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上海之苏州河西行(2012.2.12)
苏州河历史:
苏州河最初不叫“苏州河”。据战国时期《尚书》记载,苏州河当时叫“松江”。《后汉书》中记曹操打算以“吴凇江鲈鱼”招待客人,由于当时松江地处吴国,所以又记为“吴松江鲈鱼”。唐朝中期,杜甫有诗句“剪取吴淞半江水”,第一次出现“吴凇江”的名称。上海开辟后,英国侨民在吴凇江坐船逆江而上,可达苏州,故称之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同与英国驻沪领事在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凇江写作“苏州河”。 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 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上海市苏州河的污染是从20年代开始的,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到60年代已污染较为严重,至1978年苏州河上海市境内已全部遭受污染,极大损害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
经过长期规划准备,上海市政府已投巨资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一期工程,以改善苏州河干流水质,现在一期工程的目标--使苏州河干流在2000年底基本消除黑臭已基本达到。为了保证干流水质不再恶化,一期工程中的一项措施是在支流入口处建闸,为解决闸后段死水黑臭区问题及闸门开启时支流污水对苏州河干流或黄浦江污染等问题,消除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子项目综合调水工程和支流及虹口港建闸工程的负面环境影响,受上海市科委委托,本课题组开展了苏州河污染河水净化技术研究,主要是解决苏州河支流河水的净化问题,实施污染就地减量化处理,使当干流水质达到预定的目标后,保证苏州河干流水质不受支流水质的影响。2010年达到 IV类标准,并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让绝迹多年的鱼虾重返苏州河;航运功能作重大调整,在市中心河段禁止货船航行;降低防讯墙高度,建筑滨河护栏和亲水平台,使人与水亲近;市区两岸规划“以人为本”,创造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和环境体系,市区建设河滨绿带、景点和大型集中绿地,郊区建设疔滨防护林。在市区的两岸,绿化建设以绿为主,大型绿地以林为主,打造成上海的塞纳河。
沿着苏州河走走的想法由来已久,今天终于成行,从此处开始:
梦清园(宜昌路66号)
梦清园是苏州河上第一块大型开放绿地、第一个活水公园。在这座环保主题公园,水源取自苏州河的 景观湖,湖水清澈,游鱼嬉戏,湖中有艄公、孩童雕塑,反映出上世纪初苏州河的生态风貌。在两片景观湖之间,是一座十多米长的苏州河河口水闸模型。原本苏州河受潮汐影响,污水团反复回荡难以排出,2005年水闸建成后,让反复回荡的河水变成了单向流动,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讲述了上海母亲河的故事。
该公园前身为梦清园绿地,位于昌化路桥与江宁路桥之间。2007年以来,市科委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共同出资,升级改造梦清园,绿地变身为普及环保知识、展示苏州河综合治理成就的主题公园:12平方米大型镜面听凭你的手指指挥,预演未来苏州河的功能规划;学名“超长多热区”的影像系统,让古代 苏州河的生态、苏州河黑臭的原因和治理方法“跃”上了触摸式大屏幕。
上海啤酒厂(宜昌路130号)
前身系德商“顺和”啤酒厂,创建于晚清宣统三年(1911年)。主要产品为黄啤,商标用UB(友啤)。民国八年(1919年),德商售予挪威 商人汉簨,改名“斯堪脱维亚啤酒厂”,为上海最早啤酒厂,厂址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1420号。商标仍沿用UB(友啤),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挪威商和英商沙逊洋行合资,并在香港注册为英商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商标仍用UB(友啤),因扩厂迁至苏州河畔宜昌路130号。1949年4月停 产,1956年恢复,1957年国家接管,易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啤酒厂,产品商标改用天鹅牌。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
