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匠士--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介绍
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是由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和休宁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现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资助。
学校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有5年,共培养毕业生161人,其中获得木工匠士学位145人。学校特色鲜明、特立独行,规模虽小,影响却大。引起了海内外木业界、教育界和众多媒体的关注。2007年11月8日, “德胜木工匠士”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成为中国木工人力资源市场的知名品牌。
短短5年的办学时间为什么就能取得如此的教育成效?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办学过程值得探究。
一、办学思路——困境·探索·实验
面对家乡同龄人外出打工的艰辛,面对他们的孩子重走父辈路的困境,创业成功的聂圣哲先生总是想着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因为喜欢教育,心存教育情结,聂圣哲先生与家乡领导多次交流之后决定办一所职业学校来帮助他们,同时探索、实验自己的平民教育梦想。
1、农民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俗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是安徽的林业大县,历史上就有“徽杉仓库”之称。2002年,由于林农返贫,休宁县被定为安徽省扶贫帮困县。以什么途径、方式扶贫?这是贫困地区政府必须破解的课题。于是,一方面动员、鼓励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跑省跑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当时,休宁县教育面临着两难的现实:一、由于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足,每年约有5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他们(包括他们的父母)退而想到职业高中学到实用的技能;二、当时休宁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实训设备,学生得不到专业技能训练,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农民的孩子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
2、因为有教育梦想,就自己办学校
创办木工学校的设想源于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聂圣哲先生。圣哲先生是安徽休宁人,生长于农村贫苦家庭。后来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八年,回国后在苏州工业园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式木制洋楼公司。
因为喜欢教育,圣哲先生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在安徽大学执教。早年,他在休宁中学(校址在万安古镇)上高中时就经常听到曾在万安街上吴家私塾读书的陶行知的许多故事,后来对陶行知、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饶有兴趣,就想把陶行知们没有做完的中国平民教育事业继续做下去!
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平民的教育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平民最需要的职业教育,一直被主流教育视为“二流教育”、“次等教育”,这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是最薄弱的,是国民教育的软肋;而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恰恰就是有效的职业教育。他强烈地感觉到以一个既新颖又有效的方式回报家乡、报答社会的机会来了——尝试以职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孩子的就业问题。
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经过多方考察,圣哲先生最后决定办一所木工学校。一是考虑到休宁当地的资源优势,休宁县林业资源丰富,但输出的大多是木材原料和少量的初级产品,林农挣不了几个钱。教孩子们学木匠,从长远看,优秀的木匠多了,迟早会增加木制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使林农增收。二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发达富有造就了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工艺,历练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徽州木匠,而“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那木工就是这些手艺的‘昆曲’,有了木工做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在休宁办一所木工学校,把一部分农家子弟培养成中国一流的木工。这些孩子一旦进入城市,他们会是一丝不苟、最敬业的好员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会留下他们的身影。”
3、用心去做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按照圣哲先生的办学思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去做。首先,面向农村孩子招生,通过自愿报名、教师面试、家庭访问、体格检查等程序录取生长在农村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学校自己编写《职业道德与修养》和《木工理论与实践》两本教材;第三、移植德胜公司“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作为校训,以此作为学生的核心价值追求;第四、逐步建立一整套学校管理规则和工作秩序,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制度读本(手册)》;第五、以敬业教育为核心,着力职业精神培养,做人做事教育并举,突出实训教学;第六、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毕业考试就是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第七、毕业授予木工匠士学位;第八、学校实行学分制、承诺制、奖学制、淘汰制,按程序、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办学作为一场实现平民教育梦想的实验!
