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大事记 -转载
上古三代大事记
(一)夏之前大事记
乾坤初开端,其形如鸡卵。盘古氏已出,巨斧劈两半,浊者降为地,清者升为天。盘古进天堂,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人黄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掌九州地,发育无边疆。
有巢氏已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穴,袭叶为衣裳。燧人氏已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祥。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记事无文章,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养牲供庖士,蓄马猪牛羊。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公共不胜怒,头触周山崩,上惊天柱折,下震地维穿。女娲氏已立,炼石以补天,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具灰止涛水,天地复依然,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
神农氏已立,其始教民更,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亲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传代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石,人事渐完备,诸侯始争雄,实习干戈起,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
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 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 颛顼高阳氏,按时造黄历。
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 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 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
○陶唐纪
帝尧陶唐氏,仁德宏天下。 茅茨不剪伐,土阶为三级。 蓂荚生于庭,观验旬朔日。
洪水泛九年,使禹而敷治。 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门视。 通泽疏九河,引水从东逝。
举益治山泽,猛兽皆逃避。 百姓乐雍熙,击壤而歌戏。 大舜耕历山,尧闻知聪敏。
二女嫁为妻,九男遣奉侍。 器械并百官,牛羊仓廪奋。 事舜畎亩中,取妻归帝里。
尧老倦于勤,四岳举舜理。 尧立九十年,一百十八岁。 舜见尧升遐,避位南河地。
百姓感舜恩,从者如趋市。 天与人归之,回宫即帝位。
○有虞氏纪
舜既为天子,国号有虞氏。 初命诛四凶,四境叨恩庇。 舜昔贫贱时,事亲全孝弟。
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 独爱少子象,象杀舜为事。 浚井与完廪,不死皆天意。
中心不格奸,竭力烝烝乂。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 渔钓雷泽间,民皆让居址。
凡有所动移,所居便成聚。 及自为帝时,不忘父母志。 不记象旧仇,封象于有庳。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 闲操五弦琴,歌诵南风句。 解愠阜民财,民乐太平世。
舜崩于苍梧,二妃悲慕极。 即今斑竹痕,乃是皇英泪。 舜子均不肖,位让夏后氏。
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岁。
【1】伏羲氏:与其妹通婚,繁衍后代。定嫁娶之制,制渔网,教民渔猎,作八卦,设官员,植桑养蚕,抽丝纺织
【2】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杀神龟做四柱支起大地;烧芦苇灰,吸干中原地区大水,形成华北平原
【3】神农氏:发明农业及医药,教人播种五谷,传授打井技术,以日中为集市
【4】轩辕氏:逐鹿之战胜蚩尤,三战版权胜炎帝,以云为官,采山之铜铸鼎,作舟车济不通,制指南车示方向。嫘祖创养蚕制丝法,仓颉创书契,伶伦造律理,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
【5】金天氏:以鸟命官
【6】高阳氏:实行民神分制,有才子八人(仓舒、颓皑、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7】高辛氏:左颛顼有功,对发展农事有贡献,有才子八人
【8】陶唐氏:定历法教人按时农作,让位于舜。放逐、评判、处死朱丹。人君之典范。
【9】有虞氏:除四凶(鲸、共公、罐兜、三苗)。以禹、弃、契、皋陶、垂、益分掌政时。
【10】夏后氏:治水,铸九鼎,以铜作兵器,以皋陶,伯益做继承人。
*约五六千年前,北方是狄人,南方苗人,西方羌人,东方夷人。
【1】东夷人蚩尤,西羌人共公,(羌人振滔洪水),蚩尤打败共工。
【2】蚩尤与狄人黄帝战,开始蚩尤胜,黄帝联合羌人炎帝,在逐鹿打败蚩尤
【3】炎帝为争夺盟主,与黄帝大战,三战于版泉,黄帝胜
四方首领共推黄帝作天子,黄帝成为人文初祖。
*颛顼有才子八人,称八凯。帝喾有才子八人,号八元。此十六族世世有名,尧没任用,舜用八凯主管后土,地平天成,又用八元主管教化。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共得十二姓
(二)夏大事记
*传说(1)鲧治水而偷天帝息壤,天帝怒,命祝融将鲧杀死在羽交。鲧死三年而尸体不烂,剖其肚而生禹,鲧变一黄熊引入山中。
(2)禹治水三十而未婚,一九尾狐变一涂山氏姑娘与禹结婚,涂山氏姑娘去工地找禹,见禹变一熊在挖洞,涂山氏感到羞耻而跑,禹未变回人形而追,涂山氏变成一块石头,禹对石头大喊:还我儿子来。石头裂开生出一个小孩,名叫启或凯。
【1】禹治水:共公、鲧筑堤围堵,治水九年未成功,舜江滚杀死,用禹治水。禹用疏导之法,历经十三年,制服洪水。
【2】禹伐三苗:(古说三苗为颛顼的后代)三苗佐禹治水而未受赏,三苗不服而判。舜、禹文武两手准备,三苗归顺。禹继位后,三苗又向禹进攻,禹大规模征服三苗,直指三苗根据地江淮流域。
【3】夏王朝建立:舜四,按传统,禹为其举行祭奠,守孝三年,并让位给舜子商均。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即天子位。
【4】涂山大会:禹建夏王朝后,为缓和矛盾,分封前世显贵,与夏同姓(姒姓)及与夏侯是有婚姻关系的酋长们:尧子朱丹-唐(山西翼城);舜子商均-虞(河南虞城);皋后代-英(河南固始和安徽六安)。为统一江南和巩固对东夷的统治,禹以天子身份东南巡狩,兵与诸侯约定时间涂山相会。像回事,举行隆重的祭天祭土的祭仪,表示禹是受命于天,是天子,从而掌管天下。涂山大会诸侯,是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此后铸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国。
【5】会稽山防风氏被诛:涂山大会诸侯数年,禹再次出巡东南,于诸侯约定时间苗山相会,相会之期,防风氏诸侯来迟,禹将其杀掉,并暴尸三日。诛杀防风氏是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也是以天子的威力第一次诛杀诸侯。
