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杂录12.10
一、读
1、《鲁迅与周作人》若干页
2、《中国文献学》若干页
3、温习《数学思维和生活智慧》若干页
4、浏览《刘锡庆自选集》中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刘教授有多年的大学写作教学经验,对语文问题尤其是作文教学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十分清晰和准确,他提出的作文有能教和不能教的认识的确是目前很多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与我所认识的“可教和不可教”只是一字之差。另外,刘教授认为作文主要是再现和表现两种用途,这和我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刘教授从大学写作的要求出发更强调表现的内容,这和我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角度出发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也就决定对不同文体的态度和训练的重点的差别。但总体来说,刘教授的思路要比目前中小学教学实际作文教学状况更实际一些,更有应用价值。
二、回帖备份
1、与上海的李白坚教授讨论内容的部分回帖备份
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编写的教材”的不同意见
在阅读,整理,编排,梳理、分类、甄别、取舍过程中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水平这是事实,但这样并不一定就说明经历这样学习过程的教师就达到了可以编写教材的水平(虽然即便是正规出版社的教材编辑也未必达到这一水平)。以目前的语文课程的整体建设考虑,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语文课程观念、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学理念、教学发展观、学习过程落实、作业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科学研究方法等等都要通过教材来体现,试问一线的教师能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轻率地编写教材,所能形成的不过是个人视野的集合,很难达到教材的整体作用。一旦教师对自己所编教材“敝帚自珍”,更容易产生把“示范”当成“定范”的教学行为,这样恐怕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全面性。当然,如果只是集中训练某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材料和整合一些教学资源,但这种行为可称为经验,但尚不足以成为教材的样本。
“教材”二字实在太重,所以我在发言中有一个“慎”字在。以一线教师的实践水平即便努力其实也只能反映一隅而已,所以我并不是反对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而是反对“每一个”“自已的”这类过于理想和轻视教材编写工作的说法而已。
至于,参于教材编写者是否能认识到教材背后的哪些内容,我依然对具体实施的过程持保留意见,因为即便如现在热门的《新语文读本》在选择的内容上,也存在着主观程度过高的问题。
2、在k12答唐兄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其实义务教育这种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教育可以排除“人权”因素,而我们的教育也已经受了西方思潮很大的影响了。
计划生育的确加重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社会倾向也受到了单方保护的思想的影响。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我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东方传统家庭观念的摧毁使得教育走上了完全缺乏约束的状态,同时我们的教育只接受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的皮毛,再加上国内对真正的教育问题缺乏正确的研究和认识,一直以来只是跟着某些理论和感觉走,从而走入了教育的误区。
教育本身是事实存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无论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的永恒的问题。因为物质再发达,科技再进步,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婴幼儿—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外界的事物根本无法左右人天性的自然发展,任何以物质进步为理由的宽容理论,根本是忽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的结果。如果有一种理论真的能够,完全改变人的成长过程的话,那恐怕就要像科幻片一样,人会被像动植物一样养殖种植,屠宰或收获——这样的话人也就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了。
再有,有人希望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证明教育是万能的,这其实只能在文字中成立,在事实中却很难成立,因为逻辑本身只管推理是否正确而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正如,在假想中,永动机是可能存在的,但现在依然没有一台永动机问世一样。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最缺乏的,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依靠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而由这些经验总结出来的事实又经过了人们主观的剥离而变成了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在文字呈现的某些范围内是可以成立的,但它们已经远离了事实的真相。
有些方针的制定者因为误以为“理论=事实”,自然照方抓药,但一样药难治百样病,结果必然会捉襟见肘。
三、整理了一下,四位名家关于《锦瑟》的解读
张中行《诗词读写例话》
