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和梦想是观众的第一购买力——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观众数据谈
记忆和梦想是观众的第一购买力
——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观众数据谈
李语然
类型电影理论告诉人们,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观众是书写类型电影的真正作者;接受美学告诉人们,电影作品由作家成品和观众反映构成。而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关于电影的真理——那就是:观众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编剧、导演、明星、投资商。该篇文章分析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数据来浅谈我们的第一生产力,分析电影市场现状的因果,看到有改变中国电影品质的可能性。
2011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70.31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60.84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虽然取得小胜利,但这是用190部上映的影片和420部无法与观众见面影片构成,而进口影片票房是由20部分账大片和30部“批片”构成。前十名国产影片只有两部达到6分以上基本品质;前十名引进影片全部在6分以上。可以说,平均来讲,进口影片无论在真正商业收益还是在基本品质展现上看,全面胜出。
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1、金陵十三钗4.67亿元;2、建党伟业4.23亿元;3、龙门飞甲4.12亿元;4、失恋33天3.56亿元;5、新少林寺2.16亿元;6、窃听风云2 2.15亿元;7、白蛇传说2.11亿元;8、将爱情进行到底1.96亿元;9、武林外传1.9亿元;10、画壁1.78亿元。
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1、变形金刚3 10.83亿元;2、功夫熊猫2 6.17亿元;3、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4.76亿元;4、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4.04亿元;5、速度与激情5 2.58亿元;6、蓝精灵2.55亿元;7、洛杉矶之战2.28亿元;8、猩球崛起2.08亿元;9、铁甲钢拳1.41亿元;10、青蜂侠1.40亿元。
由此可知,2011年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反映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基本品质信任和情感宣泄诉求成为高票房的必备要素。而观众对于进口片和国产片有不同要求:进口片前十名全是好莱坞技术主义分账大片,观众买票通常不会太犹豫,因为1994年以来分账大片技术主义好口碑和20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强大号召力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基本品质信任。
2010年十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片《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让部分中国观众看到了好莱坞分账大片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走进影院前为了彻底确保这次花费的高票价有回报,情感宣泄诉求成为进一步考虑因素,这是中国观众在面对高票价时积累的经验。前十名引进片有8部是续集和有前传可查,可见一斑。肾上腺素和荷尔蒙分泌的原始欲望在好莱坞合格产品中合理宣泄,即完成观众消费基本目的,同时延续几年前的观影记忆,构成高票房动力,这表面上完成一种公式:
原始欲望合理满足 + 好莱坞信任品质 + 前作观影记忆 = 引进片高票房
在这里有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观众对于2D视听语言拍摄,然后转制成3D的伪3D片采取抛弃的态度明确非常快。这得益于《阿凡达》的IMAX70毫米胶片品质和依靠2D照样征服观众的《盗梦空间》所带来的深刻印象,以及对于高达120元以上的高票价的烦感。因此,情感诉求在技术上的附加分造就了品质并不太优异的《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占据全国票房前三位;而品质和性价比较高的《源代码》《里约大冒险》的票房却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入,而《猩球崛起》在以上公式中“表现平平”,影片既没有彻底刺激观众的感官,观众也无法做到对于人与自然(微博)关系的超前认识和新西兰3D维塔表演扑捉技术的到位欣赏,所以即便作为2011年引进片的最优品质,该片票房成绩没有达到期待值。
