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就去认识他
近日看完龙应台、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 。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的背面这样写:“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惊喜并怀有一种期盼。因为我是一个12岁男孩的母亲,所以,我了解作为母亲的挣扎和纠结,当然也有作为母亲的疑虑和困惑: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美好和丑陋?如何让孩子懂得爱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时懂得保护自己?如何面对繁重的学习考试和个人兴趣爱好?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作为父母可以给予的?他要的,父母给的,是否恰好合拍?……太多的问题,我渴望得到答案,至少希望从书中得到一些指引和启发。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比如自由,给孩子多大限度的自由,母亲自认做出最大限度的妥协和让步之后,孩子还是会觉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和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尽管母亲知道:“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远方,母亲只能在后面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当孩子大踏步走向远方的时候,母亲甚至不敢企求孩子的回头一笑。母亲不能不意识到,自己讲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即使在孩子面临低谷沟壑时,也只能看着他跌倒,只能希望他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他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他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这些书信,写了三年,安德烈从十八岁成长到二十一岁,两代人,两种文化,因为对彼此的爱,共同努力,尝试着走进,发现彼此,认识彼此,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倾羡且温暖的事。书信中有对世界对文化的交流,也有朋友式的倾述、聆听、陪伴。在安德烈这样的年龄,生活中学业之外,有足球,有音乐,有红酒,有旅行,有爱情,有最凡俗的乐趣,于是他会好奇:“妈妈,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十八岁的你,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生?还是一个永远第一名的最让人讨厌的模范生?”于是我看到龙应台细细讲述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怎样玩,“一圈人围起来,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曚曚,一起拍手或一起跺脚,做集体划一的动作。”然后,她会告诉安德烈,现在自己对“玩”的理解:“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然后说,沈从文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的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这封信得末尾,龙应台说:“性、药、摇滚乐,是少年轻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这样朋友式的对话,或者无法一下子改变对方,当然,她们也没想改变对方,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书信,让我们看到,两个并肩走在路上的人,踱步在一个无人的深夜里,不再躲避,不再沉默,不再陌生,平静地缓慢地等待白色清晨的抵达。母亲和孩子,有过这样的厮守,多好啊!
尽管她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却还是被其它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世上有多少父母、孩子,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爱,不等于喜欢,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龙应台不要掉进这个陷阱,于是,她坚定地说:“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那么,我认识自己12岁的小孩吗?
今年,小梁同学刚刚成为一名中学生。每日早上6点半离家,晚上8点左右才回来。近期,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他参与一个舞蹈表演,并参加运动会中跳远和400米比赛。自10月份以来,他每日放学后要练习舞蹈。回家晚饭后,还要完成作业,洗漱睡觉的时间有时近11点。他明显地消瘦了。我抱怨这样的节奏太过紧张,担心他不堪重负。而他,却显然乐在其中,反过来安慰我:“妈妈,我应付得过来,这样的生活多充实啊!”他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慌乱,而是乐观地积极地面对。我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忽然之间,小梁同学长大了,到该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会怎样呢?小梁同学的乐观,自信,让我不再那么担心,我为他的担当和承受而骄傲。有一次,他说$2老师和他询问班里学生的状况,我问他一个问题:“如果,表现不好的同学,恰好是你的好朋友,你是会打小报告,讲给老师听,取悦老师呢?还是替好朋友隐瞒?”他很快回答:“当然要$2老师讲啊,但不是为了取悦老师,而是为了好朋友可以改正和进步!”他讲得很真诚,我相信这是他的本意。通过这些细小的事,我看到小梁同学在健康阳光地成长。我曾经问过他:“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愉快地回答:“普通人!像现在这样!”我知道:没有强加的善意,没有强迫的理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可以是银行经理,也可以是给河马刷牙,只要他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心灵的自由,就是有意思的人生。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中国小孩,太多时候在讲意义,当他在做一个工作,能说出一大堆的意义和道理来,如果你问他:“那,这是你喜欢的工作吗?”他会茫然,因为他自己几乎没去考虑过这个问题。而美国小孩,太多时候在讲自我,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过多的“我”冲在前面,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这样。对于小梁同学,我想要告诉他的是,在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前,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尽全力做每个阶段最好的自己,不要因为希望做一个普通人而放弃努力,蔡康永写过这样一句善意的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我希望,小梁同学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一生都是默默无闻的,像他自己说的,只是个普通人,可是,如果有个陌生人停下来,和他聊聊天,能觉得他是很好的人,很牛逼的人,这就足够了,同时祝愿小梁同学能找到生命中真正的乐趣。“它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时,完全忘我的刹那。它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已经超越了贫穷,也超越了物质的享受。”
最后,我要感谢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这些书信,它们让我明白,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不仅仅要爱对方,而且要走近对方,认识对方,而且,选择对的方式靠近对方后,会有意料之外的喜悦。
“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路。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经历。”
