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究综述(卢山)
《今天》研究综述
摘要:《今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围绕其形成的“今天”派更是催生新时期诗歌繁荣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今天》被携裹在各种文学史概念性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梳理《今天》创刊前后与当时文化场域的关系,并对新时期以来的《今天》研究成果进行共时性的归纳与概括,为还原一个真实的《今天》,以及未来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与思路的准备。
关键词:《今天》;现代主义;伤痕文学;朦胧诗;综述
《今天》的创刊与流亡都充满着诸多神秘和迷津,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社会学的层面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环境的宽松,围绕《今天》进行的研究取得了相继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比如《今天》与现代主义、“伤痕文学”、“朦胧诗”之间的暧昧和关联。本文就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择取和梳理,再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今天》。
一、《今天》的前世今生
“‘北京东四14条76号刘念春’——对于30年前《今天》的读者,绝对是一组温暖汉字抚爱。它们不再是地名,而是新时代的一种心灵慰藉剂。当年拿出三角钱邮寄一本油印杂志的穷学生都知道,它的营养远远超过一碗红烧肉内部包含的全部味道。” 《今天》的问世是文学史上一个大事变。当“文革”的乌烟瘴气仍笼罩在人们的头顶时,当红太阳的幽灵仍阴魂不散时,在北京的一个破败的四合院里,一份民间刊物的腾空出世打破了夜空的沉寂,道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
“那是秋天,在黄锐家。黄锐,大家知道他是‘星星画展’的发起人,也是《今天》的发起人。我、 黄锐和芒克三个人在黄锐家喝完酒以后,大家认为现在形势不错,然后,我就说我们是否能干点事儿——我说办一个刊物 。当时,芒克是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只要有人‘煽动’他,他马上就会跳起来。芒克说: ‘好,咱们干。’” 在一个全民噤声的时代,几个青年的一个偶然的力比多冲动,一个文学史事件就应运而生了。可见这个偶然性的事件掺和着诸多必然性的因素。“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 北岛要构建的是“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一群从白洋淀和阴暗胡同里解放出来的青年在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拉起了《今天》的大旗。
《今天》1978 年12 月23日在北京创刊,至1980年12月被迫停刊,共发行9期,另以“《今天》文学研究会研究资料”的名义发行了3期。在风起云涌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份顽强生存了两年的民间刊物(同类刊物中存在时间最长的)被评论者认为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出现”的“纯文学刊物”。这样的称谓给北岛们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同时也可以看出四九年之后我们文学刊物的属性与特质以及我们的失望情绪。《今天》给那些阳痿的文人政客注入一针强烈的清醒剂。这群具有“波西米亚密谋者”色彩(本雅明语)的诗人在中国的青年人中间几乎是当场便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犹如舒婷当年评北岛诗时所说:“简直是八级地震。”“1978年12月23日,让我再重复一次这个时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诗歌就以一种独具特色的运作形式出现在世界诗歌的版图上。接下来,象征资本如滚雪球般扩大,几乎又是一夜之间,‘今天’诗人获得了地下文学场域中的绝对占位优势……” 这种“占位优势”迅速从北京席卷开来,和广场上的哀乐一起抵达大街小巷。一本民间油印杂志《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替代了毛选,成为新时期的偶像。“东四十四条76号只不过是北京做普通的四合院,迎面而来的掺和着厨房味、陈朽味及开水烧过的便盆味,使人不能忘记:这里有生命,这里运转着生活的中国人的精神.” 在一个“人民群众想说话的时代”,“纯文学” 刊物的策略如此深入人心。
在研究《今天》的论述中,李海霞从“同人刊物研究”的角度来发掘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中国文化和文学界有着源远流长的‘环境艺术家’传统,创办 ‘同人刊物’是他们最重要的选择。《今天》在一个文学体制高度一体化的时代,延续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创办‘同人杂志’的传统,这应该是比‘纯文学第一刊’更有意义的定位。” 胡风曾经指出 “同人杂志”的历史作用:“在新文学发展史上,同人团体的战绩是很大的,抽掉了它,新文学史就差不多等于一张白纸。同人团体造成了养育作家刺激作家的环境,由于它们的活动,由于它们的相克相成,才形成了一个进步的新文学传统,五四的革命文学传统。”在白洋淀的一次聚会上,北岛和芒克们因为力比多的因素提出创办《今天》的想法,因为这些游荡的幽灵和落魄的思想不仅需要清谈玄虚,更需要一个坚实的阵营和基地,于是一份同仁杂志应运而生。此时,北岛们已经从白洋淀的水面上一路北进,光明正大的来到皇城北京,而如何突围出四合院的层层封锁成为他们的担忧。这一“担忧”在“纯文学”杂志的策略经营下迎刃而解。刻意规避“政治性关联”成为这份杂志得以喘息的特殊伎俩。柏桦在其文论《早期地下文学场域中的传奇与占位考察:贵州和北京》中指出《今天》的成功模式与前苏联的地下刊物的运作过程极相似,认为70、80年代的中国地下文学简直就是前苏联地下文学运作的翻版。
