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孤独心理学
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是上世纪80s出版的,而现在已经是2008了,整20年了,语言发生了变化,感觉译本读起来,有的地方不是那么顺口了。
孤独心理学
[日]箱崎总一
序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设法逃避的孤独,一种是自己所需要的孤独。
一、什么是孤独?
1、什么是孤独
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
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
顽固的人、自我主张强烈的人、反抗的人,和阴晴不定的人、不满的人、插嘴的人、过于溺爱宠物的人,都是具有容易成为孤独的危险的类型。
我们必须能耐得住孤独,才能完成重大的工作,才有某种成就的希望。
打入团体,或是非得生活在团体中才能安心的人,都不能称之为独立自主的人。
个人进入了群体中,自己的姓名、地位、职业,一切都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了。个人完全成为无色透明的存在,以群体的一分子而行动着。虽然没有不安和焦虑,但是自主性也丧失了。
为了考虑估计到自由和独立,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不能败于团体性的想法的强烈概念,以及不可动摇的精神之支柱。在孤独中,才能诞生真正的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如果没有忍耐孤独的精神,和缺乏控制孤独的创造力,则无法存在于社会。
2、容易孤独的人
英美派的精神医学界按生活感情的常识性人格类型对孤独分为12类:立即反抗型,寄生型,情绪易变型,评论家型,瞑想型,不满型,独乐型,计算型,狂信型,固执规则型,溺爱宠物型,自夸美貌型。
立即反抗型:在心理上,我们为了在外在社会的刺激中保护自己,或为了利己,建起一道心理防线,这种心理作用,称为“自我防卫的心理过程”。反抗可以掩饰弱点,也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种情形的反抗,大部分是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其中以地位高、发表能力强、年龄大者居多,在家反抗父母、在公司反抗上司、在学校则反抗老师。以反抗的姿态生存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利己方式生存的自我防卫”过强者,就会形成估计性格,为四周的人厌恶,而走上孤独的路途。
寄生型:目中无人,只考虑家世显赫的人成为他的朋友,一味追求比别人多的收入,吃不了苦,非常的自私。不信任所谓绝对的善与能力,相信的是社会外表的标签。只要有钱,有地位就行。非常不负责任,是世俗所谓善于处世之道的人。
情绪易变型:在精神医学上,这种类型的人,被命名为“循环气质”。轻度循环气质的人,看起来温柔、和蔼可亲、又体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反而在其生活中处处有欢笑。但一旦成为被称为“感情不稳定型”D阴晴人物时,常会因为生活上的小事,而使感情大受刺激,异常兴奋。如果他用力把电话咔嗒一声挂掉,这件事愈来愈多时,他的亲友、同事弃他而去的情形,也就愈普遍,这时,很容易造成孤独。
评论家型:发言踊跃,经常“不,那个问题是......”地将事物评论一番。
瞑想型:躲避喧嚣的公共场所,避免人与人间相互的接触,逃避密集人群的倾向非常强烈。一旦与人群隔离,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想东想西,总是沉溺在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在生活中,表现出攻击性的感情,如愤怒、布满、无法忍受他人的批评等等。这是无法表现感情的类型,而且在人际关系上,非常憎恨人类彼此的竞争与纷争。这种分裂气质的人,在性格分类上,是与生俱来之孤独感最强的人。
不满型:在会议或聊天中,他不发言,又好像不太爱说话,但是背后,他却是叽里呱啦最爱发牢骚的人。不满是在自己受到很低的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做任何事总是落在第二位者最容易不满。这种人在团队中,在社会上,始终扮演消极的妨害者角色。一旦有事,却总是持着“最好不做”或“最好慢慢磨耗时间”等态度。
独乐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或希望经理高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也就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表现欲。他们不仰仗外物,一心一意想成为他人注目的焦点,及人们评判的中心。这类型的人,为了达到此种表现欲,不惜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这种人心中潜藏的病态倾向,是过分夸大自我,所以不得不尽量宣传自己。为了使他们的夸张合理,在其言谈中就有不少是杜撰的。
计算型:对于自己有直接利益的,如收入、升迁等,就会努力去做。及时从事与己利益无关的工作,他也考虑将来一定会对自己有利的才会去做。对上司、同事、友人,是一种“投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优先,计算力太强却造成障碍,关闭了自己的路。
狂信型:为了打出“人生如何如何”“社会如何如何”的理想论调,他们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理想论本身与人的性格坚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引起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所谓的思想、主义狂热信奉者的性格就是此类型。虽不断夸耀自己的理想论,但是,一旦不被周围的人所接受,他便会说“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而且用别人的思考模式是错误的来安慰自己。对他人而言,他们本身决无妥协余地。从此,他们也就越来越陷入孤独。
固执规则型:所有日常生活的层面,不能遵守自定的规矩,就无法心安理得。轻微的一场,谁都可能有,但如太拘泥于形式,行动就会被牵制,缺乏流畅。别人也会因此敬而远之,认为他是个“很麻烦、很罗嗦的人”。
溺爱宠物型:身边总是围着动物的人。在爱好宠物者的心里,潜藏着人际关系无法满足的代偿作用。这类型的人和看不顺眼的人交往,或被他人指指点点,就会认为与其和这些令人讨厌的人交往,不如自由自在地养蟹可爱的小动物,来得有乐趣。
自夸美貌型:对自己过分集中注意的心理倾向,是典型的自恋狂。任何人都具有爱己、护己的本能,但如果读,就有变成自恋狂的危险。自我美化的倾向过强,他的孤独心里也就愈强。
3、孤独何时有?
