012
卡迪夫是Welsh(威尔士)首府。在这里见到了G,非常开心。或许是因为冬假,人们都出去度假了,街道上的人很少。Welsh的小伙子们,五官相对模糊,脸红扑扑的,配上浓重的威尔士口音,给人一种可爱而淳朴的乡村感。第一天去了Cardiff Castle,本来外来游客是要门票的,但是G特别贴心的提前帮我接到了卡迪夫大学的学生证,所以就免门票了,非常感动。第二天从Cardiff Queen’s Station出发,来到著名的Cardiff Bay。Cardiffy Bay以港口和千禧中心闻名,港口有天鹅、海鸥和野鸭,旁边有一些小礼品店,在一面木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纪念一位死去的曾出演电视剧Torchwood(《火炬木小组》)的演员的卡片。迁徙中心旁边有一个高高的玻璃圆柱形建筑,因为Tortchwood曾经将这座建筑旁边的某块石头作为时空穿梭的入口,因此吸引了很多粉丝前来膜拜。晚上在Cardiff吃了非常好吃的老北京烤鸭味儿的Pizza,简直要内牛满面了。
第五站,重返伦敦
7 January, 2012
今天与G一起重新回到的伦敦,因为天气很好,游人特别多,在伦敦眼的下面几乎每走几步就能看到站街表演的艺人。去了之前在伦敦没来得及去的地方:海德公园演讲角,泰特美术馆,以及位于贝克街221B的福尔摩斯纪念馆,与门口的“警察”合了影。纪念馆旁边有一家Beatles小店,原来大名鼎鼎的Abby Road就在这附近,不过因为时间紧迫,没能去成。在Tate Museum竟然看到了某作品,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第六站,Liverpool(利物浦)
8 January, 2012
利物浦是这次出来玩儿除伦敦之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本来只想玩儿两天,无奈买火车票时失手提前了两天,所以把去牛津的时间也给了利物浦。
利物浦是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若想看完所有景点三天足矣。利物浦的市中心就像许多典型的英国城市那样,有几座非常古典的历史建筑(Gallery,Museum,Library,Theatre,City Hall…),相对现代的商业区,以及酒吧一条街。但利物浦绝对不无聊,因为这里有利物浦足球,披头士,还有巨大的码头。
参观的第一站Albert Dock,一个由四面建筑围绕起来的小港口。这四面建筑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海事博物馆,以及披头士故事博物馆。
利物浦是Beatles乐队之乡,来了利物浦就一定要追寻一下Beatles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Beatles Story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博物馆,里面涵盖了Beatles乐队的整个发展史,收藏品。走在复原的街道、酒吧中,给人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感觉。印象比较深的是用来纪念Beatles英年早逝的经纪人的一个墓穴,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经纪人因为长期大量服用抗抑郁的药致死,那是Beatles的全盛时期,足以可见要带领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四人乐队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在博物馆的尽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John Lennon’s White House。这是一个雪白的房间,有一架白色的钢琴,钢琴上放着John的经典金丝边眼镜。房间里正在播放John的一首曲子,我忘记了歌名,只记得歌词无比感人。因为之前在《音乐风云榜》实习的时候做过几条关于Beatles的片子,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因此看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时候觉得很亲切。
利物浦有两大著名的Cathedral。Anglican Cathedral是全英最大的国教教堂,由红色砖石砌成,巍峨耸立,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下颇有点儿鬼堡的感觉。教堂内部远没有圣保罗大教堂的金碧辉煌,大殿两侧没有太多雕塑,天花板上也没有任何装饰,基本保持了砖石的原色,却别有一种质朴肃穆的感觉。