二、《今天》与现代主义的媾和
新时期以来,很多研究者都把眼光投放在《今天》的“现代主义”标签上,撞见北岛、芒克等就死追现代主义,以致于现代主义有泛滥成灾之势。“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现代主义的潜流也在泱泱大国的地表下暗涌云聚。李金发的象征诗派及现代派的成长给现代主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西南联大的九片叶子(“九叶派”)给现代主义装点出漂亮的门面,然而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运动将所有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主义”统统排斥在天国之外,现代主义的藤蔓被无情拦腰斩断。然而“文革”十年的地下诗歌在伟大领袖的鼾声中酝酿着,而《今天》的巨匠们则在白洋淀的氤氲气魄中蓄势待发。“其实,反叛的语言已经存在很久。它们被录制在诗歌文本中,像短促、急切的暗号、口令、咒语和思想索引,封存于秘密的墙洞,等候一个抽象的希望……在毛泽东的哀乐中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今天’派的小型教团。”
王亚斌撰文指出《今天》的开放精神和现代主义探索,“西方文学的撞击与中西文化的交汇是《今天》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白洋淀的闲暇游戏中,北岛、芒克、多多们接触了传说中的那些神圣的西方文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是《今天》能与现代主义发生化学反应的渊源所在。“今天”诗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方法相交融,探索出一条迥异于官方话语的新路径,这也是其之所以能突围的策略所在。正是基于对西方文学和思想的推介,《今天》才因此具备走向世界的因子。王文重点以当时文学发生的背景为入口,阐释了文学革新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突破社会禁锢,才有走向世界的可能。《今天》“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种种禁忌,实现了对五四文化传统的承接,并推动这一传统的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
李建立则对《今天》的现代主义策略作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他通过分析《今天》(1978——1980)发表的译介文字、相关理论文章和部分作品,试图对《今天》择取文学资源时的态度和对《今天》的文学理解作出新的阐释,提出“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今天》所热切寻求的‘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是《今天》在文革后参与文学和社会重建时可资参考的资源但绝不是毫无挑剔的文学范本” 的观点。该文是研究《今天》的现代主义的典范文本。该文的价值是它选取了具体考辨《今天》发表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译作这一独特的的角度,试图解剖其现代主义的资源肌体。“因为对于有着‘创世纪式’热情的《今天》来说,在那些冒着极大风险印制出的珍贵版面上发表的非原创性(即译介)文字,对于理解《今天》的自身期许和文学想像有着重要价值,理应作为他们十分看重的精神给养和文学范例来加以审视。” 《今天》的译介不多,全部9期刊物里有3期发表了11篇(首)译介类作品。 另外,《今天》对诺贝尔获奖的作家也情有独钟。这种开阔的眼光及视野在文革后的中国文坛所不具备的,也是弥足珍贵和具有风险的。李建立通过对译作文本的细致分析,发掘出《今天》翻译的主题化倾向。这是难得的贡献。
三、《今天》与“伤痕文学” 及“朦胧诗”的纠缠
(一)北岛的“愤怒”。
“伤痕文学”一直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之一,由于时代背景与发生时间的关联,一段时期内“今天”派的一些文本被冠之以“伤痕文学”的字眼。在一次澳门举办的中国文学讨论会上,当有些专家试图从扩大新时期文学开端的资源入手,把“今天”也归入“伤痕文学”时,北岛愤怒了:“像这样的学者就是白吃干饭的,睁眼说瞎话,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顾。” 《今天》曾发表过评论文章《 醒来吧,弟弟——醒来吧,刘心武》来评论“伤痕文学”,可见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一敏感词汇极其反感,要跟它划清界限。北岛说:“首先,‘伤痕文学’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另一种宣传代用品,把文学当成控诉。再说,‘文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受害者呢?所谓‘伤痕文学’就是工农兵文艺的变种。” 为什么北岛对人们将“今天”归入“伤痕文学”感到如此愤怒呢?
