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
最近读山冈庄八所著《织田信长》。
1568年,织田信长立足利义昭为15代幕府将军。1569年初,他平定京都内三好和松永政权,同时迫使堺港的商人们臣服,首次允许传教士在京都建立南蛮寺,麾下更囊括了七副将,八角将,九爪将等武将猛士阵容,可以说凡事得心应手,无往不利,还通过政治联姻等方式巩固了和周边大名的战略关系。
1570年,他和盟友德川家康出兵越前讨伐朝仓义景,打破与浅井长政的同盟。浅井决定出兵援救朝仓,从此形势急转。信长包围网第一次形成,甚至连寺庙势力都加入进来。织田唯一可靠的盟友只剩德川一家。之后更陷于进退不能的境地,不得已恳请天皇发布勅令才平息敌方退兵。
在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各大名都是伺机而动。一旦形势不利于织田信长,各方即刻联合起来对抗。君臣关系也是如此。主君离去后,内部分崩析离,众家臣各自为谋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样的时代,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战场形势风云万变,是敌是友只在一战之间。
(这么说起来,德川家康家真是一朵奇葩。他自三岁起就在别家人质,中间经历丧父,领城冈崎被今川方面长期统治,而家臣们始终忍辱负重,尽忠尽职,直至少主二十二岁归城。)
到了1572年元月,织田信长已损失多员将领,他一下子安排三子元服,即成人仪式,其时三子年龄分别是十五岁,十三岁,十三岁。半年后嫡男即首次出阵。二男三男则镇守领地里的属城。
不得不感概当时用人紧张的形势。培养锻炼后代固然是一个方面,重要的城池必须由最可靠的人选镇守,紧急成人的儿子们也要分担父亲“天下布武”的重担。
同年8月,武田信玄出兵上洛,大举侵犯织田和德川的领地,形势对德川不利。为挽救战局,织田派出援军,与德川军在三方原会战武田。这一战,根据《织田信长》的描述,武田旨在上洛,德川若为自保,完全可以只发动表面攻势,或者等到武田通过之后再从背后进攻,然而年轻的德川家康不顾众家臣反对,以拼死一战的态度在三方原拉开战线,蓄意挑战。
如果说,纵横捭阖的世态炎凉,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话,德川家康这一战,实在是说不通。但是也许就是这些惊人之举,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当然德川家康为他不合情理的决策,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三方原一战德川军败得很惨,撤退得十分危险(根据小说描述,德川军的鹤翼之阵没有给己方留下后路)。退回滨松城后,依靠空城计才诈退追兵(这也说明,武田信玄本意不在滨松城,并不想在这里过多耗费兵力)。德川本人据说在撤退中吓得失禁。战后,他令人画下自己愁眉苦脸的画像,警示自己,后世称为“颦像”,并保存至今。
1568年,织田信长立足利义昭为15代幕府将军。1569年初,他平定京都内三好和松永政权,同时迫使堺港的商人们臣服,首次允许传教士在京都建立南蛮寺,麾下更囊括了七副将,八角将,九爪将等武将猛士阵容,可以说凡事得心应手,无往不利,还通过政治联姻等方式巩固了和周边大名的战略关系。
1570年,他和盟友德川家康出兵越前讨伐朝仓义景,打破与浅井长政的同盟。浅井决定出兵援救朝仓,从此形势急转。信长包围网第一次形成,甚至连寺庙势力都加入进来。织田唯一可靠的盟友只剩德川一家。之后更陷于进退不能的境地,不得已恳请天皇发布勅令才平息敌方退兵。
在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各大名都是伺机而动。一旦形势不利于织田信长,各方即刻联合起来对抗。君臣关系也是如此。主君离去后,内部分崩析离,众家臣各自为谋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样的时代,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战场形势风云万变,是敌是友只在一战之间。
(这么说起来,德川家康家真是一朵奇葩。他自三岁起就在别家人质,中间经历丧父,领城冈崎被今川方面长期统治,而家臣们始终忍辱负重,尽忠尽职,直至少主二十二岁归城。)
到了1572年元月,织田信长已损失多员将领,他一下子安排三子元服,即成人仪式,其时三子年龄分别是十五岁,十三岁,十三岁。半年后嫡男即首次出阵。二男三男则镇守领地里的属城。
不得不感概当时用人紧张的形势。培养锻炼后代固然是一个方面,重要的城池必须由最可靠的人选镇守,紧急成人的儿子们也要分担父亲“天下布武”的重担。
同年8月,武田信玄出兵上洛,大举侵犯织田和德川的领地,形势对德川不利。为挽救战局,织田派出援军,与德川军在三方原会战武田。这一战,根据《织田信长》的描述,武田旨在上洛,德川若为自保,完全可以只发动表面攻势,或者等到武田通过之后再从背后进攻,然而年轻的德川家康不顾众家臣反对,以拼死一战的态度在三方原拉开战线,蓄意挑战。
如果说,纵横捭阖的世态炎凉,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话,德川家康这一战,实在是说不通。但是也许就是这些惊人之举,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当然德川家康为他不合情理的决策,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三方原一战德川军败得很惨,撤退得十分危险(根据小说描述,德川军的鹤翼之阵没有给己方留下后路)。退回滨松城后,依靠空城计才诈退追兵(这也说明,武田信玄本意不在滨松城,并不想在这里过多耗费兵力)。德川本人据说在撤退中吓得失禁。战后,他令人画下自己愁眉苦脸的画像,警示自己,后世称为“颦像”,并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