写到此,忽然想到一首公认为最难解的诗,李商隐《锦瑟》。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成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读仄声)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读仄声)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萦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
启功《启功讲学录》
可见用典与诗歌语言的表达实有很多的关系。我并不是说我坚决拥护用典,我爱用典,我肚子里的典撑得没办法。问题是用典多对表达有克有帮助作用。李商隐有一首诗《锦瑟》,里边的用典让文学改良的学者们深恶痛绝地反对。可这不一定要由作者负责,某些解释者要负责。对这首诗穿凿附会的解释多极了。几十年前我曾见一位教授作过一本书,长篇大论地说李商隐的诗都纪念的是他的恋爱。单“锦瑟”两人字就写了很多。怎么解释的呢?说是有一位大官司,他家的一位丫环叫锦瑟,李商隐爱她。“锦瑟无端五十弦”,有人说这句不是说李商隐自己,因为他只活了四十九岁,应该指那个丫环,她五十岁了。都五十了还跟她谈恋爱,这不是笑话吗?在拙作《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见《汉语现象论丛》)我曾说过,这说诗,实际只是说了“半辈子,梦,心,泪,热,早已知道”几个意思,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用庄子梦蝴蝶的典是说一生如梦,望帝杜鹃是表示自己的心,什么样的心呢?热切的心,犹如蓝田之玉,在太阳照耀下生烟。沧海明珠则表示泪。一生空怀热心,空流热泪,是早就想到了的。把那典故说开了,就这么简单,可若没有了那些典故,哪里还成诗呢?可见典故具有装饰效果,也就是修辞作用,它们能把作者的内心很有效力地表现出来。所说这首诗难懂不能单由作者负责,解释者们先存了个爱情的主见,再去穿凿附会,解释得乱七八糟。这样的情况也不限于古诗的用典。
叶嘉莹 《迦陵文集 (第10卷)》
再谈第二种情形。义山《锦瑟》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无题》诗云:“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这几句诗从表面上看,“庄生”一句用的是《齐物论》庄子梦为蝴蝶的故实,“望帝”一句用的是《华阳国志》蜀望帝魂魄化为杜鹃的故实,“扇裁。句用的是班婕妤团扇怨之故实,“车走”句用的是司马相如《长门赋》中之故实。如果说诗人拘执出处的原意来解说这几句诗,则“庄生”句必当与化出于万物之外的“物化”之意有关,“望帝”句必当与帝王失国之不幸有关,“扇裁”、“车走”。二句亦必当与女子失宠被弃之情事有关。然而我们仔细吟味一下义山原诗,就会发现他用这些故实原来与典故之含意并无全面之关系,而只是截取故实一部分含意做为一种意象之表现而已。今对此诸意象不暇细说,简言之,则“庄生”句不过藉蝴蝶以表现一种痴迷的梦境,“望帝”句不过借杜鹃以表现一种不死的春心;“月魄”句不过借之以写团扇之美并进而衬托用团扇遮面的女子的娇羞,“车走”句不过借之以写行车虽近至交错相接,然而却未曾得到一诉衷曲的机会。像这种用典便不可只据故实立说,而当切实查考诗人用意之所在才真能懂得诗意,否则就会发生误解。冯浩便因对义山此种活用故实,只借之作为意象之表现的方法有所不明,所以在注“庄生”一句时遂一定要按庄子本文的“物化。为说,于是既把道家哲学中的“物化”强解为人死化为异物,又把人死的“物化。牵涉到庄子鼓盆的故实来勉强立说。像这种过于拘执故实牵附立说的情形,当然是说诗人应小心加以避免的。
葛兆光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
我们仍以李商隐《锦瑟》中的四句为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然蝴蝶”,十分愉快与自由,忘记了自己是庄子,但突然梦醒,才惊觉了自己是人,他恍然迷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里隐含的,是庄子对人生的困惑,究竟人世间是真实,还是梦幻是真实,真实的世界里为什么人负荷了那么多痛苦而梦幻的世界中为什么却有着那么多的自由?因此,“梦蝶”中传递的是人生体验的“迷惘”。“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华阳国志》里的故事,望帝本是蜀王,后来让位给他人,自己在西山修道,后来化为杜鹃鸟,到春天便悲鸣不已,据说一直要到啼出血来才罢休。鲍照《拟行路难》云:“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杜甫《杜鹃》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雍陶《闻杜鹃二首》之二云“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自居易《琵琶行》云:“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辗转的引述、使用中,“望帝杜鹃”逐渐包孕了一种人生无归宿似的失落心情,一种苦苦追索却毫无结果似的悲凉感受。“沧海月明珠有泪”用的是《博物志》卷九鲛人泣珠的故事,在这里,李商隐只是取了“泣泪”来传递一种伤感的情绪,本来珍珠就是鲛人泣的泪,而这里却珠亦有泪,泪中有泪,饱含了无限的哀怨。“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典故的原型已经不太清楚了,《汉书·地理志》说“蓝田山出美玉”,中唐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大致说的是一种迷茫朦胧的景色,在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则传递了一种迷茫朦胧的情绪。这样,四句诗便传达了这样一些内心感受:迷惘、悲凉、伤感、恍惚,合起来便烘托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朦胧“情绪”,于是,它与开首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忆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共鸣,构筑起整首诗的“情感氛围”,读者一读到它,便被这种“情感氛围”笼罩了心灵,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丝毫也不觉得典故在那里造成任何隔阂或屏障,因为它们已经融入到情感氛围中去了。至于典故具体表达什么,没有必要去管它,它也许什么具体意义也不表达,只传递一种感受,一种“追忆华年”时的感受。梁启超说过,《锦瑟》等诗讲什么,他根本不明白,“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这就够了!诗歌并不是包装在商品外面的“说明书”,也不是小学生的语文教科书,它的意义并不是要具体地告诉人们什么,而只是以情以意来感动人的心灵,因此,这种传递感受的用典方式,应该说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诗歌语言手段。