这是卢安克的歌,也是母亲对孩子的歌。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的背面这样写:“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惊喜并怀有一种期盼。因为我是一个12岁男孩的母亲,所以,我了解作为母亲的挣扎和纠结,当然也有作为母亲的疑虑和困惑: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美好和丑陋?如何让孩子懂得爱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时懂得保护自己?如何面对繁重的学习考试和个人兴趣爱好?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作为父母可以给予的?他要的,父母给的,是否恰好合拍?……太多的问题,我渴望得到答案,至少希望从书中得到一些指引和启发。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比如自由,给孩子多大限度的自由,母亲自认做出最大限度的妥协和让步之后,孩子还是会觉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和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尽管母亲知道:“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远方,母亲只能在后面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当孩子大踏步走向远方的时候,母亲甚至不敢企求孩子的回头一笑。母亲不能不意识到,自己讲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即使在孩子面临低谷沟壑时,也只能看着他跌倒,只能希望他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他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他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这些书信,写了三年,安德烈从十八岁成长到二十一岁,两代人,两种文化,因为对彼此的爱,共同努力,尝试着走进,发现彼此,认识彼此,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倾羡且温暖的事。书信中有对世界对文化的交流,也有朋友式的倾述、聆听、陪伴。在安德烈这样的年龄,生活中学业之外,有足球,有音乐,有红酒,有旅行,有爱情,有最凡俗的乐趣,于是他会好奇:“妈妈,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十八岁的你,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生?还是一个永远第一名的最让人讨厌的模范生?”于是我看到龙应台细细讲述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怎样玩,“一圈人围起来,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曚曚,一起拍手或一起跺脚,做集体划一的动作。”然后,她会告诉安德烈,现在自己对“玩”的理解:“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然后说,沈从文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的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这封信得末尾,龙应台说:“性、药、摇滚乐,是少年轻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这样朋友式的对话,或者无法一下子改变对方,当然,她们也没想改变对方,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书信,让我们看到,两个并肩走在路上的人,踱步在一个无人的深夜里,不再躲避,不再沉默,不再陌生,平静地缓慢地等待白色清晨的抵达。母亲和孩子,有过这样的厮守,多好啊!
尽管她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却还是被其它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世上有多少父母、孩子,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爱,不等于喜欢,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龙应台不要掉进这个陷阱,于是,她坚定地说:“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那么,我认识自己12岁的小孩吗?
今年,小梁同学刚刚成为一名中学生。每日早上6点半离家,晚上8点左右才回来。近期,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他参与一个舞蹈表演,并参加运动会中跳远和400米比赛。自10月份以来,他每日放学后要练习舞蹈。回家晚饭后,还要完成作业,洗漱睡觉的时间有时近11点。他明显地消瘦了。我抱怨这样的节奏太过紧张,担心他不堪重负。而他,却显然乐在其中,反过来安慰我:“妈妈,我应付得过来,这样的生活多充实啊!”他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慌乱,而是乐观地积极地面对。我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忽然之间,小梁同学长大了,到该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会怎样呢?小梁同学的乐观,自信,让我不再那么担心,我为他的担当和承受而骄傲。有一次,他说$2老师和他询问班里学生的状况,我问他一个问题:“如果,表现不好的同学,恰好是你的好朋友,你是会打小报告,讲给老师听,取悦老师呢?还是替好朋友隐瞒?”他很快回答:“当然要$2老师讲啊,但不是为了取悦老师,而是为了好朋友可以改正和进步!”他讲得很真诚,我相信这是他的本意。通过这些细小的事,我看到小梁同学在健康阳光地成长。我曾经问过他:“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愉快地回答:“普通人!像现在这样!”我知道:没有强加的善意,没有强迫的理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可以是银行经理,也可以是给河马刷牙,只要他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心灵的自由,就是有意思的人生。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中国小孩,太多时候在讲意义,当他在做一个工作,能说出一大堆的意义和道理来,如果你问他:“那,这是你喜欢的工作吗?”他会茫然,因为他自己几乎没去考虑过这个问题。而美国小孩,太多时候在讲自我,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过多的“我”冲在前面,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这样。对于小梁同学,我想要告诉他的是,在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前,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尽全力做每个阶段最好的自己,不要因为希望做一个普通人而放弃努力,蔡康永写过这样一句善意的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我希望,小梁同学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一生都是默默无闻的,像他自己说的,只是个普通人,可是,如果有个陌生人停下来,和他聊聊天,能觉得他是很好的人,很牛逼的人,这就足够了,同时祝愿小梁同学能找到生命中真正的乐趣。“它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时,完全忘我的刹那。它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已经超越了贫穷,也超越了物质的享受。”
最后,我要感谢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这些书信,它们让我明白,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不仅仅要爱对方,而且要走近对方,认识对方,而且,选择对的方式靠近对方后,会有意料之外的喜悦。
“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路。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经历。”
这是卢安克的歌,也是母亲对孩子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