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阿尔封斯•都德”沙龙回顾 山羊的生活在何处?
“感受阿尔封斯•都德”沙龙回顾
山羊的生活在何处?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1年11月28日
全世界到处都是那些不得不凭自己的脑袋活着的穷人,他们将他的骨髓和脑汁当作美丽的纯金,来支付生活中最小的东西。
——都德《小东西》
2011年11月26日下午,一群爱好阅读的朋友如约来到我们的周末读书沙龙,大家一起阅读了阿尔封斯•都德《塞甘先生的山羊》一文,分享了都德先生的写作与人生,在文本内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对话,畅谈读书与人生。
都德先生以其《最后一课》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他的爱国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都德先生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擅长在写作中加入对人生的思考。《塞甘先生的山羊》就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塞甘先生先后养过六只山羊,但它们向往山野中的自由,一只只都逃走被狼吃掉了。塞甘先生又养了第七只小山羊,希望它能从小习惯豢养的生活。小山羊长大了,它对塞甘先生说,它要到山上去。塞甘先生惊呆了,他答应改善它的生活条件,还讲了母山羊老雷诺德与狼搏斗的教训。但山野和自由呼唤着小山羊,它还是逃走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小山羊沉醉了。在黄昏降临的时候,小山羊听到了狼的嚎叫,也听到塞甘先生的呼唤声。经过思想斗争,它还是选择了大山。狼来了,小山羊和狼双方搏斗了一夜,当星星消失,公鸡啼声响起的时候,小山羊被狼吃掉了。
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在分段朗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提出了很多的话题,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有趣的解读和探讨。
比如,为什么在这个山羊的故事本体以外,开头、结尾,以及中间穿插着“格兰古瓦尔”这位诗人,作者为什么是把这个故事将给他听。另外,格兰古瓦尔是否实有其人,他是《巴黎圣母院》中提到的那位诗人吗?
比如,塞甘先生养山羊这件事,是否太牵强?他的这个爱好和追求幸福感的做法,好像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使得整个寓言有过分编造之嫌。另外,塞甘先生养了那么多只羊,最终的命运都是羊跑出去被狼吃掉,这是否说明塞甘先生的养羊水平总是停滞不前?
比如,文中对于山羊、塞甘先生的称谓,多处都出现“小白宝贝”、“可怜的男人”这类亲昵的叫法,其中是否存在着山羊与塞甘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尤其考虑到法国人的浪漫、对爱情的追求,这篇文章确实存在着对被背叛的丈夫的嘲笑这个解读角度。
比如,这篇文章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存在着劝诫的成分?当你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脆弱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尤其是用长久的生命和未来,来换取短暂的自由,是否值得?山羊对于追求自由的风险,应该是能意识到的,它对于自己能够逃脱危险,是否存在侥幸心理?
比如,我们能够感到,作者表面上虽然在“劝说”诗人去接受编辑的职位,但实际上对他选择不就持赞美的态度。然而,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重复的方式特别强调“然后,早晨一到,狼把羊吃了”。作者对诗人选择的赞美,是否存在游移?
比如,无论是寓言的世界,还是现实中每天都上演着“狼吃羊”的故事,而从来没有什么“羊战胜了狼”的情况(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除外),这其中是否存在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概叹和人逃脱不了宿命的感受?