相比于Anglican Cathedral的庄严肃穆,离之不远的Metropolitan Cathedral就有些搞笑的意味了。这座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堂首次打破了教堂纵向结构的传统,建筑设计对教堂来说极为现代新颖,当地华人戏称她为火锅,据说曾被评为英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若是进去参观竟然还要门票,许多游客因此都只是在门口照张照片就离开了。
因为在Liverpool暂时还没有认识的人在,所以我和G住了青年旅馆,因为是四人间加上离市中心比较远,所以特别便宜。虽然是四人间,但其实从始至终这个房间都只有我和高蔚然两个人住,另两张床一直是空着的。房间就如同大学宿舍,有小厨房,有卫生间,有免费wifi,甚至还有电视和洗衣机,这个旅馆每天早上还供应免费的早餐,我真怀疑这样做生意这家旅馆能不能赚到钱。楼下的公共休息室有电脑和大电视,电视旁的两个书架上摆满了电影和书籍,许多在此留宿的人无聊的时候都会下来找人聊天。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大叔,他虽然是白人,但竟然来自南非,他的名字有卷舌很难发音,我只能记成Lionheart了。来自Spain的Michael具有西班牙人典型的热情开朗的性格,第一次见面就搂着我的脑袋跟我来了个贴面吻,然后就开始聊个不停,后来听到hostel工作人员跟他说,she is very beautiful,听得我心里美美的。晚上大家在休息室一边吃零食一边看了007电影,Lionheart时不时的热心为我解释电影的内容。或许是因为这家hostel不在中心区,亚洲脸孔比较少,因此住在这里的人都对我特别友好,经常有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凑到我身边笑眯眯的跟我say good morning。
利物浦人民估计是我这次出来玩儿去过的所有城市中最热心肠的,短短的几天里遇到了许多主动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比如我和G在景点照相的时候,连续两位路过的人提出要帮我们俩合影;在公交车等车的时候,一位大叔见我望着进站车发呆不知道该选哪个站台,隔着玻璃敲窗户引起我的注意,为我指引方向;在美术馆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见我一个人,不仅主动给我一份地图,而且还提出要为我当向导,讲解每一幅画作,几乎是有些热情过度了。还有一次坐公交车,因为人很多我就站着了,我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指了指她座椅边的折叠椅,告诉我这里可以坐,老奶奶的牙齿又白又整齐,笑起来特别好看。每一次得到他们的帮助,心里都会特别感动。
在离开利物浦的前一个晚上,W终于来到了利物浦,大学同学在异乡见面分外亲切。晚上W在Rail Station附近的一家颇有情调的餐厅请大家吃饭。有一句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远离家乡以后对这句话会特别有感触。
第七站 Manchester(曼彻斯特)
12 January, 2012
因为曼彻斯特离利物浦很近,所以昨天我们专门去了趟那里。曼彻斯特号称是Capital of North England。之前听很多去过那里的人说觉得曼城不好,因为是工业城市。但是出了Station之后觉得并没有说的那么不好。这次来曼城主要是去参观曼联队主场球场Old Tranfford Statium(老特拉福德球场)。从Oxford Road Station出来,我们问了很多人才终于找到了前往球场的正确公车。
球场在市中心外,相对于英国其他景点来说是个非常现代的建筑,其貌不扬。在球场的East Stand附近有一个高高挂起的黑白时钟,用来纪念当年慕尼黑空难中不幸牺牲的几位球员。跟随向导我们一路参观了Dressing Room,入场通道,球场内部。球场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曼联主题商店,博物馆,红色餐厅。这次球场之旅让我不得不感叹英国将足球运动经营为如此发达的产业,虽然价格不菲但每年仍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球迷纷至沓来。回到市中心时天色已晚,又冷又累的我们打消了去Gay Village和Chinatown的计划回去了。
这次出来玩其实还是遇到不少困难的,比如迷路,误车,不过这些经历都是旅行中很有意思的回忆了。虽然相比于跟团,自助游要劳心费力得多,但是收获的快乐也更加多,更加自由随性,通过旅行加深了对英国的了解,一路下来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虽然许多人只是萍水相逢,但从他们身上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在旅行后期特别累,特别想回爱丁堡,可是真的回来了以后还是很想念在旅行时每天都会遇到新鲜事物的那种感觉的。这次英格兰主要去的还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地方诸如Bath,Oxford因为时间原因终于没能去成。希望下回出来玩的时候能去其他更远更有意思的地方。
