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2年看的第一部电影《钢的琴》
寒冬雨夜,很庆幸看了今年第一部电影:去年口碑颇好的《钢的琴》。完全被击中了,几度直击泪点。小人物的卑微与尊严,消逝的感伤,现实就彷如一场不谢幕的歌舞,伴着音乐就这么一直演下去吧……
之前曾经在万达拿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单页,黄色打底的海报上站着一群造型夸张的人,让人容易误以为是那种下三滥的垃圾闹剧。后来收到叫好不叫座的消息,又误认为这又是一部孤芳自赏的闷骚文艺片。这两个印象差点让我错过这部杰作,看过以后我总算是可以负责任地向大家推荐:这毫无疑问是一部有趣的音乐喜剧。
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成为历史的炼钢厂,穷酸离婚男为挽留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在自己身边,组织一帮哥们儿为其在废弃的厂房打造一台钢琴的故事。虽然只是一则小人物的小故事,但故事上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创意,可以理解为一段记忆的消逝,对一段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都可以解读出很丰富的内容。而最难得的是,导演张猛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有趣幽默,绝无一般国产文艺片的伤痕感和无病呻吟,喜剧效果绝无一般国产喜剧片的矫揉造作,粗俗无趣。甚至可以理解成一部喜剧版的《三峡好人》。
这部电影是非常风格化的,并不是《刀见笑》那种浓墨重彩,张牙舞爪的风格化,而是一种克制的内敛的风格化,电影完全有别于一帮商业片,用大量移动的镜头,快速的剪辑强化节奏感和动感,《钢的琴》中大多数镜头是静止的,构图是对称的,偶尔的移动镜头都是架设在轨道上的匀速移动,或是架在一个固定机位匀速变焦,一般的电影习惯用比较夸张的角度表现场面的宏大或者狭窄,在这里都一概平面化处理,画面上的场景时常呈现出一种单点透视甚至没有透视的感觉。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每一帧画面都趋于平稳,刻意削弱了电影的空间感和镜头的动感,而人物的编排也是按照这种感觉处理,一般对话的场景都是一左一右两个人,而这些人物总是面对着镜头(镜头),场景如果是移动的话,那很可能是一个人物走进特定的位置,另一个人物处在构图中恰当的位置。
这种有趣的风格化影响效果是,让这部电影更像一部舞台剧,甚至像小品,布景都是平面化的,人物都是从舞台下面走到舞台上面。风格有点像很久以前一部很有名的重口味片《厨师,大盗和他的情人》,不过那个片子的形式感更浓烈,故事更离奇。《钢的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讲述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跟我们是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在厂区长大的孩子也许有更多感触,在现实主义题材中运用这种高度舞台化的表现风格就有别于一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并刻意在这个现实化的故事刻意营造出疏离感,甚至有好几处场景完全是舞台化的,主观化的,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做法,让这个传奇般的故事既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又能肆意挥洒着电影独有的浪漫。
根据片中人物的服饰道具判断,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80年代90年代间,作为一部小成本片,这些美工上的考究还是严格认真的,比《岁月神偷》那种工工整整的怀旧比,《钢的琴》来得更实在,更让人信服,怀旧得也更深刻,更别说片中大量的老歌。我小时候曾经跟父母去过KTV,片子里出现的很多歌就是那个时候听过的,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这类歌曲了,在怀旧泛滥的今天,《钢的琴》让我们想起的是一些别人一般不会提起的人和事情,就像被拆掉的烟囱,崛起的楼盘,被扫平的回忆。
某种意义上看,《钢的琴》很像一部末世题材电影,片中没有出现光鲜的场景,基本都是废弃的工厂,凌乱的车间,简陋的家被拆除大半的房子,在废墟上干活的人,跟我们看《艾利之书》,《终结者2018》之类看到的东西差不多。
这就是世界被摧毁的方式。
之前曾经在万达拿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单页,黄色打底的海报上站着一群造型夸张的人,让人容易误以为是那种下三滥的垃圾闹剧。后来收到叫好不叫座的消息,又误认为这又是一部孤芳自赏的闷骚文艺片。这两个印象差点让我错过这部杰作,看过以后我总算是可以负责任地向大家推荐:这毫无疑问是一部有趣的音乐喜剧。
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成为历史的炼钢厂,穷酸离婚男为挽留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在自己身边,组织一帮哥们儿为其在废弃的厂房打造一台钢琴的故事。虽然只是一则小人物的小故事,但故事上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创意,可以理解为一段记忆的消逝,对一段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都可以解读出很丰富的内容。而最难得的是,导演张猛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有趣幽默,绝无一般国产文艺片的伤痕感和无病呻吟,喜剧效果绝无一般国产喜剧片的矫揉造作,粗俗无趣。甚至可以理解成一部喜剧版的《三峡好人》。
这部电影是非常风格化的,并不是《刀见笑》那种浓墨重彩,张牙舞爪的风格化,而是一种克制的内敛的风格化,电影完全有别于一帮商业片,用大量移动的镜头,快速的剪辑强化节奏感和动感,《钢的琴》中大多数镜头是静止的,构图是对称的,偶尔的移动镜头都是架设在轨道上的匀速移动,或是架在一个固定机位匀速变焦,一般的电影习惯用比较夸张的角度表现场面的宏大或者狭窄,在这里都一概平面化处理,画面上的场景时常呈现出一种单点透视甚至没有透视的感觉。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每一帧画面都趋于平稳,刻意削弱了电影的空间感和镜头的动感,而人物的编排也是按照这种感觉处理,一般对话的场景都是一左一右两个人,而这些人物总是面对着镜头(镜头),场景如果是移动的话,那很可能是一个人物走进特定的位置,另一个人物处在构图中恰当的位置。
这种有趣的风格化影响效果是,让这部电影更像一部舞台剧,甚至像小品,布景都是平面化的,人物都是从舞台下面走到舞台上面。风格有点像很久以前一部很有名的重口味片《厨师,大盗和他的情人》,不过那个片子的形式感更浓烈,故事更离奇。《钢的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讲述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跟我们是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在厂区长大的孩子也许有更多感触,在现实主义题材中运用这种高度舞台化的表现风格就有别于一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并刻意在这个现实化的故事刻意营造出疏离感,甚至有好几处场景完全是舞台化的,主观化的,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做法,让这个传奇般的故事既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又能肆意挥洒着电影独有的浪漫。
根据片中人物的服饰道具判断,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80年代90年代间,作为一部小成本片,这些美工上的考究还是严格认真的,比《岁月神偷》那种工工整整的怀旧比,《钢的琴》来得更实在,更让人信服,怀旧得也更深刻,更别说片中大量的老歌。我小时候曾经跟父母去过KTV,片子里出现的很多歌就是那个时候听过的,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这类歌曲了,在怀旧泛滥的今天,《钢的琴》让我们想起的是一些别人一般不会提起的人和事情,就像被拆掉的烟囱,崛起的楼盘,被扫平的回忆。
某种意义上看,《钢的琴》很像一部末世题材电影,片中没有出现光鲜的场景,基本都是废弃的工厂,凌乱的车间,简陋的家被拆除大半的房子,在废墟上干活的人,跟我们看《艾利之书》,《终结者2018》之类看到的东西差不多。
这就是世界被摧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