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中午在楼下散步,一大叔发了各发了一张单子到我们手里,说:“这里要建垃圾处理厂……”旁边是个睡城,聚集了好几万人的居住区,跨过高速公路还有一个几十万人的睡城,在这个地方建垃圾处理厂?!准妈是个超级热心肠,立马问如何如何如何,大叔说去居委会登记调查表,准妈拿了单子,看了电话打过去,占线。朱岳一开始思考就皱眉头,“律师函”,他嘀咕,准妈说:“今天不帮他们表达,明天就没人帮我们表达。”点头。下午,准妈又打了电话,告知只要带身份证去填调查表就可以。
因为开会,约了今天中午一起去。吃过午饭,两公里不到的地方走了半小时,一个环境很好的公寓小区,居委会几个人,看样子都是来填调查表的人。先登记: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地址。“为什么要身份证号?”我一直的疑问,准妈说:“一个人一次呗,免得重复。”她和二姐,登记好,工作人员拿了三分表,还有三张参考格式也可以说是答案,我摇摇手,我没有登记因为我没有提供身份证号的理由——或者说我厌恶这种没来由的身份识别。她俩拿了表,开始阅读,填写,我拿着一张表看了下,污染、噪音……确实没人愿意住在粪坑旁——这是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只是垃圾分类,看着在讲,但从没实现过,即使每次注意到垃圾桶有分类标识,那也是多余的——即使自己在家,对垃圾会有一个很粗略的分类,但是进垃圾桶时,根本没用,因为里面早乱七八糟堆满了,早上晚上总有几个大叔大婶在被清洁工分选挑剩的垃圾里试图再找出一些废品来——那怕是几页旧报纸,偶尔深夜回家还能偶遇个把穿戴整洁拿着手电翻垃圾桶的人——有人晚上扔垃圾。最头疼是电池的处理,总免不了会有几节废电池积攒着,但却很少找到专门回收电池的地儿,有时看到了,电池却没有带,于是很长时间之后拿着很大一包电池专门去扔。跟人抱怨过一次,回复是:你扔也没用,中国根本没有专门处理电池的垃圾厂。顿时石化,但为求心安,下次还是会去。准妈,认真读完,开始勾选项,在可以表达意见的地方,写得满满当当,一份小小的调查表,她用了别人两倍的时间。
出门后,准妈说:我其实学的跟这有关,就是让大众更多了解常识,更多参与环境与社会。“参与”,应该会越来越多,而不仅仅在是一个词。然后又继续说到垃圾分类的问题,话题一转到了日本:日本很早就开始垃圾分类了,小孩子也从小学习……balabalabala,一串比较之后,自然是中国人各方面的不足。原因呢?能指望反智反社会的做法培育出文明社会和文明人吗?即使个体自律自觉,但发现其实是非常小一部分,并不是大多数认可的。
垃圾分类,在这里更多还靠的是那些讨生活的人,一手一手捡出来的,恶臭、苍蝇与病菌侵蚀着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垃圾围城,某新闻专题,触目惊心;二手垃圾,《遇见好城市》里作者也讲到发达国家的垃圾被运动贫困国家,那里的人们再用手淘出废品,即使多次污染,以及不计后果。
问题是,这里不建,那又建哪儿去?那些选择不表达的地方或表达能力更弱的地方。如当年厦门的PX迁到了漳州。看过一部记录片,英国人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用垃圾发电并初步实现了,而这里还在依靠填埋。
只是然后呢?
因为开会,约了今天中午一起去。吃过午饭,两公里不到的地方走了半小时,一个环境很好的公寓小区,居委会几个人,看样子都是来填调查表的人。先登记: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地址。“为什么要身份证号?”我一直的疑问,准妈说:“一个人一次呗,免得重复。”她和二姐,登记好,工作人员拿了三分表,还有三张参考格式也可以说是答案,我摇摇手,我没有登记因为我没有提供身份证号的理由——或者说我厌恶这种没来由的身份识别。她俩拿了表,开始阅读,填写,我拿着一张表看了下,污染、噪音……确实没人愿意住在粪坑旁——这是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只是垃圾分类,看着在讲,但从没实现过,即使每次注意到垃圾桶有分类标识,那也是多余的——即使自己在家,对垃圾会有一个很粗略的分类,但是进垃圾桶时,根本没用,因为里面早乱七八糟堆满了,早上晚上总有几个大叔大婶在被清洁工分选挑剩的垃圾里试图再找出一些废品来——那怕是几页旧报纸,偶尔深夜回家还能偶遇个把穿戴整洁拿着手电翻垃圾桶的人——有人晚上扔垃圾。最头疼是电池的处理,总免不了会有几节废电池积攒着,但却很少找到专门回收电池的地儿,有时看到了,电池却没有带,于是很长时间之后拿着很大一包电池专门去扔。跟人抱怨过一次,回复是:你扔也没用,中国根本没有专门处理电池的垃圾厂。顿时石化,但为求心安,下次还是会去。准妈,认真读完,开始勾选项,在可以表达意见的地方,写得满满当当,一份小小的调查表,她用了别人两倍的时间。
出门后,准妈说:我其实学的跟这有关,就是让大众更多了解常识,更多参与环境与社会。“参与”,应该会越来越多,而不仅仅在是一个词。然后又继续说到垃圾分类的问题,话题一转到了日本:日本很早就开始垃圾分类了,小孩子也从小学习……balabalabala,一串比较之后,自然是中国人各方面的不足。原因呢?能指望反智反社会的做法培育出文明社会和文明人吗?即使个体自律自觉,但发现其实是非常小一部分,并不是大多数认可的。
垃圾分类,在这里更多还靠的是那些讨生活的人,一手一手捡出来的,恶臭、苍蝇与病菌侵蚀着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垃圾围城,某新闻专题,触目惊心;二手垃圾,《遇见好城市》里作者也讲到发达国家的垃圾被运动贫困国家,那里的人们再用手淘出废品,即使多次污染,以及不计后果。
问题是,这里不建,那又建哪儿去?那些选择不表达的地方或表达能力更弱的地方。如当年厦门的PX迁到了漳州。看过一部记录片,英国人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用垃圾发电并初步实现了,而这里还在依靠填埋。
只是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