一些学者通过重新阅读与研究“伤痕文学”以及同时代的民间刊物 《今天》,逐渐理清了二者之间交织的关联。学者梁艳女士专门撰文阐述《今天》与“伤痕文学”关系,描绘一个更加全面的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文学图景。该文指出《今天》具有一种不同于“伤痕文学”的特质,认为《今天》提供了新时期文学开端的另一种可能。“尽管北岛等人如此反感‘伤痕文学’,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历史阶段,《今天》上的作品也不可能脱离当时历史背景,所以在杂志上不难发现类似描写‘伤痕’的作品…… 这些作品从内容上类似‘伤痕文学’,带有明显地控诉的色彩,大概也就因此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将其归入‘伤痕文学’的冲动。但北岛的愤怒以及《今天》上不能忽视的那几篇批评‘伤痕文学’的文章,又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二者之间的关联。” 在另一位学者那里,更为激进的批评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我们仍能够看到一种惯性的语言机制、诗歌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程度不同的延续。” 他甚至认为《今天》“仍然是在‘思想——权力’的框架内写作,其语言方式和思维不能不带有意识形态幻觉和‘宏大叙事’的影响甚至规范。” 这些论断似乎能让北岛的“愤怒”冷静下来。的确,《今天》作品的一些“伤痕”色彩给北岛们带来了一个尴尬的历史难题。“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人能够把埋葬十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雷霆的惩罚。我们的今天,植根于过去古沃土里,植根于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信念中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今天,只有今天。” 旗帜鲜明的创刊词标明了《今天》的孤绝立场,北岛们是决不允许哭哭啼啼的乌烟瘴气的“伤痕文学”来“伤风败俗”的。然而,如何替苦恼的“今天”派撕掉这块丑陋的狗皮膏药,则是这些言之凿凿的批评家和学者们的责任。
北岛们的立场是民间的、自由的,是有别于于官方的体制化、政治化的,这也正是他们刻意与“伤痕文学”划清界限的原因。“《今天》的‘纯文学’立场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刊物的策略,作为自觉的‘五四’一代传人,他们的文学可能远离具体的政治,却不可能毫无政治意识,只不过《今天》的政治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对政治‘压抑文学’的反抗上……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时期文学当时接受了《班主任》和‘伤痕’却没有选择《今天》,也有其必然性。” 虽然“伤痕文学”戴着政治的脚镣跳舞,算不上什么艺术力作,可是它秉承了那个社会的政治意志,为时代的变革打造了一个相当坚实的基础。曾见证《今天》成长的阿城在一篇随笔写道:“其时正是‘伤痕文学’时期,正是这个民族开完刀麻醉药过了喊疼的时候。《今天》没有直呼其痛,它镇静地看着伤口,思索着怎么会挨这一刀,研究着鲜血的色泽与成分,动了灵思,这正是《今天》的气质所在。”这也是北岛愤怒的原因所在。
(二)“今天”的“拒绝”。
无独有偶,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叙述中,“今天”一度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梁艳女士再次撰文指出这三者相关却不相等,认为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诗潮”,没有“新诗潮”就没有“朦胧诗”。前两者的关系是: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 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朦胧诗”的一部分作者是从“今天”的阵营中走出来的,而且“今天”派的营养之根在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朦胧诗”的枝繁叶茂。据统计,发表在《今天》上的诗歌共计一百三十余首,另外还有以“《今天》丛书”形式出版的诗集三种。这些诗歌创作包括了《致橡树》(舒婷);《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 《愤怒》(食指);《纪念碑》、《没有写完的诗(组诗》(江河);《回答》、《红帆船》、《习惯》、《结局或迷途》(北岛);《天空》、《秋天(组诗》(芒克) ;《蓝色狂想曲》(杨炼);《赠别》、《简历》(顾城)等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群体——北岛、食指、芒克、江河、杨炼、舒婷、林莽、顾城、方含、严力、田晓青等——也几乎囊括了“朦胧诗”的所有新生力量。但是《今天》的元老们却拒绝了“朦胧诗人”这个称号:“什么‘朦胧诗’、‘朦胧诗人’,都是一帮评论家吃饱了撑的,无非是想让自己捞好处。” 既然“今天”与“朦胧诗”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巨匠们却拒绝承认自己是“朦胧诗人”?
