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先锋:我与先锋的那些事
微风吹过有时候会在发隙发现桂花的细蕊,又是一年桂花的季节,南京这座城市湮没在蓊蓊郁郁的香气之中,忽然有了几分漂浮不定的感觉。去年秋日一个漫不经心的午后,刚进大学不久的我跟着学长寻访先锋这家早有耳闻的书店,茫然地走在北京西路上有些转向,却并不是很着急,毕竟偶然总是显得要惊喜得多。
是惊喜,毫不意外又出乎意料地,邂逅五台山下的先锋。大抵是有读书习惯或是如本人有逛书店癖的人,初见先锋的感觉应该是相同的,尤其是转过身来目睹黑色的十字架像是垂落下来的重量感,心情想必是无法诉诸言表的,作比喻来讲,如同画家见到蒙娜丽莎,喜好雕塑的人亲自面对着维纳斯,于我而言这也是一座卢浮宫,一次朝圣。
习惯这样子的东西好像不是意识的产物,它就那样蓦地产生了,虽然在南京的时间不长,但先锋毋庸置疑地是我出现的最多的场所,也是自己最佳的安置地。午后起清朗风和的天气里,五台山上方的天空中时常会有鸽群飞过,路边的香樟投下深深浅浅的斑影,在草丛的遮掩中享受一场先锋的旅途,让自己的心可以随着自己的旋律起舞,屏蔽起繁琐的喧嚣,平复心里一个又一个的皱褶。
在先锋,读书已经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读书在这里是一种姿态,一种格调,一种宣言。这一切都使得先锋不只是承担了书店这一功能,不再是一家毫无生气仅仅是进行图书交易的场所。正如钱晓华先生一直说到先锋是自己的女儿,这样的先锋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低低的古典音乐触摸到文字灵魂的脉动,这个女儿毫无疑问拥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容颜。《城市画报》这样一个倡导新主张新生活杂志在先锋的编读交流会,我想应该也是对先锋,一个生活空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肯定与支持。
后期张罗起得生活馆与创意馆,使得钱先生的闺女显得更加的善解人意愈发的贴心了。广州路173号,逐渐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更多的游客跑到这里希望一睹她的美丽容颜,而且自己像是有了分享强迫症,但凡是后来到南京找我玩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被我拉到先锋,一遍一遍地复习我初见时的心情。
先锋从来不缺少人们对她的赞美,日本旅华作家,也是我的大哥加藤嘉一先生在许多场合毫不吝啬对先锋的夸奖,一次又一次强调“先锋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书店,没有之一”,同样的,他也成了先锋的粉丝,先锋的读者,后来再到南京,只要是有机会,大哥一定会到先锋读读书,喝一杯咖啡,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丝放松与惬意。
先锋也从来不缺少名人读者群,加藤大哥也只是其中的一员。拿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先锋有我到南京之后最好的三个夜晚,第一次是加藤嘉一大哥在日本震后到南京《从伊豆到北京》的新书发布会,那一晚我从一名热心的读者转变成加藤大哥的朋友,并成为今后一系列活动的发端。还十分荣幸地凤凰传媒的出版界的几位前辈,先锋的企划姐姐,更为惊奇的是当晚加藤大哥的师姐,凤凰网的一位记者也在场,于是那天晚上在酒吧的情形成为一份永远无法平复的激动心情,虽然半年过去了,却依然清晰异常。
第二个夜晚是张晓风老师在南京的签售会,记得小学时代学过张晓风老师的课文,晚上没有什么事情的我就凭借着一时兴起上了地铁,只能说我一年以来没有“再来一瓶”攒足了运气,那是凤凰传媒的活动,而珏姐也在活动后不久赶来,是缘分吧。还有另外一位负责《金陵十三钗》的编辑姐姐,一起在生活馆喝了杯咖啡,听她们谈论工作,像是自己真切的接触到这个行业,看到出版界的辛苦,传媒业的不易。
第三个夜晚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整个人生最为值得铭记的夜晚也不为过,请让我无耻的卖个关子,数一下当天出场的人,梁文道,马家辉,毕飞宇,苏童,萨苏,葛亮……我那天作为华文天下企宣曹姐的向导参与到葛亮大哥《七声》的新书发布会当中,平常的时候有幸能见到其中的一位都倍感荣幸,更何况是齐聚一堂,特别是在葛亮大哥签售的时候,毕飞宇、苏童、梁文道、萨苏还有一位我叫不上名字的教授在生活馆喝茶,除了道长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认出毕飞宇和苏童两位老师,实在是惭愧又惊喜。活动结束之后曹姐把我留下让自己有机会跟毕飞宇、苏童、梁文道以及葛亮四位一起吃饭,在一旁听几位大家高谈论阔,感受到几位的平易近人,实在是难以重复的机缘,受益匪浅。