厂房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式建筑风格。由匈籍著名建筑设计师乌达克设计,1号楼钢框架结构,南立面带平拱钢窗,依路一侧呈曲面状;北立面有进退, 设有小部分弧墙。2号楼砖混结构,矩形平面,立面简洁。3号楼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立面中间高起部分为装饰派艺术风格。
东部的3幢楼房为灌装大楼、机修车间及办公大楼;西部有一幢5层的灌装大楼和果酒车间及1幢连体的糖化车间、啤酒大楼等。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占地 面积1.11万平方米。并把江宁路1420号老厂房改为麦芽车间、大麦粒仓及三废处理车间,空瓶仓库设在新沪路2号。
现在大楼是苏州河展示厅共有3层,内容很好,但是里面除了门口的保安大叔,空空荡荡就我一个人在看,实在觉得有点渗的慌,3楼就没有继续参观。
救火会(宜昌路216号)
位于普陀区东南部,苏州河南岸,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
该救火会创建于1932年,当时日商集资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现址建造了这幢雄伟的救火会大楼。因地处宜昌路,故以路名命名,属工部局火警处掌管。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被侵华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接管。
救火会大楼是一幢完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高大楼(解放后又加2层)。上有13层、40米高的瞭望塔,耸立在苏州河畔。登塔顶不仅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的 广大地区,还能瞭望普陀、静安、长宁、闸北等市区及大场、宝山、嘉定等郊区。该幢建筑呈现出现代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基座窗间上下贯通,窗口上下 饰褐色面砖,塔身饰竖线条,开窄窗,逐向上收拢,顶部设八角敞亭。
现在也是武警消防队。
中华印刷厂(澳门路477号)
原为中华书局。由陆伯鸿、戴克敏、陈寅于 1912 年创办。 1935年在澳门路建成总厂。20世纪20年代前,境内除真如地区有些茶 馆、酒楼兼设民间艺人说书、卖唱或庙会期间临时搭台演出外,无其他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0年代后,境内群众文化场所逐渐兴建、开办。民国12年秋,暨南学 校图书馆建成。民国15年,在曹家渡开办奥飞姆大戏院(今沪西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民国19年,俄罗斯人在东老河南段建造游乐场——丽娃栗妲村,兼放 露天电影。民国24年,中华书局图书馆与书局一起迁入澳门路477号,为当时国内设备较为先进的图书馆之一。
纺织博物馆(澳门路150号)
上海纺织博物馆将在拥有130年历史的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原址上正式揭幕。博物馆筹建方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筹建中的上海纺织 博物馆目前已收集到古代纺车、织机、服装、老照片等5000多件展品,请市民踊跃捐赠纺织文物、提供纺织文物线索,以丰富博物馆展品、藏品的代表性和历史价值。
大楼我去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在参观,里面黑黑的,是感应灯,心理不够强大,走一半彻了,往回彻倒是看到有人也在参观。。。
日式住宅(澳门路660号)
约1920年代。典型的和洋折衷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建筑外观为简化的西方样式,主要表现为英国样式,内部平面布局和样式具有明显的日本传统特征,建筑层高较低。
上海沪西清真寺(常德路13828弄4号)