“在‘朦胧诗’论争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伴随着‘朦胧诗’的不断认可,却是‘今天’形象逐渐退化,无论是在当时论争中还是后来的评论者, 在讨论‘朦胧诗’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今天》以‘今天’派的整个作者群。更进一步说, 通过‘朦胧诗’论争而涌现出来的新人代表是有选择的,可以受到主流文学界关注最多的朦胧诗人是舒婷和顾城。”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伴随着《回答》声音的式微,‘朦胧诗’正大行其道、如火如荼。梁文揭示的隐秘“潜规则“在另一位学者朱大可那里得到回应。“‘今天’派的迅速老化,完全导源于意识形态某个时期的自我调节和进化,光压一旦衰减,痛苦灵魂的影像便消失了。” 从表面上看,北岛、芒克在朦胧诗的大潮中一度受到了冷落,与之划清界限也情理之中。“从大的方向来说,朦胧诗人与‘今天’派的诗歌大部分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反思与探求意识,他们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写现实与复制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今天’派与朦胧诗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今天’派不可能喜欢来自反对者这个‘朦胧’的称号, 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用‘今天’派。因为‘今天’派把《今天》这本地下文学刊物的宗旨和取向深深地印在了这个称呼上, 更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真实思想。相比之下,‘朦胧’这一术语已经被主流文学界,其意义也相对固化了,不太可能表达出‘今天’派所期望表达的内涵。” 在这段论述中,梁文指出了二者在精神向度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命名上的焦虑性。1978年12月23日的命名已经决定了北岛们的立场,并且这一立场不会因为历史的更迭而模糊。实际在文学史上,“朦胧诗”作为“今天”派的一个替代性概念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如果没有细致考究,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今天》研究的不足与空间留存
斯人已逝,古风长存。《今天》作为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和人文启示。新世纪以来,国内对《今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时间上的总体滞后。笔者通过搜集研究发现,关于《今天》的研究成果大多产生在新世纪之后,而且多为论文,没有厚实性的学术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另一个是研究内容与方向的狭隘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今天》边缘成员的研究不够,大都盯着北岛、芒克等不放。北岛曾回忆道:“我想现在说到 《今天》 这段历史的时候,其实这些人是默默无闻的一些人。当初我记得《今天》 最繁荣的时候有二三十人,都是些年轻人,他们是护士、大学生、工人、待业青年,都是这样一些人。” 《今天》不是北岛、芒克们的私人产品,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年轻人的心灵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因此,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人有资格分享《今天》的荣耀。二是对《今天》的文本研究不够细致和全面,尤其是小说和理论方面。《今天》是一个以诗歌闻名的民间刊物,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令 《今天》 成为新时期最容易引人关注的文学活动团体;而与此相对的,《今天》 中同样数量丰富质量上乘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却遭到评论者有意无意的忽视或冷落。另外,对《今天》极其流派还缺乏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今天》不光是一个文学运动,实际上它还包括摄影和美术,当时的 “四月影会”就是一个民间摄影团体。《今天》后来还派生出来一个组织,就是 “星星画展”。再者,很少有学者认真梳理《今天》与当时其他同人刊物 之间的互文关系。比如,早在《今天》问世的前夕,贵州诗人黄翔就曾在第三次进京时成立了《启蒙》社北京分社,并认识了北岛和芒克等人。因此,作为早在1962年就写出《独唱》的前辈诗人黄翔可能在诗艺上影响北岛们的诗学走向 。最后,出于各种原因,学界对《今天》在挪威复刊后的研究至今还是一片真空,这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现象。而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占据这些新的空间,则是现在学界的责任。
综上,《今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围绕其形成的“今天”派更是催生新时期诗歌繁荣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今天》被携裹在各种文学史概念性的论述中。因此,正确梳理出《今天》创刊的来龙去脉,对新时期以来的《今天》研究成果进行共时性的归纳与概括,这些工作对还原一个真实的《今天》,以及探究“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精神源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而对《今天》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思考,则为未来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探索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准备。
“一根孤独的火柴,曾不可思议的擦亮了中国的夜空。而天光大亮后,真真切切的视野却反而令人倍感无聊。笑嘻嘻的金钱年代,连天才也淹没于滚滚红尘与油腻腻的游戏之中。” 今天,在机器文明的烟雾缭绕和人文精神的集体阳痿的前提下,更好的保存和擦亮这根火柴更具某种不可替代的现实性和未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30年》,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1月。
[2]谢冕:《20世纪中国街诗:1978——1989》,载于《诗探索》,1995第2辑。
[3]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载于《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
[4]柏桦:《早期地下文学场域中的传奇与占位考察:贵州和北京》,http://shuizhe.5d6d.com/forum-19-1.html.
[5]李海霞:《作为“先锋”的<今天>》,载于《粤海风》,2008年第6期。
[6]朱大可:《燃烧的迷津》,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7]王亚斌:《穿越地表的突围——民刊<今天>的意义》,载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2期。
[8]李建立:《为何没有“西方现代派焦虑”:从译介的角度重估<今天>》,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 期。
[9]梁艳:《如何面对“伤痕”?——重探《今天》与“伤痕文学”之关系》,载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10]霍俊明:《当代诗歌语言的“惯性”机制——以“地下”诗歌、“今天”诗歌、“第三代”诗歌为例》,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11]梁艳:《“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卢山,男,安徽泗县人,1987年生,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通联:210046,南京栖霞区文苑路1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1301信箱 卢山
Email:lushanzi@yahoo.cn.