(1)在工作岗位上
——遭受失败时;胜利时;享有盛名时;负有重任时;保有秘密时;缺乏知己时;集团暴力侵袭时;为孤独攻击时。
人在嫉妒时,孤独便乘隙而入。
人受人羡慕时,在心中翻腾不已的,就是孤独感。相反地,你羡慕人家时,对方也正忍受着孤独。
人类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独处,才感到孤独。是在许多人当中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或与人的关系疏远时,才会感觉孤独。倘若有人了解你,愿意与你交谈,即使是孤单的一个人,心灵上也不会感觉孤独。
(2)在学校里
——被背叛时;迷失目标时。
(3)在同伴中
——也出现在团体中;社团之敌。
(4)在家庭里
——亲子间;过分自由时;姑嫂妯娌间;夫妻间;利害关系的婚姻中;不能共甘苦时;
他们之所以拒绝他人的温暖、志愿,是因为他们内心积压了太多的孤独。
人类以利害关系作为与人交往的前提,之中人性中不足的现象,叫做“疏离”。以利害相结合的关系,会动摇夫妻生活的基础,蛀蚀彼此的感情。
(5)与异性的交往
——没有爱人时;爱恋深时;虚情假意时;在性爱关系上;操之过急时;付出无谓的爱时;廉价奉献之后;
爱是幸福的开始,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没有爱人的孤独,尚不严重,恋爱以后,也就开始了另一种孤独。而且爱得越深,孤独也越深。人类的心,越亲近就越危险。小小的间隙隐瞒,往往能引起大波浪。爱的越深越孤独。
如果人与人间的交往,系以性为基准,或许在接触中,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余下的却只是味同嚼蜡的落寞。
在狭小的工作环境里,对于他人的恋爱和结婚,感受总是特别强烈。尤其在缺乏客观比较的状况下,我们很容易陷于碰到一个,便赶紧抓住一个的心理。
为了避免孤独,而意气用事地付出没有价值的爱,那么,一生的不行就从那付出的一刹那开始。
为了从孤独中逃脱出来,追求爱对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不论男女,都不能单独存在。
二、如何挣脱孤独?
1、伸出友谊的手
(1)克服孤独的两种方式
一个是自己积极地打破这种孤独状况;
另一个是等待周围环境向你接近。
自我极端地忍受着孤独,绝缘于向人招呼、微笑。
预期渴求着交谈对象,不如在多向人打招呼、亲切交往上下功夫。
(2)待人亲切
渴求谈心对象的,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又强烈依赖心的人。在许多场合,无法充分被爱的人,经常是到了成年仍残留着自恋成分。依赖心强大人士渴求着爱。
对别人亲切是免除自己本身孤独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往往吝啬于对别人表示亲切。表示亲切所需要的勇气,事实上正式治疗自己孤独的特效药。
我们要注意避免对方拒绝我们近似做作的亲切,使自己的善意能确实为人所接受。这样做的首要秘诀,是悄悄地,不使当事人觉察出我们的表现是出自善意。
(3)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辛苦收集的资料,如果对别人也有用处,不妨提供出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善意表现方法。像这种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当一个习惯来培养。有了这样的好习惯,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正是孤独的特效药。
(4)善意的谎言
未能受到真诚相待的人,不久亦对撒谎者不可捉摸的心态感到失望,而相继离去。唯有帮助他人的谎言,才会使人感到愉快。
(5)熟记他人姓名
人只有在被呼唤时,才会去思索对方是何人。希望自己的名字为别人所牢记,边应该先去记熟别人的姓名。嫌恶感可以凭直觉来感受,同样的,善意也可以借助直觉来交流。人有多比自己所厌恶的人的本能,但如此一来,只有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更强烈地注意对方的缺点。为了避免恶性循环下去,你不能等待对方来与你接近,必须主动去接近对方,一味地等待,可能使你失去得益友的机会。“我未曾遇见有我不喜欢的人。”这正是人与人交往的真谛,不要去嫌恶他人。
(6)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失意的推销员聚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烦恼,能相互了解对方苦恼的情形,在他们来说,聚在一起可以解决一切,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会同病相怜,透过共有的不平不满所产生的言行思想,以求得解脱。在心理学上,这种逃避不安的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情形存在。“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正常人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这种心理活动相当于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7)以外的宏效
人并非全靠算计来生活。抛弃策谋的人常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成功。
2、开放自我
(1)去除悲观情绪
欲使本身改观,必须有所兴革。
首先,要彻底洗心革面,也就是改正不良的思想模式,爱钻牛角尖正是其中之一。过分钻牛角尖是损多余益。与人交往时,悲观思想尤其要祛除。郁郁寡欢的性格,只会给对方带来不快。
“和气致祥”,人都乐意向春风满面的人招呼问好,而不愿与满脸阴沉的人搭讪说话。孤独所存在的根本原因便是悲观。停止那毫无益处的悲观思想,培养“永不放弃”的思考模式,这是我们开放自己的第一步骤。
(2)坦然面对失败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有克服失败,不悲观,人才有价值。
(3)活泼自己
(4)踊跃发问
早上与同事碰面时,必须清晰而亲切地道早安,点头明确些,以使对方能感受到;遇到问题时,不要吝于启齿请教,即使自己会做,也最好请别人再加以肯定。
(5)加入人群
我们不必急着隐藏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让别人直销并不可耻,反而可借此建立愉快的人际关系。
(6)舍弃优越感
成功的关键不在你昨日的荣耀,而在于今天工作上的成果。
只要抛弃自己的优越感,对方也一定会摘下它冷漠面具。
(7)不要过分强调自我
不是自我吹嘘便是满腹牢骚,开口闭口全是自己的事的人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整天把“我”挂在嘴边的人,易使人反感,受人轻视。他们被认为是强迫性的自我推销,故遇到重要事情也不愿与之商讨,他们将因此而陷入孤独的泥沼中。同样,打断别人的交谈或无故转换话题,也都是造成孤独的原因。被你打断话柄,而必须听你发表的人,可能会感到不愉快。自己觉得有趣,便认定别人也有兴趣,是一种过分自我中心的想法。别人说话时,应该静听其说完。“善言者,善闻人言。”