原名小沙渡回教堂,又名药水弄清真寺,谷称老寺,位于普陀区药水弄。在1914年左右,小沙波(今西康路)一带人烟稀少,荒僻冷落。日本 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在此租地投资建工厂,民族企业也开始在这里兴起,逐渐形成了7房集中的沪西工业区。从湖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来沪做工的穆斯林贫 民,多居于此。出于宗教生活所需,穆斯林工人租赁了1间小屋,作为临时的礼拜场所、1921年在上海清真董事会的捐助下,在药水弄内租地0.8亩,建造清 真寺,1922年竣工,扩大为 1125平方米。它由双心拱门扇形穹窿圆顶的二层礼拜殿的主体建筑与回廊辅助建筑相衔接,宣礼塔高达25米。礼拜殿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妇女礼拜用;配有男 女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接待室等。这是上海市解放后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整个建筑雕筑精细,巍峨壮观,富有现代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
每到周五会有很多穆斯林前来祷告,很热闹。
因为江宁路桥在修复,有些路不通,来回走了些冤枉路。再往回到西康路,吃了碗琪心粥铺吃了碗香菇玉米粥,继续出发过西康路桥,到光复西路。
上海造币厂(普陀区光复西路17号)
沿苏州河北岸,江宁路桥北 。国家二级企业。1987——1990年连续4年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现厂区内主要建筑有办公大楼及造币厂房等,总建筑面积约3.16万平方米。原厂部建筑由通和洋行与郝维特(美)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施工,钢筋混凝土结 构,1921—1922年建造。办公楼、库房、厂房连作整体,北面形成院落,南面作绿化广场。大楼南立面呈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中间设两层高的古罗马爱奥尼 克柱式门廊,上有希腊式山花,两翼窗间墙上设爱奥尼式壁柱,窗口有小柱或檐楣等装饰。室内装饰也带有古典式风格。
沿着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慢慢前行,依稀记得以前是有地方不通的,现在全部畅通。
到曹杨路桥,过桥到万航渡路。
突然看到福新面粉厂的旧址,现在被某公司买下再进行改造。
湖丝栈(万航渡路1384号)
园区内的二幢古建筑原名为“湖丝栈”,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今已有132年的历史,为一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楼内 17米长整根原木横梁,无任何拼接,顶楼更是连中间支撑都没有,在本市建筑中绝无仅有;整层为400-900平方米的大统间格局,层高4.5米,已被列为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华东政法大学(万航渡路1517号)
圣约翰大学从建校至1936年抗战前夕,前后建造10幢教学楼、30多幢宿舍,还有图书馆、实验楼等。校园内建筑均为两至三层,砖木结构,中西风格相结合。
怀施堂:1894年1月奠基,同年9月竣工,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而命名。建筑由通河洋行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歇山顶覆盖蝴蝶小青瓦。平面为四合 院形,青红砖相间外墙。分东西两部,中间有重檐翘角。楼上南向置长廊,花色铁栏杆,古色古香。因著名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是圣约翰文学院学士,解放后,此 楼易名“韬奋楼”。
校长室:圣约翰大学第三任校长卜舫济办公室,楼下作办公,楼上是卧房。1898年竣工,两层小楼,木柱外廊,飞檐攒顶,落地长窗,一派中国传统装饰。
科学馆:1898年11月始建,1899年7月19日竣工使用,仍聘通和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底为半圆券长廊,两至三层为弧形窗,建筑式样与怀施堂相似。内设神学、医学课堂和化学、物理实验室。
石坊:建于1915年略晚一些时间,立柱与横坊用花岗石制作,有4根方形石柱组成单座石坊,立柱20厘米见方,高3米。横额石坊镌刻着“圣约翰大学”字 样,下端镌刻着“光与真理”四个大字。立柱顶端四坡屋面,角脊起翘,用琉璃瓦盖顶,使整座石坊呈现出简洁、古朴、端庄之态。关于校训“光与真理”一语, “约大”《约翰声》刊述:“美国最古之大学中,有采用希伯莱字‘光与真理’一言为校训者,最高学府之目的。我们要使约翰书院成为中国的光和真理的火炬,没 有再比这个目标更崇高的了。”
PS:走进华东政法的大门,我被这些 建筑深深吸引,比厦门大学强多了。。。以前有机会多进去晃晃。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海马大叔提供的路书,很棒!
