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总结之Museums
今年去了三个museum,分别是年初的上海美术馆的上海双年展、中国天文馆和中国美术馆7月的新媒体艺术展,这三次体验横跨了美术和科技、国际和本土、艺术和教育,回头看来颇有意思,特在年末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带来一些欢乐、启发和思考。: )
上海双年展。
上海的现代气质一直很吸引我,就像我不怎么有研究却一直很喜欢的当代视觉艺术。在上海开会最后一天去了美术馆,双年展果然有很多mind-blowing的作品,你会在看到它的一瞬就被它巨大的能指shock到,拍着大腿、狂呼过瘾。
本身这次展出分了好几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不同侧重。现场还看到一些slogan:
有很多优秀作品以传统形式体现,但限于篇幅,这里只highlight几个在体验和互动方面极impressive作品:
首先是刘小东的《出北川》、
艺术家们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表达着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切,如刘之前曾有关于三峡移民的作品《入太湖》。经典的呈现作品的方式是直接关注结果的,刘小东在双年展上将他在四川地震重灾区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搬来了,创作现场装置的架设拍照、和画里画外人合影、手写的创作记录等悉数呈现,打破结果主导一切的形式,观者看到了在时间中作品的流变,凝固的画布背后的故事走到了幕前。关于这个作品可以看王小帅和刘小东的这次对谈:
http://www.bundpic.com/2010/10/12719.shtml
其次是 马良(Maleonn)的工作室
现代技术和艺术在不断地界定、打破隐私的界限,这个“作品”就是在坦露“隐私”方面让人震惊——马良把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原封不动地挪移到了美术馆。来到一扇门前你能看到带门牌的信箱,走进房间,天花板、墙上,创作的、收藏的,当意识到看见的种种光怪陆离都是私人空间时,观者仿佛感到自己是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衣跨过了物理和道德的限制自由探索着真实的一切——拜现代艺术所赐!
下来说说 邱注的《上元灯彩图》
这幅作品包括几个实体装置和几面墙的画作,干了一件事:用具体的形象诠释“概念”。所选取的概念都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角色”(如历史学家、丫鬟、长城、醉),以此表现在经历和阅读历史时人的轮回和循环感。形象大于思想——这里的互动体现在共同的先验历史知识引起发的联想。
再说说惨淡的 沈立功的 给立方体打电话
这个装置和展馆另一空间的“第二人生”虚拟体验装置相呼应,拿起这边的电话,那边的电话会想,两位参观者可以这样联系起来。同时观众还可以和立方体的新浪微博互动。惨淡的地方在于:1. 展馆人员曾一度禁止观众碰电话,于是一场行为艺术流于摆设,2. 立方体的微博互动总共加起来不到两满页,可见2010年末那段时间微博普及程度还远不如现在。
中国美术馆
去过新媒体艺术展,大家都表示有穿越到中国科技馆之感:大量涉及脑科学、数学、技术的topic(有文科生表示恐慌)
无声攻击 神经合作艺术小组 & Steve Potter 实验室
这是一个神经生物学形式的行为艺术——俯瞰,一群柱子以二维点阵排布,他们之间有红外光通信,柱子上有机械控制的圆珠笔,会对经过网络的观众的活动进行记录——越是周围人群活跃的柱子上画下的圆珠笔痕迹越密集。整个系统还记录了各连结之间精确的活跃度。创作者将整个系统比作培养皿,每一根柱子代表其中一个区域,而由观众自由意志产生的参与活动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活动强度,神经元以抽象形式存在其中。
北京臭氧 HeHe (Helen Evans & Heiko Hansen FR/UK/DE)
推特上有个@BeijingAir,是美帝驻中国使馆区架设的一个测量北京空气质量的仪器帐号,没一小时播报测量结果。这个新媒体艺术作品采用在美术馆外架设的仪器测量空气,然后将结果全息投影在影片上(Site-Specific Video Installation onto Holographic Film)。非常搞笑的一点是,去参观的当天,这个投影上面多了一个Mac系统的对话框,由于是法语(或者德语)我还真就是望尘莫及的理解不能。旁边走过一白人男孩在揶揄之后,指点道,这弹出窗的意思是:“系统内存不足!”