【6】夏启即位:禹继承人是皋陶、伯益,而禹子启以武力做了夏王朝国王,定都阳翟(河南禹县)。
【7】启伐有扈:甘地大战,杀了有扈氏,启王位巩固。
【8】钧台之享:起灭有扈氏后,为巩固其地位,效仿禹涂山大会,下令各地诸侯均台相会。相会时,启特设“享礼”,以酒待诸侯,以乐舞助兴。朝贺宴饮,歌舞升平。(禹时,仪狄发明酒,禹因其误事而禁酒)
【9】征西河:启均台大会诸侯,其弟五观口出怨言,启放其至西河,五观反叛,启平叛并杀五观,启统治地位巩固。
【10】太康失政:启巩固统治后,开始腐化,其太子太康更加荒淫无道,整日游玩田猎。因至洛水以南打猎,多日不归,有穷国后羿夺其权,史称“后羿代夏”
【11】少康中兴:后羿代夏后,自恃射术过人,整日沉溺于田猎游乐。寒浊将后羿杀死,夺取大权,并占后羿妻妾,生浇和殪。仲康在斟郇作夏王,但不到二十岁而死,其年幼子相继位,夏王势力有发展。在寒浊威逼下,迁居帝丘,得到斟灌氏、斟寻氏帮助,夏王势力开始壮大。相扩充实力与夷人发生矛盾,相对东夷征服取得胜利,寒浊恐惧,命大儿子浇灭二斟并杀死相。
后羿代夏时,一叫伯靡的臣子弃官至有鬲氏,积蓄力量,准备灭寒浊,恢复夏朝。浇杀相时,相妃子后缗氏已怀孕后缗氏逃回娘家生一子,即少康。少康成人后在有仍做牧正,浇派叫椒的人前往有仍捉少康。少康逃至有虞,虞思命少康作疱症,并把二女(二姚)嫁给少康。少康积蓄力量准备复国,并派一个叫女艾的人混到城中打探情况,又派自己的儿子杼到戈城去诱惑殪。
此时依附于有鬲的伯靡将二斟残余部队招抚至有鬲,重新武装。后得知少康即相遗子,他率军攻入有穷国,杀寒浞,又回师有虞迎少康回夏邑。少康命伯靡助女艾诛杀了浇。此时杼见时机成熟,乘机杀了殪。伯靡和夏后氏们拥少康即位。夏对全国统治最后巩固。
【12】夏杼东征:少康即位后,关心人民,命商侯冥治水,冥身先士卒,消除水患,但在治水中被淹死在水中。少康初年,与东夷关系恶化,想对东夷征伐,但得病而死,在位二十一年,其子杼即位。杼即位后东征夷,发明矛、甲,并通过两次迁都,征服了夷人部落,回朝后不久死去,年仅27岁,到此时夏与东夷部落有较大改善。
【13】夏桀亡国:夏自孔甲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桀即位后,不惜残暴手段对付一切反抗他的人。桀有智有勇,且力大无穷,其又酷好酒色。有施氏在桀当夏王前,反叛不臣服。桀出兵伐有施氏,有施氏臣服,桀不准,定要灭有施氏。有施氏选美女妹喜进献,桀大为高兴而退兵,桀为讨妹喜欢心,在河南作倾宫瑶台,日夜与此饮宴作乐。
此时商族强盛,积极准备攻夏。夏臣僚对桀不满,纷纷投奔商,桀忠臣关龙逢因进谏被杀,桀臣属伊尹弃夏奔商,成为商汤重要辅佐。
桀在众叛亲离情况下,商汤兴兵灭夏,桀毫无准备,被困于鸣条,商军全歼夏军,夏桀逃奔,死于南巢,夏亡。
(三)商大事记
*帝喾生下来能自言其名,所以又叫帝嫄,帝喾有四妃。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郃氏女羌嫄生弃(周的始祖),次妃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的始祖),次妃陈风氏女庆都生尧,次妃訾氏女常仪生挚。
【1】商族起源: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赐子姓。
【2】相土作乘马:契死去,其子昭明离开商地至砥石,臣服夏王朝,成为富有氏族。昭明死后,其子相土又回到商地,并做“乘马”,以马来驮运和驾车。相土开始定居畜牧,并种植农业,商族势力发展壮大。相土又利用太康失政时机,家快发展势力。
【3】亥作服牛:相土曾孙冥死后,长子王亥即位,将牛加以服训,并以此为工具同各方国部落做买卖。王亥服牛负贩为商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把生意人称商人来源与王亥服牛负贩的故事)
【4】商汤灭夏:汤即位后,用伊尹为右相,仲虱为左相,整顿吏治与军事,兴兵伐桀,鸣条一战,夏亡。汤凯旋西亳,召开有众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
【5】伊尹放大甲:汤建商后,以宽治民,汤去世后,经大丁、外丙、中壬三王,至大甲即位,大甲不遵汤法,伊尹把其放逐商王皇陵所在地(今河南偃师),自行执政。大甲被囚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与他。大甲痛改前非,继承汤的统治。子打架后,商王朝处于巩固时期。
【6】盘庚迁殷:商前十个王都都在亳,但至第十一代中丁起至第十九王阳甲九个王朝,竟五次迁都。迁都频繁原因:躲避水患;王位继承“父终弟及”所致(兄死弟及,少弟死兄长子即位)。自中丁至阳甲九个王朝,两种势力交替占上风,无都五次迁移,造成九世之乱。盘庚为上述考虑,决定迁殷,在盘庚后第三王武丁时,商王朝极盛。
(大戊修德政,以德克妖,使妖树桑部分自行枯死。)
【7】武丁中兴:盘庚在位28年死去,其弟小辛即位,小辛在位短,其死后由弟小乙即位。小乙为调查人民对商朝态度,将子武丁派到地方,和平民一起劳动。武丁即位前,发现贤才奴隶傅悦,武丁即位后,接受百官朝贺时,梦中上帝所托而得傅悦,并任其为相,使商朝兴旺,在此基础上,武丁对周围诸侯一系列斗争。屋顶再为59年,商达到极盛,史称“武丁中兴”。
【8】祖甲改革:武丁死时约80岁,祖甲出生时武丁已老,此时已立祖庚为太子。武丁想废祖庚而改立所宠爱的祖甲为太子。祖甲从小知礼仪,认为这样不义,偷偷离开王都,至父亲生活过得平民间。武丁死后,祖庚即位,此时已60多岁,没多久病死,祖甲即位。此时商最兴旺,祖甲急于求成,想通过过激的改革建功绩,而引起守旧派的反对。在他之后的6代商王朝野上下,出现革新与守旧间不断的打击,直到把王朝政治资源耗尽。
【9】武乙“射天而戏”:商人迷信,史官也常借占卜、祭祀干涉国王行为,而武乙只相信用武力才能统治天下。为加强王权,武乙命人做木偶为天神,让一名史官“天神”和他赌博,结果武乙连赢三局,他便因此认为天神不灵,命人剥下天神木偶的衣冠,抽打、侮辱,还毁坏了天神。又命人缝制一个大皮囊,将其注满动物血液,挂在高杆上,武乙亲自用箭射破皮囊,血流落于地,武乙称“射天”。此后再无人敢干涉武乙的行为,否则对天不敬。武乙酷爱狩猎,一次外出狩猎,忽遇大雨。被雷电击死。
【10】帝乙归妹:武乙时,商受周族首领季历征服大权,文丁即位后,见周人向东发展,对周猜忌,并将季历囚禁而死。周姬昌即位后,文丁也死了,帝乙即位。昌为报父仇,准备进攻商朝。帝乙因修好商周关系,采用和亲办法,将胞妹嫁于姬昌。周答应,帝乙嫁妹于周,是恶化的商周关系恢复正常。
【11】帝乙征服:武丁死后,祖庚、祖甲在位间无大战争,祖甲淫乱,在位33年,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禀辛、康丁时期,时有战争,但始终未把西部方国叛乱镇压。武乙时进攻旨方,文丁时征伐归国。上末年,江淮夷人又强盛,武乙时威胁商朝后方,到帝乙时,对夷方进行三次战争,皆胜利而归。
【12】纣伐东夷:帝乙死,其子帝辛即位,即纣王。纣勇力过大,天赋聪颖,但嗜酒爱玩乐,善美女,好大喜功。此时东夷判商,纣决定伐东夷,对诸侯逼供军费,有苏氏因地少人稀,无力交赋,纣派兵征讨。有苏氏献美女妲己,纣便对有苏氏撤免贡赋。此后纣又伐东夷,迫使夷人投降。为防止东夷再判,将商军留在东夷,带俘虏回朝。
【13】商纣暴政:商纣为妲己创作靡靡之乐,怪诞之舞。建“酒池”、“肉林”供玩乐。重用费仲、恶来阿谀之徒。造炮烙执行,对不称心诸侯随意杀戮,把九侯剁成肉酱;杀鄂侯,制成肉脯;把西伯昌投入监狱;剖比干之心,朝野震动。贵族箕子装疯卖傻,太师、少师投奔西岐。商纣将商朝政治推向至极。
【14】殷商灭亡:前1127年,武王于孟津誓师大会,纣王集中商军南下,牧野(河南汲县)一战,临时变成的奴隶军队调转戈头,杀向商军,周军直抵朝歌,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1*商王自称是上帝嫡系子孙,上帝是其祖宗神,他们死后回到天上当帝王,故此商王名字前都冠以帝号。
*2*商朝:奴隶主——百姓
奴隶——农业奴隶,众、众人
手工业奴隶,工
家内奴隶,臣、妾、僮、仆、奚
*3*商朝农业生产:木、石、骨、蚌等农具;青铜器在农业中已被使用。
