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我看了两遍,可能还要看几遍,这固然由于便利的缘故,更是觉得较之《建国大业》确有进步之处。有了全局的重点篇章,有了青涩的健全人格,也有了深沉的正反描述,在一部主旋律为主题的全景式的作品中,在一部以全明星阵容为噱头的商业化作品中,能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全剧的高潮在五四运动,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这场运动中影片突出了四类人:第一类是刚刚崛起的群众,特别是工人,用侧面描写,画外音烘托,塑造比较单薄。第二类是学生,慷慨激昂,虽然有勇气,也有稚气,但那种激情和必死的决心,是观者动容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有联想的,也有一点愧色的。他们的投入是全身心的,是热血型的,却只能说更多地当作一场活动,一场比赛,一场本色演出,反派打倒了,对手妥协了,就获得了暂时的解脱,获得了弹冠相庆的“权利”。第三类是革命的导师,是李大钊,是陈独秀,他们在运动的高潮能引领风尚,在运动过后也能够深沉的反思,撕破敌人伪装的弱势,在新的舞台掀起壮阔的波澜。他们的投入是火种式的,是稳健型的,“运动”对于他们,仅仅是整部大戏的一幕,是高潮的铺垫,他们是创作革命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清醒者。第四类则是所谓的“反革命”。影片对北洋系的表现是有进步的,没有重复这类影片的老路,表现一群软弱的色厉内荏的寄生虫形象;这些人在外交的运用上是老练的,没有走卖国的昏招;在内务上则是保守的,“镇压”和“逮捕”是保护式的,是息事宁人的;他们是悲剧式的角色,只能清醒地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屈辱的结局。这四类人的塑造栩栩如生,很精练地把整个历史事件讲得很立体,这更不易。
能够投身于近代化初期的历史构建,是幸运也是不幸。不幸的是席卷而来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辛苦地站立潮头,终究只能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不知何时被拍死在沙滩上,击碎在礁石上。如果投错了浪头,还要染得一身污水,晒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晾干。就算这一浪侥幸熬过,下一浪也保不齐就变了色,染了黑。正像黄仁宇先生所言“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而兼名裂”。徐世昌如是,陈独秀也如是,现在看毛又何尝不是。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个人因素,有多少是时代因素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幸运的是能够扮演角色本身的重要性,不做路人甲。至少他们大者为国家在选择一种制度,小者也在为个人确立一种信仰。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这个国家在艰难地从千年帝制的迷梦中苏醒;在共和与立宪的摇摆中,这个政权从缺乏营养的子宫中分娩;在缙绅当权还是庶民做主的争执中,这个政党从缺乏关注的困局中诞生。不能不说,每个人都在或用鲜血或用呐喊地抗争和推动,更不用说那种“既已许国,奈何许卿”的决然了。哪怕只能组成史书中正面或反面的一个标点,终究能够参与历史,创造历史。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主动或被动地思考,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确立一种宝贵的信仰。尽管后来有的坚持住了,有的放弃了,还有的走上了背叛的道路。他们的信仰终究存在,来自大脑而不是洗脑;来自实践而不是作践。相对于我们的时代,他们的幸运更为凸显。那个时代里,导师们有理性、也有激情;学生们有激情缺乏理性;而我们呢?恐怕既无理性也无激情,在信仰的沙漠之中踟蹰着。看了这个影片,读了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省,有所觉悟呢?电影院外的都市尽管喧哗,却阻挡不了午夜时分难以入眠的可怕的寂静。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还是可悲地做看客和路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白马微隙的人生如果匆匆走完,连一场运动都没参与,更不要说时代的一幕中扮演角色了,那样在死亡的大门敞开的瞬间,会不会流下一滴遗憾的泪水?
人,还是要靠信仰来高贵地生存。
全剧的高潮在五四运动,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这场运动中影片突出了四类人:第一类是刚刚崛起的群众,特别是工人,用侧面描写,画外音烘托,塑造比较单薄。第二类是学生,慷慨激昂,虽然有勇气,也有稚气,但那种激情和必死的决心,是观者动容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有联想的,也有一点愧色的。他们的投入是全身心的,是热血型的,却只能说更多地当作一场活动,一场比赛,一场本色演出,反派打倒了,对手妥协了,就获得了暂时的解脱,获得了弹冠相庆的“权利”。第三类是革命的导师,是李大钊,是陈独秀,他们在运动的高潮能引领风尚,在运动过后也能够深沉的反思,撕破敌人伪装的弱势,在新的舞台掀起壮阔的波澜。他们的投入是火种式的,是稳健型的,“运动”对于他们,仅仅是整部大戏的一幕,是高潮的铺垫,他们是创作革命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清醒者。第四类则是所谓的“反革命”。影片对北洋系的表现是有进步的,没有重复这类影片的老路,表现一群软弱的色厉内荏的寄生虫形象;这些人在外交的运用上是老练的,没有走卖国的昏招;在内务上则是保守的,“镇压”和“逮捕”是保护式的,是息事宁人的;他们是悲剧式的角色,只能清醒地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屈辱的结局。这四类人的塑造栩栩如生,很精练地把整个历史事件讲得很立体,这更不易。
能够投身于近代化初期的历史构建,是幸运也是不幸。不幸的是席卷而来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辛苦地站立潮头,终究只能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不知何时被拍死在沙滩上,击碎在礁石上。如果投错了浪头,还要染得一身污水,晒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晾干。就算这一浪侥幸熬过,下一浪也保不齐就变了色,染了黑。正像黄仁宇先生所言“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而兼名裂”。徐世昌如是,陈独秀也如是,现在看毛又何尝不是。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个人因素,有多少是时代因素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幸运的是能够扮演角色本身的重要性,不做路人甲。至少他们大者为国家在选择一种制度,小者也在为个人确立一种信仰。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这个国家在艰难地从千年帝制的迷梦中苏醒;在共和与立宪的摇摆中,这个政权从缺乏营养的子宫中分娩;在缙绅当权还是庶民做主的争执中,这个政党从缺乏关注的困局中诞生。不能不说,每个人都在或用鲜血或用呐喊地抗争和推动,更不用说那种“既已许国,奈何许卿”的决然了。哪怕只能组成史书中正面或反面的一个标点,终究能够参与历史,创造历史。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主动或被动地思考,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确立一种宝贵的信仰。尽管后来有的坚持住了,有的放弃了,还有的走上了背叛的道路。他们的信仰终究存在,来自大脑而不是洗脑;来自实践而不是作践。相对于我们的时代,他们的幸运更为凸显。那个时代里,导师们有理性、也有激情;学生们有激情缺乏理性;而我们呢?恐怕既无理性也无激情,在信仰的沙漠之中踟蹰着。看了这个影片,读了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省,有所觉悟呢?电影院外的都市尽管喧哗,却阻挡不了午夜时分难以入眠的可怕的寂静。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还是可悲地做看客和路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白马微隙的人生如果匆匆走完,连一场运动都没参与,更不要说时代的一幕中扮演角色了,那样在死亡的大门敞开的瞬间,会不会流下一滴遗憾的泪水?
人,还是要靠信仰来高贵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