摘要:《今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围绕其形成的“今天”派更是催生新时期诗歌繁荣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今天》被携裹在各种文学史概念性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梳理《今天》创刊前后与当时文化场域的关系,并对新时期以来的《今天》研究成果进行共时性的归纳与概括,为还原一个真实的《今天》,以及未来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与思路的准备。
关键词:《今天》;现代主义;伤痕文学;朦胧诗;综述
《今天》的创刊与流亡都充满着诸多神秘和迷津,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社会学的层面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环境的宽松,围绕《今天》进行的研究取得了相继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比如《今天》与现代主义、“伤痕文学”、“朦胧诗”之间的暧昧和关联。本文就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择取和梳理,再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今天》。
一、《今天》的前世今生
“‘北京东四14条76号刘念春’——对于30年前《今天》的读者,绝对是一组温暖汉字抚爱。它们不再是地名,而是新时代的一种心灵慰藉剂。当年拿出三角钱邮寄一本油印杂志的穷学生都知道,它的营养远远超过一碗红烧肉内部包含的全部味道。” 《今天》的问世是文学史上一个大事变。当“文革”的乌烟瘴气仍笼罩在人们的头顶时,当红太阳的幽灵仍阴魂不散时,在北京的一个破败的四合院里,一份民间刊物的腾空出世打破了夜空的沉寂,道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
“那是秋天,在黄锐家。黄锐,大家知道他是‘星星画展’的发起人,也是《今天》的发起人。我、 黄锐和芒克三个人在黄锐家喝完酒以后,大家认为现在形势不错,然后,我就说我们是否能干点事儿——我说办一个刊物 。当时,芒克是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只要有人‘煽动’他,他马上就会跳起来。芒克说: ‘好,咱们干。’” 在一个全民噤声的时代,几个青年的一个偶然的力比多冲动,一个文学史事件就应运而生了。可见这个偶然性的事件掺和着诸多必然性的因素。“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 北岛要构建的是“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一群从白洋淀和阴暗胡同里解放出来的青年在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拉起了《今天》的大旗。
《今天》1978 年12 月23日在北京创刊,至1980年12月被迫停刊,共发行9期,另以“《今天》文学研究会研究资料”的名义发行了3期。在风起云涌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份顽强生存了两年的民间刊物(同类刊物中存在时间最长的)被评论者认为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出现”的“纯文学刊物”。这样的称谓给北岛们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同时也可以看出四九年之后我们文学刊物的属性与特质以及我们的失望情绪。《今天》给那些阳痿的文人政客注入一针强烈的清醒剂。这群具有“波西米亚密谋者”色彩(本雅明语)的诗人在中国的青年人中间几乎是当场便产生了巨大的震撼,犹如舒婷当年评北岛诗时所说:“简直是八级地震。”“1978年12月23日,让我再重复一次这个时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诗歌就以一种独具特色的运作形式出现在世界诗歌的版图上。接下来,象征资本如滚雪球般扩大,几乎又是一夜之间,‘今天’诗人获得了地下文学场域中的绝对占位优势……” 这种“占位优势”迅速从北京席卷开来,和广场上的哀乐一起抵达大街小巷。一本民间油印杂志《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替代了毛选,成为新时期的偶像。“东四十四条76号只不过是北京做普通的四合院,迎面而来的掺和着厨房味、陈朽味及开水烧过的便盆味,使人不能忘记:这里有生命,这里运转着生活的中国人的精神.” 在一个“人民群众想说话的时代”,“纯文学” 刊物的策略如此深入人心。
在研究《今天》的论述中,李海霞从“同人刊物研究”的角度来发掘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中国文化和文学界有着源远流长的‘环境艺术家’传统,创办 ‘同人刊物’是他们最重要的选择。《今天》在一个文学体制高度一体化的时代,延续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创办‘同人杂志’的传统,这应该是比‘纯文学第一刊’更有意义的定位。” 胡风曾经指出 “同人杂志”的历史作用:“在新文学发展史上,同人团体的战绩是很大的,抽掉了它,新文学史就差不多等于一张白纸。同人团体造成了养育作家刺激作家的环境,由于它们的活动,由于它们的相克相成,才形成了一个进步的新文学传统,五四的革命文学传统。”在白洋淀的一次聚会上,北岛和芒克们因为力比多的因素提出创办《今天》的想法,因为这些游荡的幽灵和落魄的思想不仅需要清谈玄虚,更需要一个坚实的阵营和基地,于是一份同仁杂志应运而生。此时,北岛们已经从白洋淀的水面上一路北进,光明正大的来到皇城北京,而如何突围出四合院的层层封锁成为他们的担忧。这一“担忧”在“纯文学”杂志的策略经营下迎刃而解。刻意规避“政治性关联”成为这份杂志得以喘息的特殊伎俩。柏桦在其文论《早期地下文学场域中的传奇与占位考察:贵州和北京》中指出《今天》的成功模式与前苏联的地下刊物的运作过程极相似,认为70、80年代的中国地下文学简直就是前苏联地下文学运作的翻版。