(8)自我解嘲的艺术
害怕被人看轻,正是缺乏自信的证明。会说话的人,常把自己失败的经验当作笑料。若无其事的自我解嘲,像是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它不会引起别人的不快,反而使听众开怀大笑,越糊涂的事越能引起笑声,使人在愉悦中,松懈戒心。谈论自己的成功经验,或许会使听众受到某些不必要的刺激,但自己的蠢事,却常能引起四周朋友的开怀大笑,使气氛和谐轻松。
(9)化弱点为转机
(10)给人留余地
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言论的正确,只有使对方因下不了台而困窘。透过这种穷追猛打的方式,或许可以得知谁是谁非,但在人际关系上,显然将会有很恶劣的影响。理屈的一方自然会明白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使对方无地自容,将引起他人不必要的不满。
(11)克制过强的竞争意识
假若你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对方会报以相同的态度。你的竞争意识愈强,对方给予你的刺激也愈大。如果想从孤独中挣脱出来,就务必要压抑自己过分强烈的竞争意识。
三、化孤独为助力!
1、增强心的活力
(1)寻找真正的自我
如果你是希望借助外在的欢乐来消除内心的孤独,那么不管你到哪里,都无法达到目的。不要一心灌注在空虚无益的期待中,应该试着努力,自本身找出确实存在的东西。
(2)积极性和消极性孤独
积极性孤独:有助于创造,发展的孤独
消极性孤独:能借助与人交往,共处而消除的孤独
自己的人生方向,是靠自己决定的,无法与任何人上来,必须以自助为起点,来考虑如何充实孤独,如何开创前途。
(3)确立人生方向
如果只是一味无理的求扬声立名,将会失去自我。若把收入、地位、竞争当作是生活的重心,那么必将迷失自我。
(4)切勿惑于流行
或许你要做的工作不受重视,但也不可受收入和地位所左右,应寻求合于自己个性、能力的事业,合于自己价值观的公司或研究,努力开拓前程。如果你只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自然不必担心受人讽刺,也不会被视作异端尝到孤独的滋味,但你将没有自我,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依赖心是“消极性孤独”的温床,危机亦潜藏其中。
(5)脱出依赖的窠臼
我们都过于滥用自主性、独立性等名词,事实上真正有自主性的人并不多。加入我们确实想独立,就必须一洗过去那种浑浑噩噩、马马虎虎的习性。创业时无助的寂寞,正是我们所说的“积极性孤独”,它必定艰苦难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唯有置身于这孤独的煎熬中,才能培育出人类的自主性。
(6)勇于接受孤独的挑战
我们生活的保障,名誉、地位等,都受到一般世俗评价的束缚,无法随心的自由行动。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独立行动。此种你劝酒他就喝,你说打麻将他就坐上牌桌的人,就是所谓随和的人。事实上,他们是恐惧孤独,不愿孤立的依赖型人类,也可以说他们很幸运不知孤独的滋味,但他们被归属于“消极性孤独”的类型,而和积极性,创造性孤独完全无缘。
(7)发觉内在的本质
在孤独中完成的事,有一项最重要的,那便是找寻自我,认清自我。唯有认清自我,才能发掘出隐藏在内在的珍贵本质。
认为自己的成就微不足道,有不能获得亲友、旁人的好评。长久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他的心极易脱离现实生活。而进入幻想的世界。
都市人繁嚣的心理性,潜伏着某些不安的情绪。自卑感、孤立感,甚至因共通情感的消失缩产生的不信任感、空虚感、冷酷感,都是普遍潜伏的病因。为减轻现代人的孤独感,只有加入团体,将这些不安摊派给团体中的人。但这种做法将会丧失个人的人格。也就是转变自己的人格,以符合他人的期望。
人处在群体的状态下必有某种程度的转变。独自思想时,与在人群中的自我,存在着某些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拥有坚定朝向自己目标前进的勇气,便不会受人左右,也不致使自己的本质混淆不清。
(8)认清目标
(9)设定目标以充实生活
设定了目标,就能给生活带来活力和冲劲。只要有了木笔啊去哦,便能忍受孤独,这就是人生。
如果实在没什么远大目标也没关系,可以从最短、最近的目标着手。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定下计划,付诸行动。
(10)给自己合理的评价
我们经常对自己的立场和性格下错误的判断。
(11)自我鞭策
爱说大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纯吹牛,另一种则是依照他自己所说的拼命奋斗。
公开誓言,而后为达成目标矢志坚定不移,是一种用该的人生航海法。自己将球远远投出,再拼命去追,我认为像这样的奋斗态度是有必要的。
(12)失败为成功之母
经验是由错误过失累积而成。经验丰富的人,历经无数失败。假如没有经过失败所带来的失意落魄,他必不能承受一丝丝的挫折。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面对彻底失败,东山再起的挑战。正由于谁也无法理解,斗志才能散发出光芒,奋斗在孤独中所燃烧的火焰,是人生最最美的光辉。
(13)迎向挫折
每个人在进入社会时都会受到挫折,这是,我们会失去信心,如果我们逃避,只会使自己落入等我们已久的孤独中。我们应该找出挫败的原因,绝对不要退缩。在遭遇失败的下一刻钟,就要克服失败,等待成功的机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人便会一变而开始信赖自己。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这些小挫折上,应该去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2、充实孤独的时间
(1)培养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人,生命力是强韧的。
许多人对新奇的东西,都有强烈的抵抗心理。
偏见在心理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偏见永远只有反效果,只要看某个人的偏见,我们就能了解他的弱点。偏见就是弱点,为了不让这种弱点被人发现,于是就产生一种异常的自尊心。吹毛求疵的人,正是这种个性。
我们为什么喜欢维持现状呢?因为新事物有新的忧虑和不安。如果不能满足现状,就必须克服那随之产生的不安。
(2)找出自己兴趣所在
一套有趣的对照表:
A.现有的知识;
B.不足的知识;
C.想学的知识;
D.如何吸收知识。
人类常会因为工作成果得不到别人的奖赏或赞赏,而调入虎头蛇尾的恶性循环里,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就应该放弃不做了吗?