这说明,中国观众的独立思考在公式表面上可以做到一般意义上的去伪存真,但是3D表现极差的《变形金刚3》照旧突破10亿元;品质优异的《猩球崛起》不过2亿元;而几十部技术主义引进片票房加在一起也不如《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总和。可见在公式和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两点:1、高票房需要多种因素,极高票房只需要一个因素,那就是极其强烈的技术主义感官刺激;2、每年只有1部成为极高票房,是需要之前的消费欲望和能力的持续积累以及潜藏观众消费力等宣泄力量构成。
因此,观众对引进片的要求不高,那就是期待中的合格。这其实是由对国产影片的不信任和其品质太过疲弱的印象导致,以及国产电视剧、情感节目、恋爱节目、娱乐节目、网上空间等极大满足百姓生活前提等多种原因促成的。说到底,是国产影片不够好看,观众才降低了走进引进片影院的门槛。
国产影片的高票房构成因素相对复杂,2011年没有出现极高票房的国产影片,当然分账大片引进以来也从未有过极高票房的国产影片(当初真实记录时代的《天云山传奇》在1角钱1张票的前提下收获了1亿元的票房)。观众的消费在这一点上是公允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够达到10亿元人民币票房的国产影片水准。
前十名国产影片中,唯有《龙门飞甲》和《窃听风云2》是依靠品质完全征服观众去拉动票房,尽管有徐克和《窃听风云》的品牌记忆在先,这点与引进片没有差别,但是仅靠品牌是很难让国产片达到2亿元票房。本是可喜的2亿元及格线却在事实面前毫无意义。正如以前哲学家所言,中国是例外中的例外。达到2亿元以上票房的国产片多数靠的不是品质,这恰恰是埋藏在131亿元总票房中最伤害观众的虚假繁荣。
两部超级国产大片,以概念和意义在院线中强势发行,在媒体中强势宣传,不免存有迫使观众之嫌,让这两部影片成为某一时段的第一选择或唯一选择。垄断仍是制胜法宝,而这一点从未正面承认过。由此在资源迅速集中又迅速收益的一场场放映游戏中收获国产片票房前两名,并不意外。但它们的市场经验无法借鉴,它们的制作品质也无法和宣传对等,观众在购买中实现的是对于某种节日或者品牌的一次赶时髦的行为追逐和好奇心满足。从2010年《让子弹飞》和2009年《建国大业》看,赶时髦追逐品牌和好奇心满足这两个因素构成它们获得高票房的基石,而剖开基石,里面潜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肌理:垄断。
前十名国产影片有8部是以极大满足观众记忆中的情感诉求为先行概念获得高票房,有的是续集,有的是电视剧的续集,有的是制作方式上的续集。可以得出结论,2011年连同10部引进片构成的20部高票房影片基本上是观众共同追寻记忆的消费结果。但是记忆在被改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阻碍。在一部没有人指望在这个片子里获得技术主义快感,没有人指望在这个片子里看到残酷的社会现实,没有人指望这部片子会拿来与前作做什么比较的时候,完全没有征兆的《失恋33天》在百年一遇的“11.11.11”和《建党伟业》后留下的市场疲软中,劣势全部转化为优势,打了一次反冲锋,横空出世,缔造了国产片票房奇迹。
从该片的票房井喷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观众情感诉求的品质,即在伦理说教和荷尔蒙分泌的平衡中,获得所谓道德洗礼和智商优越感。这与当下流行的《读者》《知音》和社交网站里不断转发的网络热帖反映的情感品质基本相符,这也与中国观众历史上形成的看戏习惯相合。好莱坞分账大片在中国长盛不衰在于此。欧洲部分作者之所以反抗好莱坞也在于此:这些影片会让观众的思考停滞不前,妨碍电影和社会的双重进步。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指望在影院里受教育,但又不能仅仅是欲望宣泄,又要文以载道。这种心理远比美国观众要复杂得多。做一个形容,美国观众是买类型,在一个货架上放着同类型货物,要什么,找准位置即可,中国观众是买梦想,犹如一个火锅里要荤素搭配,最好还是个鸳鸯锅,并且还能有酒水,免费尝尝花生米,喝杯豆浆更好……越杂乱越好,但吃完后还会说,不过是个火锅,还是牛排有档次:
记忆 + 伦理道德诉求 + 智商满足 + 媒体宣传 + 非市场干预 = 国产片高票房
原始欲望合理满足没有成为国产片高票房因素,在于观众对国产影片本身没抱着太大期待,大多数影片自身展现也没做到快感品质的达标,记忆本身还包含这语境内其他文本(电视剧、小品、歌曲等)影响和明星效应,还有媒体宣传和非市场干预构成的极大效果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的动力里没有太多考虑达到电影本体快感力量。
许多电影人惊喜于《失恋33天》的突破,但是他们还是忽略了观众是第一生产力的大前提。他们以为依靠某种类型公式就可以找到突破中国电影的道路,可是想要依靠一个类型电影现象的形成去安慰伤痕累累、奔波劳命、纠缠复杂的中国观众内心,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观众同样是现代观众,他们不会接受第二部同类型影片,一切东施效颦都会在智商达到极大优越感的时候被观众无情抛弃。本就生活在充斥着背叛和不公的社会环境里的中国观众,在面对“侮辱”自己智商行为面前,会毫不犹豫摆出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强加笑话你贱、你傻的行为本身成为了负载在电影院上要完成的社会任务,这其实也是观众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又一负面动力。