PS:2013年1月4日 继续走完后面的一个小尾巴,华师大没有去。
苏州河最初不叫“苏州河”。据战国时期《尚书》记载,苏州河当时叫“松江”。《后汉书》中记曹操打算以“吴凇江鲈鱼”招待客人,由于当时松江地处吴国,所以又记为“吴松江鲈鱼”。唐朝中期,杜甫有诗句“剪取吴淞半江水”,第一次出现“吴凇江”的名称。上海开辟后,英国侨民在吴凇江坐船逆江而上,可达苏州,故称之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同与英国驻沪领事在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凇江写作“苏州河”。 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 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上海市苏州河的污染是从20年代开始的,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到60年代已污染较为严重,至1978年苏州河上海市境内已全部遭受污染,极大损害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
经过长期规划准备,上海市政府已投巨资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一期工程,以改善苏州河干流水质,现在一期工程的目标--使苏州河干流在2000年底基本消除黑臭已基本达到。为了保证干流水质不再恶化,一期工程中的一项措施是在支流入口处建闸,为解决闸后段死水黑臭区问题及闸门开启时支流污水对苏州河干流或黄浦江污染等问题,消除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子项目综合调水工程和支流及虹口港建闸工程的负面环境影响,受上海市科委委托,本课题组开展了苏州河污染河水净化技术研究,主要是解决苏州河支流河水的净化问题,实施污染就地减量化处理,使当干流水质达到预定的目标后,保证苏州河干流水质不受支流水质的影响。2010年达到 IV类标准,并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让绝迹多年的鱼虾重返苏州河;航运功能作重大调整,在市中心河段禁止货船航行;降低防讯墙高度,建筑滨河护栏和亲水平台,使人与水亲近;市区两岸规划“以人为本”,创造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和环境体系,市区建设河滨绿带、景点和大型集中绿地,郊区建设疔滨防护林。在市区的两岸,绿化建设以绿为主,大型绿地以林为主,打造成上海的塞纳河。
沿着苏州河走走的想法由来已久,今天终于成行,从此处开始:
![]() |
梦清园(宜昌路66号)
梦清园是苏州河上第一块大型开放绿地、第一个活水公园。在这座环保主题公园,水源取自苏州河的 景观湖,湖水清澈,游鱼嬉戏,湖中有艄公、孩童雕塑,反映出上世纪初苏州河的生态风貌。在两片景观湖之间,是一座十多米长的苏州河河口水闸模型。原本苏州河受潮汐影响,污水团反复回荡难以排出,2005年水闸建成后,让反复回荡的河水变成了单向流动,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讲述了上海母亲河的故事。
该公园前身为梦清园绿地,位于昌化路桥与江宁路桥之间。2007年以来,市科委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共同出资,升级改造梦清园,绿地变身为普及环保知识、展示苏州河综合治理成就的主题公园:12平方米大型镜面听凭你的手指指挥,预演未来苏州河的功能规划;学名“超长多热区”的影像系统,让古代 苏州河的生态、苏州河黑臭的原因和治理方法“跃”上了触摸式大屏幕。
![]() |
![]() |
![]() |
上海啤酒厂(宜昌路130号)
前身系德商“顺和”啤酒厂,创建于晚清宣统三年(1911年)。主要产品为黄啤,商标用UB(友啤)。民国八年(1919年),德商售予挪威 商人汉簨,改名“斯堪脱维亚啤酒厂”,为上海最早啤酒厂,厂址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1420号。商标仍沿用UB(友啤),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挪威商和英商沙逊洋行合资,并在香港注册为英商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商标仍用UB(友啤),因扩厂迁至苏州河畔宜昌路130号。1949年4月停 产,1956年恢复,1957年国家接管,易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啤酒厂,产品商标改用天鹅牌。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