对于各种不同类的知识学问,人类有加以互相貫连的本能。当你对许多事物都有好奇心时,你会把它们拼凑完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你而言,你早就了自己的学说。
如果,你正从事某种行业,即使有更合适的职业,兴趣或一生的事业在等待你,也会因为不被发现而永远埋没。当你想四周伸出触须,或张开显现接收各种讯息时,也许你能发觉如何生存,如何应付孤独。
虽然见异思迁使人诟病,但为了培养好奇心,见异思迁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见异思迁者反易成功。
(3)学问始于收集
收集的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所收集的东西反而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它的目的是在培养长久的持续力。
不论学问或任何人类所有的知识,最初不都是始于收集吗?先收集资料,然后整理、系统化,这就是学问的肇始啊!
(4)收集可加强信心
(5)报纸是无价之宝
凡对工作热心的人,都会把有管自己工作的资料、文献、目录、小册子等加以整理,作为工作上的基础,这些收集品也有助于工作的运作。
报纸是无尽的宝藏,一百个人中,大概只有一个人会剪报,并把它整理贴在剪贴簿上。
我们对物品、知识或任何东西都有收集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的特性,接着这种习性,我们可以感到收集的快乐,也可以熬过孤独的侵袭,由物的收集,进而聚集成一个团体。
(6)活到老学到老
(7)读书是间接的交友
读书的目的本来就是享受孤独时刻,培养忍耐孤独的毅力,它的副产品才是共享他人的经验与心情,所以读书时间接待交友,也是创造的第一步。
(8)独处时创作的良机
读书,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可以产生写作的欲望。
利用空闲的时间写点东西,不但能取走孤独,更能增进你的文笔,许多得到文学奖的人,大都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伟大的作品。
(9)自己动手的乐趣
每个人都会发现合适自己的乐趣,特别是自己动手的乐趣。
(10)孤独时创造的原动力
孤独的时间是创造的开端,创造出新东西、新知识的 人,一定都有他们孤独的时刻。思考、创造的绝对条件是孤独。有些人因为每天必须和很多人相处在一起,很需要自己的时间,相反地一个自己时间太多的人,却根本不希望落单。
孤独和孤立不同,一个容易孤独的人,在学校、公司、朋友间,缺乏和他们共处得时间,不久之后,他便被孤立了。
孤独时间太多的人,应该增加和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相处的时间。
(11)善用时间
自主性:有效地利用时间(规律地、充分地)
我们生活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四种:
A.工作时间(在学生时代就是读书时间);
B.娱乐、嗜好等自我启发的时间;
C.必需时间(吃饭、睡觉、上厕所等);
D.无法使用的时间,即没有好好利用的时间。
(12)创造时间的韵律
我们会感到无聊的时间特别长,快乐的时间特别短。因为时间的充实度不同,这种我们可以感知的时间,就叫“莱普尼兹时间”(微积分创始者)。每天游手好闲,混日子的人,所过的时间,就是“牛顿时间”(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而又生活目标的人,在他的“莱普尼兹时间”里又有浓、淡之分。因为他们的“莱普尼兹时间”里包括了孤独的时间。因为有充实就有空虚。
如果无法创造时间的抑扬顿挫,你就是一个不会利用时间的人,利用重复的时间韵律,任何工作,你都能集中精神。
把一天的时间,仿效电视或收音机频道上的刻度,分成若干等分,在每一等分里,将不同种类的工作,学习组合在一起实施,你会发现效果奇佳。
(13)尝试独自看电影
倘若你不是一个人去看电影,你很难和电影产生共鸣。享受独自观赏影片的情趣。
(14)运动能拓展人生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竞走。途中有脚步错乱而推出比赛的人,有脚步蹒跚还能继续跑下去的人。即使再苦,也觉多不要要求别人帮忙,同时也没有人会帮忙。运动可以填补我们的孤独,拓展人生。
(15)用旅行消灭孤独
旅行是一种追求孤独、同时也是填补孤独的行为。单独旅游能加强感受性。
孤独心理学
[日]箱崎总一
序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设法逃避的孤独,一种是自己所需要的孤独。
一、什么是孤独?
