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续)
穿行在香港高楼大厦的缝隙里,想象着在狭长的一线天之外,我的翅膀曾滑过的蔚蓝……。 我曾经是有翅膀的,但从何时开始,低头走路的时间多了,抬起头竟忘记了要如何飞翔。而在鸽子笼里禁锢的久了,难免想念在广阔的天地挥展双臂时的无拘无束。
妈妈说我是个“野孩子”,我一直把这当做是对我的夸奖。“野”这个字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我也成长为了她的一部分。当和树靠在一起,我会成为它的枝丫;当与岩石并肩而坐,我会感受那凸凹细纹里的永恒;当呼吸伴随着海水潮起潮落,身体也如风儿吹起的沙一般从指缝中流淌而去……。我如此一般流淌着,便有一粒落在了过去,成为了印有我无数回忆的堤坝上的一粒尘土——
那是与我家平房一路相隔的,一条长长的堤坝。中间高低不平的黄土路上——颠簸着的卡车甩下几粒甜菜或煤球;车流掀起的黄土随风铺在人们的脸上;若在雨后,飞溅的泥水会欢快的徜徉在交缠的脚印、车轮印之间。这些深深浅浅的印迹从路这边搭上堤坝的斜坡,穿过坡上松散的野草,隐没在堤坝另一边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之中。点缀着繁星般黄色小花的绿草地顺着坝的走势延伸,其间零星生长着歪歪扭扭的榆树,枝条斜斜的搭在坝顶。记忆里有谁曾在枝条上挂了一支秋千,在孩子们的簇拥下飘荡着。当树满载榆钱的时候,沉甸甸的枝条垂下来,淘气的孩子就爬上去折下一枝比自己还硕大的榆树枝拖回家里,边走边捋下一簇簇嫩嫩的榆钱放进嘴巴,边想着妈妈做的香甜的榆钱粥。
平行堤坝不远处蜿蜒着一条溪水,隐蔽在碧绿的芳草间,却被石板桥昭示了踪迹。小桥跨过这只有一步之阔的溪水,连接着弯弯长长的石子路。路的右边是一座看似荒废的苗圃管理所,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围绕着残破的院落,印象中只有角落里摆放着零星几颗盆栽。这巴掌大的水泥广场上唯一的乐趣,就是清晨早起的男女老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了。但这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其实管辖着路两旁的整片林地——方圆几里之内种类繁多的树木和花卉。建筑对面的林子里交杂生长着各种高高低低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栖息着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小时候和舅舅在这片林子里捕鸟,把受惊吓的鸟儿从林子一边轰向藏在另一边的粘网上,会有好几只小家伙撞在网子上扑腾。多数是灰突突的家贼,偶尔也抓到颜色鲜艳的雀鸟。想不起后来这些鸟去了哪里?估计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孽,故意忘却了。
林地也是各种昆虫的天然居所——蛐蛐、蚂蚱、螳螂、扁担钩、蜜蜂、蝴蝶、蜻蜓、毛毛虫……。它们的天敌除了雀鸟,还有一群林外居住的“小歹徒”,我便是其中之一。对动物爱护有加的我,当初怎么会“同流合污”呢?估计是小时候头脑还没有完全进化,想不出深层次道理的缘故。经常揪下蚂蚱的腿,捏一下就会伸展,觉得极其有趣;还曾用羽毛球拍抓蜻蜓,结果拍下来的多半都身首异处,还完整的就会被系上根线在肚子上,成了“风筝”;还抓过成罐的毛毛虫回家喂鸡,曾有一只肥长的毛毛虫挂在我前额刘海上仍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整个鸡窝里爬满了毛毛虫,鸡连刨一刨的兴趣都没了,估计毛虫餐已经把它们吃吐了。虽然现在已经告别了这些极其幼稚的行为,但路过树林草地偶尔还是要走上前去踏一踏,可已经很少有什么从中飞出来了,好彩就只是踩到狗便便而已。