二、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虽然也是校企合作,但她不是一般意义的合作办学,她的独到之处孕育着深远的平民教育价值追求,一校两制的独创体现了创办者的远见与务实。
1、独特的校企合作
德胜公司与休宁职业学校合作模式是:德胜捐资在休宁第一高级职业学校内创办木工学校。德胜负责新建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内设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提供木材供学生实训使用;同时还修缮了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厕所;后来又建了食堂和餐厅。木工学校招生和毕业证书的发放,使用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的名义,教学和管理由德胜公司组织实施。
德胜不仅给钱、给设备、给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给理念、给思想、给管理、给企业文化、给教育哲学。
2、独创的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它的含义是: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两种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老师来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三、 办学理念——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木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传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实验生活教育;坚持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在学生每天生活的每个场所、各个环节都渗透“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心灵得到春雨般的滋养,行为得到矫正错误、养成正确。
1、职业教育是最大的平民教育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他的平民教育观: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其中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得到教育。”
很显然,温总理提出的“面向平民的教育”,起码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阶段。我们国家9年义务教育虽然是每个国民必须完成的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主要是个训练应试技能的教育,缺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如果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到此为止,没有平民教育教给他的平民精神和平民技能,没有职业教育教给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他是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更不要谈发展了。因此,平民教育(含职业教育)对于全体平民来说是不能或缺的。
2、生活教育是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当社会和学校、生活与教育产生良性互动时,生活教育就能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就能得到有效教育、就能健康成长,那么这个社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社会与学校产生背离、生活与教育产生冲突时,生活教育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生就很难得到有效教育,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就难以预料了。看一看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和闲暇生活就清楚当下的中国学校为什么难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踪影? 5年来,尽管木工学校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做得很艰辛,可能没有把“一锅夹生饭”完全做成可口的“熟饭”;但他们依然坚定信念,不断地实验与探索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3、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是木工学校的校训,是木工学校的“道”和“魂”。诚实与爱心主要是培养如何做人的;勤劳、不走捷径侧重于怎样做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人。
诚实做人,就是陶行知提倡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就是诚实的人。诚实是做人的根基,圣哲先生要求学校把它作为做人的第一品行来培养。他特别强调:“我们特别要让学生形成一种风气,第一次做错事了,主动承认的诚实之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应该受到一定的表扬。对那种掩盖错误真相的一定要惩罚。要让木工学校形成一个诚实人的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传导的诚实守信不是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古而有之的那种仅限于人的道德层面上的虚构与说教,而是致力于构建与现代商业文明社会诚信系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是有本质区别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爱的教育,他就会变得自私,长大之后很可能是一个冷酷无情、怪谲残暴之人。历史上的暴君诸如秦始皇、朱元璋之流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因之,圣哲先生指出:“做人一定要有爱心,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把事情做好。”
勤劳和不走捷径主要是针对如何做事的。勤劳是个宝,人人不可少。不走捷径就是按程序做事,就是认真做事,而不是靠投机取巧、四处钻营走捷径取得利益。
四、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和技能训练
木工理论与实训课上首先要培养职业精神。一是让学生从内心喜爱木工这一行,通过精美家具作品的展示和参观徽州古建筑艺术使学生体会木匠工作的创造性与艺术魅力;二是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做木工的乐趣与神奇,使学生体味到选择木工职业是生命深处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活着;三是通过向师傅学习木工技能,学会感恩,学会爱;四是使他们在学艺中养成勤劳敬业的品行;五是在干活中养成按规则、按程序、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的好习惯。
实训过程突出技能训练,学校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木工技能抓住不放,主要做法是:
1、保证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列是3:7,实训时间占70%。
2、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了木工专业理论课,向学生讲解木工基础知识和看图操作能力,纠正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错误,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本功入手,然后学习制作方凳、长条凳、床架、子孙椅等简单家具,最后学习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在古徽州,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就意味学徒“出师”了,就表明学生的木工手艺是扎实过硬的,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各种木工活。