因为提前一个月就在East Coast网站买了Advance的火车票,非常便宜,所以这次出来玩交通费用基本没画什么钱,最便宜的火车票甚至只有1、2磅。有人觉得提前买票会缺少旅行的随性,但其实只要规划好了,完全不影响旅行的心情,相反,在旅行后期的时候因为太累总会想着回去,可是因为车票已经买了,反而会督促自己继续前行。
第一站,York(约克)
29 November,2011
早上六点,整个城市还笼罩在黑暗当中,我挎着硕大的旅行包,踩着高跟的靴子,狂奔在爱丁堡坑坑洼洼的砖石小路上。因为早上吃饭耽误了时间,我好几次看表,都觉得自己迟到定了,抄近道赶到火车站,在最后一分钟跳上了火车。
可能因为太早,车上还没有几个人,看样子都是像我一样出去旅行的年轻人。因为出门的时候匆忙,连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在车上买了矿泉水。虽然只是火车,但是列车上的服务员却给了我飞机上一样的服务,他笑眯眯的为我打开座椅桌,将一个小杯子和矿泉水瓶放在桌上,收完现金还给我打了个电子收据单。
从爱丁堡到约克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在火车上睡了好几觉,等终于到站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在约克,我受到了来自Y和Z的热情款待。
穿梭在York的一条小巷中,一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突然出现在路的的尽头,便是York Minster(约克大教堂)了。仅仅是为了约克大教堂,也一定要去一次约克。兴建于十三世纪的York Minster,是欧洲中世纪最大、最富盛名的教堂之一。只是在教堂入口处向里张望一下,都会感受到她的恢弘气势和富丽堂皇。将近两个小时的Tour下来,早已数不清看了多少个雕塑,多少面彩色玻璃窗了,与英国的许多古老建筑一样,这座教堂曾经经历过一场大火灾,因此屋顶全部为后来重建的,从稍显洁白的颜色上也可以看出比较新。如果问我教堂中我最喜欢哪个部分,我想一定是唱诗班排座,通体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在这里会延伸出木质结构,细腻的木雕,排列整齐的两排闪着微光的小台灯,还有一直高耸到天花板上的管风琴,让这里显得格外的典雅。而教堂中最美丽的歌声总是从这里传出。
第二天和Y在York著名的茶餐厅Bettys Cafe Tea Rooms享受了正宗的传统英式Afternoon Tea。Bettys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虽然在英国不算历史悠久,但却是名声远扬,许多游客都会慕名找来这里,门口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精致的点心放在雕花的甜点架上,虽然只是普通的红茶却需要好几道工序来调味,让我和Y连连感叹英国人太会享受生活了。
晚上和Y的朋友们在Evil Eye Lounge喝酒,这家酒吧极其不显眼,却据说是Johnny Deep的最爱。这家bar主推鸡尾酒,而它家的Cocktail实在是厉害,相比于普通酒吧,酒精浓度要高很多,一向还算能喝酒的我一杯French Martini下来不知不觉中早已喝醉。起身去Toilet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头晕目眩,找不到重心了。这一晚上实在是对不住Y,本来是大家出来have fun的,却为了照顾我没能玩儿好,很难过。
除此之外,约克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York Gallery(当时正在进行Willim Etty的展出),以及York Museum,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约克的历史,博物馆内的小电影院中播放的历史短片很不错。
第二站,London(伦敦)
31 November,2011
早上五点,我们收拾好行李出发前往火车站,因为此时还没有公交车,所以步行了一个小时才到车站。列车抵达伦敦的King’s Cross火车站,Z的朋友J来车站迎接我们,就像Y说的那样,J人好到不行,陪了我们一整天,晚上还主动提出让我们在他家留宿。一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找Harry Potter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身为Harry Potter的粉丝,这可是我小时候不敢奢求的梦想呢。不过大概是五月份的时候听说车站施工,站台已被挪往1号站台,想不到年底了施工还没结束,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若是不在它该在的地方,合影神马的也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了。