通过分享讨论,我们从都德《塞甘先生的山羊》中,至少可以获得下面的感悟。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并且只能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山羊自然也不例外,山羊的天性,就是要在岩崖峭壁间游走,山羊就该生活在山里,在树林里跳跳蹦蹦,去吃树上的野葡萄和鲜嫩的青草……总之,得有广阔的天地。而不是一根勒破脖子的绳索,一个用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被照料、被安排的生活;当然更不能接受被关在黑暗的羊圈里。
一个人究竟选择怎样的生活,是渐渐地被日常性所消磨、泯然众人,还是轰轰烈烈地成为传说?作者显然是赞成后者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我们只是要意识到,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意味着选择它的全部。山羊选择自由,就应该承担因为自由而有的风险;山羊如果要规避被狼吃掉的风险,那么自然可以接受塞甘先生给它提供的安全的环境,过着安逸的被豢养的生活。诗人格兰古瓦尔迷恋诗歌创作,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因此他宁愿过穷困的日子也不愿放弃理想去当专栏编辑,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另一种生活的态度则是做一份安稳的工作,但这可能意味着作为诗人的生命的终结,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只要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都是值得称道的。
现实中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人们总是想过别人的生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总是心怀不满。塞甘先生的山羊也有这方面的苗头,它在塞甘先生的院子里,向往大山;它进入山里,快乐地过完了白天,听到狼的嚎叫时,又怀念起安全的生活环境;它与狼搏斗的过程中,心中想的却是像雷诺德那样坚持斗争到天亮。我们感到,一个人即使亦步亦趋地追求所谓别人的生活,照样可能收获光荣与梦想,尤其是对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缺乏想法时,追随楷模人物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捷径”;只是要避免那种漫无目的、纯粹出于羡慕嫉妒恨而“努力”让自己去过别人生活的做法,这样只会收获悲剧与苦楚。当然了,最好的情况还是,每个人都做自己,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塞甘先生的山羊懂得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诗人格兰古瓦尔也明白自由对于他个人和他心爱的诗歌的价值。嵇康说:“人之相交,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作者都德深明这一点。都德无疑是了解诗人的,这里只有塞甘先生并不懂得它的山羊。“塞甘先生养山羊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并不仅仅是山羊对他太绝情,这和他给了山羊注定不能两全的选择有关。塞甘先生为了获得一己的快乐感受,只让山羊活在很小的一片田地里,并给它安逸的生活;要么就把山羊推到山里,让它在享受自由的同时遭受狼的迫害,必然地付出生命代价。塞甘先生显然可以给山羊提供更优的选择方案,让它白天在山里自由地奔跑、吃草,晚上回到安全的家里,避免受到狼的迫害,这样塞甘先生自然就能得到他的“幸福”。我们现实中,一些身处高位的人,掌握着给别人选择机会的人,如果能够“无私”地给别人更优的选择方案,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少许多悲剧,自己却不会损失什么,反而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因为人生并非一个“零和”的游戏。
此外,大家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观影情况,推荐了一些好书、好电影,这也启发我们在以后的沙龙中,可以选择一些真正好看有趣的电影,大家一起看,一起感受,体会另一种形式的表达。本次沙龙活动中,朋友们就“表达”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作为一种最高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是一个必须肯定的原则,然而,如何表达却是一个我们经常把握不好的事情。如何把握表达的力度,如何避免“苹果没有熟就烂掉了”这种情况,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其在教化之外的意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山羊的生活在何处?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1年11月28日
全世界到处都是那些不得不凭自己的脑袋活着的穷人,他们将他的骨髓和脑汁当作美丽的纯金,来支付生活中最小的东西。
——都德《小东西》
2011年11月26日下午,一群爱好阅读的朋友如约来到我们的周末读书沙龙,大家一起阅读了阿尔封斯•都德《塞甘先生的山羊》一文,分享了都德先生的写作与人生,在文本内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对话,畅谈读书与人生。
都德先生以其《最后一课》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他的爱国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都德先生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擅长在写作中加入对人生的思考。《塞甘先生的山羊》就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塞甘先生先后养过六只山羊,但它们向往山野中的自由,一只只都逃走被狼吃掉了。塞甘先生又养了第七只小山羊,希望它能从小习惯豢养的生活。小山羊长大了,它对塞甘先生说,它要到山上去。塞甘先生惊呆了,他答应改善它的生活条件,还讲了母山羊老雷诺德与狼搏斗的教训。但山野和自由呼唤着小山羊,它还是逃走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小山羊沉醉了。在黄昏降临的时候,小山羊听到了狼的嚎叫,也听到塞甘先生的呼唤声。经过思想斗争,它还是选择了大山。狼来了,小山羊和狼双方搏斗了一夜,当星星消失,公鸡啼声响起的时候,小山羊被狼吃掉了。
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在分段朗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提出了很多的话题,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有趣的解读和探讨。
比如,为什么在这个山羊的故事本体以外,开头、结尾,以及中间穿插着“格兰古瓦尔”这位诗人,作者为什么是把这个故事将给他听。另外,格兰古瓦尔是否实有其人,他是《巴黎圣母院》中提到的那位诗人吗?
比如,塞甘先生养山羊这件事,是否太牵强?他的这个爱好和追求幸福感的做法,好像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使得整个寓言有过分编造之嫌。另外,塞甘先生养了那么多只羊,最终的命运都是羊跑出去被狼吃掉,这是否说明塞甘先生的养羊水平总是停滞不前?