厂房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式建筑风格。由匈籍著名建筑设计师乌达克设计,1号楼钢框架结构,南立面带平拱钢窗,依路一侧呈曲面状;北立面有进退, 设有小部分弧墙。2号楼砖混结构,矩形平面,立面简洁。3号楼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立面中间高起部分为装饰派艺术风格。
东部的3幢楼房为灌装大楼、机修车间及办公大楼;西部有一幢5层的灌装大楼和果酒车间及1幢连体的糖化车间、啤酒大楼等。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占地 面积1.11万平方米。并把江宁路1420号老厂房改为麦芽车间、大麦粒仓及三废处理车间,空瓶仓库设在新沪路2号。
现在大楼是苏州河展示厅共有3层,内容很好,但是里面除了门口的保安大叔,空空荡荡就我一个人在看,实在觉得有点渗的慌,3楼就没有继续参观。
![]() |
![]() |
苏州河岸曾经的辉煌 |
救火会(宜昌路216号)
位于普陀区东南部,苏州河南岸,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
该救火会创建于1932年,当时日商集资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现址建造了这幢雄伟的救火会大楼。因地处宜昌路,故以路名命名,属工部局火警处掌管。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被侵华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接管。
救火会大楼是一幢完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高大楼(解放后又加2层)。上有13层、40米高的瞭望塔,耸立在苏州河畔。登塔顶不仅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的 广大地区,还能瞭望普陀、静安、长宁、闸北等市区及大场、宝山、嘉定等郊区。该幢建筑呈现出现代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基座窗间上下贯通,窗口上下 饰褐色面砖,塔身饰竖线条,开窄窗,逐向上收拢,顶部设八角敞亭。
现在也是武警消防队。
![]() |
中华印刷厂(澳门路477号)
原为中华书局。由陆伯鸿、戴克敏、陈寅于 1912 年创办。 1935年在澳门路建成总厂。20世纪20年代前,境内除真如地区有些茶 馆、酒楼兼设民间艺人说书、卖唱或庙会期间临时搭台演出外,无其他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0年代后,境内群众文化场所逐渐兴建、开办。民国12年秋,暨南学 校图书馆建成。民国15年,在曹家渡开办奥飞姆大戏院(今沪西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民国19年,俄罗斯人在东老河南段建造游乐场——丽娃栗妲村,兼放 露天电影。民国24年,中华书局图书馆与书局一起迁入澳门路477号,为当时国内设备较为先进的图书馆之一。
![]() |
![]() |
纺织博物馆(澳门路150号)
上海纺织博物馆将在拥有130年历史的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原址上正式揭幕。博物馆筹建方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筹建中的上海纺织 博物馆目前已收集到古代纺车、织机、服装、老照片等5000多件展品,请市民踊跃捐赠纺织文物、提供纺织文物线索,以丰富博物馆展品、藏品的代表性和历史价值。
大楼我去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在参观,里面黑黑的,是感应灯,心理不够强大,走一半彻了,往回彻倒是看到有人也在参观。。。
![]() |
近年大热的梅花牌运动服,经对比我买的一套也是真品。 |
![]() |
父母那一辈结婚的老三样之一,小时候的衣服都是这一样的缝纫机做出来的 |
日式住宅(澳门路660号)
约1920年代。典型的和洋折衷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建筑外观为简化的西方样式,主要表现为英国样式,内部平面布局和样式具有明显的日本传统特征,建筑层高较低。
![]() |
![]() |
上海沪西清真寺(常德路13828弄4号)
原名小沙渡回教堂,又名药水弄清真寺,谷称老寺,位于普陀区药水弄。在1914年左右,小沙波(今西康路)一带人烟稀少,荒僻冷落。日本 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在此租地投资建工厂,民族企业也开始在这里兴起,逐渐形成了7房集中的沪西工业区。从湖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来沪做工的穆斯林贫 民,多居于此。出于宗教生活所需,穆斯林工人租赁了1间小屋,作为临时的礼拜场所、1921年在上海清真董事会的捐助下,在药水弄内租地0.8亩,建造清 真寺,1922年竣工,扩大为 1125平方米。它由双心拱门扇形穹窿圆顶的二层礼拜殿的主体建筑与回廊辅助建筑相衔接,宣礼塔高达25米。礼拜殿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妇女礼拜用;配有男 女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接待室等。这是上海市解放后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整个建筑雕筑精细,巍峨壮观,富有现代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