1、什么是孤独
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
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
顽固的人、自我主张强烈的人、反抗的人,和阴晴不定的人、不满的人、插嘴的人、过于溺爱宠物的人,都是具有容易成为孤独的危险的类型。
我们必须能耐得住孤独,才能完成重大的工作,才有某种成就的希望。
打入团体,或是非得生活在团体中才能安心的人,都不能称之为独立自主的人。
个人进入了群体中,自己的姓名、地位、职业,一切都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了。个人完全成为无色透明的存在,以群体的一分子而行动着。虽然没有不安和焦虑,但是自主性也丧失了。
为了考虑估计到自由和独立,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不能败于团体性的想法的强烈概念,以及不可动摇的精神之支柱。在孤独中,才能诞生真正的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如果没有忍耐孤独的精神,和缺乏控制孤独的创造力,则无法存在于社会。
2、容易孤独的人
英美派的精神医学界按生活感情的常识性人格类型对孤独分为12类:立即反抗型,寄生型,情绪易变型,评论家型,瞑想型,不满型,独乐型,计算型,狂信型,固执规则型,溺爱宠物型,自夸美貌型。
立即反抗型:在心理上,我们为了在外在社会的刺激中保护自己,或为了利己,建起一道心理防线,这种心理作用,称为“自我防卫的心理过程”。反抗可以掩饰弱点,也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种情形的反抗,大部分是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其中以地位高、发表能力强、年龄大者居多,在家反抗父母、在公司反抗上司、在学校则反抗老师。以反抗的姿态生存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利己方式生存的自我防卫”过强者,就会形成估计性格,为四周的人厌恶,而走上孤独的路途。
寄生型:目中无人,只考虑家世显赫的人成为他的朋友,一味追求比别人多的收入,吃不了苦,非常的自私。不信任所谓绝对的善与能力,相信的是社会外表的标签。只要有钱,有地位就行。非常不负责任,是世俗所谓善于处世之道的人。
情绪易变型:在精神医学上,这种类型的人,被命名为“循环气质”。轻度循环气质的人,看起来温柔、和蔼可亲、又体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反而在其生活中处处有欢笑。但一旦成为被称为“感情不稳定型”D阴晴人物时,常会因为生活上的小事,而使感情大受刺激,异常兴奋。如果他用力把电话咔嗒一声挂掉,这件事愈来愈多时,他的亲友、同事弃他而去的情形,也就愈普遍,这时,很容易造成孤独。
评论家型:发言踊跃,经常“不,那个问题是......”地将事物评论一番。
瞑想型:躲避喧嚣的公共场所,避免人与人间相互的接触,逃避密集人群的倾向非常强烈。一旦与人群隔离,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想东想西,总是沉溺在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在生活中,表现出攻击性的感情,如愤怒、布满、无法忍受他人的批评等等。这是无法表现感情的类型,而且在人际关系上,非常憎恨人类彼此的竞争与纷争。这种分裂气质的人,在性格分类上,是与生俱来之孤独感最强的人。
不满型:在会议或聊天中,他不发言,又好像不太爱说话,但是背后,他却是叽里呱啦最爱发牢骚的人。不满是在自己受到很低的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做任何事总是落在第二位者最容易不满。这种人在团队中,在社会上,始终扮演消极的妨害者角色。一旦有事,却总是持着“最好不做”或“最好慢慢磨耗时间”等态度。
独乐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或希望经理高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也就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表现欲。他们不仰仗外物,一心一意想成为他人注目的焦点,及人们评判的中心。这类型的人,为了达到此种表现欲,不惜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这种人心中潜藏的病态倾向,是过分夸大自我,所以不得不尽量宣传自己。为了使他们的夸张合理,在其言谈中就有不少是杜撰的。
计算型:对于自己有直接利益的,如收入、升迁等,就会努力去做。及时从事与己利益无关的工作,他也考虑将来一定会对自己有利的才会去做。对上司、同事、友人,是一种“投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优先,计算力太强却造成障碍,关闭了自己的路。
狂信型:为了打出“人生如何如何”“社会如何如何”的理想论调,他们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理想论本身与人的性格坚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引起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所谓的思想、主义狂热信奉者的性格就是此类型。虽不断夸耀自己的理想论,但是,一旦不被周围的人所接受,他便会说“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而且用别人的思考模式是错误的来安慰自己。对他人而言,他们本身决无妥协余地。从此,他们也就越来越陷入孤独。
固执规则型:所有日常生活的层面,不能遵守自定的规矩,就无法心安理得。轻微的一场,谁都可能有,但如太拘泥于形式,行动就会被牵制,缺乏流畅。别人也会因此敬而远之,认为他是个“很麻烦、很罗嗦的人”。
溺爱宠物型:身边总是围着动物的人。在爱好宠物者的心里,潜藏着人际关系无法满足的代偿作用。这类型的人和看不顺眼的人交往,或被他人指指点点,就会认为与其和这些令人讨厌的人交往,不如自由自在地养蟹可爱的小动物,来得有乐趣。
自夸美貌型:对自己过分集中注意的心理倾向,是典型的自恋狂。任何人都具有爱己、护己的本能,但如果读,就有变成自恋狂的危险。自我美化的倾向过强,他的孤独心里也就愈强。
3、孤独何时有?