无论动力是负面还是正面,2011年市场数据表明,作为电影第一生产力的观众的第一购买力是记忆和梦想。梦想包含的不仅仅是文本诉求,还有对语境的希望。社会里所遭遇的不公正最终化为了观众的不公正,明明是9分品质的作品却无法获得9分的票房,明明是10分地位的导演好不负责任的拍出了2分品质的作品却还有10分的热捧,这都反映了电影的问题不仅仅是电影。价值颠倒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许许多多思想缺失的中国观众最终追求的就是影院里银幕中的感官刺激(相对于引进片)或者座位旁的亲近行为(相对于国产片)。作为娱乐属性的电影院完成了任务,但观众还是没有拨开明星效应的迷雾,通过自我独立判断,集体提炼出精品和经典的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观众集体缺乏对精品的明确认知,对经典的区别尊重,对效应的理性判断,对烂片的彻底批判,这一点,在2011年的产业数据中显现但却鲜有影片人点破。我们都不敢得罪观众,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理:观众肯定没有错,但不意味着观众没有问题。
最后和大家(微博)在分享一组数据,那就是中国电影观众的构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世界级大城市依旧是拉动中国电影票房的火车头,他们占据40亿元票房,北京作为第一大都市继续发挥票房先锋领跑作用,占据全国票房10%;而随后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四个地区级大城市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潜力,获得25亿元左右票房。八大城市占据全国票仓一半,卖出1.85亿张电影票。这几千万观众——大城小众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中国电影趣味本质:留恋记忆躲避现实而获得温暖,面对未来失去信心而寄托梦想。
票房收入前十名地区:1、广东18.65亿元;2、北京13.5亿元;3、上海11.03亿元;4、江苏10.90亿元;5、浙江10.14亿元;6、四川6.71亿元;7、湖北5.86亿元;8、辽宁4.85亿元;9、重庆4.29亿元;10、山东4.04亿元
——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观众数据谈
李语然
类型电影理论告诉人们,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观众是书写类型电影的真正作者;接受美学告诉人们,电影作品由作家成品和观众反映构成。而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关于电影的真理——那就是:观众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编剧、导演、明星、投资商。该篇文章分析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数据来浅谈我们的第一生产力,分析电影市场现状的因果,看到有改变中国电影品质的可能性。
2011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70.31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60.84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虽然取得小胜利,但这是用190部上映的影片和420部无法与观众见面影片构成,而进口影片票房是由20部分账大片和30部“批片”构成。前十名国产影片只有两部达到6分以上基本品质;前十名引进影片全部在6分以上。可以说,平均来讲,进口影片无论在真正商业收益还是在基本品质展现上看,全面胜出。
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1、金陵十三钗4.67亿元;2、建党伟业4.23亿元;3、龙门飞甲4.12亿元;4、失恋33天3.56亿元;5、新少林寺2.16亿元;6、窃听风云2 2.15亿元;7、白蛇传说2.11亿元;8、将爱情进行到底1.96亿元;9、武林外传1.9亿元;10、画壁1.78亿元。
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1、变形金刚3 10.83亿元;2、功夫熊猫2 6.17亿元;3、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4.76亿元;4、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4.04亿元;5、速度与激情5 2.58亿元;6、蓝精灵2.55亿元;7、洛杉矶之战2.28亿元;8、猩球崛起2.08亿元;9、铁甲钢拳1.41亿元;10、青蜂侠1.40亿元。
