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青春》里没有《小时代》
大家一定以为这又是一篇情感的日记,但是这篇日志,是有关两个人的。
相信这两个人很长时间内都陪伴着我们成长,并且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从接触他们的那天起就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当然他们是两种很极端的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断追求。
一个为了做随性真实的自己,干脆辍学,依靠自己的才华和自己的眼睛去燃烧自己的青春,他是韩寒,一个被时代杂志盛誉的中国青年,一个在中国为数不多敢说话的几个人之一。他是韩寒。
一个为了追求那种他想要的生活,不遗余力的编造着他眼中的社会,他虽然靠文学成为焦点,但是时至今日,他也许也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也许他真的从未知道过。他是郭敬明。
两个人都是从新概念这个文学舞台走出来的,但是十年过去了,两个人,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一个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演员,虽然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但是他浓妆淡抹,在人前光鲜亮丽。
一个越来越像一个斗士,他不断在挑战这个社会的舆论极限,虽然他仍然必须受体制的干涉,但是他仍然不停奋斗,即使他不像郭敬明那么有钱,但是也许在韩寒的世界观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前些天无意间在校内上看见有人发状态,说《小时代3》终于出来了,这个五年的大坑终于完结了,而这时我也在网上看见了韩寒台版《青春》的销售信息,索性就将这两本书一起买了,也想看看,将近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变成什么样子。
时间真是无情,两个人都跟很久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那个人的影子,也许还有一点,但是,正在灰飞烟灭。
先说说《小时代3》,其实小时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想着高中的时候,为了小时代1的限量版,和崽子一起翻墙出去,捧着那本并不厚的书,如获珍宝。直到事到如今,当他和青春在一个包裹里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把他撇在一边。
最近终于把它看完了,一天。
我想看一本书只用一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过于快餐,过于注重情节,所有人都是为了情节而看这本书,我想这就失去了作文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
郭敬明失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把这些陪他一起长大,捧着他一起长大的这些人全部骂了,在小时代的篇章里,你能看见一个奢华的世界,这个世界离你那么远,这个世界的人随便买一件衣服有时候都可抵得上你三个月的工资,动不动就出入那种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名店,动不动就会几千万的亏损。但是这个世界真的离我们太远,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知道什么是现实,我们知道自己离这些东西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买不了一件路易威登的衣服,但是那又怎样,我们并不是没了奢饰品活不下去,也许我们并不那么富有,但是快乐可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这并不是我为我贫穷找的借口,而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要走的路。
其实我并不介意郭敬明塑造一个上流社会,这没什么不对,毕竟生活环境不一样,但是整个小时代理充斥着对中产阶级强烈的鄙视和不屑,我想这就不可理解了。你是因为这样一群人对你的支持才可以走到今天,而你之前适合我们一样的人,就因为你依靠我们走到今天,所以你就可以瞧不起我们吗?
我想我理解不了这样的逻辑。
从小说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很失败。最悲剧的悲剧就在于为了悲剧而悲剧,整个系列的结尾就明显是为了悲剧而悲剧。没有任何征兆的大火,把本可以拯救的情况全部灰飞烟灭,而且这场大火毫无来由。
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因果,零因果小说只有卡夫卡和马尔克斯那样的天才才可以写的出来,而我们的郭天才,却为了自己的悲剧传统,将所有情节的结尾收在一场没有原因的大火上。
我不得不承认,你很有才。
巧合是可以利用的,但是不可以把结尾归结于没有原因的巧合。
我们再来看韩寒,没什么可多说的,韩寒的小说创作,其实从1988开始,我想就已经真正开始越来越主流了,越来越像小说了,越来越脱离自己青春作家的身份。
十年,让韩寒有了一本令大家印象深刻的《独唱团》一本独唱团的热度比任何一期最小说都要热。虽然只有一期,但是大家看见了韩寒,一个少年转变成青年的过程。
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问题,有人质疑,只说不做,有什么用。
可是如果连说的人都没有,你让中国怎么办。
谢谢韩寒。
十年。我们看见了《青春》开始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小时代》和我们的青春一起尘封在那年夏天的书桌里。