(1)在工作岗位上
——遭受失败时;胜利时;享有盛名时;负有重任时;保有秘密时;缺乏知己时;集团暴力侵袭时;为孤独攻击时。
人在嫉妒时,孤独便乘隙而入。
人受人羡慕时,在心中翻腾不已的,就是孤独感。相反地,你羡慕人家时,对方也正忍受着孤独。
人类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独处,才感到孤独。是在许多人当中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或与人的关系疏远时,才会感觉孤独。倘若有人了解你,愿意与你交谈,即使是孤单的一个人,心灵上也不会感觉孤独。
(2)在学校里
——被背叛时;迷失目标时。
(3)在同伴中
——也出现在团体中;社团之敌。
(4)在家庭里
——亲子间;过分自由时;姑嫂妯娌间;夫妻间;利害关系的婚姻中;不能共甘苦时;
他们之所以拒绝他人的温暖、志愿,是因为他们内心积压了太多的孤独。
人类以利害关系作为与人交往的前提,之中人性中不足的现象,叫做“疏离”。以利害相结合的关系,会动摇夫妻生活的基础,蛀蚀彼此的感情。
(5)与异性的交往
——没有爱人时;爱恋深时;虚情假意时;在性爱关系上;操之过急时;付出无谓的爱时;廉价奉献之后;
爱是幸福的开始,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没有爱人的孤独,尚不严重,恋爱以后,也就开始了另一种孤独。而且爱得越深,孤独也越深。人类的心,越亲近就越危险。小小的间隙隐瞒,往往能引起大波浪。爱的越深越孤独。
如果人与人间的交往,系以性为基准,或许在接触中,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余下的却只是味同嚼蜡的落寞。
在狭小的工作环境里,对于他人的恋爱和结婚,感受总是特别强烈。尤其在缺乏客观比较的状况下,我们很容易陷于碰到一个,便赶紧抓住一个的心理。
为了避免孤独,而意气用事地付出没有价值的爱,那么,一生的不行就从那付出的一刹那开始。
为了从孤独中逃脱出来,追求爱对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不论男女,都不能单独存在。
二、如何挣脱孤独?
1、伸出友谊的手
(1)克服孤独的两种方式
一个是自己积极地打破这种孤独状况;
另一个是等待周围环境向你接近。
自我极端地忍受着孤独,绝缘于向人招呼、微笑。
预期渴求着交谈对象,不如在多向人打招呼、亲切交往上下功夫。
(2)待人亲切
渴求谈心对象的,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又强烈依赖心的人。在许多场合,无法充分被爱的人,经常是到了成年仍残留着自恋成分。依赖心强大人士渴求着爱。
对别人亲切是免除自己本身孤独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往往吝啬于对别人表示亲切。表示亲切所需要的勇气,事实上正式治疗自己孤独的特效药。
我们要注意避免对方拒绝我们近似做作的亲切,使自己的善意能确实为人所接受。这样做的首要秘诀,是悄悄地,不使当事人觉察出我们的表现是出自善意。
(3)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辛苦收集的资料,如果对别人也有用处,不妨提供出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善意表现方法。像这种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当一个习惯来培养。有了这样的好习惯,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正是孤独的特效药。
(4)善意的谎言
未能受到真诚相待的人,不久亦对撒谎者不可捉摸的心态感到失望,而相继离去。唯有帮助他人的谎言,才会使人感到愉快。
(5)熟记他人姓名
人只有在被呼唤时,才会去思索对方是何人。希望自己的名字为别人所牢记,边应该先去记熟别人的姓名。嫌恶感可以凭直觉来感受,同样的,善意也可以借助直觉来交流。人有多比自己所厌恶的人的本能,但如此一来,只有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更强烈地注意对方的缺点。为了避免恶性循环下去,你不能等待对方来与你接近,必须主动去接近对方,一味地等待,可能使你失去得益友的机会。“我未曾遇见有我不喜欢的人。”这正是人与人交往的真谛,不要去嫌恶他人。
(6)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失意的推销员聚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烦恼,能相互了解对方苦恼的情形,在他们来说,聚在一起可以解决一切,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会同病相怜,透过共有的不平不满所产生的言行思想,以求得解脱。在心理学上,这种逃避不安的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情形存在。“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正常人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这种心理活动相当于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7)以外的宏效
人并非全靠算计来生活。抛弃策谋的人常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成功。
2、开放自我
(1)去除悲观情绪
欲使本身改观,必须有所兴革。
首先,要彻底洗心革面,也就是改正不良的思想模式,爱钻牛角尖正是其中之一。过分钻牛角尖是损多余益。与人交往时,悲观思想尤其要祛除。郁郁寡欢的性格,只会给对方带来不快。
“和气致祥”,人都乐意向春风满面的人招呼问好,而不愿与满脸阴沉的人搭讪说话。孤独所存在的根本原因便是悲观。停止那毫无益处的悲观思想,培养“永不放弃”的思考模式,这是我们开放自己的第一步骤。
(2)坦然面对失败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有克服失败,不悲观,人才有价值。
(3)活泼自己
(4)踊跃发问
早上与同事碰面时,必须清晰而亲切地道早安,点头明确些,以使对方能感受到;遇到问题时,不要吝于启齿请教,即使自己会做,也最好请别人再加以肯定。
(5)加入人群
我们不必急着隐藏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让别人直销并不可耻,反而可借此建立愉快的人际关系。
(6)舍弃优越感
成功的关键不在你昨日的荣耀,而在于今天工作上的成果。
只要抛弃自己的优越感,对方也一定会摘下它冷漠面具。
(7)不要过分强调自我
不是自我吹嘘便是满腹牢骚,开口闭口全是自己的事的人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整天把“我”挂在嘴边的人,易使人反感,受人轻视。他们被认为是强迫性的自我推销,故遇到重要事情也不愿与之商讨,他们将因此而陷入孤独的泥沼中。同样,打断别人的交谈或无故转换话题,也都是造成孤独的原因。被你打断话柄,而必须听你发表的人,可能会感到不愉快。自己觉得有趣,便认定别人也有兴趣,是一种过分自我中心的想法。别人说话时,应该静听其说完。“善言者,善闻人言。”