伦敦的建筑、街道明显大气很多,路人也是形色各异。我们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沿着Tames River(泰晤士河)走到London Eye,过桥到Houses of Parliament(议会大厦)和Big Ben(大本钟),路过Downing Street(唐宁街),来到Trafalgar Square(特拉法加广场),在National Gallery(国家画廊)里面逛了一会儿,又去了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看了看,最后去了Buckingham Palace(白金汉宫),本来还想去Hyde Park(海德公园)的Speakers' Corner(演讲角),但是天色已晚,大家都累坏了,所以我们就去J的家里玩儿。J的朋友很国际化,一位越南女孩儿,一位黑人,两位London当地人,还有我们三个中国人。新年前夜,J特别惨,在雨中看烟花,光脚被路上的碎玻璃扎,回来睡地板,早上还被Grandma拧了胳膊,说来话长,但总之这一切全都只因为他太善良。
第二天在Chinatown见到了D,人超级好,在London帮了我很多忙,还陪我乘Tube,否则我自己第一次坐地铁肯定会迷路的。明明是我麻烦他,他却总是说些照顾不周的话。D外表看起来成熟冷静,可是说起话来却幽默到不行,估计就是传说中的闷骚型性格吧,哈哈。因为是新年,所有的景点都关闭了,再加上下雨,所以今天一天基本哪儿都没去,晚上逛了逛London的购物中心商业街Oxford Street,非常现代的区域,基本是能想到的所有大小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晚上在Kings' Cross车站送走了Y和Z,一起玩儿了这么多天心里非常不舍。
National Gallery早上十点才开门,但是我很想看最近举办的达芬奇特别画展,之前9点来的时候门票已经售罄了,所以今天天还没亮不到八点就来了,想不到门前早已排成长队,队尾的人告诉我今天已经没票了,估计很多人六、七点就来了吧。Those crazy people。。。大约十点的时候,我在美术馆排队等待开门,站我前面的是一位老奶奶,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跑到我后面去了,于是我跟她说您应该在我前面,老奶奶还挺豁达的,笑呵呵着说That's alright, it's a very large gallery, isn't it?我想她肯定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来美术馆转转吧!今天租了Radio Guide,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将每一个展厅的每一幅作品都看完了,很有成就感呢。那些从小只能从书上看到的诸如鲁本斯,拉斐尔,伦勃朗、莫奈、塞尚等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作品如今可以近距离观赏,实在是很幸福。
时间还早,我搭乘地铁去了St Paul's Cathedral(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是当年戴安娜与查尔斯举办世纪婚礼的地方。她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始建于604年,亦曾经历过大火。教堂外观古典庄重,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教堂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却不浮夸,尤其是圆顶天花板上的巨幅立体画,非常震撼,据说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沿着极为狭窄的台阶上了很久,终于来到教堂顶层,在这里可以近处观察天顶画,也可以几乎是全方位的一览伦敦景色。因为是下午,正好赶上了唱诗班排练,唱诗班由中老年人组成,歌声浑厚而悠扬,在管风琴的伴奏下非常优美动听,歌声飘荡到教堂顶部,变得格外轻柔,仿佛天籁。一些身穿黑色长袍的神父面带微笑,缓缓踱步在大殿中,也让人觉得格外祥和。
一直想着要去离伦敦不远的Windsor Castle(温莎城堡)参观。却天真的以为坐Tube就能到,直到昨天晚上来自德国的Catherine告诉我去温莎只能坐火车,但是具体从伦敦哪个火车站过去她也不记得了。在地铁站问工作人员,口音重得我简直怀疑他是否在说英语。后来我看到一位亚洲长相的大叔,问他会不会说中文,这位大叔很可爱的用中文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不会说。”我以为他跟我开玩笑呢,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中文说得还不错的韩国人。大叔的装扮很像黑社会的,但其实人很热心,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顺利的坐上了前往温莎城堡的火车。