二、《今天》与现代主义的媾和
新时期以来,很多研究者都把眼光投放在《今天》的“现代主义”标签上,撞见北岛、芒克等就死追现代主义,以致于现代主义有泛滥成灾之势。“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现代主义的潜流也在泱泱大国的地表下暗涌云聚。李金发的象征诗派及现代派的成长给现代主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西南联大的九片叶子(“九叶派”)给现代主义装点出漂亮的门面,然而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运动将所有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主义”统统排斥在天国之外,现代主义的藤蔓被无情拦腰斩断。然而“文革”十年的地下诗歌在伟大领袖的鼾声中酝酿着,而《今天》的巨匠们则在白洋淀的氤氲气魄中蓄势待发。“其实,反叛的语言已经存在很久。它们被录制在诗歌文本中,像短促、急切的暗号、口令、咒语和思想索引,封存于秘密的墙洞,等候一个抽象的希望……在毛泽东的哀乐中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今天’派的小型教团。”
王亚斌撰文指出《今天》的开放精神和现代主义探索,“西方文学的撞击与中西文化的交汇是《今天》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白洋淀的闲暇游戏中,北岛、芒克、多多们接触了传说中的那些神圣的西方文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是《今天》能与现代主义发生化学反应的渊源所在。“今天”诗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方法相交融,探索出一条迥异于官方话语的新路径,这也是其之所以能突围的策略所在。正是基于对西方文学和思想的推介,《今天》才因此具备走向世界的因子。王文重点以当时文学发生的背景为入口,阐释了文学革新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突破社会禁锢,才有走向世界的可能。《今天》“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种种禁忌,实现了对五四文化传统的承接,并推动这一传统的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
李建立则对《今天》的现代主义策略作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他通过分析《今天》(1978——1980)发表的译介文字、相关理论文章和部分作品,试图对《今天》择取文学资源时的态度和对《今天》的文学理解作出新的阐释,提出“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今天》所热切寻求的‘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是《今天》在文革后参与文学和社会重建时可资参考的资源但绝不是毫无挑剔的文学范本” 的观点。该文是研究《今天》的现代主义的典范文本。该文的价值是它选取了具体考辨《今天》发表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译作这一独特的的角度,试图解剖其现代主义的资源肌体。“因为对于有着‘创世纪式’热情的《今天》来说,在那些冒着极大风险印制出的珍贵版面上发表的非原创性(即译介)文字,对于理解《今天》的自身期许和文学想像有着重要价值,理应作为他们十分看重的精神给养和文学范例来加以审视。” 《今天》的译介不多,全部9期刊物里有3期发表了11篇(首)译介类作品。 另外,《今天》对诺贝尔获奖的作家也情有独钟。这种开阔的眼光及视野在文革后的中国文坛所不具备的,也是弥足珍贵和具有风险的。李建立通过对译作文本的细致分析,发掘出《今天》翻译的主题化倾向。这是难得的贡献。
三、《今天》与“伤痕文学” 及“朦胧诗”的纠缠
(一)北岛的“愤怒”。
“伤痕文学”一直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之一,由于时代背景与发生时间的关联,一段时期内“今天”派的一些文本被冠之以“伤痕文学”的字眼。在一次澳门举办的中国文学讨论会上,当有些专家试图从扩大新时期文学开端的资源入手,把“今天”也归入“伤痕文学”时,北岛愤怒了:“像这样的学者就是白吃干饭的,睁眼说瞎话,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顾。” 《今天》曾发表过评论文章《 醒来吧,弟弟——醒来吧,刘心武》来评论“伤痕文学”,可见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一敏感词汇极其反感,要跟它划清界限。北岛说:“首先,‘伤痕文学’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另一种宣传代用品,把文学当成控诉。再说,‘文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受害者呢?所谓‘伤痕文学’就是工农兵文艺的变种。” 为什么北岛对人们将“今天”归入“伤痕文学”感到如此愤怒呢?
