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Part 1
很早听说M50,只是一直没去过。
因为喜欢摄影,所以才去喜欢艺术或是创意。
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很好的摄影载体。
去过两期上海双年展,去过IKEA。
由于对《奋斗》中的乌托邦的羡慕,所以今天去了M50。一个同样是废弃工厂形成的艺术群落。
对于摄影的狂热追求,对于艺术的喜欢都是上了大学才开始的。
十一是个人群密度极高的日子。没有选择外滩,抑或是那些上海很出名的地标,也没有出行的打算。
早之前就找好了M50的路线,昨天一上床,就想着我要不要一个人寻路去M50。
很早起床,再次在丁丁地图里沉迷了很久。
一个双肩背包,一个LOCK&LOCK的水杯,一部Canon IXUS960IS卡片机便上路了。
顺利到达上海火车站,下车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最终迷路。
求助了KIKO,然后很顺利地找到了西苏州路,它的尽头便是莫干山路。
莫干山路上的人很是稀少,伶仃的几个人,大都是循着艺术而去的,或是在那里的艺术家。
大多以Foreigner居多。
因为十一很多工作室都关门休息。不过看着外面的创意设计就已满足。
进了一家叫加一倍的画廊,在举行小型的[秋天的约会]三人作品联展。很狭小的楼道。是关于成长的印迹。
很喜欢一家叫熏依社画廊的外观设计,古老的木板门,两个6字型的门把手。
一家或许是咖啡屋或许是西饼店的店铺,空调上画了涂鸦,同样喜欢。
然后进入M50创意园,很多艺术展。
这里面是真正的废弃工厂所改建的艺术群落。
很多艺术家都在这里设有工作室。人丁稀少。不过艺术家不会觉寂寞。
偶尔瞥见几个外国洋妞叼着烟。也许他们也是搞艺术的。因为艺术家总是用香烟来排解寂寞。
M50如要细细看下来,还是很需要时间的。
沿着三号楼和七号楼走了一圈,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间。由于还有其它事只能匆匆离开。
一来这里,我就说我肯定还会再来。
的确这次我只看了M50的很少一部分,而且只是绕着外围走一圈,很多工作室因为节假日都闭门。
所以这只是M50的Part One。争取在Part Two就能把M50参观完。
P.S 相册中会放一部分没有经过PS的照片.
因为喜欢摄影,所以才去喜欢艺术或是创意。
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很好的摄影载体。
去过两期上海双年展,去过IKEA。
由于对《奋斗》中的乌托邦的羡慕,所以今天去了M50。一个同样是废弃工厂形成的艺术群落。
对于摄影的狂热追求,对于艺术的喜欢都是上了大学才开始的。
十一是个人群密度极高的日子。没有选择外滩,抑或是那些上海很出名的地标,也没有出行的打算。
早之前就找好了M50的路线,昨天一上床,就想着我要不要一个人寻路去M50。
很早起床,再次在丁丁地图里沉迷了很久。
一个双肩背包,一个LOCK&LOCK的水杯,一部Canon IXUS960IS卡片机便上路了。
顺利到达上海火车站,下车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最终迷路。
求助了KIKO,然后很顺利地找到了西苏州路,它的尽头便是莫干山路。
莫干山路上的人很是稀少,伶仃的几个人,大都是循着艺术而去的,或是在那里的艺术家。
大多以Foreigner居多。
因为十一很多工作室都关门休息。不过看着外面的创意设计就已满足。
进了一家叫加一倍的画廊,在举行小型的[秋天的约会]三人作品联展。很狭小的楼道。是关于成长的印迹。
很喜欢一家叫熏依社画廊的外观设计,古老的木板门,两个6字型的门把手。
一家或许是咖啡屋或许是西饼店的店铺,空调上画了涂鸦,同样喜欢。
然后进入M50创意园,很多艺术展。
这里面是真正的废弃工厂所改建的艺术群落。
很多艺术家都在这里设有工作室。人丁稀少。不过艺术家不会觉寂寞。
偶尔瞥见几个外国洋妞叼着烟。也许他们也是搞艺术的。因为艺术家总是用香烟来排解寂寞。
M50如要细细看下来,还是很需要时间的。
沿着三号楼和七号楼走了一圈,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间。由于还有其它事只能匆匆离开。
一来这里,我就说我肯定还会再来。
的确这次我只看了M50的很少一部分,而且只是绕着外围走一圈,很多工作室因为节假日都闭门。
所以这只是M50的Part One。争取在Part Two就能把M50参观完。
P.S 相册中会放一部分没有经过PS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