1、《鲁迅与周作人》若干页
2、《中国文献学》若干页
3、温习《数学思维和生活智慧》若干页
4、浏览《刘锡庆自选集》中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刘教授有多年的大学写作教学经验,对语文问题尤其是作文教学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十分清晰和准确,他提出的作文有能教和不能教的认识的确是目前很多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与我所认识的“可教和不可教”只是一字之差。另外,刘教授认为作文主要是再现和表现两种用途,这和我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刘教授从大学写作的要求出发更强调表现的内容,这和我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角度出发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也就决定对不同文体的态度和训练的重点的差别。但总体来说,刘教授的思路要比目前中小学教学实际作文教学状况更实际一些,更有应用价值。
二、回帖备份
1、与上海的李白坚教授讨论内容的部分回帖备份
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编写的教材”的不同意见
在阅读,整理,编排,梳理、分类、甄别、取舍过程中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水平这是事实,但这样并不一定就说明经历这样学习过程的教师就达到了可以编写教材的水平(虽然即便是正规出版社的教材编辑也未必达到这一水平)。以目前的语文课程的整体建设考虑,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语文课程观念、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学理念、教学发展观、学习过程落实、作业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科学研究方法等等都要通过教材来体现,试问一线的教师能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轻率地编写教材,所能形成的不过是个人视野的集合,很难达到教材的整体作用。一旦教师对自己所编教材“敝帚自珍”,更容易产生把“示范”当成“定范”的教学行为,这样恐怕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全面性。当然,如果只是集中训练某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材料和整合一些教学资源,但这种行为可称为经验,但尚不足以成为教材的样本。
“教材”二字实在太重,所以我在发言中有一个“慎”字在。以一线教师的实践水平即便努力其实也只能反映一隅而已,所以我并不是反对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而是反对“每一个”“自已的”这类过于理想和轻视教材编写工作的说法而已。
至于,参于教材编写者是否能认识到教材背后的哪些内容,我依然对具体实施的过程持保留意见,因为即便如现在热门的《新语文读本》在选择的内容上,也存在着主观程度过高的问题。
2、在k12答唐兄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其实义务教育这种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教育可以排除“人权”因素,而我们的教育也已经受了西方思潮很大的影响了。
计划生育的确加重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社会倾向也受到了单方保护的思想的影响。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我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东方传统家庭观念的摧毁使得教育走上了完全缺乏约束的状态,同时我们的教育只接受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的皮毛,再加上国内对真正的教育问题缺乏正确的研究和认识,一直以来只是跟着某些理论和感觉走,从而走入了教育的误区。
教育本身是事实存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无论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的永恒的问题。因为物质再发达,科技再进步,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婴幼儿—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外界的事物根本无法左右人天性的自然发展,任何以物质进步为理由的宽容理论,根本是忽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的结果。如果有一种理论真的能够,完全改变人的成长过程的话,那恐怕就要像科幻片一样,人会被像动植物一样养殖种植,屠宰或收获——这样的话人也就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了。
再有,有人希望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证明教育是万能的,这其实只能在文字中成立,在事实中却很难成立,因为逻辑本身只管推理是否正确而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正如,在假想中,永动机是可能存在的,但现在依然没有一台永动机问世一样。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最缺乏的,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依靠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而由这些经验总结出来的事实又经过了人们主观的剥离而变成了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在文字呈现的某些范围内是可以成立的,但它们已经远离了事实的真相。
有些方针的制定者因为误以为“理论=事实”,自然照方抓药,但一样药难治百样病,结果必然会捉襟见肘。
三、整理了一下,四位名家关于《锦瑟》的解读
张中行《诗词读写例话》
写到此,忽然想到一首公认为最难解的诗,李商隐《锦瑟》。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成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读仄声)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读仄声)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萦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