每到周五会有很多穆斯林前来祷告,很热闹。
![]() |
![]() |
![]() |
因为江宁路桥在修复,有些路不通,来回走了些冤枉路。再往回到西康路,吃了碗琪心粥铺吃了碗香菇玉米粥,继续出发过西康路桥,到光复西路。
上海造币厂(普陀区光复西路17号)
沿苏州河北岸,江宁路桥北 。国家二级企业。1987——1990年连续4年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现厂区内主要建筑有办公大楼及造币厂房等,总建筑面积约3.16万平方米。原厂部建筑由通和洋行与郝维特(美)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施工,钢筋混凝土结 构,1921—1922年建造。办公楼、库房、厂房连作整体,北面形成院落,南面作绿化广场。大楼南立面呈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中间设两层高的古罗马爱奥尼 克柱式门廊,上有希腊式山花,两翼窗间墙上设爱奥尼式壁柱,窗口有小柱或檐楣等装饰。室内装饰也带有古典式风格。
![]() |
造币厂的新址 |
![]() |
隔苏州河远眺造币厂的旧址,因施工给拦起来了,进不去。这楼不会要拆吧? |
沿着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慢慢前行,依稀记得以前是有地方不通的,现在全部畅通。
到曹杨路桥,过桥到万航渡路。
突然看到福新面粉厂的旧址,现在被某公司买下再进行改造。
![]() |
![]() |
![]() |
竟然看到jizhi |
![]() |
这个桥真俗。。。 |
湖丝栈(万航渡路1384号)
园区内的二幢古建筑原名为“湖丝栈”,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今已有132年的历史,为一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楼内 17米长整根原木横梁,无任何拼接,顶楼更是连中间支撑都没有,在本市建筑中绝无仅有;整层为400-900平方米的大统间格局,层高4.5米,已被列为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
![]() |
华东政法大学(万航渡路1517号)
圣约翰大学从建校至1936年抗战前夕,前后建造10幢教学楼、30多幢宿舍,还有图书馆、实验楼等。校园内建筑均为两至三层,砖木结构,中西风格相结合。
怀施堂:1894年1月奠基,同年9月竣工,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而命名。建筑由通河洋行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歇山顶覆盖蝴蝶小青瓦。平面为四合 院形,青红砖相间外墙。分东西两部,中间有重檐翘角。楼上南向置长廊,花色铁栏杆,古色古香。因著名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是圣约翰文学院学士,解放后,此 楼易名“韬奋楼”。
校长室:圣约翰大学第三任校长卜舫济办公室,楼下作办公,楼上是卧房。1898年竣工,两层小楼,木柱外廊,飞檐攒顶,落地长窗,一派中国传统装饰。
科学馆:1898年11月始建,1899年7月19日竣工使用,仍聘通和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底为半圆券长廊,两至三层为弧形窗,建筑式样与怀施堂相似。内设神学、医学课堂和化学、物理实验室。
石坊:建于1915年略晚一些时间,立柱与横坊用花岗石制作,有4根方形石柱组成单座石坊,立柱20厘米见方,高3米。横额石坊镌刻着“圣约翰大学”字 样,下端镌刻着“光与真理”四个大字。立柱顶端四坡屋面,角脊起翘,用琉璃瓦盖顶,使整座石坊呈现出简洁、古朴、端庄之态。关于校训“光与真理”一语, “约大”《约翰声》刊述:“美国最古之大学中,有采用希伯莱字‘光与真理’一言为校训者,最高学府之目的。我们要使约翰书院成为中国的光和真理的火炬,没 有再比这个目标更崇高的了。”
![]() |
![]() |
PS:走进华东政法的大门,我被这些 建筑深深吸引,比厦门大学强多了。。。以前有机会多进去晃晃。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海马大叔提供的路书,很棒!
PS:2013年1月4日 继续走完后面的一个小尾巴,华师大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