(8)自我解嘲的艺术
害怕被人看轻,正是缺乏自信的证明。会说话的人,常把自己失败的经验当作笑料。若无其事的自我解嘲,像是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它不会引起别人的不快,反而使听众开怀大笑,越糊涂的事越能引起笑声,使人在愉悦中,松懈戒心。谈论自己的成功经验,或许会使听众受到某些不必要的刺激,但自己的蠢事,却常能引起四周朋友的开怀大笑,使气氛和谐轻松。
(9)化弱点为转机
(10)给人留余地
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言论的正确,只有使对方因下不了台而困窘。透过这种穷追猛打的方式,或许可以得知谁是谁非,但在人际关系上,显然将会有很恶劣的影响。理屈的一方自然会明白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使对方无地自容,将引起他人不必要的不满。
(11)克制过强的竞争意识
假若你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对方会报以相同的态度。你的竞争意识愈强,对方给予你的刺激也愈大。如果想从孤独中挣脱出来,就务必要压抑自己过分强烈的竞争意识。
三、化孤独为助力!
1、增强心的活力
(1)寻找真正的自我
如果你是希望借助外在的欢乐来消除内心的孤独,那么不管你到哪里,都无法达到目的。不要一心灌注在空虚无益的期待中,应该试着努力,自本身找出确实存在的东西。
(2)积极性和消极性孤独
积极性孤独:有助于创造,发展的孤独
消极性孤独:能借助与人交往,共处而消除的孤独
自己的人生方向,是靠自己决定的,无法与任何人上来,必须以自助为起点,来考虑如何充实孤独,如何开创前途。
(3)确立人生方向
如果只是一味无理的求扬声立名,将会失去自我。若把收入、地位、竞争当作是生活的重心,那么必将迷失自我。
(4)切勿惑于流行
或许你要做的工作不受重视,但也不可受收入和地位所左右,应寻求合于自己个性、能力的事业,合于自己价值观的公司或研究,努力开拓前程。如果你只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自然不必担心受人讽刺,也不会被视作异端尝到孤独的滋味,但你将没有自我,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依赖心是“消极性孤独”的温床,危机亦潜藏其中。
(5)脱出依赖的窠臼
我们都过于滥用自主性、独立性等名词,事实上真正有自主性的人并不多。加入我们确实想独立,就必须一洗过去那种浑浑噩噩、马马虎虎的习性。创业时无助的寂寞,正是我们所说的“积极性孤独”,它必定艰苦难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唯有置身于这孤独的煎熬中,才能培育出人类的自主性。
(6)勇于接受孤独的挑战
我们生活的保障,名誉、地位等,都受到一般世俗评价的束缚,无法随心的自由行动。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独立行动。此种你劝酒他就喝,你说打麻将他就坐上牌桌的人,就是所谓随和的人。事实上,他们是恐惧孤独,不愿孤立的依赖型人类,也可以说他们很幸运不知孤独的滋味,但他们被归属于“消极性孤独”的类型,而和积极性,创造性孤独完全无缘。
(7)发觉内在的本质
在孤独中完成的事,有一项最重要的,那便是找寻自我,认清自我。唯有认清自我,才能发掘出隐藏在内在的珍贵本质。
认为自己的成就微不足道,有不能获得亲友、旁人的好评。长久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他的心极易脱离现实生活。而进入幻想的世界。
都市人繁嚣的心理性,潜伏着某些不安的情绪。自卑感、孤立感,甚至因共通情感的消失缩产生的不信任感、空虚感、冷酷感,都是普遍潜伏的病因。为减轻现代人的孤独感,只有加入团体,将这些不安摊派给团体中的人。但这种做法将会丧失个人的人格。也就是转变自己的人格,以符合他人的期望。
人处在群体的状态下必有某种程度的转变。独自思想时,与在人群中的自我,存在着某些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拥有坚定朝向自己目标前进的勇气,便不会受人左右,也不致使自己的本质混淆不清。
(8)认清目标
(9)设定目标以充实生活
设定了目标,就能给生活带来活力和冲劲。只要有了木笔啊去哦,便能忍受孤独,这就是人生。
如果实在没什么远大目标也没关系,可以从最短、最近的目标着手。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定下计划,付诸行动。
(10)给自己合理的评价
我们经常对自己的立场和性格下错误的判断。
(11)自我鞭策
爱说大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纯吹牛,另一种则是依照他自己所说的拼命奋斗。
公开誓言,而后为达成目标矢志坚定不移,是一种用该的人生航海法。自己将球远远投出,再拼命去追,我认为像这样的奋斗态度是有必要的。
(12)失败为成功之母
经验是由错误过失累积而成。经验丰富的人,历经无数失败。假如没有经过失败所带来的失意落魄,他必不能承受一丝丝的挫折。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面对彻底失败,东山再起的挑战。正由于谁也无法理解,斗志才能散发出光芒,奋斗在孤独中所燃烧的火焰,是人生最最美的光辉。
(13)迎向挫折
每个人在进入社会时都会受到挫折,这是,我们会失去信心,如果我们逃避,只会使自己落入等我们已久的孤独中。我们应该找出挫败的原因,绝对不要退缩。在遭遇失败的下一刻钟,就要克服失败,等待成功的机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人便会一变而开始信赖自己。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这些小挫折上,应该去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2、充实孤独的时间
(1)培养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人,生命力是强韧的。
许多人对新奇的东西,都有强烈的抵抗心理。
偏见在心理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偏见永远只有反效果,只要看某个人的偏见,我们就能了解他的弱点。偏见就是弱点,为了不让这种弱点被人发现,于是就产生一种异常的自尊心。吹毛求疵的人,正是这种个性。
我们为什么喜欢维持现状呢?因为新事物有新的忧虑和不安。如果不能满足现状,就必须克服那随之产生的不安。
(2)找出自己兴趣所在
一套有趣的对照表:
A.现有的知识;
B.不足的知识;
C.想学的知识;
D.如何吸收知识。
人类常会因为工作成果得不到别人的奖赏或赞赏,而调入虎头蛇尾的恶性循环里,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就应该放弃不做了吗?