启功《启功讲学录》
可见用典与诗歌语言的表达实有很多的关系。我并不是说我坚决拥护用典,我爱用典,我肚子里的典撑得没办法。问题是用典多对表达有克有帮助作用。李商隐有一首诗《锦瑟》,里边的用典让文学改良的学者们深恶痛绝地反对。可这不一定要由作者负责,某些解释者要负责。对这首诗穿凿附会的解释多极了。几十年前我曾见一位教授作过一本书,长篇大论地说李商隐的诗都纪念的是他的恋爱。单“锦瑟”两人字就写了很多。怎么解释的呢?说是有一位大官司,他家的一位丫环叫锦瑟,李商隐爱她。“锦瑟无端五十弦”,有人说这句不是说李商隐自己,因为他只活了四十九岁,应该指那个丫环,她五十岁了。都五十了还跟她谈恋爱,这不是笑话吗?在拙作《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见《汉语现象论丛》)我曾说过,这说诗,实际只是说了“半辈子,梦,心,泪,热,早已知道”几个意思,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用庄子梦蝴蝶的典是说一生如梦,望帝杜鹃是表示自己的心,什么样的心呢?热切的心,犹如蓝田之玉,在太阳照耀下生烟。沧海明珠则表示泪。一生空怀热心,空流热泪,是早就想到了的。把那典故说开了,就这么简单,可若没有了那些典故,哪里还成诗呢?可见典故具有装饰效果,也就是修辞作用,它们能把作者的内心很有效力地表现出来。所说这首诗难懂不能单由作者负责,解释者们先存了个爱情的主见,再去穿凿附会,解释得乱七八糟。这样的情况也不限于古诗的用典。
叶嘉莹 《迦陵文集 (第10卷)》
再谈第二种情形。义山《锦瑟》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无题》诗云:“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这几句诗从表面上看,“庄生”一句用的是《齐物论》庄子梦为蝴蝶的故实,“望帝”一句用的是《华阳国志》蜀望帝魂魄化为杜鹃的故实,“扇裁。句用的是班婕妤团扇怨之故实,“车走”句用的是司马相如《长门赋》中之故实。如果说诗人拘执出处的原意来解说这几句诗,则“庄生”句必当与化出于万物之外的“物化”之意有关,“望帝”句必当与帝王失国之不幸有关,“扇裁”、“车走”。二句亦必当与女子失宠被弃之情事有关。然而我们仔细吟味一下义山原诗,就会发现他用这些故实原来与典故之含意并无全面之关系,而只是截取故实一部分含意做为一种意象之表现而已。今对此诸意象不暇细说,简言之,则“庄生”句不过藉蝴蝶以表现一种痴迷的梦境,“望帝”句不过借杜鹃以表现一种不死的春心;“月魄”句不过借之以写团扇之美并进而衬托用团扇遮面的女子的娇羞,“车走”句不过借之以写行车虽近至交错相接,然而却未曾得到一诉衷曲的机会。像这种用典便不可只据故实立说,而当切实查考诗人用意之所在才真能懂得诗意,否则就会发生误解。冯浩便因对义山此种活用故实,只借之作为意象之表现的方法有所不明,所以在注“庄生”一句时遂一定要按庄子本文的“物化。为说,于是既把道家哲学中的“物化”强解为人死化为异物,又把人死的“物化。牵涉到庄子鼓盆的故实来勉强立说。像这种过于拘执故实牵附立说的情形,当然是说诗人应小心加以避免的。
葛兆光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
我们仍以李商隐《锦瑟》中的四句为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然蝴蝶”,十分愉快与自由,忘记了自己是庄子,但突然梦醒,才惊觉了自己是人,他恍然迷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里隐含的,是庄子对人生的困惑,究竟人世间是真实,还是梦幻是真实,真实的世界里为什么人负荷了那么多痛苦而梦幻的世界中为什么却有着那么多的自由?因此,“梦蝶”中传递的是人生体验的“迷惘”。“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华阳国志》里的故事,望帝本是蜀王,后来让位给他人,自己在西山修道,后来化为杜鹃鸟,到春天便悲鸣不已,据说一直要到啼出血来才罢休。鲍照《拟行路难》云:“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杜甫《杜鹃》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雍陶《闻杜鹃二首》之二云“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自居易《琵琶行》云:“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辗转的引述、使用中,“望帝杜鹃”逐渐包孕了一种人生无归宿似的失落心情,一种苦苦追索却毫无结果似的悲凉感受。“沧海月明珠有泪”用的是《博物志》卷九鲛人泣珠的故事,在这里,李商隐只是取了“泣泪”来传递一种伤感的情绪,本来珍珠就是鲛人泣的泪,而这里却珠亦有泪,泪中有泪,饱含了无限的哀怨。“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典故的原型已经不太清楚了,《汉书·地理志》说“蓝田山出美玉”,中唐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大致说的是一种迷茫朦胧的景色,在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则传递了一种迷茫朦胧的情绪。这样,四句诗便传达了这样一些内心感受:迷惘、悲凉、伤感、恍惚,合起来便烘托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朦胧“情绪”,于是,它与开首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忆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共鸣,构筑起整首诗的“情感氛围”,读者一读到它,便被这种“情感氛围”笼罩了心灵,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丝毫也不觉得典故在那里造成任何隔阂或屏障,因为它们已经融入到情感氛围中去了。至于典故具体表达什么,没有必要去管它,它也许什么具体意义也不表达,只传递一种感受,一种“追忆华年”时的感受。梁启超说过,《锦瑟》等诗讲什么,他根本不明白,“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这就够了!诗歌并不是包装在商品外面的“说明书”,也不是小学生的语文教科书,它的意义并不是要具体地告诉人们什么,而只是以情以意来感动人的心灵,因此,这种传递感受的用典方式,应该说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诗歌语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