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收购促进工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市场的演进,工程机械企业资本运作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兼并收购又成为最重要的途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兼并收购,实现规模的扩大和销售额的增长,逐步做大做强。
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内仅发展50多年时间,目前各产品的市场基本处于发展阶段。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分析师认为:这些产品领域虽然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但整个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还有进一步整合或者变化的趋势。虽然通过人口红利的要素和国家对产业的支持政策的带动,国内企业在进口替代上展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未来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将使得竞争更为复杂。
外资巨头兼并收购
每个工程机械巨头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收购兼并史。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调查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卡特彼勒只有3次收购或参股,但是90年代达到18次,从90年代中期开始,卡特彼勒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中期,其收购和参股的动作频率明显增加。2010年1-3月份,卡特彼勒又完成了5次收购;2011年7月收购矿业设备制造商比塞洛斯(BUCY);2011年11月卡特彼勒又收购了年代煤机。卡特彼勒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加快全球化进程,完善产业链,充分了解市场,增强核心环节的控制力。
斗山集团2001年收购了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了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又收购了大宇重工,2007年7月韩国斗山Infracore公司以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山猫、泛用设备和附具设备三大事业部。被收购的山猫等三个事业部2006年销售额为26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员工为5700人。本次收购完成后,斗山Infracore在建设机械领域的销售额(简单相加)接近50亿美元,将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0位。
另外日本企业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展兼并购,但其动作也不可谓不多。从1988年至今的数据来看,小松总共完成了21项并购,并着手27次参股。
此外,像沃尔沃、特雷克斯、山特维克以及马尼托瓦克等等这些工程机械巨头都有着丰富的收购兼并历程。
国内企业兼并收购
显然,兼并收购已经成为工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的手段之一,在这方面,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也在紧跟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步伐。
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走在兼并收购大潮前列的首数柳工,2000年8月,柳工收购江苏江阴道路机械厂,成立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进军压路机行业,过去十年,江阴柳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49%,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4%,高出行业30个百分点,至2010年,江阴柳工总销量位居行业第三,出口量位居行业第二;2002年8月,柳工集团重组上海沪光叉车厂成立柳工集团上海叉车有限公司,2008年将其注入上市公司;2008年2月,柳工收购蚌埠振冲安利工程有限公司,重组成立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进军起重机行业;2010年8月,柳工集团控股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建筑机械领域;2010年9月,柳工集团控股上海鸿得利机械有限公司,扩充混凝土机械产品线;2011年5月,柳工集团控股上海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入桩工机械领域;2011年9月,柳工收购收购北京首钢重型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42%股权,开始进军矿山机械。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操作,柳工是从最初的单一装载机产品逐步覆盖到了以土石方机械为核心的15个工程机械产品线的;从广西这样一个落后地区,发展到辐射上海、安徽、江苏、天津等经济发达、市场资源丰富、代理商丰富的地区,这些都奠定了柳工今天在中国的地位。如果没有并购的道路,柳工可能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
2001年,中联重科将英国保路捷揽入怀中,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史上的首次海外收购;2002年12月,中联重科承债式收购湖南机床厂;2003年,中联重科先是通过1.27亿收购中标实业,抢占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头把交椅,同年,再以9846万元承债式重组浦沅集团,一举占据中国汽车起重机行业排名第二的位置;2008年3月初,中联重科先以3400万元收购陕西新黄工100%股权,并增资1.9亿元;在进入4月后,继全盘控股湖南汽车车桥厂之后,中联重科又宣布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公司CIFA100%的股权;到了4月底,中联重科欲接掌华泰重工的消息亦是引来满城风雨。
通过这一系列浓墨重彩的收购,也奠定了中联重科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里的地位,中联重科收购CIFA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收购。此外,国内其他公司的收购动作也是频频。
兼并收购——机遇与风险并存
显然,兼并收购越来越受到工程机械企业的重视,而且企业开展兼并收购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说明规模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进行行业分析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市场集中度,即成熟的行业和市场中,行业的前三名一般占有市场份额的70%~80%(这种平衡的打破,需要创新的出现,或者是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或者是需求的新变化)。未来参与竞争的企业必须通过规模的优势逐渐争取靠前的席位,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利润,而要成为最后的赢家,兼并收购已经成为企业最后胜出的必然选择之一。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分析师对全球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只专注于一类产品的市场领先者,其生存率较低,这些企业或者拓宽了产品线成为大型企业,或者被大型企业所兼并。如果国内企业希望在行业有所建树,那么规范化和集团化已经成为了必然。产品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扩展,不依靠资本手段,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当然,我们在品尝到并购的果实之后,也要看到并购存在的风险,一个合理有效的并购包括: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一个切实有力的执行以及一个最为重要的“整合”。最后的整合阶段最花费时间,也最难评估。要做到一个成功的整合,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平台的整合,第二是沟通,第三个是产品战略。平台的整合,并购企业之间的整合涉及到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本身生产,更重要是销售的策略,销售策略其实包括本身品牌的销售策略,以及战略策划平台的整合。总之,并购一家企业很简单,但是并购之后的整合却是难点中的难点,并且直接决定这项并购的成功与否。