整个展出中最令我喷血以及最令文科生恐慌的莫过于:用N个灯箱,中英文双语推导的一个数学建模问题:地球人的身高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看完整个推导,但是它带来的穿越、震撼、颠覆,简直历久弥新。也许理工科小盆友以后不用再为自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苦恼了,把你数学建模竞赛的演草纸拿出来,排个超级炫酷的版,直接就可以送到下一届新媒体艺术展上继续吓唬那些不好好学数学的童鞋了
新媒体艺术展还有很多技术含量很低的坑爹的标题党小项目,比如LCD上秀一片混沌物体,就敢把它们叫《云。数据》,还有人在一个硕大的球型结构上嵌入无数节能灯管……等。但整体看来,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家们对于科技的敏感嗅觉还是很impressive(尤其是脑科学——不知道是不是俺就这儿理解得多一点=。=)
再然后,就让我点名天文馆
那天去天文馆是因为法拉妹童鞋团购了科教电影。在看电影之前,我们循着路线把整个新馆旧馆都转了一遍。大概是之前的两次museum经历以及平常移动互联网中交互活动的体验吊高了胃口,相比于当时本科来天文馆,这次的感受只能用伤心形容了。
现在天文馆里,墙上的视频、大银幕的科教短片的视频、与天文相关的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体验都停留很久之前,中国八九十年代特有的配音腔特有的动画故事,大型的星体模型也年久失修、色泽全无,家长们(看到很多大人用英文召唤孩子)带着小盆友们像是来到了一个没什么乐趣的老旧的游乐园。当时一个小男孩儿拽着父亲的手喊着不看了我们快走吧,那位年轻的父亲目不转睛,继续盯着墙上的电视道:“别闹!你以为来这儿做什么,就是来看这个的!”……天文馆新馆投资3亿多元、耗时近三年建成,造型上融合了现代物理中前卫“弦理论”和“相对论”等概念,但和外面日新月异的艺术表现手段、(移动)互联网不断优化的交互体验相比,这里面的展品完全凝固在时间长河中。天文馆本该是让孩子们“WOW”的地方……不禁想起刘欢的那首《弯弯的月亮》:
我的心充满惆怅
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
还唱著过去的歌谣
最后,展望未来,让我们希望天文馆能向美术馆学习,而国内的美术馆也向纽约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学习吧。本人土鳖,没去过现场,只是领略过他们的Android平台的APP,通过这个软件你可以看到展出日历、艺术家和艺术品介绍、手机导览。充足的信息方便爱好者查询以及免去了现场租用语音介绍的麻烦,其体贴周到,让人感动!
上海双年展。
上海的现代气质一直很吸引我,就像我不怎么有研究却一直很喜欢的当代视觉艺术。在上海开会最后一天去了美术馆,双年展果然有很多mind-blowing的作品,你会在看到它的一瞬就被它巨大的能指shock到,拍着大腿、狂呼过瘾。
本身这次展出分了好几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不同侧重。现场还看到一些slogan:
![]() |
![]() |
有很多优秀作品以传统形式体现,但限于篇幅,这里只highlight几个在体验和互动方面极impressive作品:
首先是刘小东的《出北川》、
艺术家们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表达着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切,如刘之前曾有关于三峡移民的作品《入太湖》。经典的呈现作品的方式是直接关注结果的,刘小东在双年展上将他在四川地震重灾区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搬来了,创作现场装置的架设拍照、和画里画外人合影、手写的创作记录等悉数呈现,打破结果主导一切的形式,观者看到了在时间中作品的流变,凝固的画布背后的故事走到了幕前。关于这个作品可以看王小帅和刘小东的这次对谈:
http://www.bundpic.com/2010/10/12719.shtml
![]() |
其次是 马良(Maleonn)的工作室
现代技术和艺术在不断地界定、打破隐私的界限,这个“作品”就是在坦露“隐私”方面让人震惊——马良把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原封不动地挪移到了美术馆。来到一扇门前你能看到带门牌的信箱,走进房间,天花板、墙上,创作的、收藏的,当意识到看见的种种光怪陆离都是私人空间时,观者仿佛感到自己是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衣跨过了物理和道德的限制自由探索着真实的一切——拜现代艺术所赐!