3、实行学区负责制。实训时把学生分成4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名悟性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执行长,4个学区开展“比学赶超”教学竞赛活动。
4、实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在实训中师兄带师弟,这种“小先生制”创设了一个学生宽松学艺的心理场,师兄师弟之间心理没有距离,易于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师兄的成长,又带动师弟手艺的长进,又激发了共同学习手艺的兴趣,又弥补了一个教官要负责向20多位学生传授手艺,不能及时满足每位学生的求教需求的不足。
5、实行教官承诺负责制。教官保证所带的学生毕业考核时,80%以上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其中10%的学生为优秀,如达不到此目标,将乐意接受公司的任何处罚,直至开除回家。实际上,每届考核结果合格率都达到95%、优秀率达到15%以上。
6、实行末位淘汰制。学生入学后,须向学校郑重承诺:自觉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压力,能激励学生努力学艺,奋力追赶,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7、实行奖学金制。奖学金条例规定: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各占50分,坚持日考核、月评定、学期末总评,品德考核天天有记录。奖学金设3个等级,获奖率第1学期为100%、第2学期为75%、第3学期为60%、第4学期为45%。奖学金总额不变,重在奖励勤学优秀者。
8、课程考核实行学分制。对木工每一项技能的严格考核评分检验出学生手艺上的水准。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作品分别为普通方凳、合角方凳、八仙桌、太师椅,最后毕业考试是由德胜公司派出的总督学对学生的毕业作品进行考核打分。
9、 每道工序都要过关
教官对学生的木工技能的过程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每道工序他必须都要严格把关,否则他教的学生毕业考试过不了关,他就要下课。从劈料、开料、刨料到划线,从凿眼、直角榫接、单面斜角榫接、双面斜角榫接到制作方凳,从家具构件制作到家具装配,从简单的方桌、方凳到复杂的八仙桌、太师椅,每道工序、每条流程至少都要达标,都要熟练掌握。
10、独特的毕业考试——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
毕业考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总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整体、构件、榫结、合角、工艺5个步骤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然后逐一打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五、独创的学位——颁发匠士学位
2005年6月24日,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校园的台阶中间铺着红地毯,两边摆放着鲜花、排列着“得胜”鼓乐队,这是为首届39名学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聂圣哲先生邀请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驻沪领事特地前来参加,还特地请来同济大学德胜住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政教授专程从上海赶到休宁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证书,学校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从此以后,每届学生毕业都举行这样的隆重典礼。
“匠士”学位是聂先生的创造,“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终生信奉并恪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匠士”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诞生了职业教育学位。
木工学校如此郑重其事举行毕业典礼,可以想见,典礼带来的美好记忆可能会对学生们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让外界对“匠士”刮目相看,从而在这些孩子心灵播下木工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的种子,影响可谓深远,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德胜鲁班的实验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实验者凭着自己巨大的毅力不断地进行、不停地前行。
学校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有5年,共培养毕业生161人,其中获得木工匠士学位145人。学校特色鲜明、特立独行,规模虽小,影响却大。引起了海内外木业界、教育界和众多媒体的关注。2007年11月8日, “德胜木工匠士”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成为中国木工人力资源市场的知名品牌。
短短5年的办学时间为什么就能取得如此的教育成效?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办学过程值得探究。
一、办学思路——困境·探索·实验
面对家乡同龄人外出打工的艰辛,面对他们的孩子重走父辈路的困境,创业成功的聂圣哲先生总是想着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因为喜欢教育,心存教育情结,聂圣哲先生与家乡领导多次交流之后决定办一所职业学校来帮助他们,同时探索、实验自己的平民教育梦想。
1、农民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俗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是安徽的林业大县,历史上就有“徽杉仓库”之称。2002年,由于林农返贫,休宁县被定为安徽省扶贫帮困县。以什么途径、方式扶贫?这是贫困地区政府必须破解的课题。于是,一方面动员、鼓励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跑省跑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当时,休宁县教育面临着两难的现实:一、由于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足,每年约有5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他们(包括他们的父母)退而想到职业高中学到实用的技能;二、当时休宁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实训设备,学生得不到专业技能训练,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农民的孩子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
2、因为有教育梦想,就自己办学校
创办木工学校的设想源于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聂圣哲先生。圣哲先生是安徽休宁人,生长于农村贫苦家庭。后来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八年,回国后在苏州工业园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式木制洋楼公司。
因为喜欢教育,圣哲先生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在安徽大学执教。早年,他在休宁中学(校址在万安古镇)上高中时就经常听到曾在万安街上吴家私塾读书的陶行知的许多故事,后来对陶行知、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饶有兴趣,就想把陶行知们没有做完的中国平民教育事业继续做下去!