由此可知,2011年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反映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基本品质信任和情感宣泄诉求成为高票房的必备要素。而观众对于进口片和国产片有不同要求:进口片前十名全是好莱坞技术主义分账大片,观众买票通常不会太犹豫,因为1994年以来分账大片技术主义好口碑和20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强大号召力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基本品质信任。
2010年十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片《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让部分中国观众看到了好莱坞分账大片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走进影院前为了彻底确保这次花费的高票价有回报,情感宣泄诉求成为进一步考虑因素,这是中国观众在面对高票价时积累的经验。前十名引进片有8部是续集和有前传可查,可见一斑。肾上腺素和荷尔蒙分泌的原始欲望在好莱坞合格产品中合理宣泄,即完成观众消费基本目的,同时延续几年前的观影记忆,构成高票房动力,这表面上完成一种公式:
原始欲望合理满足 + 好莱坞信任品质 + 前作观影记忆 = 引进片高票房
在这里有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观众对于2D视听语言拍摄,然后转制成3D的伪3D片采取抛弃的态度明确非常快。这得益于《阿凡达》的IMAX70毫米胶片品质和依靠2D照样征服观众的《盗梦空间》所带来的深刻印象,以及对于高达120元以上的高票价的烦感。因此,情感诉求在技术上的附加分造就了品质并不太优异的《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惊涛骇浪》占据全国票房前三位;而品质和性价比较高的《源代码》《里约大冒险》的票房却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入,而《猩球崛起》在以上公式中“表现平平”,影片既没有彻底刺激观众的感官,观众也无法做到对于人与自然(微博)关系的超前认识和新西兰3D维塔表演扑捉技术的到位欣赏,所以即便作为2011年引进片的最优品质,该片票房成绩没有达到期待值。
这说明,中国观众的独立思考在公式表面上可以做到一般意义上的去伪存真,但是3D表现极差的《变形金刚3》照旧突破10亿元;品质优异的《猩球崛起》不过2亿元;而几十部技术主义引进片票房加在一起也不如《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总和。可见在公式和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两点:1、高票房需要多种因素,极高票房只需要一个因素,那就是极其强烈的技术主义感官刺激;2、每年只有1部成为极高票房,是需要之前的消费欲望和能力的持续积累以及潜藏观众消费力等宣泄力量构成。
因此,观众对引进片的要求不高,那就是期待中的合格。这其实是由对国产影片的不信任和其品质太过疲弱的印象导致,以及国产电视剧、情感节目、恋爱节目、娱乐节目、网上空间等极大满足百姓生活前提等多种原因促成的。说到底,是国产影片不够好看,观众才降低了走进引进片影院的门槛。
国产影片的高票房构成因素相对复杂,2011年没有出现极高票房的国产影片,当然分账大片引进以来也从未有过极高票房的国产影片(当初真实记录时代的《天云山传奇》在1角钱1张票的前提下收获了1亿元的票房)。观众的消费在这一点上是公允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够达到10亿元人民币票房的国产影片水准。
前十名国产影片中,唯有《龙门飞甲》和《窃听风云2》是依靠品质完全征服观众去拉动票房,尽管有徐克和《窃听风云》的品牌记忆在先,这点与引进片没有差别,但是仅靠品牌是很难让国产片达到2亿元票房。本是可喜的2亿元及格线却在事实面前毫无意义。正如以前哲学家所言,中国是例外中的例外。达到2亿元以上票房的国产片多数靠的不是品质,这恰恰是埋藏在131亿元总票房中最伤害观众的虚假繁荣。
两部超级国产大片,以概念和意义在院线中强势发行,在媒体中强势宣传,不免存有迫使观众之嫌,让这两部影片成为某一时段的第一选择或唯一选择。垄断仍是制胜法宝,而这一点从未正面承认过。由此在资源迅速集中又迅速收益的一场场放映游戏中收获国产片票房前两名,并不意外。但它们的市场经验无法借鉴,它们的制作品质也无法和宣传对等,观众在购买中实现的是对于某种节日或者品牌的一次赶时髦的行为追逐和好奇心满足。从2010年《让子弹飞》和2009年《建国大业》看,赶时髦追逐品牌和好奇心满足这两个因素构成它们获得高票房的基石,而剖开基石,里面潜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肌理:垄断。