![]() |
下来说说 邱注的《上元灯彩图》
这幅作品包括几个实体装置和几面墙的画作,干了一件事:用具体的形象诠释“概念”。所选取的概念都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角色”(如历史学家、丫鬟、长城、醉),以此表现在经历和阅读历史时人的轮回和循环感。形象大于思想——这里的互动体现在共同的先验历史知识引起发的联想。
![]() |
再说说惨淡的 沈立功的 给立方体打电话
这个装置和展馆另一空间的“第二人生”虚拟体验装置相呼应,拿起这边的电话,那边的电话会想,两位参观者可以这样联系起来。同时观众还可以和立方体的新浪微博互动。惨淡的地方在于:1. 展馆人员曾一度禁止观众碰电话,于是一场行为艺术流于摆设,2. 立方体的微博互动总共加起来不到两满页,可见2010年末那段时间微博普及程度还远不如现在。
![]() |
中国美术馆
去过新媒体艺术展,大家都表示有穿越到中国科技馆之感:大量涉及脑科学、数学、技术的topic(有文科生表示恐慌)
无声攻击 神经合作艺术小组 & Steve Potter 实验室
这是一个神经生物学形式的行为艺术——俯瞰,一群柱子以二维点阵排布,他们之间有红外光通信,柱子上有机械控制的圆珠笔,会对经过网络的观众的活动进行记录——越是周围人群活跃的柱子上画下的圆珠笔痕迹越密集。整个系统还记录了各连结之间精确的活跃度。创作者将整个系统比作培养皿,每一根柱子代表其中一个区域,而由观众自由意志产生的参与活动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活动强度,神经元以抽象形式存在其中。
![]() |
![]() |
北京臭氧 HeHe (Helen Evans & Heiko Hansen FR/UK/DE)
推特上有个@BeijingAir,是美帝驻中国使馆区架设的一个测量北京空气质量的仪器帐号,没一小时播报测量结果。这个新媒体艺术作品采用在美术馆外架设的仪器测量空气,然后将结果全息投影在影片上(Site-Specific Video Installation onto Holographic Film)。非常搞笑的一点是,去参观的当天,这个投影上面多了一个Mac系统的对话框,由于是法语(或者德语)我还真就是望尘莫及的理解不能。旁边走过一白人男孩在揶揄之后,指点道,这弹出窗的意思是:“系统内存不足!”
![]() |
整个展出中最令我喷血以及最令文科生恐慌的莫过于:用N个灯箱,中英文双语推导的一个数学建模问题:地球人的身高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看完整个推导,但是它带来的穿越、震撼、颠覆,简直历久弥新。也许理工科小盆友以后不用再为自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苦恼了,把你数学建模竞赛的演草纸拿出来,排个超级炫酷的版,直接就可以送到下一届新媒体艺术展上继续吓唬那些不好好学数学的童鞋了
![]() |
新媒体艺术展还有很多技术含量很低的坑爹的标题党小项目,比如LCD上秀一片混沌物体,就敢把它们叫《云。数据》,还有人在一个硕大的球型结构上嵌入无数节能灯管……等。但整体看来,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家们对于科技的敏感嗅觉还是很impressive(尤其是脑科学——不知道是不是俺就这儿理解得多一点=。=)
再然后,就让我点名天文馆
那天去天文馆是因为法拉妹童鞋团购了科教电影。在看电影之前,我们循着路线把整个新馆旧馆都转了一遍。大概是之前的两次museum经历以及平常移动互联网中交互活动的体验吊高了胃口,相比于当时本科来天文馆,这次的感受只能用伤心形容了。
现在天文馆里,墙上的视频、大银幕的科教短片的视频、与天文相关的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体验都停留很久之前,中国八九十年代特有的配音腔特有的动画故事,大型的星体模型也年久失修、色泽全无,家长们(看到很多大人用英文召唤孩子)带着小盆友们像是来到了一个没什么乐趣的老旧的游乐园。当时一个小男孩儿拽着父亲的手喊着不看了我们快走吧,那位年轻的父亲目不转睛,继续盯着墙上的电视道:“别闹!你以为来这儿做什么,就是来看这个的!”……天文馆新馆投资3亿多元、耗时近三年建成,造型上融合了现代物理中前卫“弦理论”和“相对论”等概念,但和外面日新月异的艺术表现手段、(移动)互联网不断优化的交互体验相比,这里面的展品完全凝固在时间长河中。天文馆本该是让孩子们“WOW”的地方……不禁想起刘欢的那首《弯弯的月亮》:
我的心充满惆怅
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
还唱著过去的歌谣
![]() |
最后,展望未来,让我们希望天文馆能向美术馆学习,而国内的美术馆也向纽约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学习吧。本人土鳖,没去过现场,只是领略过他们的Android平台的APP,通过这个软件你可以看到展出日历、艺术家和艺术品介绍、手机导览。充足的信息方便爱好者查询以及免去了现场租用语音介绍的麻烦,其体贴周到,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