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内仅发展50多年时间,目前各产品的市场基本处于发展阶段。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分析师认为:这些产品领域虽然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但整个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还有进一步整合或者变化的趋势。虽然通过人口红利的要素和国家对产业的支持政策的带动,国内企业在进口替代上展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未来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将使得竞争更为复杂。
外资巨头兼并收购
每个工程机械巨头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收购兼并史。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调查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卡特彼勒只有3次收购或参股,但是90年代达到18次,从90年代中期开始,卡特彼勒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中期,其收购和参股的动作频率明显增加。2010年1-3月份,卡特彼勒又完成了5次收购;2011年7月收购矿业设备制造商比塞洛斯(BUCY);2011年11月卡特彼勒又收购了年代煤机。卡特彼勒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加快全球化进程,完善产业链,充分了解市场,增强核心环节的控制力。
斗山集团2001年收购了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了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又收购了大宇重工,2007年7月韩国斗山Infracore公司以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山猫、泛用设备和附具设备三大事业部。被收购的山猫等三个事业部2006年销售额为26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员工为5700人。本次收购完成后,斗山Infracore在建设机械领域的销售额(简单相加)接近50亿美元,将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0位。
另外日本企业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展兼并购,但其动作也不可谓不多。从1988年至今的数据来看,小松总共完成了21项并购,并着手27次参股。
此外,像沃尔沃、特雷克斯、山特维克以及马尼托瓦克等等这些工程机械巨头都有着丰富的收购兼并历程。
国内企业兼并收购
显然,兼并收购已经成为工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的手段之一,在这方面,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也在紧跟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步伐。
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走在兼并收购大潮前列的首数柳工,2000年8月,柳工收购江苏江阴道路机械厂,成立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进军压路机行业,过去十年,江阴柳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49%,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4%,高出行业30个百分点,至2010年,江阴柳工总销量位居行业第三,出口量位居行业第二;2002年8月,柳工集团重组上海沪光叉车厂成立柳工集团上海叉车有限公司,2008年将其注入上市公司;2008年2月,柳工收购蚌埠振冲安利工程有限公司,重组成立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进军起重机行业;2010年8月,柳工集团控股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建筑机械领域;2010年9月,柳工集团控股上海鸿得利机械有限公司,扩充混凝土机械产品线;2011年5月,柳工集团控股上海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入桩工机械领域;2011年9月,柳工收购收购北京首钢重型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42%股权,开始进军矿山机械。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操作,柳工是从最初的单一装载机产品逐步覆盖到了以土石方机械为核心的15个工程机械产品线的;从广西这样一个落后地区,发展到辐射上海、安徽、江苏、天津等经济发达、市场资源丰富、代理商丰富的地区,这些都奠定了柳工今天在中国的地位。如果没有并购的道路,柳工可能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
2001年,中联重科将英国保路捷揽入怀中,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史上的首次海外收购;2002年12月,中联重科承债式收购湖南机床厂;2003年,中联重科先是通过1.27亿收购中标实业,抢占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头把交椅,同年,再以9846万元承债式重组浦沅集团,一举占据中国汽车起重机行业排名第二的位置;2008年3月初,中联重科先以3400万元收购陕西新黄工100%股权,并增资1.9亿元;在进入4月后,继全盘控股湖南汽车车桥厂之后,中联重科又宣布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公司CIFA100%的股权;到了4月底,中联重科欲接掌华泰重工的消息亦是引来满城风雨。
通过这一系列浓墨重彩的收购,也奠定了中联重科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里的地位,中联重科收购CIFA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收购。此外,国内其他公司的收购动作也是频频。
兼并收购——机遇与风险并存
显然,兼并收购越来越受到工程机械企业的重视,而且企业开展兼并收购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说明规模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进行行业分析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市场集中度,即成熟的行业和市场中,行业的前三名一般占有市场份额的70%~80%(这种平衡的打破,需要创新的出现,或者是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或者是需求的新变化)。未来参与竞争的企业必须通过规模的优势逐渐争取靠前的席位,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利润,而要成为最后的赢家,兼并收购已经成为企业最后胜出的必然选择之一。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分析师对全球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只专注于一类产品的市场领先者,其生存率较低,这些企业或者拓宽了产品线成为大型企业,或者被大型企业所兼并。如果国内企业希望在行业有所建树,那么规范化和集团化已经成为了必然。产品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扩展,不依靠资本手段,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当然,我们在品尝到并购的果实之后,也要看到并购存在的风险,一个合理有效的并购包括: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一个切实有力的执行以及一个最为重要的“整合”。最后的整合阶段最花费时间,也最难评估。要做到一个成功的整合,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平台的整合,第二是沟通,第三个是产品战略。平台的整合,并购企业之间的整合涉及到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本身生产,更重要是销售的策略,销售策略其实包括本身品牌的销售策略,以及战略策划平台的整合。总之,并购一家企业很简单,但是并购之后的整合却是难点中的难点,并且直接决定这项并购的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