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平民的教育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平民最需要的职业教育,一直被主流教育视为“二流教育”、“次等教育”,这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是最薄弱的,是国民教育的软肋;而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恰恰就是有效的职业教育。他强烈地感觉到以一个既新颖又有效的方式回报家乡、报答社会的机会来了——尝试以职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孩子的就业问题。
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经过多方考察,圣哲先生最后决定办一所木工学校。一是考虑到休宁当地的资源优势,休宁县林业资源丰富,但输出的大多是木材原料和少量的初级产品,林农挣不了几个钱。教孩子们学木匠,从长远看,优秀的木匠多了,迟早会增加木制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使林农增收。二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发达富有造就了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工艺,历练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徽州木匠,而“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那木工就是这些手艺的‘昆曲’,有了木工做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在休宁办一所木工学校,把一部分农家子弟培养成中国一流的木工。这些孩子一旦进入城市,他们会是一丝不苟、最敬业的好员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会留下他们的身影。”
3、用心去做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按照圣哲先生的办学思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去做。首先,面向农村孩子招生,通过自愿报名、教师面试、家庭访问、体格检查等程序录取生长在农村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学校自己编写《职业道德与修养》和《木工理论与实践》两本教材;第三、移植德胜公司“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作为校训,以此作为学生的核心价值追求;第四、逐步建立一整套学校管理规则和工作秩序,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制度读本(手册)》;第五、以敬业教育为核心,着力职业精神培养,做人做事教育并举,突出实训教学;第六、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毕业考试就是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第七、毕业授予木工匠士学位;第八、学校实行学分制、承诺制、奖学制、淘汰制,按程序、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办学作为一场实现平民教育梦想的实验!
二、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虽然也是校企合作,但她不是一般意义的合作办学,她的独到之处孕育着深远的平民教育价值追求,一校两制的独创体现了创办者的远见与务实。
1、独特的校企合作
德胜公司与休宁职业学校合作模式是:德胜捐资在休宁第一高级职业学校内创办木工学校。德胜负责新建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内设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提供木材供学生实训使用;同时还修缮了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厕所;后来又建了食堂和餐厅。木工学校招生和毕业证书的发放,使用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的名义,教学和管理由德胜公司组织实施。
德胜不仅给钱、给设备、给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给理念、给思想、给管理、给企业文化、给教育哲学。
2、独创的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它的含义是: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两种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老师来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三、 办学理念——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木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传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实验生活教育;坚持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在学生每天生活的每个场所、各个环节都渗透“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心灵得到春雨般的滋养,行为得到矫正错误、养成正确。
1、职业教育是最大的平民教育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他的平民教育观: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其中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得到教育。”
很显然,温总理提出的“面向平民的教育”,起码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阶段。我们国家9年义务教育虽然是每个国民必须完成的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主要是个训练应试技能的教育,缺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如果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到此为止,没有平民教育教给他的平民精神和平民技能,没有职业教育教给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他是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更不要谈发展了。因此,平民教育(含职业教育)对于全体平民来说是不能或缺的。
2、生活教育是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当社会和学校、生活与教育产生良性互动时,生活教育就能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就能得到有效教育、就能健康成长,那么这个社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社会与学校产生背离、生活与教育产生冲突时,生活教育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生就很难得到有效教育,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就难以预料了。看一看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和闲暇生活就清楚当下的中国学校为什么难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踪影? 5年来,尽管木工学校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做得很艰辛,可能没有把“一锅夹生饭”完全做成可口的“熟饭”;但他们依然坚定信念,不断地实验与探索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3、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是木工学校的校训,是木工学校的“道”和“魂”。诚实与爱心主要是培养如何做人的;勤劳、不走捷径侧重于怎样做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人。