温莎城堡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Holyrood Palace(荷里路德宫)为现今君主仍在使用的三个主要行政官邸。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都会在温莎城堡中度过。相比于荷里路德宫的低调古典,温莎城堡内部奢华太多了,墙面均用红色天鹅绒布装饰,每一个房间都用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装饰,可惜内部禁止照相。印象最深的是一间用上千把宝剑和枪装饰的房间,每一把武器都用精致的雕花金属和宝石、象牙等装饰,造型各异,十分精美,大多是英国当年侵略别国时抢来的战利品。还有一件长廊一样的房间,屋顶和墙壁上用密密麻麻的历代骑士徽章装饰,女王常常在会见国外元首时在这个房间里举办国宴。在一个房间中展示了女王的Doll Room(玩具屋),凝聚了诸多顶尖工匠和艺术家的心血,与其说是玩具,到不如说是艺术品。在另一个房间中,正在举办为庆祝菲利普亲王(The Prince Philip,伊利莎白二世的丈夫,又称Duke of Edinburgh)九十岁生日而举办的特别展览。展览内容主要是皇室成员照片,私人用品,想不到Anne女王年轻时还是个大美女呢。菲利普亲王是WWF组织的第一位主席,他甚至拥有一条用熊猫形象装饰的领带,因此中国把大熊猫给了爱丁堡也并非完全没有渊源呢。虽然没能在National Gallery看到达芬奇的展览,但是这个展出中也包含了一些达芬奇的手稿、素描等,也算没有遗憾了。城堡内的St George Chapel(圣乔治教堂)也值得一看,菲利普亲王已将这个教堂指定为举办自己葬礼的地方。
在城堡出口的地方和站岗的卫兵合了影,下雨天又这么冷,还要被人围观,我觉得他应该非常不爽吧。卫兵看上去很小,也就十几岁的样子,又蓝又大的眼睛转来转去的,小正太一般可爱极了。因为帮忙照相,认识了两位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美女空姐,一位来自新加坡,一位来自中国上海,人都很好。为了避雨我们在外面的一家小酒吧坐了会儿,聊了会儿天,大家很谈得来,能在旅行的时候认识新朋友真开心。
第三站,Cambridge(剑桥)
4 January, 2012
从地图上看剑桥离伦敦很近,想不到火车坐了很长时间才到站。剑桥是徐志摩诗句中那个如诗如画的城市,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事实上剑桥让我失望了。或许是因为冬天的原因,整个城市都特别的干枯荒凉。剑桥很小,发展也很落后,建筑并不算好看,我完全没有找到心目中那个祥和宁静而美丽的剑桥。路边有许多中国的留学中介,此外剑桥大学的几个主要的college若是要进去参观都必须买票,这种比较功利的商业气息让她的学术氛围大打折扣。
让我惊喜的是,穿过康河漫步到King's College的后面,竟然在河边找到了出说中那块刻有徐志摩《再别康桥》名句的石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Fitzwillim Museum中也找到了诸如毕加索、莫奈的画作,让我不禁感叹英国博物馆遍地开花的局面,走进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有可能看到世界级大师的名作。剑桥的自行车特别多,许多小店门口都贴有请勿将自行车停靠于此的表示,足以见自行车在剑桥的普遍,据说是因为剑桥政府不鼓励市民使用私家车,拥有一辆汽车的代价很高昂。
晚上在King's College斜对面的小巷中找到了大名鼎鼎的Eagle Bar,当年Watson和Crick就是在这里宣布发现DNA为螺旋状结构的。这里经常有著名学者和剑桥师生光顾。我进去坐了一会儿,邻桌的一群女孩子,看着像是剑桥的学生,看我一个人便拉我加入。一问才知,她们也是和我一样的traveler。我很喜欢来自英格兰Essex的Emily,人很大方健谈,曾经分别在法国巴黎和西班牙的一个地方上过几年学,她听说我是一个人在旅行,连连说我很Brave,她说英格兰的很多地方她自己也没有去过,还说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去中国看看。我告诉她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旅行,因为英国治安太好了,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且自己玩儿会更加自由、随性。而来自澳大利亚的姑娘Allen,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英语发音刺耳难听,举止言行也比较粗俗,让我想到了《My Fair Lady》中奥黛丽赫本被语言教授“改造”前的形象。
第四站,Cardiff(卡迪夫)
5 January, 2012
