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正典》之托尔斯泰篇
刚开始似乎还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莎士比亚介入后就越来越离谱了,不得不吐槽一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托尔斯泰确实仇恨莎士比亚,只是我们要补充说他也惧怕莎士比亚。托马斯•曼认为托尔斯泰私下里把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而他自己有更多的精神性。”曼的这句话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且有点不着边际。说实话,“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究竟具体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很令人困惑的。而布鲁姆(后面我们将看到)不稍加解释就默认了曼的这个见解:莎士比亚就是自然,所以一切与自然相似的东西,必定源自莎士比亚。这就近乎强词夺理了。布鲁姆应该直接说莎士比亚就是上帝,这样表达或者更明白易懂些。但是布鲁姆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上帝这样的词,显然他是很精明的。第一,他虽然想吹捧莎士比亚,但他不想冒犯公众的情感;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经常被人们拿来与上帝相比的是托尔斯泰,而不是莎士比亚。即使被布鲁姆频频引用的高尔基也十分认同托尔斯泰与上帝相似这一说法。布鲁姆对此耿耿于怀,所以他一上来就引用了高尔基转述的那句话:“上帝是我的欲望。”并紧接着评论说这句话“抓住了托尔斯泰虚无主义的隐秘真相,以及他对坚守虚无主义的无能为力。这位先知式小说家的最终想法是将上帝等同为永生的愿望。”布鲁姆就这样把托尔斯泰打翻在地,上帝的位置腾出来了,自然成了主宰,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成了主宰。
布鲁姆谈到莎士比亚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例比较,都是些空泛的结论。比如这段话就很典型: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大的意外之作,这位老巫师在此终于挑战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非凡的能力可以让剧中最平凡的角色都显示出丰富的存在,让他们充满活力,这种能力被托尔斯泰巧妙地吸收了。《哈吉•穆拉特》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生动地具有个性,如沙米尔、沙皇尼古拉、阿夫杰耶夫以及在一场冲突中死去的可怜的俄国士兵;沃龙佐夫公爵,哈吉•穆拉特就是向他投降的;波尔托拉茨基,一位连长;哈吉•穆拉特一小队忠实的追随者:艾达尔、甘扎洛、马哈玛可汗和卡内菲等人。这一名单似乎永远没完,好比莎士比亚一部重要戏剧中的情形。”
在这里莎士比亚的出现完全是多余的。难道只要一个人能“让剧中最平凡的角色都显示出丰富的存在,让他们充满活力”,就必然是从莎士比亚偷师的?难道这里我不能把莎士比亚拿掉,用荷马来顶替他的位置?这样不是更自然些吗?“生动”“丰富”“活力”,这难道是莎士比亚的特权,而不是一切优秀作品的标志吗?而布鲁姆闭口不提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技巧上最大的区别,即托尔斯泰一再强调的分寸感。确实,他不断地提到托尔斯泰的优点,可是同时他又不断地把提到的一切优点都追溯到莎士比亚,可惜其中的关联我们却一点也看不到。
然而很遗憾,布鲁姆通篇的论证(?)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对这十五个角色和十几位配角的刻画具有莎士比亚式的精确与活泼”——布鲁姆顺手就在“精确与活泼”前面加上“莎士比亚式”这个词,可是如何见得是“莎士比亚式”,他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托尔斯泰只有一次如莎士比亚一样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并塑造了哈吉•穆拉特这一伟大角色,一位史诗英雄般的自然之子。”读者马上可以看出,布鲁姆先生又故伎重演,顺手就在“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前加上“如莎士比亚一样”,仿佛一切非第一人称的或叙事较为客观的作品都是从莎士比亚那里获得灵感似的。最后说哈吉•穆拉特是一位“英雄般的自然之子”,当然又是暗地里想给莎士比亚加一分了,因为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他已经默默地把曼那句狂热的赞语“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照单收下了,这样不仅艺术上,乃至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不入其彀中呢?