前十名国产影片有8部是以极大满足观众记忆中的情感诉求为先行概念获得高票房,有的是续集,有的是电视剧的续集,有的是制作方式上的续集。可以得出结论,2011年连同10部引进片构成的20部高票房影片基本上是观众共同追寻记忆的消费结果。但是记忆在被改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阻碍。在一部没有人指望在这个片子里获得技术主义快感,没有人指望在这个片子里看到残酷的社会现实,没有人指望这部片子会拿来与前作做什么比较的时候,完全没有征兆的《失恋33天》在百年一遇的“11.11.11”和《建党伟业》后留下的市场疲软中,劣势全部转化为优势,打了一次反冲锋,横空出世,缔造了国产片票房奇迹。
从该片的票房井喷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观众情感诉求的品质,即在伦理说教和荷尔蒙分泌的平衡中,获得所谓道德洗礼和智商优越感。这与当下流行的《读者》《知音》和社交网站里不断转发的网络热帖反映的情感品质基本相符,这也与中国观众历史上形成的看戏习惯相合。好莱坞分账大片在中国长盛不衰在于此。欧洲部分作者之所以反抗好莱坞也在于此:这些影片会让观众的思考停滞不前,妨碍电影和社会的双重进步。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指望在影院里受教育,但又不能仅仅是欲望宣泄,又要文以载道。这种心理远比美国观众要复杂得多。做一个形容,美国观众是买类型,在一个货架上放着同类型货物,要什么,找准位置即可,中国观众是买梦想,犹如一个火锅里要荤素搭配,最好还是个鸳鸯锅,并且还能有酒水,免费尝尝花生米,喝杯豆浆更好……越杂乱越好,但吃完后还会说,不过是个火锅,还是牛排有档次:
记忆 + 伦理道德诉求 + 智商满足 + 媒体宣传 + 非市场干预 = 国产片高票房
原始欲望合理满足没有成为国产片高票房因素,在于观众对国产影片本身没抱着太大期待,大多数影片自身展现也没做到快感品质的达标,记忆本身还包含这语境内其他文本(电视剧、小品、歌曲等)影响和明星效应,还有媒体宣传和非市场干预构成的极大效果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的动力里没有太多考虑达到电影本体快感力量。
许多电影人惊喜于《失恋33天》的突破,但是他们还是忽略了观众是第一生产力的大前提。他们以为依靠某种类型公式就可以找到突破中国电影的道路,可是想要依靠一个类型电影现象的形成去安慰伤痕累累、奔波劳命、纠缠复杂的中国观众内心,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观众同样是现代观众,他们不会接受第二部同类型影片,一切东施效颦都会在智商达到极大优越感的时候被观众无情抛弃。本就生活在充斥着背叛和不公的社会环境里的中国观众,在面对“侮辱”自己智商行为面前,会毫不犹豫摆出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强加笑话你贱、你傻的行为本身成为了负载在电影院上要完成的社会任务,这其实也是观众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又一负面动力。
无论动力是负面还是正面,2011年市场数据表明,作为电影第一生产力的观众的第一购买力是记忆和梦想。梦想包含的不仅仅是文本诉求,还有对语境的希望。社会里所遭遇的不公正最终化为了观众的不公正,明明是9分品质的作品却无法获得9分的票房,明明是10分地位的导演好不负责任的拍出了2分品质的作品却还有10分的热捧,这都反映了电影的问题不仅仅是电影。价值颠倒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许许多多思想缺失的中国观众最终追求的就是影院里银幕中的感官刺激(相对于引进片)或者座位旁的亲近行为(相对于国产片)。作为娱乐属性的电影院完成了任务,但观众还是没有拨开明星效应的迷雾,通过自我独立判断,集体提炼出精品和经典的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观众集体缺乏对精品的明确认知,对经典的区别尊重,对效应的理性判断,对烂片的彻底批判,这一点,在2011年的产业数据中显现但却鲜有影片人点破。我们都不敢得罪观众,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理:观众肯定没有错,但不意味着观众没有问题。
最后和大家(微博)在分享一组数据,那就是中国电影观众的构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世界级大城市依旧是拉动中国电影票房的火车头,他们占据40亿元票房,北京作为第一大都市继续发挥票房先锋领跑作用,占据全国票房10%;而随后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四个地区级大城市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潜力,获得25亿元左右票房。八大城市占据全国票仓一半,卖出1.85亿张电影票。这几千万观众——大城小众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中国电影趣味本质:留恋记忆躲避现实而获得温暖,面对未来失去信心而寄托梦想。
票房收入前十名地区:1、广东18.65亿元;2、北京13.5亿元;3、上海11.03亿元;4、江苏10.90亿元;5、浙江10.14亿元;6、四川6.71亿元;7、湖北5.86亿元;8、辽宁4.85亿元;9、重庆4.29亿元;10、山东4.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