(四)西周大事记
【1】羌嫄与后稷:帝喾元妃羌嫄履大人迹而生弃,羌嫄因其无父而弃之,后大难不死留之,故取名弃,成人后善种庄稼,尧任之为管农业之官。
【2】公刘迁shi:太王居岐,不取迁狄,公刘迁 shi,开荒种地,姬姓部落向前发展。第十代古公檀父躲避戎狄又迁至岐(陕西岐山),叫“周元”之地,进行改革,变为家园,被称为太王。
【3】文王治岐:季历即位,商王文丁杀之,姬昌即位,是为文王,重用吕尚,国势强盛,超过商朝。
【4】武王伐纣:武王姬发继位,营建镐京,准备伐商。孟津观兵后,开始伐商,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5】周公东征:武王灭纣后,封纣子武庚在殷,同时封自己三个弟弟管叔、霍叔、蔡叔在殷周围,监视武庚,称“三监”。武王死,成王诵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满,扇动蔡、霍二叔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叛乱。周公兴师征伐,彻底平定叛乱(武庚身首异处,杀管叔,禁蔡叔),同时兴建东都洛邑(镐京称“宗周”,洛邑称“东周”或“成周”)。
【6】昭王南征:成王歧视南方楚,楚发展实力与周抗争,昭王即位后,周鼎盛时期,昭王多次征楚,楚王恨之,用胶船溺死昭王,周失去对南方控制,夷王时楚王分封其三子。
【7】厉王专利:厉王征淮夷,空前胜利,但连年征战,财政出现危机。厉王专利后,引起中小奴隶主及劳动人民普遍不满,厉王又监视人们议论,国人公开场合只以目传言。
【8】国人暴动:(以共伯和为首的贵族联合国人及奴隶发动的)厉王对外征伐,又堵塞言路,致使前841年国人暴动。杀进王宫,厉王逃至彘,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共伯在今河南)。
【9】共和执政: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之名保全厉王之子静之命 ,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由周、召二公掌实权,共和14年,厉王死,召公奉太子静为天子,为周宣王,共伯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10】宣王中兴:宣王即位后,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得到经济的短暂中兴,史称“宣王中兴”
【11】幽王烽火戏诸侯:宣王死,幽王宫涅即位,宠爱褒姒,为使其高兴,屡次烽火戏诸侯。幽王又废申后,废原来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又杀宜臼,宜臼逃至申国。幽王派人到申国追捕,宜臼外祖父申侯不交太子,幽王派大军讨伐,申侯联合犬戎共击幽王。幽王势微,举峰告急,没人来救,褒姒被犬戎掠去,幽王被杀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幽王被杀后,诸侯们组织勤王,击败犬戎,收复镐京(今陕西西安)。诸侯与申侯一起拥立宜臼,即平王。平王即位后,周王朝常受犬戎欺扰,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此后周王朝史称东周。
﹡1*西周分封:周初为巩固统治,在全国大规模分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71国,其中武王、周公的兄弟15人,同姓40人,周王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异性诸侯中以姜姓居多,也有归附周朝的传统贵族神农、黄帝、尧、舜、禹后裔。
武王:→神农后人封在焦(河南陕县)
→帝尧后人封在蓟(河北大兴)
→帝舜后人封在陈(河南淮阳)
→大禹后人封在杞(河南杞县)
周公:→武庚之地封给代国公掌管,即鲁国之地的长子伯禽
→纣王庶兄微封在宋
→康叔之地(河南禹县)改为卫地
成王:→帝尧后人建立的唐叛乱,成王平定后,将其弟虞叔封至此,改称晋
→把熊绎氏封到楚,周势力延伸到西南
*2*杞东楼公:夏后禹之苗裔
宋微子:帝纣之庶兄
晋唐叔虞:武王子,成王弟
越王勾践:先禹之苗裔,少康之庶子
郑世家(桓公):厉王少子,宣王庶弟
赵氏先祖:与秦共祖
魏之先公:毕公高之后,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封其为毕姓)
韩祖先:与周同姓,(共公作乱,帝喾使祝融诛之而不尽,帝喾诛之,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自黄帝至禹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士、斟寻氏、彤城氏、费氏、杞氏、缟氏、辛氏、斟氏、戈氏)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空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
吴太伯:季历之兄
齐太公吕尚:四岳之后(在禹治水时有功,赐姜姓)
鲁国公:周公旦(武王弟)
燕召公:成王时为三公
管蔡叔:文王子,武王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0
陈胡公:虞帝舜之后(禹时,舜子商均之封国)
*3*宗法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国君的嫡长子立为太子,继承君位。其他各子为别子,故又称公子。别子不能与继承国君的太子同祖,必须分出自立家庭,成为这个家庭中嫡长系统的始祖,不再改变,称为大宗。别子的长子以外各子,长孙以外各孙……都是庶子,对大宗而言,称为小宗。其血缘关系超过五代就不在宗,原来的小宗由大小宗构成的整个家族中,大宗居于族长地位,称为“宗子”。
*4* ▏→西周统治阶级——成为国人
→被统治阶级称为野人、庶人
(五)春秋概况
平王东迁(申侯、郑武公、秦襄公)——周郑交质(平王、郑庄公)——射中王肩(周桓王、郑庄公)——前768,齐灭祝,诸侯开始争霸——前686年,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鲁发兵齐国,结果鲁国大败,齐桓公得管仲,杀公子纠,使得君位巩固,为报复鲁国,前682齐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齐败。再后,齐尊王攘夷,与周联姻,首霸中原。——前672,楚成王即位,国势壮大,北上称雄,齐桓公会盟诸侯,前650伐楚,楚齐和谈,各自退兵。——前643,齐桓公病死,宋襄公支持太子昭复国,平定齐国内乱,使宋国声势高于齐,前639,宋襄公会诸侯于孟,宋襄公登上盟主位置,楚成王不可一世,抓获宋襄公,因其无利用价值,将其放还。因郑国之君曾朝见楚成王,宋襄公为出恶气而伐郑,郑求救于楚,宋楚鸿水开战,宋襄公进行仁义之战大败,宋襄公因伤势过重而死。——晋武公统一晋国,其子晋献公向外扩张,前658晋献公攻打虢国借途顺道灭了虞国。献公死后,秦穆公辅助晋惠公即位,晋惠公背信弃义,致使秦穆公与之在韩原大战,俘获晋惠公,后以太子圉为人质,放还惠公。晋惠公死后,圉逃回晋国即位,为晋怀公。秦穆公嫁女儿给公子重耳,并协助其夺位,是为晋文公。——前633,楚成王围攻宋,宋向晋求救。前632,晋文公联合齐、秦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楚北上与晋争霸时,郑站在楚一边,惹恼晋文公,晋联合秦穆公伐郑,郑派烛之武说其利害,秦退兵,晋亦退兵,郑转危为安。)晋文公于孟会盟诸侯,得到周承认,晋文公继霸中原。——前589,齐攻鲁,鲁求救于晋,晋与齐在鞍决战,晋全胜,晋霸主地位巩固和发展。——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获得百里奚,又以一女乐迷惑戎王而获由余,重用此二人,前627秦攻郑,后认为郑有准备而回师,在途中遭晋襄公截击,此为郩之战,秦败,秦向东发展受阻,而向西灭戎人,称霸西戎。