一些学者通过重新阅读与研究“伤痕文学”以及同时代的民间刊物 《今天》,逐渐理清了二者之间交织的关联。学者梁艳女士专门撰文阐述《今天》与“伤痕文学”关系,描绘一个更加全面的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文学图景。该文指出《今天》具有一种不同于“伤痕文学”的特质,认为《今天》提供了新时期文学开端的另一种可能。“尽管北岛等人如此反感‘伤痕文学’,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历史阶段,《今天》上的作品也不可能脱离当时历史背景,所以在杂志上不难发现类似描写‘伤痕’的作品…… 这些作品从内容上类似‘伤痕文学’,带有明显地控诉的色彩,大概也就因此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将其归入‘伤痕文学’的冲动。但北岛的愤怒以及《今天》上不能忽视的那几篇批评‘伤痕文学’的文章,又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二者之间的关联。” 在另一位学者那里,更为激进的批评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我们仍能够看到一种惯性的语言机制、诗歌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程度不同的延续。” 他甚至认为《今天》“仍然是在‘思想——权力’的框架内写作,其语言方式和思维不能不带有意识形态幻觉和‘宏大叙事’的影响甚至规范。” 这些论断似乎能让北岛的“愤怒”冷静下来。的确,《今天》作品的一些“伤痕”色彩给北岛们带来了一个尴尬的历史难题。“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人能够把埋葬十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雷霆的惩罚。我们的今天,植根于过去古沃土里,植根于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信念中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今天,只有今天。” 旗帜鲜明的创刊词标明了《今天》的孤绝立场,北岛们是决不允许哭哭啼啼的乌烟瘴气的“伤痕文学”来“伤风败俗”的。然而,如何替苦恼的“今天”派撕掉这块丑陋的狗皮膏药,则是这些言之凿凿的批评家和学者们的责任。
北岛们的立场是民间的、自由的,是有别于于官方的体制化、政治化的,这也正是他们刻意与“伤痕文学”划清界限的原因。“《今天》的‘纯文学’立场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刊物的策略,作为自觉的‘五四’一代传人,他们的文学可能远离具体的政治,却不可能毫无政治意识,只不过《今天》的政治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对政治‘压抑文学’的反抗上……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时期文学当时接受了《班主任》和‘伤痕’却没有选择《今天》,也有其必然性。” 虽然“伤痕文学”戴着政治的脚镣跳舞,算不上什么艺术力作,可是它秉承了那个社会的政治意志,为时代的变革打造了一个相当坚实的基础。曾见证《今天》成长的阿城在一篇随笔写道:“其时正是‘伤痕文学’时期,正是这个民族开完刀麻醉药过了喊疼的时候。《今天》没有直呼其痛,它镇静地看着伤口,思索着怎么会挨这一刀,研究着鲜血的色泽与成分,动了灵思,这正是《今天》的气质所在。”这也是北岛愤怒的原因所在。
(二)“今天”的“拒绝”。
无独有偶,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叙述中,“今天”一度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梁艳女士再次撰文指出这三者相关却不相等,认为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诗潮”,没有“新诗潮”就没有“朦胧诗”。前两者的关系是: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 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朦胧诗”的一部分作者是从“今天”的阵营中走出来的,而且“今天”派的营养之根在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朦胧诗”的枝繁叶茂。据统计,发表在《今天》上的诗歌共计一百三十余首,另外还有以“《今天》丛书”形式出版的诗集三种。这些诗歌创作包括了《致橡树》(舒婷);《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 《愤怒》(食指);《纪念碑》、《没有写完的诗(组诗》(江河);《回答》、《红帆船》、《习惯》、《结局或迷途》(北岛);《天空》、《秋天(组诗》(芒克) ;《蓝色狂想曲》(杨炼);《赠别》、《简历》(顾城)等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群体——北岛、食指、芒克、江河、杨炼、舒婷、林莽、顾城、方含、严力、田晓青等——也几乎囊括了“朦胧诗”的所有新生力量。但是《今天》的元老们却拒绝了“朦胧诗人”这个称号:“什么‘朦胧诗’、‘朦胧诗人’,都是一帮评论家吃饱了撑的,无非是想让自己捞好处。” 既然“今天”与“朦胧诗”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巨匠们却拒绝承认自己是“朦胧诗人”?