诚实做人,就是陶行知提倡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就是诚实的人。诚实是做人的根基,圣哲先生要求学校把它作为做人的第一品行来培养。他特别强调:“我们特别要让学生形成一种风气,第一次做错事了,主动承认的诚实之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应该受到一定的表扬。对那种掩盖错误真相的一定要惩罚。要让木工学校形成一个诚实人的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传导的诚实守信不是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古而有之的那种仅限于人的道德层面上的虚构与说教,而是致力于构建与现代商业文明社会诚信系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是有本质区别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爱的教育,他就会变得自私,长大之后很可能是一个冷酷无情、怪谲残暴之人。历史上的暴君诸如秦始皇、朱元璋之流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因之,圣哲先生指出:“做人一定要有爱心,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把事情做好。”
勤劳和不走捷径主要是针对如何做事的。勤劳是个宝,人人不可少。不走捷径就是按程序做事,就是认真做事,而不是靠投机取巧、四处钻营走捷径取得利益。
四、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和技能训练
木工理论与实训课上首先要培养职业精神。一是让学生从内心喜爱木工这一行,通过精美家具作品的展示和参观徽州古建筑艺术使学生体会木匠工作的创造性与艺术魅力;二是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做木工的乐趣与神奇,使学生体味到选择木工职业是生命深处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活着;三是通过向师傅学习木工技能,学会感恩,学会爱;四是使他们在学艺中养成勤劳敬业的品行;五是在干活中养成按规则、按程序、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的好习惯。
实训过程突出技能训练,学校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木工技能抓住不放,主要做法是:
1、保证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列是3:7,实训时间占70%。
2、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了木工专业理论课,向学生讲解木工基础知识和看图操作能力,纠正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错误,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本功入手,然后学习制作方凳、长条凳、床架、子孙椅等简单家具,最后学习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在古徽州,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就意味学徒“出师”了,就表明学生的木工手艺是扎实过硬的,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各种木工活。
3、实行学区负责制。实训时把学生分成4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名悟性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执行长,4个学区开展“比学赶超”教学竞赛活动。
4、实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在实训中师兄带师弟,这种“小先生制”创设了一个学生宽松学艺的心理场,师兄师弟之间心理没有距离,易于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师兄的成长,又带动师弟手艺的长进,又激发了共同学习手艺的兴趣,又弥补了一个教官要负责向20多位学生传授手艺,不能及时满足每位学生的求教需求的不足。
5、实行教官承诺负责制。教官保证所带的学生毕业考核时,80%以上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其中10%的学生为优秀,如达不到此目标,将乐意接受公司的任何处罚,直至开除回家。实际上,每届考核结果合格率都达到95%、优秀率达到15%以上。
6、实行末位淘汰制。学生入学后,须向学校郑重承诺:自觉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压力,能激励学生努力学艺,奋力追赶,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7、实行奖学金制。奖学金条例规定: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各占50分,坚持日考核、月评定、学期末总评,品德考核天天有记录。奖学金设3个等级,获奖率第1学期为100%、第2学期为75%、第3学期为60%、第4学期为45%。奖学金总额不变,重在奖励勤学优秀者。
8、课程考核实行学分制。对木工每一项技能的严格考核评分检验出学生手艺上的水准。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作品分别为普通方凳、合角方凳、八仙桌、太师椅,最后毕业考试是由德胜公司派出的总督学对学生的毕业作品进行考核打分。
9、 每道工序都要过关
教官对学生的木工技能的过程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每道工序他必须都要严格把关,否则他教的学生毕业考试过不了关,他就要下课。从劈料、开料、刨料到划线,从凿眼、直角榫接、单面斜角榫接、双面斜角榫接到制作方凳,从家具构件制作到家具装配,从简单的方桌、方凳到复杂的八仙桌、太师椅,每道工序、每条流程至少都要达标,都要熟练掌握。
10、独特的毕业考试——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
毕业考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总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整体、构件、榫结、合角、工艺5个步骤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然后逐一打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五、独创的学位——颁发匠士学位
2005年6月24日,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校园的台阶中间铺着红地毯,两边摆放着鲜花、排列着“得胜”鼓乐队,这是为首届39名学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聂圣哲先生邀请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驻沪领事特地前来参加,还特地请来同济大学德胜住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政教授专程从上海赶到休宁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证书,学校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从此以后,每届学生毕业都举行这样的隆重典礼。
“匠士”学位是聂先生的创造,“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终生信奉并恪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匠士”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诞生了职业教育学位。
木工学校如此郑重其事举行毕业典礼,可以想见,典礼带来的美好记忆可能会对学生们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让外界对“匠士”刮目相看,从而在这些孩子心灵播下木工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的种子,影响可谓深远,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德胜鲁班的实验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实验者凭着自己巨大的毅力不断地进行、不停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