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 |
概述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季六个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历书云:“(冬至)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气候特点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这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之后,阳光的直射位置也开始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就开始逐渐变长了,黑夜逐渐变短了,故民间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之说。冬至这天虽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地面吸收的太阳的光和热最少,但却不是最冷的日子,这是因为虽然冬至这天夜里散失的热量比白天吸收的热量多,但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处于亏损状态。但自冬至日过后,尽管白天渐长、地面吸收的热量也逐渐增多,但仍然是黑夜比向天长,地面的热量仍处于不断亏损的状态之中,故气温仍然会继续降低。在我国民间,人们自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数到九九八十一日,即“九九”尽时,寒冷才算结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
食俗
冬至在古时是一岁之首,所以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清朝的旗人在冬至日不但祭天,同时也祭祖。在祭典之后用祭祠用的猪肉煮成白肉,与同来祭天者分享神馀,“吃白肉”于是便成为旗人在冬至日的特殊食俗。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我国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饺子。
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吃馄饨和汤圆。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馄饨”。
汤圆是南方普遍流传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圆子、冬至圆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儿。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
我国潮汕地区民间冬至这天称为“小过年”。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在这一天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我国陕西及河北地区在冬至日还有吃“红豆粥”的习俗。这原本是我国远古时的一种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亦有记载。两汉六朝时,人们相信传说中工共的儿子在冬至日死的,死后变成疫鬼,但疫鬼怕红豆,所以大家便在冬至日煮红豆粥以避疫。在我国民俗传说中,红豆与桃木都是具有驱灾避邪的神力,这种民俗对日本也有影响,所以日本也有在新年将豆子撒出去禳灾的习俗。
在食品加工方面,人们在冬至日也有不少创造和经验积累。如浙江人多在冬至日舂米,称作“冬舂米”,说是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糠.减少损耗,并且这天舂出的米久放不变质。绍兴人在冬至日酿造的“冬酿酒”,如“红酿酒”成乳白色,香气扑鼻,特别诱人;更有用特种技法做成的“酒窝酒”、“蜜殷勤”是赠老人、送亲友的佳品。湖南宁远人在冬至日“多割鸡宰猪,将肉阴干”,做成“冬至肉”,味道非常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