——前621晋襄公死,中军统守赵盾主持政局,立太子夷为晋灵公,赵盾又败秦军,晋灵公地位巩固。——前608,楚庄王伐宋,晋亦出兵,晋楚北林交战,楚胜。前606楚庄王进入周境,问鼎中原,企图取代周室,王满孙退兵。前595,楚再次挫败晋国,同时围困宋国,华元解围,迫使宋国依附楚,使楚庄王霸主中原。前579楚再次攻郑,晋也争郑,晋楚在邲大战,晋败,至此晋一蹶不振,楚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前575,楚向郑求和,郑归附楚,激怒晋国,双方鄢陵大战,楚大败,晋厉公开始图霸中原。前574晋悼公即位,重用魏绎,西和戎人,专心处理中原事物,以实力超过楚国,,迫使郑国归附自己,又经“三驾之战”,迫使楚不能与之争霸,晋悼公复霸中原。——晋悼公死,平公即位,齐灵公欲与之争霸,前558,齐晋平阴大战,晋胜并围攻齐都,后因楚伐郑,威胁晋后方,晋班师,晋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前546,宋国大夫戌华召集“弭兵大会”,晋楚开始在中原平分霸权。——南方吴楚一直互相攻战,前519,吴楚鸡父一战,吴以少胜多,大败楚军,使吴渐起称霸之意,前506晋会盟诸侯攻楚,吴国伍子胥与伯嚭乘机攻楚,楚大败(即柏举之战),国都破损,吴为争霸打下基础。——其后是吴越争霸,越王勾践以悲壮之战术大败吴王阖庐,夫差在伍子胥协助下,奋发图强,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告,盲目出兵伐吴,结果大败。后贿诱伯噽,使吴王退兵。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范蠡,同时以西施为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前478大败吴国,后会盟中原,诸侯、周室承认。——前454,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4,周室承认三家为诸侯,前377三家灭晋。——前386,田氏伐齐,周室承认。
*1*鲁三桓日盛:桓公之后→季孙氏
→孟孙氏
→叔孙氏
*2*晋文公重用赵衰、狐偃,杀齐王带,使周襄王复国,完成尊王任务。
*3*公孙无知杀齐襄公(弟杀兄)
公子纠→管仲之徒
→鲁庄公之外甥
*4*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六)战国概况
▲1:越国争霸——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灭智伯,三家分晋。——魏国李悝变法,最先强盛,前353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魏败,其后压服齐、赵,反攻秦,彭泽大会,霸主中原。——前342马陵之战,齐救韩打魏,魏大败,齐势力起——前313秦攻齐,楚齐结盟。张仪以欺诈手段使楚与齐断交,前312楚齐大战,楚大败。楚去秦赴约,楚怀王被秦扣留,客死秦国。前308秦攻破魏公子孙衍合纵攻秦之策略,秦势力伸入中原,秦又采取司马错之建议,与张仪夺取巴、蜀,使秦领土扩大一倍,国富民强。——燕王哙任用子之进行改革,太子平与旧势力结合发动叛乱,子之平定叛乱,处死太子平。齐宣王乘燕内乱,出兵攻燕,子之战败被杀,燕昭王即位后,为报复齐国,任用乐毅改革,前284燕通过乐毅合纵策略攻齐,直捣齐都,齐一败涂地。前279齐将田忌,利用新即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利用反间计收复齐国,齐、燕皆衰。——前297,赵国内乱,赵武灵王被公子平饿死,公子何即位,是为赵惠文王,前283,赵惠文王从楚得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完璧归赵。前279,渑池会蔺相如不辱使命击败秦嚣张气焰,秦赵暂时停战,廉颇负荆请罪。——前278,秦攻楚,楚迁都,势力衰弱。——前273,赵、魏联合攻韩,韩求救于秦,秦昭王命白起先后击败魏、赵。。在韩魏宾服后,昭王命白起与韩魏攻楚,楚使者黄歇以书信致秦昭王,昭王退兵,楚危机暂解。——前270秦昭王攻打赵要塞閟于,赵王派赵奢率军增援,秦军大败,东迁计划受阻。——前265,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要人质,触龙说服赵太后,齐出兵,秦退兵。——前260,长平之战,秦昭王以白起使用反间计改廉颇为赵括统军,赵国惨败。前258秦军乘胜包围赵都邯郸,情势危急,赵怕秦,不敢出兵,向各国求救。平原君合纵策略,毛遂自荐说服楚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赵、魏、楚内外夹攻,,秦大败。(秦王杀白起,鲁正连义不帝秦)——前251燕趁赵长平之战受重挫,发重兵侵赵,鄗、代之战,燕败,且围攻燕都,燕求和结束(此时廉颇不被重用,至楚为将)——前234秦王政攻赵,宜安之战,赵国李牧统帅,彻底歼灭秦军主力,三年时间秦在不敢攻赵。——秦灭嫪毐之乱,重用李斯,前230-前221,秦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不战自降。——灭燕时,燕太子丹命秦柯刺秦王,图穷匕见,荆轲被杀。灭赵时,秦派甘罗12岁出使赵,使秦获得五座城邑。
▲2:李悝改革魏强——桂陵之战,魏虽败,但独霸中原——马陵之战,魏势力衰——秦破魏纵合攻秦之策,齐势力起;秦深入中原,又命司马措、张仪攻占巴蜀,秦势力强大(此后,秦、齐西东两个霸主争强)——前284燕昭王利用乐毅纵合政策攻齐,直捣齐都,齐将田忌利用新即位的燕惠文王与乐毅不合用反间计复国(此后燕齐皆衰,秦开始向东发展)——前260长平之战,赵惨败,秦乘胜包围邯郸,由于平原君纵合策略,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大败,秦暂时受挫——前230-前221,秦以李斯的建议,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不战自降,统一全国。
▲3:战国局面形成:吴越征服,楚受吴沉重打击,后来在秦支持下恢复元气,灭越。北方燕强大,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取代齐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雄。
▲4:越王二贤臣:范蠡弃官至齐国经商,文仲被越王逼自杀。
▲5:魏李悝变法,吴起改革军事,西门豹治邺,魏先强盛。后吴起逃至楚,楚悼王用其改革,国势强盛,但改革过激。商鞅在秦,申不害在韩,乐毅在燕,赵武灵王,齐威王都进行改革,都取得效果。
▲6:燕昭王前之事,燕王哙禅让子之
▲7:齐魏桂陵之战:赵括张领土,魏不满而攻赵,赵求救于齐,孙膑、田忌“围魏救赵”,把魏军引至桂陵,大败魏军,后魏锐意改革,压服齐赵,反攻秦,彭泽大会诸侯称霸,韩赵抵制彭泽大会,魏攻韩赵,韩求救于齐,齐魏马陵之战,大败。魏庆娟,太子申
▲8:合纵联合:以韩、赵、魏为主,南连楚,北连燕为纵。西连秦,东连齐为横。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起初合纵即可对秦也可对齐,连横即可连秦也可连齐,长平之战后,凝固成合纵,六国合力抵抗秦。著名纵横家: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9:楚怀王即位之初,屈原改革,苏秦合纵,楚为纵长。但怀王宠后宫郑袖,令尹子兰嫉妒屈原,怀王放逐屈原,楚政治混乱。秦破齐楚关系,派张仪出使楚国,楚齐断交,楚又昌然与秦交战而败。
▲10:赵武灵王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立宠妃吴娃所生何为太子,而废章。章不服而作乱,公子成率兵抵抗,挡章并将章杀死,并饿死赵武灵王。