卡迪夫是Welsh(威尔士)首府。在这里见到了G,非常开心。或许是因为冬假,人们都出去度假了,街道上的人很少。Welsh的小伙子们,五官相对模糊,脸红扑扑的,配上浓重的威尔士口音,给人一种可爱而淳朴的乡村感。第一天去了Cardiff Castle,本来外来游客是要门票的,但是G特别贴心的提前帮我接到了卡迪夫大学的学生证,所以就免门票了,非常感动。第二天从Cardiff Queen’s Station出发,来到著名的Cardiff Bay。Cardiffy Bay以港口和千禧中心闻名,港口有天鹅、海鸥和野鸭,旁边有一些小礼品店,在一面木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纪念一位死去的曾出演电视剧Torchwood(《火炬木小组》)的演员的卡片。迁徙中心旁边有一个高高的玻璃圆柱形建筑,因为Tortchwood曾经将这座建筑旁边的某块石头作为时空穿梭的入口,因此吸引了很多粉丝前来膜拜。晚上在Cardiff吃了非常好吃的老北京烤鸭味儿的Pizza,简直要内牛满面了。
第五站,重返伦敦
7 January, 2012
今天与G一起重新回到的伦敦,因为天气很好,游人特别多,在伦敦眼的下面几乎每走几步就能看到站街表演的艺人。去了之前在伦敦没来得及去的地方:海德公园演讲角,泰特美术馆,以及位于贝克街221B的福尔摩斯纪念馆,与门口的“警察”合了影。纪念馆旁边有一家Beatles小店,原来大名鼎鼎的Abby Road就在这附近,不过因为时间紧迫,没能去成。在Tate Museum竟然看到了某作品,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第六站,Liverpool(利物浦)
8 January, 2012
利物浦是这次出来玩儿除伦敦之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本来只想玩儿两天,无奈买火车票时失手提前了两天,所以把去牛津的时间也给了利物浦。
利物浦是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若想看完所有景点三天足矣。利物浦的市中心就像许多典型的英国城市那样,有几座非常古典的历史建筑(Gallery,Museum,Library,Theatre,City Hall…),相对现代的商业区,以及酒吧一条街。但利物浦绝对不无聊,因为这里有利物浦足球,披头士,还有巨大的码头。
参观的第一站Albert Dock,一个由四面建筑围绕起来的小港口。这四面建筑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海事博物馆,以及披头士故事博物馆。
利物浦是Beatles乐队之乡,来了利物浦就一定要追寻一下Beatles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Beatles Story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博物馆,里面涵盖了Beatles乐队的整个发展史,收藏品。走在复原的街道、酒吧中,给人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感觉。印象比较深的是用来纪念Beatles英年早逝的经纪人的一个墓穴,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经纪人因为长期大量服用抗抑郁的药致死,那是Beatles的全盛时期,足以可见要带领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四人乐队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在博物馆的尽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John Lennon’s White House。这是一个雪白的房间,有一架白色的钢琴,钢琴上放着John的经典金丝边眼镜。房间里正在播放John的一首曲子,我忘记了歌名,只记得歌词无比感人。因为之前在《音乐风云榜》实习的时候做过几条关于Beatles的片子,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因此看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时候觉得很亲切。
利物浦有两大著名的Cathedral。Anglican Cathedral是全英最大的国教教堂,由红色砖石砌成,巍峨耸立,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下颇有点儿鬼堡的感觉。教堂内部远没有圣保罗大教堂的金碧辉煌,大殿两侧没有太多雕塑,天花板上也没有任何装饰,基本保持了砖石的原色,却别有一种质朴肃穆的感觉。
相比于Anglican Cathedral的庄严肃穆,离之不远的Metropolitan Cathedral就有些搞笑的意味了。这座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堂首次打破了教堂纵向结构的传统,建筑设计对教堂来说极为现代新颖,当地华人戏称她为火锅,据说曾被评为英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若是进去参观竟然还要门票,许多游客因此都只是在门口照张照片就离开了。