十年,白驹过隙。
相信这两个人很长时间内都陪伴着我们成长,并且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从接触他们的那天起就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当然他们是两种很极端的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断追求。
一个为了做随性真实的自己,干脆辍学,依靠自己的才华和自己的眼睛去燃烧自己的青春,他是韩寒,一个被时代杂志盛誉的中国青年,一个在中国为数不多敢说话的几个人之一。他是韩寒。
一个为了追求那种他想要的生活,不遗余力的编造着他眼中的社会,他虽然靠文学成为焦点,但是时至今日,他也许也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也许他真的从未知道过。他是郭敬明。
两个人都是从新概念这个文学舞台走出来的,但是十年过去了,两个人,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一个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演员,虽然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但是他浓妆淡抹,在人前光鲜亮丽。
一个越来越像一个斗士,他不断在挑战这个社会的舆论极限,虽然他仍然必须受体制的干涉,但是他仍然不停奋斗,即使他不像郭敬明那么有钱,但是也许在韩寒的世界观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前些天无意间在校内上看见有人发状态,说《小时代3》终于出来了,这个五年的大坑终于完结了,而这时我也在网上看见了韩寒台版《青春》的销售信息,索性就将这两本书一起买了,也想看看,将近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变成什么样子。
时间真是无情,两个人都跟很久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那个人的影子,也许还有一点,但是,正在灰飞烟灭。
先说说《小时代3》,其实小时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想着高中的时候,为了小时代1的限量版,和崽子一起翻墙出去,捧着那本并不厚的书,如获珍宝。直到事到如今,当他和青春在一个包裹里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把他撇在一边。
最近终于把它看完了,一天。
我想看一本书只用一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过于快餐,过于注重情节,所有人都是为了情节而看这本书,我想这就失去了作文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
郭敬明失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把这些陪他一起长大,捧着他一起长大的这些人全部骂了,在小时代的篇章里,你能看见一个奢华的世界,这个世界离你那么远,这个世界的人随便买一件衣服有时候都可抵得上你三个月的工资,动不动就出入那种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名店,动不动就会几千万的亏损。但是这个世界真的离我们太远,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知道什么是现实,我们知道自己离这些东西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买不了一件路易威登的衣服,但是那又怎样,我们并不是没了奢饰品活不下去,也许我们并不那么富有,但是快乐可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这并不是我为我贫穷找的借口,而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要走的路。
其实我并不介意郭敬明塑造一个上流社会,这没什么不对,毕竟生活环境不一样,但是整个小时代理充斥着对中产阶级强烈的鄙视和不屑,我想这就不可理解了。你是因为这样一群人对你的支持才可以走到今天,而你之前适合我们一样的人,就因为你依靠我们走到今天,所以你就可以瞧不起我们吗?
我想我理解不了这样的逻辑。
从小说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很失败。最悲剧的悲剧就在于为了悲剧而悲剧,整个系列的结尾就明显是为了悲剧而悲剧。没有任何征兆的大火,把本可以拯救的情况全部灰飞烟灭,而且这场大火毫无来由。
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因果,零因果小说只有卡夫卡和马尔克斯那样的天才才可以写的出来,而我们的郭天才,却为了自己的悲剧传统,将所有情节的结尾收在一场没有原因的大火上。
我不得不承认,你很有才。
巧合是可以利用的,但是不可以把结尾归结于没有原因的巧合。
我们再来看韩寒,没什么可多说的,韩寒的小说创作,其实从1988开始,我想就已经真正开始越来越主流了,越来越像小说了,越来越脱离自己青春作家的身份。
十年,让韩寒有了一本令大家印象深刻的《独唱团》一本独唱团的热度比任何一期最小说都要热。虽然只有一期,但是大家看见了韩寒,一个少年转变成青年的过程。
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问题,有人质疑,只说不做,有什么用。
可是如果连说的人都没有,你让中国怎么办。
谢谢韩寒。
十年。我们看见了《青春》开始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小时代》和我们的青春一起尘封在那年夏天的书桌里。
十年,白驹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