(一)夏之前大事记
乾坤初开端,其形如鸡卵。盘古氏已出,巨斧劈两半,浊者降为地,清者升为天。盘古进天堂,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人黄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掌九州地,发育无边疆。
有巢氏已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穴,袭叶为衣裳。燧人氏已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祥。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记事无文章,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养牲供庖士,蓄马猪牛羊。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公共不胜怒,头触周山崩,上惊天柱折,下震地维穿。女娲氏已立,炼石以补天,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具灰止涛水,天地复依然,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
神农氏已立,其始教民更,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亲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传代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石,人事渐完备,诸侯始争雄,实习干戈起,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
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 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 颛顼高阳氏,按时造黄历。
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 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 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
○陶唐纪
帝尧陶唐氏,仁德宏天下。 茅茨不剪伐,土阶为三级。 蓂荚生于庭,观验旬朔日。
洪水泛九年,使禹而敷治。 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门视。 通泽疏九河,引水从东逝。
举益治山泽,猛兽皆逃避。 百姓乐雍熙,击壤而歌戏。 大舜耕历山,尧闻知聪敏。
二女嫁为妻,九男遣奉侍。 器械并百官,牛羊仓廪奋。 事舜畎亩中,取妻归帝里。
尧老倦于勤,四岳举舜理。 尧立九十年,一百十八岁。 舜见尧升遐,避位南河地。
百姓感舜恩,从者如趋市。 天与人归之,回宫即帝位。
○有虞氏纪
舜既为天子,国号有虞氏。 初命诛四凶,四境叨恩庇。 舜昔贫贱时,事亲全孝弟。
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 独爱少子象,象杀舜为事。 浚井与完廪,不死皆天意。
中心不格奸,竭力烝烝乂。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 渔钓雷泽间,民皆让居址。
凡有所动移,所居便成聚。 及自为帝时,不忘父母志。 不记象旧仇,封象于有庳。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 闲操五弦琴,歌诵南风句。 解愠阜民财,民乐太平世。
舜崩于苍梧,二妃悲慕极。 即今斑竹痕,乃是皇英泪。 舜子均不肖,位让夏后氏。
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岁。
【1】伏羲氏:与其妹通婚,繁衍后代。定嫁娶之制,制渔网,教民渔猎,作八卦,设官员,植桑养蚕,抽丝纺织
【2】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杀神龟做四柱支起大地;烧芦苇灰,吸干中原地区大水,形成华北平原
【3】神农氏:发明农业及医药,教人播种五谷,传授打井技术,以日中为集市
【4】轩辕氏:逐鹿之战胜蚩尤,三战版权胜炎帝,以云为官,采山之铜铸鼎,作舟车济不通,制指南车示方向。嫘祖创养蚕制丝法,仓颉创书契,伶伦造律理,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
【5】金天氏:以鸟命官
【6】高阳氏:实行民神分制,有才子八人(仓舒、颓皑、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7】高辛氏:左颛顼有功,对发展农事有贡献,有才子八人
【8】陶唐氏:定历法教人按时农作,让位于舜。放逐、评判、处死朱丹。人君之典范。
【9】有虞氏:除四凶(鲸、共公、罐兜、三苗)。以禹、弃、契、皋陶、垂、益分掌政时。
【10】夏后氏:治水,铸九鼎,以铜作兵器,以皋陶,伯益做继承人。
*约五六千年前,北方是狄人,南方苗人,西方羌人,东方夷人。
【1】东夷人蚩尤,西羌人共公,(羌人振滔洪水),蚩尤打败共工。
【2】蚩尤与狄人黄帝战,开始蚩尤胜,黄帝联合羌人炎帝,在逐鹿打败蚩尤
【3】炎帝为争夺盟主,与黄帝大战,三战于版泉,黄帝胜
四方首领共推黄帝作天子,黄帝成为人文初祖。
*颛顼有才子八人,称八凯。帝喾有才子八人,号八元。此十六族世世有名,尧没任用,舜用八凯主管后土,地平天成,又用八元主管教化。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共得十二姓
(二)夏大事记
*传说(1)鲧治水而偷天帝息壤,天帝怒,命祝融将鲧杀死在羽交。鲧死三年而尸体不烂,剖其肚而生禹,鲧变一黄熊引入山中。
(2)禹治水三十而未婚,一九尾狐变一涂山氏姑娘与禹结婚,涂山氏姑娘去工地找禹,见禹变一熊在挖洞,涂山氏感到羞耻而跑,禹未变回人形而追,涂山氏变成一块石头,禹对石头大喊:还我儿子来。石头裂开生出一个小孩,名叫启或凯。
【1】禹治水:共公、鲧筑堤围堵,治水九年未成功,舜江滚杀死,用禹治水。禹用疏导之法,历经十三年,制服洪水。
【2】禹伐三苗:(古说三苗为颛顼的后代)三苗佐禹治水而未受赏,三苗不服而判。舜、禹文武两手准备,三苗归顺。禹继位后,三苗又向禹进攻,禹大规模征服三苗,直指三苗根据地江淮流域。
【3】夏王朝建立:舜四,按传统,禹为其举行祭奠,守孝三年,并让位给舜子商均。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即天子位。
【4】涂山大会:禹建夏王朝后,为缓和矛盾,分封前世显贵,与夏同姓(姒姓)及与夏侯是有婚姻关系的酋长们:尧子朱丹-唐(山西翼城);舜子商均-虞(河南虞城);皋后代-英(河南固始和安徽六安)。为统一江南和巩固对东夷的统治,禹以天子身份东南巡狩,兵与诸侯约定时间涂山相会。像回事,举行隆重的祭天祭土的祭仪,表示禹是受命于天,是天子,从而掌管天下。涂山大会诸侯,是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此后铸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国。
【5】会稽山防风氏被诛:涂山大会诸侯数年,禹再次出巡东南,于诸侯约定时间苗山相会,相会之期,防风氏诸侯来迟,禹将其杀掉,并暴尸三日。诛杀防风氏是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也是以天子的威力第一次诛杀诸侯。
【6】夏启即位:禹继承人是皋陶、伯益,而禹子启以武力做了夏王朝国王,定都阳翟(河南禹县)。
【7】启伐有扈:甘地大战,杀了有扈氏,启王位巩固。