因为在Liverpool暂时还没有认识的人在,所以我和G住了青年旅馆,因为是四人间加上离市中心比较远,所以特别便宜。虽然是四人间,但其实从始至终这个房间都只有我和高蔚然两个人住,另两张床一直是空着的。房间就如同大学宿舍,有小厨房,有卫生间,有免费wifi,甚至还有电视和洗衣机,这个旅馆每天早上还供应免费的早餐,我真怀疑这样做生意这家旅馆能不能赚到钱。楼下的公共休息室有电脑和大电视,电视旁的两个书架上摆满了电影和书籍,许多在此留宿的人无聊的时候都会下来找人聊天。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大叔,他虽然是白人,但竟然来自南非,他的名字有卷舌很难发音,我只能记成Lionheart了。来自Spain的Michael具有西班牙人典型的热情开朗的性格,第一次见面就搂着我的脑袋跟我来了个贴面吻,然后就开始聊个不停,后来听到hostel工作人员跟他说,she is very beautiful,听得我心里美美的。晚上大家在休息室一边吃零食一边看了007电影,Lionheart时不时的热心为我解释电影的内容。或许是因为这家hostel不在中心区,亚洲脸孔比较少,因此住在这里的人都对我特别友好,经常有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凑到我身边笑眯眯的跟我say good morning。
利物浦人民估计是我这次出来玩儿去过的所有城市中最热心肠的,短短的几天里遇到了许多主动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比如我和G在景点照相的时候,连续两位路过的人提出要帮我们俩合影;在公交车等车的时候,一位大叔见我望着进站车发呆不知道该选哪个站台,隔着玻璃敲窗户引起我的注意,为我指引方向;在美术馆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见我一个人,不仅主动给我一份地图,而且还提出要为我当向导,讲解每一幅画作,几乎是有些热情过度了。还有一次坐公交车,因为人很多我就站着了,我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指了指她座椅边的折叠椅,告诉我这里可以坐,老奶奶的牙齿又白又整齐,笑起来特别好看。每一次得到他们的帮助,心里都会特别感动。
在离开利物浦的前一个晚上,W终于来到了利物浦,大学同学在异乡见面分外亲切。晚上W在Rail Station附近的一家颇有情调的餐厅请大家吃饭。有一句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远离家乡以后对这句话会特别有感触。
第七站 Manchester(曼彻斯特)
12 January, 2012
因为曼彻斯特离利物浦很近,所以昨天我们专门去了趟那里。曼彻斯特号称是Capital of North England。之前听很多去过那里的人说觉得曼城不好,因为是工业城市。但是出了Station之后觉得并没有说的那么不好。这次来曼城主要是去参观曼联队主场球场Old Tranfford Statium(老特拉福德球场)。从Oxford Road Station出来,我们问了很多人才终于找到了前往球场的正确公车。
球场在市中心外,相对于英国其他景点来说是个非常现代的建筑,其貌不扬。在球场的East Stand附近有一个高高挂起的黑白时钟,用来纪念当年慕尼黑空难中不幸牺牲的几位球员。跟随向导我们一路参观了Dressing Room,入场通道,球场内部。球场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曼联主题商店,博物馆,红色餐厅。这次球场之旅让我不得不感叹英国将足球运动经营为如此发达的产业,虽然价格不菲但每年仍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球迷纷至沓来。回到市中心时天色已晚,又冷又累的我们打消了去Gay Village和Chinatown的计划回去了。
这次出来玩其实还是遇到不少困难的,比如迷路,误车,不过这些经历都是旅行中很有意思的回忆了。虽然相比于跟团,自助游要劳心费力得多,但是收获的快乐也更加多,更加自由随性,通过旅行加深了对英国的了解,一路下来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虽然许多人只是萍水相逢,但从他们身上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在旅行后期特别累,特别想回爱丁堡,可是真的回来了以后还是很想念在旅行时每天都会遇到新鲜事物的那种感觉的。这次英格兰主要去的还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地方诸如Bath,Oxford因为时间原因终于没能去成。希望下回出来玩的时候能去其他更远更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