那片林地里的杏树我是认识的,也只有在它们初春开花的时候。此时其他的树还在酝酿叶芽呢,杏花就已经缀满了枝头,那是一大片纯白或浅粉交相辉映的花海。花谢之后杏树也吐出绿叶,便不觉新鲜也分辨不出了。北方最多的还应算是杨树,林地里的杨树高大挺拔,漆黑嶙峋的树皮缝隙中,经常会夹裹着几层同样灰黑色的毛毛虫。初春杨花飘散,白绒绒的在各家院落和街角随风翻滚着,给火警和清洁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秋天,像听到了季节的号角般,杨树林整齐的褪掉夏天的深绿,焕发出明亮鲜黄的秋装。秋风渐紧,将片片明黄刷上了高远的碧空,是叶子的纷飞,铺天盖地而来。冬季用严寒冰冻了叶子们舞动的旋律,在厚厚的积雪下,叶子们化为了泥土,再次回到轮回之中。除去叶子的覆盖,冬天的杨树单薄了许多,裸露的枝丫在寒风中颤抖。我们出现在这片杨树林中——全身厚实的武装,圆鼓鼓的像冬天的麻雀,握着一头绑着钩子的两三米的长竹竿,口袋里装着一条麻绳——这是打柴来了。钩子挂上高高树丫上干硬的小树杈,一拉树杈边稀里哗啦的掉下来,然后拿麻绳捆成一小捆,回家炉灶引火用。林地里千百棵树,我是记不得它们的样貌的,唯独一棵,每每路过都会伫足一阵,那棵树下,埋着一只我心爱的小兔子。
说起兔子,那时我家院子里养了大大小小近百只。爸爸特地筑了水泥地面、架了竹食槽、用竹筐搭了许多小窝给它们。爸爸的手工活做的相当好,现在的年轻人这一点已经退化殆尽了。那时没有兔粮,即便有也是喂不起的。我们一家经常去林地附近挖车前草,俗称车轱辘菜,通常要挖满满几个编织口袋,架在爸爸的车货架上晃悠悠的满载而归,之后泡在大洗衣盆里冲几次才可以喂兔子。现在回想,我全然只把养兔当成很有趣的经历,但在父母看来,却是件劳人伤神的事,也许除了教书之外还可由此赚些小钱。讲到这里,又让我想起家里曾经养过的被隔壁大白狗拐卖的小黄狗笨笨,着实为此伤心好一阵子;还有一只得病死掉的小狗,我曾画过一张它的画像;以及一只断了尾巴的猫,当时我不懂和猫相处,它一定很孤独;虽然不记得养过的鸡是什么样子,但却记得如何在菜板上剁鸡食;对了,还养过鸟,有鲜艳的貌似鹦鹉的娇凤,还有嗑瓜子的犀利嘴子……;它们在我的生命中虽只短暂存在,却为其增添了无以伦比的美丽,我感激它们,也为自己曾经的不负责任感到羞愧,并会更珍惜此刻以及未来我生活中的动物朋友们!
在这五彩斑斓的天地中,让我留恋的何止那堤坝、那花草、那树木、那些动物?还有蜿蜒的洮儿河和归流河——宽阔的河面,奔腾的河水洗涤着夏日的燥热,却也带走过孩子们的生命;冬季冰封的湖面,曾凝固青蛙最后一瞬的雀跃,与雪的白、冰的青、土的黄浑然而成天然的水墨画。远近交叠着的缓山,杂草丛生,却没有几棵树,依稀可见的小路弯曲着通上山顶。据说这曾是抗战战场,确也见过一个不深不浅的洞穴,与其说是防空洞,当时更觉得像原始人的遗迹,因为阴暗的角落里还留有几处便便。山的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可以远眺这座小城和环绕她的河流。我看见自己穿着小背心,梳着短发,爬上崖边让爸爸拍照,之后拿着照片一起数远处河边成了小点的人影;又看见自己扎着羊角辫,穿着小红裙站在山顶的样子,那时天虽然灰蒙蒙的,却是很深,很远……还看见很多很多,那个曾经的小女孩逐渐长大的摸样……