比如,文中对于山羊、塞甘先生的称谓,多处都出现“小白宝贝”、“可怜的男人”这类亲昵的叫法,其中是否存在着山羊与塞甘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尤其考虑到法国人的浪漫、对爱情的追求,这篇文章确实存在着对被背叛的丈夫的嘲笑这个解读角度。
比如,这篇文章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存在着劝诫的成分?当你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脆弱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尤其是用长久的生命和未来,来换取短暂的自由,是否值得?山羊对于追求自由的风险,应该是能意识到的,它对于自己能够逃脱危险,是否存在侥幸心理?
比如,我们能够感到,作者表面上虽然在“劝说”诗人去接受编辑的职位,但实际上对他选择不就持赞美的态度。然而,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重复的方式特别强调“然后,早晨一到,狼把羊吃了”。作者对诗人选择的赞美,是否存在游移?
比如,无论是寓言的世界,还是现实中每天都上演着“狼吃羊”的故事,而从来没有什么“羊战胜了狼”的情况(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除外),这其中是否存在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概叹和人逃脱不了宿命的感受?
通过分享讨论,我们从都德《塞甘先生的山羊》中,至少可以获得下面的感悟。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并且只能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山羊自然也不例外,山羊的天性,就是要在岩崖峭壁间游走,山羊就该生活在山里,在树林里跳跳蹦蹦,去吃树上的野葡萄和鲜嫩的青草……总之,得有广阔的天地。而不是一根勒破脖子的绳索,一个用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被照料、被安排的生活;当然更不能接受被关在黑暗的羊圈里。
一个人究竟选择怎样的生活,是渐渐地被日常性所消磨、泯然众人,还是轰轰烈烈地成为传说?作者显然是赞成后者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我们只是要意识到,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意味着选择它的全部。山羊选择自由,就应该承担因为自由而有的风险;山羊如果要规避被狼吃掉的风险,那么自然可以接受塞甘先生给它提供的安全的环境,过着安逸的被豢养的生活。诗人格兰古瓦尔迷恋诗歌创作,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因此他宁愿过穷困的日子也不愿放弃理想去当专栏编辑,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另一种生活的态度则是做一份安稳的工作,但这可能意味着作为诗人的生命的终结,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只要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都是值得称道的。
现实中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人们总是想过别人的生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总是心怀不满。塞甘先生的山羊也有这方面的苗头,它在塞甘先生的院子里,向往大山;它进入山里,快乐地过完了白天,听到狼的嚎叫时,又怀念起安全的生活环境;它与狼搏斗的过程中,心中想的却是像雷诺德那样坚持斗争到天亮。我们感到,一个人即使亦步亦趋地追求所谓别人的生活,照样可能收获光荣与梦想,尤其是对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缺乏想法时,追随楷模人物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捷径”;只是要避免那种漫无目的、纯粹出于羡慕嫉妒恨而“努力”让自己去过别人生活的做法,这样只会收获悲剧与苦楚。当然了,最好的情况还是,每个人都做自己,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塞甘先生的山羊懂得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诗人格兰古瓦尔也明白自由对于他个人和他心爱的诗歌的价值。嵇康说:“人之相交,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作者都德深明这一点。都德无疑是了解诗人的,这里只有塞甘先生并不懂得它的山羊。“塞甘先生养山羊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并不仅仅是山羊对他太绝情,这和他给了山羊注定不能两全的选择有关。塞甘先生为了获得一己的快乐感受,只让山羊活在很小的一片田地里,并给它安逸的生活;要么就把山羊推到山里,让它在享受自由的同时遭受狼的迫害,必然地付出生命代价。塞甘先生显然可以给山羊提供更优的选择方案,让它白天在山里自由地奔跑、吃草,晚上回到安全的家里,避免受到狼的迫害,这样塞甘先生自然就能得到他的“幸福”。我们现实中,一些身处高位的人,掌握着给别人选择机会的人,如果能够“无私”地给别人更优的选择方案,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少许多悲剧,自己却不会损失什么,反而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因为人生并非一个“零和”的游戏。
此外,大家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观影情况,推荐了一些好书、好电影,这也启发我们在以后的沙龙中,可以选择一些真正好看有趣的电影,大家一起看,一起感受,体会另一种形式的表达。本次沙龙活动中,朋友们就“表达”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作为一种最高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是一个必须肯定的原则,然而,如何表达却是一个我们经常把握不好的事情。如何把握表达的力度,如何避免“苹果没有熟就烂掉了”这种情况,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其在教化之外的意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