【8】钧台之享:起灭有扈氏后,为巩固其地位,效仿禹涂山大会,下令各地诸侯均台相会。相会时,启特设“享礼”,以酒待诸侯,以乐舞助兴。朝贺宴饮,歌舞升平。(禹时,仪狄发明酒,禹因其误事而禁酒)
【9】征西河:启均台大会诸侯,其弟五观口出怨言,启放其至西河,五观反叛,启平叛并杀五观,启统治地位巩固。
【10】太康失政:启巩固统治后,开始腐化,其太子太康更加荒淫无道,整日游玩田猎。因至洛水以南打猎,多日不归,有穷国后羿夺其权,史称“后羿代夏”
【11】少康中兴:后羿代夏后,自恃射术过人,整日沉溺于田猎游乐。寒浊将后羿杀死,夺取大权,并占后羿妻妾,生浇和殪。仲康在斟郇作夏王,但不到二十岁而死,其年幼子相继位,夏王势力有发展。在寒浊威逼下,迁居帝丘,得到斟灌氏、斟寻氏帮助,夏王势力开始壮大。相扩充实力与夷人发生矛盾,相对东夷征服取得胜利,寒浊恐惧,命大儿子浇灭二斟并杀死相。
后羿代夏时,一叫伯靡的臣子弃官至有鬲氏,积蓄力量,准备灭寒浊,恢复夏朝。浇杀相时,相妃子后缗氏已怀孕后缗氏逃回娘家生一子,即少康。少康成人后在有仍做牧正,浇派叫椒的人前往有仍捉少康。少康逃至有虞,虞思命少康作疱症,并把二女(二姚)嫁给少康。少康积蓄力量准备复国,并派一个叫女艾的人混到城中打探情况,又派自己的儿子杼到戈城去诱惑殪。
此时依附于有鬲的伯靡将二斟残余部队招抚至有鬲,重新武装。后得知少康即相遗子,他率军攻入有穷国,杀寒浞,又回师有虞迎少康回夏邑。少康命伯靡助女艾诛杀了浇。此时杼见时机成熟,乘机杀了殪。伯靡和夏后氏们拥少康即位。夏对全国统治最后巩固。
【12】夏杼东征:少康即位后,关心人民,命商侯冥治水,冥身先士卒,消除水患,但在治水中被淹死在水中。少康初年,与东夷关系恶化,想对东夷征伐,但得病而死,在位二十一年,其子杼即位。杼即位后东征夷,发明矛、甲,并通过两次迁都,征服了夷人部落,回朝后不久死去,年仅27岁,到此时夏与东夷部落有较大改善。
【13】夏桀亡国:夏自孔甲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桀即位后,不惜残暴手段对付一切反抗他的人。桀有智有勇,且力大无穷,其又酷好酒色。有施氏在桀当夏王前,反叛不臣服。桀出兵伐有施氏,有施氏臣服,桀不准,定要灭有施氏。有施氏选美女妹喜进献,桀大为高兴而退兵,桀为讨妹喜欢心,在河南作倾宫瑶台,日夜与此饮宴作乐。
此时商族强盛,积极准备攻夏。夏臣僚对桀不满,纷纷投奔商,桀忠臣关龙逢因进谏被杀,桀臣属伊尹弃夏奔商,成为商汤重要辅佐。
桀在众叛亲离情况下,商汤兴兵灭夏,桀毫无准备,被困于鸣条,商军全歼夏军,夏桀逃奔,死于南巢,夏亡。
(三)商大事记
*帝喾生下来能自言其名,所以又叫帝嫄,帝喾有四妃。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郃氏女羌嫄生弃(周的始祖),次妃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的始祖),次妃陈风氏女庆都生尧,次妃訾氏女常仪生挚。
【1】商族起源: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赐子姓。
【2】相土作乘马:契死去,其子昭明离开商地至砥石,臣服夏王朝,成为富有氏族。昭明死后,其子相土又回到商地,并做“乘马”,以马来驮运和驾车。相土开始定居畜牧,并种植农业,商族势力发展壮大。相土又利用太康失政时机,家快发展势力。
【3】亥作服牛:相土曾孙冥死后,长子王亥即位,将牛加以服训,并以此为工具同各方国部落做买卖。王亥服牛负贩为商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把生意人称商人来源与王亥服牛负贩的故事)
【4】商汤灭夏:汤即位后,用伊尹为右相,仲虱为左相,整顿吏治与军事,兴兵伐桀,鸣条一战,夏亡。汤凯旋西亳,召开有众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
【5】伊尹放大甲:汤建商后,以宽治民,汤去世后,经大丁、外丙、中壬三王,至大甲即位,大甲不遵汤法,伊尹把其放逐商王皇陵所在地(今河南偃师),自行执政。大甲被囚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与他。大甲痛改前非,继承汤的统治。子打架后,商王朝处于巩固时期。
【6】盘庚迁殷:商前十个王都都在亳,但至第十一代中丁起至第十九王阳甲九个王朝,竟五次迁都。迁都频繁原因:躲避水患;王位继承“父终弟及”所致(兄死弟及,少弟死兄长子即位)。自中丁至阳甲九个王朝,两种势力交替占上风,无都五次迁移,造成九世之乱。盘庚为上述考虑,决定迁殷,在盘庚后第三王武丁时,商王朝极盛。
(大戊修德政,以德克妖,使妖树桑部分自行枯死。)
【7】武丁中兴:盘庚在位28年死去,其弟小辛即位,小辛在位短,其死后由弟小乙即位。小乙为调查人民对商朝态度,将子武丁派到地方,和平民一起劳动。武丁即位前,发现贤才奴隶傅悦,武丁即位后,接受百官朝贺时,梦中上帝所托而得傅悦,并任其为相,使商朝兴旺,在此基础上,武丁对周围诸侯一系列斗争。屋顶再为59年,商达到极盛,史称“武丁中兴”。
【8】祖甲改革:武丁死时约80岁,祖甲出生时武丁已老,此时已立祖庚为太子。武丁想废祖庚而改立所宠爱的祖甲为太子。祖甲从小知礼仪,认为这样不义,偷偷离开王都,至父亲生活过得平民间。武丁死后,祖庚即位,此时已60多岁,没多久病死,祖甲即位。此时商最兴旺,祖甲急于求成,想通过过激的改革建功绩,而引起守旧派的反对。在他之后的6代商王朝野上下,出现革新与守旧间不断的打击,直到把王朝政治资源耗尽。
【9】武乙“射天而戏”:商人迷信,史官也常借占卜、祭祀干涉国王行为,而武乙只相信用武力才能统治天下。为加强王权,武乙命人做木偶为天神,让一名史官“天神”和他赌博,结果武乙连赢三局,他便因此认为天神不灵,命人剥下天神木偶的衣冠,抽打、侮辱,还毁坏了天神。又命人缝制一个大皮囊,将其注满动物血液,挂在高杆上,武乙亲自用箭射破皮囊,血流落于地,武乙称“射天”。此后再无人敢干涉武乙的行为,否则对天不敬。武乙酷爱狩猎,一次外出狩猎,忽遇大雨。被雷电击死。
【10】帝乙归妹:武乙时,商受周族首领季历征服大权,文丁即位后,见周人向东发展,对周猜忌,并将季历囚禁而死。周姬昌即位后,文丁也死了,帝乙即位。昌为报父仇,准备进攻商朝。帝乙因修好商周关系,采用和亲办法,将胞妹嫁于姬昌。周答应,帝乙嫁妹于周,是恶化的商周关系恢复正常。
【11】帝乙征服:武丁死后,祖庚、祖甲在位间无大战争,祖甲淫乱,在位33年,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禀辛、康丁时期,时有战争,但始终未把西部方国叛乱镇压。武乙时进攻旨方,文丁时征伐归国。上末年,江淮夷人又强盛,武乙时威胁商朝后方,到帝乙时,对夷方进行三次战争,皆胜利而归。
【12】纣伐东夷:帝乙死,其子帝辛即位,即纣王。纣勇力过大,天赋聪颖,但嗜酒爱玩乐,善美女,好大喜功。此时东夷判商,纣决定伐东夷,对诸侯逼供军费,有苏氏因地少人稀,无力交赋,纣派兵征讨。有苏氏献美女妲己,纣便对有苏氏撤免贡赋。此后纣又伐东夷,迫使夷人投降。为防止东夷再判,将商军留在东夷,带俘虏回朝。
【13】商纣暴政:商纣为妲己创作靡靡之乐,怪诞之舞。建“酒池”、“肉林”供玩乐。重用费仲、恶来阿谀之徒。造炮烙执行,对不称心诸侯随意杀戮,把九侯剁成肉酱;杀鄂侯,制成肉脯;把西伯昌投入监狱;剖比干之心,朝野震动。贵族箕子装疯卖傻,太师、少师投奔西岐。商纣将商朝政治推向至极。
【14】殷商灭亡:前1127年,武王于孟津誓师大会,纣王集中商军南下,牧野(河南汲县)一战,临时变成的奴隶军队调转戈头,杀向商军,周军直抵朝歌,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1*商王自称是上帝嫡系子孙,上帝是其祖宗神,他们死后回到天上当帝王,故此商王名字前都冠以帝号。
*2*商朝:奴隶主——百姓
奴隶——农业奴隶,众、众人
手工业奴隶,工
家内奴隶,臣、妾、僮、仆、奚
*3*商朝农业生产:木、石、骨、蚌等农具;青铜器在农业中已被使用。
(四)西周大事记
【1】羌嫄与后稷:帝喾元妃羌嫄履大人迹而生弃,羌嫄因其无父而弃之,后大难不死留之,故取名弃,成人后善种庄稼,尧任之为管农业之官。