“在‘朦胧诗’论争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伴随着‘朦胧诗’的不断认可,却是‘今天’形象逐渐退化,无论是在当时论争中还是后来的评论者, 在讨论‘朦胧诗’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今天》以‘今天’派的整个作者群。更进一步说, 通过‘朦胧诗’论争而涌现出来的新人代表是有选择的,可以受到主流文学界关注最多的朦胧诗人是舒婷和顾城。”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伴随着《回答》声音的式微,‘朦胧诗’正大行其道、如火如荼。梁文揭示的隐秘“潜规则“在另一位学者朱大可那里得到回应。“‘今天’派的迅速老化,完全导源于意识形态某个时期的自我调节和进化,光压一旦衰减,痛苦灵魂的影像便消失了。” 从表面上看,北岛、芒克在朦胧诗的大潮中一度受到了冷落,与之划清界限也情理之中。“从大的方向来说,朦胧诗人与‘今天’派的诗歌大部分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反思与探求意识,他们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写现实与复制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今天’派与朦胧诗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今天’派不可能喜欢来自反对者这个‘朦胧’的称号, 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用‘今天’派。因为‘今天’派把《今天》这本地下文学刊物的宗旨和取向深深地印在了这个称呼上, 更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真实思想。相比之下,‘朦胧’这一术语已经被主流文学界,其意义也相对固化了,不太可能表达出‘今天’派所期望表达的内涵。” 在这段论述中,梁文指出了二者在精神向度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命名上的焦虑性。1978年12月23日的命名已经决定了北岛们的立场,并且这一立场不会因为历史的更迭而模糊。实际在文学史上,“朦胧诗”作为“今天”派的一个替代性概念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如果没有细致考究,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今天》研究的不足与空间留存
斯人已逝,古风长存。《今天》作为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和人文启示。新世纪以来,国内对《今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时间上的总体滞后。笔者通过搜集研究发现,关于《今天》的研究成果大多产生在新世纪之后,而且多为论文,没有厚实性的学术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另一个是研究内容与方向的狭隘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今天》边缘成员的研究不够,大都盯着北岛、芒克等不放。北岛曾回忆道:“我想现在说到 《今天》 这段历史的时候,其实这些人是默默无闻的一些人。当初我记得《今天》 最繁荣的时候有二三十人,都是些年轻人,他们是护士、大学生、工人、待业青年,都是这样一些人。” 《今天》不是北岛、芒克们的私人产品,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年轻人的心灵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因此,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人有资格分享《今天》的荣耀。二是对《今天》的文本研究不够细致和全面,尤其是小说和理论方面。《今天》是一个以诗歌闻名的民间刊物,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令 《今天》 成为新时期最容易引人关注的文学活动团体;而与此相对的,《今天》 中同样数量丰富质量上乘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却遭到评论者有意无意的忽视或冷落。另外,对《今天》极其流派还缺乏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今天》不光是一个文学运动,实际上它还包括摄影和美术,当时的 “四月影会”就是一个民间摄影团体。《今天》后来还派生出来一个组织,就是 “星星画展”。再者,很少有学者认真梳理《今天》与当时其他同人刊物 之间的互文关系。比如,早在《今天》问世的前夕,贵州诗人黄翔就曾在第三次进京时成立了《启蒙》社北京分社,并认识了北岛和芒克等人。因此,作为早在1962年就写出《独唱》的前辈诗人黄翔可能在诗艺上影响北岛们的诗学走向 。最后,出于各种原因,学界对《今天》在挪威复刊后的研究至今还是一片真空,这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现象。而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占据这些新的空间,则是现在学界的责任。
综上,《今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份极其重要的民间刊物,围绕其形成的“今天”派更是催生新时期诗歌繁荣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今天》被携裹在各种文学史概念性的论述中。因此,正确梳理出《今天》创刊的来龙去脉,对新时期以来的《今天》研究成果进行共时性的归纳与概括,这些工作对还原一个真实的《今天》,以及探究“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精神源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而对《今天》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思考,则为未来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探索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准备。
“一根孤独的火柴,曾不可思议的擦亮了中国的夜空。而天光大亮后,真真切切的视野却反而令人倍感无聊。笑嘻嘻的金钱年代,连天才也淹没于滚滚红尘与油腻腻的游戏之中。” 今天,在机器文明的烟雾缭绕和人文精神的集体阳痿的前提下,更好的保存和擦亮这根火柴更具某种不可替代的现实性和未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30年》,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1月。
[2]谢冕:《20世纪中国街诗:1978——1989》,载于《诗探索》,1995第2辑。
[3]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载于《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
[4]柏桦:《早期地下文学场域中的传奇与占位考察:贵州和北京》,http://shuizhe.5d6d.com/forum-19-1.html.
[5]李海霞:《作为“先锋”的<今天>》,载于《粤海风》,2008年第6期。
[6]朱大可:《燃烧的迷津》,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7]王亚斌:《穿越地表的突围——民刊<今天>的意义》,载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2期。
[8]李建立:《为何没有“西方现代派焦虑”:从译介的角度重估<今天>》,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 期。
[9]梁艳:《如何面对“伤痕”?——重探《今天》与“伤痕文学”之关系》,载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10]霍俊明:《当代诗歌语言的“惯性”机制——以“地下”诗歌、“今天”诗歌、“第三代”诗歌为例》,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11]梁艳:《“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卢山,男,安徽泗县人,1987年生,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通联:210046,南京栖霞区文苑路1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1301信箱 卢山
Email:lushanzi@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