我们不妨用布鲁姆的理论来评价他这篇文章。布鲁姆发现托尔斯泰的出现动摇了他的正典中心——一个没有影响的焦虑的人出现了!这下轮到布鲁姆自己焦虑起来了。显然,把托尔斯泰放到正典之外是不明智的,不如想办法把他收编进来。所以有了这一系列糟糕串联手法。他无法把莎士比亚推上神坛,他痛苦地看到托尔斯泰已经占据了那个位置,所以他怀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不无怨恨地说道:“谈到托尔斯泰的局限性是令人痛苦的,但这些局限只有与莎士比亚比较时才会出现。”其实对他而言,痛苦在于看到莎士比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恰恰是在和托尔斯泰比较的时候出现的。布鲁姆肯定知道,托尔斯泰曾使用过类似的策略,拿荷马与莎士比亚比较,来突出后者审美感的欠缺。他这里不过是想报复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不恭罢了。其实布鲁姆本人正是托尔斯泰谈莎士比亚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批评家中一员,这些批评家为了使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赞美之词具有说服力,编造出一套美学理论,由于这套理论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编造出来的,所以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与理论完全契合,写出来的都是些尽善尽美的杰作。“他们不是通过推理,而是通过信仰来接受这些教条。”托尔斯泰如是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托尔斯泰确实仇恨莎士比亚,只是我们要补充说他也惧怕莎士比亚。托马斯•曼认为托尔斯泰私下里把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而他自己有更多的精神性。”曼的这句话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且有点不着边际。说实话,“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究竟具体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很令人困惑的。而布鲁姆(后面我们将看到)不稍加解释就默认了曼的这个见解:莎士比亚就是自然,所以一切与自然相似的东西,必定源自莎士比亚。这就近乎强词夺理了。布鲁姆应该直接说莎士比亚就是上帝,这样表达或者更明白易懂些。但是布鲁姆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上帝这样的词,显然他是很精明的。第一,他虽然想吹捧莎士比亚,但他不想冒犯公众的情感;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经常被人们拿来与上帝相比的是托尔斯泰,而不是莎士比亚。即使被布鲁姆频频引用的高尔基也十分认同托尔斯泰与上帝相似这一说法。布鲁姆对此耿耿于怀,所以他一上来就引用了高尔基转述的那句话:“上帝是我的欲望。”并紧接着评论说这句话“抓住了托尔斯泰虚无主义的隐秘真相,以及他对坚守虚无主义的无能为力。这位先知式小说家的最终想法是将上帝等同为永生的愿望。”布鲁姆就这样把托尔斯泰打翻在地,上帝的位置腾出来了,自然成了主宰,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成了主宰。
布鲁姆谈到莎士比亚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例比较,都是些空泛的结论。比如这段话就很典型: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大的意外之作,这位老巫师在此终于挑战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非凡的能力可以让剧中最平凡的角色都显示出丰富的存在,让他们充满活力,这种能力被托尔斯泰巧妙地吸收了。《哈吉•穆拉特》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生动地具有个性,如沙米尔、沙皇尼古拉、阿夫杰耶夫以及在一场冲突中死去的可怜的俄国士兵;沃龙佐夫公爵,哈吉•穆拉特就是向他投降的;波尔托拉茨基,一位连长;哈吉•穆拉特一小队忠实的追随者:艾达尔、甘扎洛、马哈玛可汗和卡内菲等人。这一名单似乎永远没完,好比莎士比亚一部重要戏剧中的情形。”
在这里莎士比亚的出现完全是多余的。难道只要一个人能“让剧中最平凡的角色都显示出丰富的存在,让他们充满活力”,就必然是从莎士比亚偷师的?难道这里我不能把莎士比亚拿掉,用荷马来顶替他的位置?这样不是更自然些吗?“生动”“丰富”“活力”,这难道是莎士比亚的特权,而不是一切优秀作品的标志吗?而布鲁姆闭口不提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技巧上最大的区别,即托尔斯泰一再强调的分寸感。确实,他不断地提到托尔斯泰的优点,可是同时他又不断地把提到的一切优点都追溯到莎士比亚,可惜其中的关联我们却一点也看不到。
然而很遗憾,布鲁姆通篇的论证(?)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对这十五个角色和十几位配角的刻画具有莎士比亚式的精确与活泼”——布鲁姆顺手就在“精确与活泼”前面加上“莎士比亚式”这个词,可是如何见得是“莎士比亚式”,他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托尔斯泰只有一次如莎士比亚一样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并塑造了哈吉•穆拉特这一伟大角色,一位史诗英雄般的自然之子。”读者马上可以看出,布鲁姆先生又故伎重演,顺手就在“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前加上“如莎士比亚一样”,仿佛一切非第一人称的或叙事较为客观的作品都是从莎士比亚那里获得灵感似的。最后说哈吉•穆拉特是一位“英雄般的自然之子”,当然又是暗地里想给莎士比亚加一分了,因为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他已经默默地把曼那句狂热的赞语“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照单收下了,这样不仅艺术上,乃至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不入其彀中呢?
我们不妨用布鲁姆的理论来评价他这篇文章。布鲁姆发现托尔斯泰的出现动摇了他的正典中心——一个没有影响的焦虑的人出现了!这下轮到布鲁姆自己焦虑起来了。显然,把托尔斯泰放到正典之外是不明智的,不如想办法把他收编进来。所以有了这一系列糟糕串联手法。他无法把莎士比亚推上神坛,他痛苦地看到托尔斯泰已经占据了那个位置,所以他怀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不无怨恨地说道:“谈到托尔斯泰的局限性是令人痛苦的,但这些局限只有与莎士比亚比较时才会出现。”其实对他而言,痛苦在于看到莎士比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恰恰是在和托尔斯泰比较的时候出现的。布鲁姆肯定知道,托尔斯泰曾使用过类似的策略,拿荷马与莎士比亚比较,来突出后者审美感的欠缺。他这里不过是想报复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不恭罢了。其实布鲁姆本人正是托尔斯泰谈莎士比亚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批评家中一员,这些批评家为了使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赞美之词具有说服力,编造出一套美学理论,由于这套理论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编造出来的,所以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与理论完全契合,写出来的都是些尽善尽美的杰作。“他们不是通过推理,而是通过信仰来接受这些教条。”托尔斯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