【2】公刘迁shi:太王居岐,不取迁狄,公刘迁 shi,开荒种地,姬姓部落向前发展。第十代古公檀父躲避戎狄又迁至岐(陕西岐山),叫“周元”之地,进行改革,变为家园,被称为太王。
【3】文王治岐:季历即位,商王文丁杀之,姬昌即位,是为文王,重用吕尚,国势强盛,超过商朝。
【4】武王伐纣:武王姬发继位,营建镐京,准备伐商。孟津观兵后,开始伐商,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5】周公东征:武王灭纣后,封纣子武庚在殷,同时封自己三个弟弟管叔、霍叔、蔡叔在殷周围,监视武庚,称“三监”。武王死,成王诵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满,扇动蔡、霍二叔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叛乱。周公兴师征伐,彻底平定叛乱(武庚身首异处,杀管叔,禁蔡叔),同时兴建东都洛邑(镐京称“宗周”,洛邑称“东周”或“成周”)。
【6】昭王南征:成王歧视南方楚,楚发展实力与周抗争,昭王即位后,周鼎盛时期,昭王多次征楚,楚王恨之,用胶船溺死昭王,周失去对南方控制,夷王时楚王分封其三子。
【7】厉王专利:厉王征淮夷,空前胜利,但连年征战,财政出现危机。厉王专利后,引起中小奴隶主及劳动人民普遍不满,厉王又监视人们议论,国人公开场合只以目传言。
【8】国人暴动:(以共伯和为首的贵族联合国人及奴隶发动的)厉王对外征伐,又堵塞言路,致使前841年国人暴动。杀进王宫,厉王逃至彘,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共伯在今河南)。
【9】共和执政: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之名保全厉王之子静之命 ,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由周、召二公掌实权,共和14年,厉王死,召公奉太子静为天子,为周宣王,共伯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10】宣王中兴:宣王即位后,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得到经济的短暂中兴,史称“宣王中兴”
【11】幽王烽火戏诸侯:宣王死,幽王宫涅即位,宠爱褒姒,为使其高兴,屡次烽火戏诸侯。幽王又废申后,废原来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又杀宜臼,宜臼逃至申国。幽王派人到申国追捕,宜臼外祖父申侯不交太子,幽王派大军讨伐,申侯联合犬戎共击幽王。幽王势微,举峰告急,没人来救,褒姒被犬戎掠去,幽王被杀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幽王被杀后,诸侯们组织勤王,击败犬戎,收复镐京(今陕西西安)。诸侯与申侯一起拥立宜臼,即平王。平王即位后,周王朝常受犬戎欺扰,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此后周王朝史称东周。
﹡1*西周分封:周初为巩固统治,在全国大规模分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71国,其中武王、周公的兄弟15人,同姓40人,周王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异性诸侯中以姜姓居多,也有归附周朝的传统贵族神农、黄帝、尧、舜、禹后裔。
武王:→神农后人封在焦(河南陕县)
→帝尧后人封在蓟(河北大兴)
→帝舜后人封在陈(河南淮阳)
→大禹后人封在杞(河南杞县)
周公:→武庚之地封给代国公掌管,即鲁国之地的长子伯禽
→纣王庶兄微封在宋
→康叔之地(河南禹县)改为卫地
成王:→帝尧后人建立的唐叛乱,成王平定后,将其弟虞叔封至此,改称晋
→把熊绎氏封到楚,周势力延伸到西南
*2*杞东楼公:夏后禹之苗裔
宋微子:帝纣之庶兄
晋唐叔虞:武王子,成王弟
越王勾践:先禹之苗裔,少康之庶子
郑世家(桓公):厉王少子,宣王庶弟
赵氏先祖:与秦共祖
魏之先公:毕公高之后,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封其为毕姓)
韩祖先:与周同姓,(共公作乱,帝喾使祝融诛之而不尽,帝喾诛之,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自黄帝至禹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士、斟寻氏、彤城氏、费氏、杞氏、缟氏、辛氏、斟氏、戈氏)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空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
吴太伯:季历之兄
齐太公吕尚:四岳之后(在禹治水时有功,赐姜姓)
鲁国公:周公旦(武王弟)
燕召公:成王时为三公
管蔡叔:文王子,武王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0
陈胡公:虞帝舜之后(禹时,舜子商均之封国)
*3*宗法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国君的嫡长子立为太子,继承君位。其他各子为别子,故又称公子。别子不能与继承国君的太子同祖,必须分出自立家庭,成为这个家庭中嫡长系统的始祖,不再改变,称为大宗。别子的长子以外各子,长孙以外各孙……都是庶子,对大宗而言,称为小宗。其血缘关系超过五代就不在宗,原来的小宗由大小宗构成的整个家族中,大宗居于族长地位,称为“宗子”。
*4* ▏→西周统治阶级——成为国人
→被统治阶级称为野人、庶人
(五)春秋概况
平王东迁(申侯、郑武公、秦襄公)——周郑交质(平王、郑庄公)——射中王肩(周桓王、郑庄公)——前768,齐灭祝,诸侯开始争霸——前686年,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鲁发兵齐国,结果鲁国大败,齐桓公得管仲,杀公子纠,使得君位巩固,为报复鲁国,前682齐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齐败。再后,齐尊王攘夷,与周联姻,首霸中原。——前672,楚成王即位,国势壮大,北上称雄,齐桓公会盟诸侯,前650伐楚,楚齐和谈,各自退兵。——前643,齐桓公病死,宋襄公支持太子昭复国,平定齐国内乱,使宋国声势高于齐,前639,宋襄公会诸侯于孟,宋襄公登上盟主位置,楚成王不可一世,抓获宋襄公,因其无利用价值,将其放还。因郑国之君曾朝见楚成王,宋襄公为出恶气而伐郑,郑求救于楚,宋楚鸿水开战,宋襄公进行仁义之战大败,宋襄公因伤势过重而死。——晋武公统一晋国,其子晋献公向外扩张,前658晋献公攻打虢国借途顺道灭了虞国。献公死后,秦穆公辅助晋惠公即位,晋惠公背信弃义,致使秦穆公与之在韩原大战,俘获晋惠公,后以太子圉为人质,放还惠公。晋惠公死后,圉逃回晋国即位,为晋怀公。秦穆公嫁女儿给公子重耳,并协助其夺位,是为晋文公。——前633,楚成王围攻宋,宋向晋求救。前632,晋文公联合齐、秦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楚北上与晋争霸时,郑站在楚一边,惹恼晋文公,晋联合秦穆公伐郑,郑派烛之武说其利害,秦退兵,晋亦退兵,郑转危为安。)晋文公于孟会盟诸侯,得到周承认,晋文公继霸中原。——前589,齐攻鲁,鲁求救于晋,晋与齐在鞍决战,晋全胜,晋霸主地位巩固和发展。——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获得百里奚,又以一女乐迷惑戎王而获由余,重用此二人,前627秦攻郑,后认为郑有准备而回师,在途中遭晋襄公截击,此为郩之战,秦败,秦向东发展受阻,而向西灭戎人,称霸西戎。