似是奇遇,先锋就像是我的奇境,我也许就是跌入其中的爱丽丝,感谢自己所遇见的,期许自己经后可以经历的更多。不仅仅是这三个铭记的夜晚,先锋带给我的实在是难以历数,正值先锋十五年风华时节,愿与先锋一起走过我剩下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景光。
是惊喜,毫不意外又出乎意料地,邂逅五台山下的先锋。大抵是有读书习惯或是如本人有逛书店癖的人,初见先锋的感觉应该是相同的,尤其是转过身来目睹黑色的十字架像是垂落下来的重量感,心情想必是无法诉诸言表的,作比喻来讲,如同画家见到蒙娜丽莎,喜好雕塑的人亲自面对着维纳斯,于我而言这也是一座卢浮宫,一次朝圣。
习惯这样子的东西好像不是意识的产物,它就那样蓦地产生了,虽然在南京的时间不长,但先锋毋庸置疑地是我出现的最多的场所,也是自己最佳的安置地。午后起清朗风和的天气里,五台山上方的天空中时常会有鸽群飞过,路边的香樟投下深深浅浅的斑影,在草丛的遮掩中享受一场先锋的旅途,让自己的心可以随着自己的旋律起舞,屏蔽起繁琐的喧嚣,平复心里一个又一个的皱褶。
在先锋,读书已经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读书在这里是一种姿态,一种格调,一种宣言。这一切都使得先锋不只是承担了书店这一功能,不再是一家毫无生气仅仅是进行图书交易的场所。正如钱晓华先生一直说到先锋是自己的女儿,这样的先锋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低低的古典音乐触摸到文字灵魂的脉动,这个女儿毫无疑问拥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容颜。《城市画报》这样一个倡导新主张新生活杂志在先锋的编读交流会,我想应该也是对先锋,一个生活空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肯定与支持。
后期张罗起得生活馆与创意馆,使得钱先生的闺女显得更加的善解人意愈发的贴心了。广州路173号,逐渐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更多的游客跑到这里希望一睹她的美丽容颜,而且自己像是有了分享强迫症,但凡是后来到南京找我玩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被我拉到先锋,一遍一遍地复习我初见时的心情。
先锋从来不缺少人们对她的赞美,日本旅华作家,也是我的大哥加藤嘉一先生在许多场合毫不吝啬对先锋的夸奖,一次又一次强调“先锋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书店,没有之一”,同样的,他也成了先锋的粉丝,先锋的读者,后来再到南京,只要是有机会,大哥一定会到先锋读读书,喝一杯咖啡,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丝放松与惬意。
先锋也从来不缺少名人读者群,加藤大哥也只是其中的一员。拿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先锋有我到南京之后最好的三个夜晚,第一次是加藤嘉一大哥在日本震后到南京《从伊豆到北京》的新书发布会,那一晚我从一名热心的读者转变成加藤大哥的朋友,并成为今后一系列活动的发端。还十分荣幸地凤凰传媒的出版界的几位前辈,先锋的企划姐姐,更为惊奇的是当晚加藤大哥的师姐,凤凰网的一位记者也在场,于是那天晚上在酒吧的情形成为一份永远无法平复的激动心情,虽然半年过去了,却依然清晰异常。
第二个夜晚是张晓风老师在南京的签售会,记得小学时代学过张晓风老师的课文,晚上没有什么事情的我就凭借着一时兴起上了地铁,只能说我一年以来没有“再来一瓶”攒足了运气,那是凤凰传媒的活动,而珏姐也在活动后不久赶来,是缘分吧。还有另外一位负责《金陵十三钗》的编辑姐姐,一起在生活馆喝了杯咖啡,听她们谈论工作,像是自己真切的接触到这个行业,看到出版界的辛苦,传媒业的不易。
第三个夜晚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整个人生最为值得铭记的夜晚也不为过,请让我无耻的卖个关子,数一下当天出场的人,梁文道,马家辉,毕飞宇,苏童,萨苏,葛亮……我那天作为华文天下企宣曹姐的向导参与到葛亮大哥《七声》的新书发布会当中,平常的时候有幸能见到其中的一位都倍感荣幸,更何况是齐聚一堂,特别是在葛亮大哥签售的时候,毕飞宇、苏童、梁文道、萨苏还有一位我叫不上名字的教授在生活馆喝茶,除了道长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认出毕飞宇和苏童两位老师,实在是惭愧又惊喜。活动结束之后曹姐把我留下让自己有机会跟毕飞宇、苏童、梁文道以及葛亮四位一起吃饭,在一旁听几位大家高谈论阔,感受到几位的平易近人,实在是难以重复的机缘,受益匪浅。
似是奇遇,先锋就像是我的奇境,我也许就是跌入其中的爱丽丝,感谢自己所遇见的,期许自己经后可以经历的更多。不仅仅是这三个铭记的夜晚,先锋带给我的实在是难以历数,正值先锋十五年风华时节,愿与先锋一起走过我剩下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