对于那片土地的爱,如此纯粹而深厚,植根在我的生命里,再也无法抽离。我虽一如浮萍,在他方漂浮不定,却被无形的羁绊牵引着,想家的时候,就想起了那片土地——那并不华丽,也不富有的小城。但她却给予了我——最宝贵的自由和幻想的翅膀。
妈妈说我是个“野孩子”,我一直把这当做是对我的夸奖。“野”这个字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我也成长为了她的一部分。当和树靠在一起,我会成为它的枝丫;当与岩石并肩而坐,我会感受那凸凹细纹里的永恒;当呼吸伴随着海水潮起潮落,身体也如风儿吹起的沙一般从指缝中流淌而去……。我如此一般流淌着,便有一粒落在了过去,成为了印有我无数回忆的堤坝上的一粒尘土——
那是与我家平房一路相隔的,一条长长的堤坝。中间高低不平的黄土路上——颠簸着的卡车甩下几粒甜菜或煤球;车流掀起的黄土随风铺在人们的脸上;若在雨后,飞溅的泥水会欢快的徜徉在交缠的脚印、车轮印之间。这些深深浅浅的印迹从路这边搭上堤坝的斜坡,穿过坡上松散的野草,隐没在堤坝另一边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之中。点缀着繁星般黄色小花的绿草地顺着坝的走势延伸,其间零星生长着歪歪扭扭的榆树,枝条斜斜的搭在坝顶。记忆里有谁曾在枝条上挂了一支秋千,在孩子们的簇拥下飘荡着。当树满载榆钱的时候,沉甸甸的枝条垂下来,淘气的孩子就爬上去折下一枝比自己还硕大的榆树枝拖回家里,边走边捋下一簇簇嫩嫩的榆钱放进嘴巴,边想着妈妈做的香甜的榆钱粥。
平行堤坝不远处蜿蜒着一条溪水,隐蔽在碧绿的芳草间,却被石板桥昭示了踪迹。小桥跨过这只有一步之阔的溪水,连接着弯弯长长的石子路。路的右边是一座看似荒废的苗圃管理所,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围绕着残破的院落,印象中只有角落里摆放着零星几颗盆栽。这巴掌大的水泥广场上唯一的乐趣,就是清晨早起的男女老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了。但这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其实管辖着路两旁的整片林地——方圆几里之内种类繁多的树木和花卉。建筑对面的林子里交杂生长着各种高高低低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栖息着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小时候和舅舅在这片林子里捕鸟,把受惊吓的鸟儿从林子一边轰向藏在另一边的粘网上,会有好几只小家伙撞在网子上扑腾。多数是灰突突的家贼,偶尔也抓到颜色鲜艳的雀鸟。想不起后来这些鸟去了哪里?估计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孽,故意忘却了。
林地也是各种昆虫的天然居所——蛐蛐、蚂蚱、螳螂、扁担钩、蜜蜂、蝴蝶、蜻蜓、毛毛虫……。它们的天敌除了雀鸟,还有一群林外居住的“小歹徒”,我便是其中之一。对动物爱护有加的我,当初怎么会“同流合污”呢?估计是小时候头脑还没有完全进化,想不出深层次道理的缘故。经常揪下蚂蚱的腿,捏一下就会伸展,觉得极其有趣;还曾用羽毛球拍抓蜻蜓,结果拍下来的多半都身首异处,还完整的就会被系上根线在肚子上,成了“风筝”;还抓过成罐的毛毛虫回家喂鸡,曾有一只肥长的毛毛虫挂在我前额刘海上仍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整个鸡窝里爬满了毛毛虫,鸡连刨一刨的兴趣都没了,估计毛虫餐已经把它们吃吐了。虽然现在已经告别了这些极其幼稚的行为,但路过树林草地偶尔还是要走上前去踏一踏,可已经很少有什么从中飞出来了,好彩就只是踩到狗便便而已。