——前621晋襄公死,中军统守赵盾主持政局,立太子夷为晋灵公,赵盾又败秦军,晋灵公地位巩固。——前608,楚庄王伐宋,晋亦出兵,晋楚北林交战,楚胜。前606楚庄王进入周境,问鼎中原,企图取代周室,王满孙退兵。前595,楚再次挫败晋国,同时围困宋国,华元解围,迫使宋国依附楚,使楚庄王霸主中原。前579楚再次攻郑,晋也争郑,晋楚在邲大战,晋败,至此晋一蹶不振,楚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前575,楚向郑求和,郑归附楚,激怒晋国,双方鄢陵大战,楚大败,晋厉公开始图霸中原。前574晋悼公即位,重用魏绎,西和戎人,专心处理中原事物,以实力超过楚国,,迫使郑国归附自己,又经“三驾之战”,迫使楚不能与之争霸,晋悼公复霸中原。——晋悼公死,平公即位,齐灵公欲与之争霸,前558,齐晋平阴大战,晋胜并围攻齐都,后因楚伐郑,威胁晋后方,晋班师,晋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前546,宋国大夫戌华召集“弭兵大会”,晋楚开始在中原平分霸权。——南方吴楚一直互相攻战,前519,吴楚鸡父一战,吴以少胜多,大败楚军,使吴渐起称霸之意,前506晋会盟诸侯攻楚,吴国伍子胥与伯嚭乘机攻楚,楚大败(即柏举之战),国都破损,吴为争霸打下基础。——其后是吴越争霸,越王勾践以悲壮之战术大败吴王阖庐,夫差在伍子胥协助下,奋发图强,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告,盲目出兵伐吴,结果大败。后贿诱伯噽,使吴王退兵。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范蠡,同时以西施为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前478大败吴国,后会盟中原,诸侯、周室承认。——前454,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4,周室承认三家为诸侯,前377三家灭晋。——前386,田氏伐齐,周室承认。
*1*鲁三桓日盛:桓公之后→季孙氏
→孟孙氏
→叔孙氏
*2*晋文公重用赵衰、狐偃,杀齐王带,使周襄王复国,完成尊王任务。
*3*公孙无知杀齐襄公(弟杀兄)
公子纠→管仲之徒
→鲁庄公之外甥
*4*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六)战国概况
▲1:越国争霸——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灭智伯,三家分晋。——魏国李悝变法,最先强盛,前353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魏败,其后压服齐、赵,反攻秦,彭泽大会,霸主中原。——前342马陵之战,齐救韩打魏,魏大败,齐势力起——前313秦攻齐,楚齐结盟。张仪以欺诈手段使楚与齐断交,前312楚齐大战,楚大败。楚去秦赴约,楚怀王被秦扣留,客死秦国。前308秦攻破魏公子孙衍合纵攻秦之策略,秦势力伸入中原,秦又采取司马错之建议,与张仪夺取巴、蜀,使秦领土扩大一倍,国富民强。——燕王哙任用子之进行改革,太子平与旧势力结合发动叛乱,子之平定叛乱,处死太子平。齐宣王乘燕内乱,出兵攻燕,子之战败被杀,燕昭王即位后,为报复齐国,任用乐毅改革,前284燕通过乐毅合纵策略攻齐,直捣齐都,齐一败涂地。前279齐将田忌,利用新即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利用反间计收复齐国,齐、燕皆衰。——前297,赵国内乱,赵武灵王被公子平饿死,公子何即位,是为赵惠文王,前283,赵惠文王从楚得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完璧归赵。前279,渑池会蔺相如不辱使命击败秦嚣张气焰,秦赵暂时停战,廉颇负荆请罪。——前278,秦攻楚,楚迁都,势力衰弱。——前273,赵、魏联合攻韩,韩求救于秦,秦昭王命白起先后击败魏、赵。。在韩魏宾服后,昭王命白起与韩魏攻楚,楚使者黄歇以书信致秦昭王,昭王退兵,楚危机暂解。——前270秦昭王攻打赵要塞閟于,赵王派赵奢率军增援,秦军大败,东迁计划受阻。——前265,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要人质,触龙说服赵太后,齐出兵,秦退兵。——前260,长平之战,秦昭王以白起使用反间计改廉颇为赵括统军,赵国惨败。前258秦军乘胜包围赵都邯郸,情势危急,赵怕秦,不敢出兵,向各国求救。平原君合纵策略,毛遂自荐说服楚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赵、魏、楚内外夹攻,,秦大败。(秦王杀白起,鲁正连义不帝秦)——前251燕趁赵长平之战受重挫,发重兵侵赵,鄗、代之战,燕败,且围攻燕都,燕求和结束(此时廉颇不被重用,至楚为将)——前234秦王政攻赵,宜安之战,赵国李牧统帅,彻底歼灭秦军主力,三年时间秦在不敢攻赵。——秦灭嫪毐之乱,重用李斯,前230-前221,秦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不战自降。——灭燕时,燕太子丹命秦柯刺秦王,图穷匕见,荆轲被杀。灭赵时,秦派甘罗12岁出使赵,使秦获得五座城邑。
▲2:李悝改革魏强——桂陵之战,魏虽败,但独霸中原——马陵之战,魏势力衰——秦破魏纵合攻秦之策,齐势力起;秦深入中原,又命司马措、张仪攻占巴蜀,秦势力强大(此后,秦、齐西东两个霸主争强)——前284燕昭王利用乐毅纵合政策攻齐,直捣齐都,齐将田忌利用新即位的燕惠文王与乐毅不合用反间计复国(此后燕齐皆衰,秦开始向东发展)——前260长平之战,赵惨败,秦乘胜包围邯郸,由于平原君纵合策略,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大败,秦暂时受挫——前230-前221,秦以李斯的建议,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不战自降,统一全国。
▲3:战国局面形成:吴越征服,楚受吴沉重打击,后来在秦支持下恢复元气,灭越。北方燕强大,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取代齐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雄。
▲4:越王二贤臣:范蠡弃官至齐国经商,文仲被越王逼自杀。
▲5:魏李悝变法,吴起改革军事,西门豹治邺,魏先强盛。后吴起逃至楚,楚悼王用其改革,国势强盛,但改革过激。商鞅在秦,申不害在韩,乐毅在燕,赵武灵王,齐威王都进行改革,都取得效果。
▲6:燕昭王前之事,燕王哙禅让子之
▲7:齐魏桂陵之战:赵括张领土,魏不满而攻赵,赵求救于齐,孙膑、田忌“围魏救赵”,把魏军引至桂陵,大败魏军,后魏锐意改革,压服齐赵,反攻秦,彭泽大会诸侯称霸,韩赵抵制彭泽大会,魏攻韩赵,韩求救于齐,齐魏马陵之战,大败。魏庆娟,太子申
▲8:合纵联合:以韩、赵、魏为主,南连楚,北连燕为纵。西连秦,东连齐为横。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起初合纵即可对秦也可对齐,连横即可连秦也可连齐,长平之战后,凝固成合纵,六国合力抵抗秦。著名纵横家: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9:楚怀王即位之初,屈原改革,苏秦合纵,楚为纵长。但怀王宠后宫郑袖,令尹子兰嫉妒屈原,怀王放逐屈原,楚政治混乱。秦破齐楚关系,派张仪出使楚国,楚齐断交,楚又昌然与秦交战而败。
▲10:赵武灵王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立宠妃吴娃所生何为太子,而废章。章不服而作乱,公子成率兵抵抗,挡章并将章杀死,并饿死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