对于各种不同类的知识学问,人类有加以互相貫连的本能。当你对许多事物都有好奇心时,你会把它们拼凑完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你而言,你早就了自己的学说。
如果,你正从事某种行业,即使有更合适的职业,兴趣或一生的事业在等待你,也会因为不被发现而永远埋没。当你想四周伸出触须,或张开显现接收各种讯息时,也许你能发觉如何生存,如何应付孤独。
虽然见异思迁使人诟病,但为了培养好奇心,见异思迁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见异思迁者反易成功。
(3)学问始于收集
收集的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所收集的东西反而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它的目的是在培养长久的持续力。
不论学问或任何人类所有的知识,最初不都是始于收集吗?先收集资料,然后整理、系统化,这就是学问的肇始啊!
(4)收集可加强信心
(5)报纸是无价之宝
凡对工作热心的人,都会把有管自己工作的资料、文献、目录、小册子等加以整理,作为工作上的基础,这些收集品也有助于工作的运作。
报纸是无尽的宝藏,一百个人中,大概只有一个人会剪报,并把它整理贴在剪贴簿上。
我们对物品、知识或任何东西都有收集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的特性,接着这种习性,我们可以感到收集的快乐,也可以熬过孤独的侵袭,由物的收集,进而聚集成一个团体。
(6)活到老学到老
(7)读书是间接的交友
读书的目的本来就是享受孤独时刻,培养忍耐孤独的毅力,它的副产品才是共享他人的经验与心情,所以读书时间接待交友,也是创造的第一步。
(8)独处时创作的良机
读书,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可以产生写作的欲望。
利用空闲的时间写点东西,不但能取走孤独,更能增进你的文笔,许多得到文学奖的人,大都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伟大的作品。
(9)自己动手的乐趣
每个人都会发现合适自己的乐趣,特别是自己动手的乐趣。
(10)孤独时创造的原动力
孤独的时间是创造的开端,创造出新东西、新知识的 人,一定都有他们孤独的时刻。思考、创造的绝对条件是孤独。有些人因为每天必须和很多人相处在一起,很需要自己的时间,相反地一个自己时间太多的人,却根本不希望落单。
孤独和孤立不同,一个容易孤独的人,在学校、公司、朋友间,缺乏和他们共处得时间,不久之后,他便被孤立了。
孤独时间太多的人,应该增加和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相处的时间。
(11)善用时间
自主性:有效地利用时间(规律地、充分地)
我们生活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四种:
A.工作时间(在学生时代就是读书时间);
B.娱乐、嗜好等自我启发的时间;
C.必需时间(吃饭、睡觉、上厕所等);
D.无法使用的时间,即没有好好利用的时间。
(12)创造时间的韵律
我们会感到无聊的时间特别长,快乐的时间特别短。因为时间的充实度不同,这种我们可以感知的时间,就叫“莱普尼兹时间”(微积分创始者)。每天游手好闲,混日子的人,所过的时间,就是“牛顿时间”(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而又生活目标的人,在他的“莱普尼兹时间”里又有浓、淡之分。因为他们的“莱普尼兹时间”里包括了孤独的时间。因为有充实就有空虚。
如果无法创造时间的抑扬顿挫,你就是一个不会利用时间的人,利用重复的时间韵律,任何工作,你都能集中精神。
把一天的时间,仿效电视或收音机频道上的刻度,分成若干等分,在每一等分里,将不同种类的工作,学习组合在一起实施,你会发现效果奇佳。
(13)尝试独自看电影
倘若你不是一个人去看电影,你很难和电影产生共鸣。享受独自观赏影片的情趣。
(14)运动能拓展人生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竞走。途中有脚步错乱而推出比赛的人,有脚步蹒跚还能继续跑下去的人。即使再苦,也觉多不要要求别人帮忙,同时也没有人会帮忙。运动可以填补我们的孤独,拓展人生。
(15)用旅行消灭孤独
旅行是一种追求孤独、同时也是填补孤独的行为。单独旅游能加强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