那片林地里的杏树我是认识的,也只有在它们初春开花的时候。此时其他的树还在酝酿叶芽呢,杏花就已经缀满了枝头,那是一大片纯白或浅粉交相辉映的花海。花谢之后杏树也吐出绿叶,便不觉新鲜也分辨不出了。北方最多的还应算是杨树,林地里的杨树高大挺拔,漆黑嶙峋的树皮缝隙中,经常会夹裹着几层同样灰黑色的毛毛虫。初春杨花飘散,白绒绒的在各家院落和街角随风翻滚着,给火警和清洁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秋天,像听到了季节的号角般,杨树林整齐的褪掉夏天的深绿,焕发出明亮鲜黄的秋装。秋风渐紧,将片片明黄刷上了高远的碧空,是叶子的纷飞,铺天盖地而来。冬季用严寒冰冻了叶子们舞动的旋律,在厚厚的积雪下,叶子们化为了泥土,再次回到轮回之中。除去叶子的覆盖,冬天的杨树单薄了许多,裸露的枝丫在寒风中颤抖。我们出现在这片杨树林中——全身厚实的武装,圆鼓鼓的像冬天的麻雀,握着一头绑着钩子的两三米的长竹竿,口袋里装着一条麻绳——这是打柴来了。钩子挂上高高树丫上干硬的小树杈,一拉树杈边稀里哗啦的掉下来,然后拿麻绳捆成一小捆,回家炉灶引火用。林地里千百棵树,我是记不得它们的样貌的,唯独一棵,每每路过都会伫足一阵,那棵树下,埋着一只我心爱的小兔子。
说起兔子,那时我家院子里养了大大小小近百只。爸爸特地筑了水泥地面、架了竹食槽、用竹筐搭了许多小窝给它们。爸爸的手工活做的相当好,现在的年轻人这一点已经退化殆尽了。那时没有兔粮,即便有也是喂不起的。我们一家经常去林地附近挖车前草,俗称车轱辘菜,通常要挖满满几个编织口袋,架在爸爸的车货架上晃悠悠的满载而归,之后泡在大洗衣盆里冲几次才可以喂兔子。现在回想,我全然只把养兔当成很有趣的经历,但在父母看来,却是件劳人伤神的事,也许除了教书之外还可由此赚些小钱。讲到这里,又让我想起家里曾经养过的被隔壁大白狗拐卖的小黄狗笨笨,着实为此伤心好一阵子;还有一只得病死掉的小狗,我曾画过一张它的画像;以及一只断了尾巴的猫,当时我不懂和猫相处,它一定很孤独;虽然不记得养过的鸡是什么样子,但却记得如何在菜板上剁鸡食;对了,还养过鸟,有鲜艳的貌似鹦鹉的娇凤,还有嗑瓜子的犀利嘴子……;它们在我的生命中虽只短暂存在,却为其增添了无以伦比的美丽,我感激它们,也为自己曾经的不负责任感到羞愧,并会更珍惜此刻以及未来我生活中的动物朋友们!
在这五彩斑斓的天地中,让我留恋的何止那堤坝、那花草、那树木、那些动物?还有蜿蜒的洮儿河和归流河——宽阔的河面,奔腾的河水洗涤着夏日的燥热,却也带走过孩子们的生命;冬季冰封的湖面,曾凝固青蛙最后一瞬的雀跃,与雪的白、冰的青、土的黄浑然而成天然的水墨画。远近交叠着的缓山,杂草丛生,却没有几棵树,依稀可见的小路弯曲着通上山顶。据说这曾是抗战战场,确也见过一个不深不浅的洞穴,与其说是防空洞,当时更觉得像原始人的遗迹,因为阴暗的角落里还留有几处便便。山的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可以远眺这座小城和环绕她的河流。我看见自己穿着小背心,梳着短发,爬上崖边让爸爸拍照,之后拿着照片一起数远处河边成了小点的人影;又看见自己扎着羊角辫,穿着小红裙站在山顶的样子,那时天虽然灰蒙蒙的,却是很深,很远……还看见很多很多,那个曾经的小女孩逐渐长大的摸样……
对于那片土地的爱,如此纯粹而深厚,植根在我的生命里,再也无法抽离。我虽一如浮萍,在他方漂浮不定,却被无形的羁绊牵引着,想家的时候,就想起了那片土地——那并不华丽,也不富有的小城。但她却给予了我——最宝贵的自由和幻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