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读书,不求甚解。
近来读的书杂,借的书也杂。
刚看完了《笑谈大先生》和《百年孤独》。手机里读着的是《商务国语教材》和《开明国语教材》,读这些有什么用,我是真的不懂。所谓读,有时候还真是机械。《在中国的屏风上》也读到一半,还有之前也说过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然后新书又送了来。
一本日语教材,一本英语读物,一本象棋谱,再有是《失落的书》,等着送来的还有两本,《天真的人类学家》和《人间词话》。
把这些书杂在一起有一个好处,读的时候,腻了便有新的顶上,又觉厌了,旧的反又变了新的,可再顶上,直至读罢。但把这些书杂在一起也有一个坏处,每一本,并不易读,又不得深究,落得下多少便很难说了。读着棋谱,又想学几句鬼子话,心里却还惦记着正经书。于是,棋谱学两招,去学鬼子话,鬼子话看过两句,又去读正经书,读完几节,也许之前学的棋谱也记不得了,鬼子话也忘干净了。苟读书,不求甚解,或是如此。
但不求甚解这个词,也是挺“跌宕”的,怎么叫“跌宕”,在前面一篇日志里讲了很多了。下一篇里可能还要说一点,这一篇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这个词,比较精分,古今异义,差别甚大。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则不是批评意,指文当意会,不扣字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冲着这一点,我选定了徐调孚注释的《人间词话》,而舍了施议对注释的版本。原因即是施版注释过多,似是恨不能逐词解析,道尽自己揣度来的王老先生的立意,未免有过度解读之嫌。以页数来说,徐版不过百来页,到了施版则一下厚出三俩倍,叫人望而生怯。读的是《人间词话》,要的是自有体会,把每一句原文都塞进注释者的观点,做这样的读者当得太轻松,又太不轻松了。一本书,注释的部分反超过原文数倍,那就真不像书,倒像是一本论文集了。所以我决定还是挑本单薄的册子,未必能读透,但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苟读书,不求甚解,或是如此。
于是读邓拓写的杂文《不求甚解》,深明其意,他说,“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所以说,先粗读再细读不算不会读书;厌了先不读,有了兴趣再读,也不算不会读书;先急读一通,选更正确的时候再读第二遍,第三回,也不算不会读书。读书方法也多,无甚对错。所以邓拓在《不求甚解》中,开门见山驳的就是这一点:“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必提倡,也不必盲目地反对,我读到这一句话时,就真想把它送出去,给那些在心里立了标准,便觉得一切不合标准就大错特错的人。我理解要求求职者收敛个性的建议,但我经实践学到的真知告诉我,所有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态度温和,悉听尊便的“乖”员工,都有化身苦逼的极大潜质!
打击一切多样化,牺牲的就是创造力。一个模子造出的零件,是不可能组成一台有用的机器的。本着对企业发展负责任的管理者吸纳的不应当是唯乖至上的员工,而应当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协助每一名有着自我特性的员工,将各自潜能充分发挥,提供他最适宜的平台,使他能尽情施展,有所创就。一个管理者,且不说不过是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如果只知道把自己凌驾起来,要求超出彼此平等的尊重,他要的就不是发展,不是壮大,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和浮浅的虚荣。
没有永恒的发展,什么控制欲和虚荣心都早晚泡沫啊。你看,介就泡了吧。。。
好了,今天的题目就跑到这里,没有时间跑更远了,明天再会。
刚看完了《笑谈大先生》和《百年孤独》。手机里读着的是《商务国语教材》和《开明国语教材》,读这些有什么用,我是真的不懂。所谓读,有时候还真是机械。《在中国的屏风上》也读到一半,还有之前也说过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然后新书又送了来。
一本日语教材,一本英语读物,一本象棋谱,再有是《失落的书》,等着送来的还有两本,《天真的人类学家》和《人间词话》。
把这些书杂在一起有一个好处,读的时候,腻了便有新的顶上,又觉厌了,旧的反又变了新的,可再顶上,直至读罢。但把这些书杂在一起也有一个坏处,每一本,并不易读,又不得深究,落得下多少便很难说了。读着棋谱,又想学几句鬼子话,心里却还惦记着正经书。于是,棋谱学两招,去学鬼子话,鬼子话看过两句,又去读正经书,读完几节,也许之前学的棋谱也记不得了,鬼子话也忘干净了。苟读书,不求甚解,或是如此。
但不求甚解这个词,也是挺“跌宕”的,怎么叫“跌宕”,在前面一篇日志里讲了很多了。下一篇里可能还要说一点,这一篇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这个词,比较精分,古今异义,差别甚大。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则不是批评意,指文当意会,不扣字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冲着这一点,我选定了徐调孚注释的《人间词话》,而舍了施议对注释的版本。原因即是施版注释过多,似是恨不能逐词解析,道尽自己揣度来的王老先生的立意,未免有过度解读之嫌。以页数来说,徐版不过百来页,到了施版则一下厚出三俩倍,叫人望而生怯。读的是《人间词话》,要的是自有体会,把每一句原文都塞进注释者的观点,做这样的读者当得太轻松,又太不轻松了。一本书,注释的部分反超过原文数倍,那就真不像书,倒像是一本论文集了。所以我决定还是挑本单薄的册子,未必能读透,但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苟读书,不求甚解,或是如此。
于是读邓拓写的杂文《不求甚解》,深明其意,他说,“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所以说,先粗读再细读不算不会读书;厌了先不读,有了兴趣再读,也不算不会读书;先急读一通,选更正确的时候再读第二遍,第三回,也不算不会读书。读书方法也多,无甚对错。所以邓拓在《不求甚解》中,开门见山驳的就是这一点:“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必提倡,也不必盲目地反对,我读到这一句话时,就真想把它送出去,给那些在心里立了标准,便觉得一切不合标准就大错特错的人。我理解要求求职者收敛个性的建议,但我经实践学到的真知告诉我,所有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态度温和,悉听尊便的“乖”员工,都有化身苦逼的极大潜质!
打击一切多样化,牺牲的就是创造力。一个模子造出的零件,是不可能组成一台有用的机器的。本着对企业发展负责任的管理者吸纳的不应当是唯乖至上的员工,而应当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协助每一名有着自我特性的员工,将各自潜能充分发挥,提供他最适宜的平台,使他能尽情施展,有所创就。一个管理者,且不说不过是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如果只知道把自己凌驾起来,要求超出彼此平等的尊重,他要的就不是发展,不是壮大,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和浮浅的虚荣。
没有永恒的发展,什么控制欲和虚荣心都早晚泡沫啊。你看,介就泡了吧。。。
好了,今天的题目就跑到这里,没有时间跑更远了,明天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