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悦读《童年的收藏》沙龙回顾 那些忧伤的孩子们
一起悦读《童年的收藏》沙龙回顾
那些忧伤的孩子们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1年12月3日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1946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志贺的作品令我佩服,没有夸张,感触很深。不感伤,很滋润。”
——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
2011年12月3日下午,伴随老朋友的寒暄和结识新朋友的喜悦,沙龙成员在初雪过后的清爽中,一起回顾了童年的收藏,分享童年的记忆,重温了童年的欢乐和悲伤。
活动一开始,投影幕布上唯美的画面仿佛是一把开启童年记忆的钥匙,打开了大家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大家情不自禁地话多起来,把各自童年的趣事和忧伤娓娓道来。这其中有对大院的怀念,有对大山的依恋,有对游牧生活的感怀,有对草甸逐雀的印象,有捉鸟捕鱼的乐趣,有摘果遇蜂的惊险。当然,在欢乐的背后也饱含着我们成长中的伤和痛,也必然绕不开少年时光里父子、母子、师生、同伴间的冲突、对立、谅解和包容等话题。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主题阅读内容带我们走进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东方与西方)、两个不同的民族(德意志与大和民族)的两个不同的孩子(摩尔与清兵卫)的童年记忆。
在黑塞的《夜行孔雀睛》中,大家随着摩尔的童年爱好而起伏。摩尔收集蝴蝶标本的狂热让人心动,追逐蝴蝶的喜悦也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各自的童年。摩尔整理、收藏标本与伙伴分享,带给他的有喜悦、也有失落。最后,摩尔为了得到“夜行孔雀睛”而犯错和忏悔,却并没有获得谅解,更是揪住了大家的心。
在志贺直哉的《清后卫的葫芦》中,我们听到情不自禁的笑声,也看到压抑的神情。清兵卫收藏葫芦的专注和痴迷,以及小镇人们古朴的喜好,透着一个孩子纯朴的兴趣爱好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员和父亲的粗暴专制,随着清兵卫的父亲的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一个孩子的童年也随之被彻底打碎。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同情、是担忧、是压抑。
童年的记忆,无论是甜美,还是苦涩,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因此,对于这两篇作品,大家就阅读心得和文本提出的问题,探讨也特别的热烈。
从教育的角度,大家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自尊自主的人格的话题,特别是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夜行孔雀睛》中摩尔的母亲,得知摩尔犯下错误,在“吃惊和伤心”后,更多的是对摩尔的帮助和鼓励:“你必须去找埃米尔,”,“这件事你得自己告诉他,你只能这么办。在此之前我不能原谅你。你可以请他在你的玩具中挑选一些作为抵偿,而且你必须请他原谅!” ,“这件事你无论如何得在今天做完,现在就去。” 话语中有母亲的严厉,也有母亲的期待,希望和帮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以及如何及时去补救。而《清兵卫和葫芦》中的教员和父亲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清兵卫把葫芦带到了课堂上,教员不仅没收了葫芦,要求家长严格管教,同时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随着父亲的打骂后,父亲的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也砸碎了清兵卫的自尊。这或许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吧。
另一方面,如何对待儿童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心灵健康成长,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夜行孔雀睛》中的摩尔虽然有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但最后还是留下了深深的心灵伤痛,是被同伴的轻视,是不被同伴的谅解,是对自己亲手毁坏珍贵物品的自责。在《清兵卫和葫芦》中,清兵卫的爱好虽然和镇上大多数人的爱好都一样,但却从来未被认可,在听到谈及自己喜爱的葫芦的话题时插了一句,遭到父亲的呵叱。至于被教员告状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家长的武断专制、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天真自由的个性。这让人除了气愤,更多的是对清兵卫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
在师生、父子和同伴关系上,平等、理解是基础,《夜行孔雀睛》中的摩尔未能被同伴的谅解,是源于他们的收藏条件等诸多不平等的因素,是世俗对于纯粹兴趣爱好和美好情感的侵蚀。虽然摩尔很努力,却被邻居家的小孩的轻视,直至摩尔犯下大错,诚恳的道歉也未能被原谅。《清兵卫和葫芦》的悲剧性,表现的是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教员因不喜好葫芦,居然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而父亲则在清兵卫谈及葫芦的话题时,圆睁着眼睛呵叱说: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无论在教员面前,还是在父亲面前,清兵卫不仅没有丝毫的地位,也不被理解,尽管他对收藏葫芦的认识很深刻,眼光也很独特。
单就文本来说,这两篇作品也是值得家长、老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读的作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是大家的共识。要尊重孩子,就要先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句来自师长的鼓励,或成就一个未来的天才。粗暴、无知地毁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扼杀孩童的天性和潜能。不仅摧毁了孩子纯真的快乐,可能摧毁了孩子童真的心灵,带给孩子一生的阴影。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面对的新课题,建立平等信任的师长关系,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如《夜行孔雀睛》中的母亲一样,帮助和鼓励孩子勇于面对错误,及时认错和补救。同时还要关注事件和情势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并给予及时的疏导。而《清兵卫和葫芦》中教员和父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成人们对童年的记忆,美好与痛楚,已成永恒。帮助今天的孩子,还给他们快乐纯真的童年,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的社会还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那些忧伤的孩子们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1年12月3日
![]() |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1946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志贺的作品令我佩服,没有夸张,感触很深。不感伤,很滋润。”
——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
2011年12月3日下午,伴随老朋友的寒暄和结识新朋友的喜悦,沙龙成员在初雪过后的清爽中,一起回顾了童年的收藏,分享童年的记忆,重温了童年的欢乐和悲伤。
活动一开始,投影幕布上唯美的画面仿佛是一把开启童年记忆的钥匙,打开了大家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大家情不自禁地话多起来,把各自童年的趣事和忧伤娓娓道来。这其中有对大院的怀念,有对大山的依恋,有对游牧生活的感怀,有对草甸逐雀的印象,有捉鸟捕鱼的乐趣,有摘果遇蜂的惊险。当然,在欢乐的背后也饱含着我们成长中的伤和痛,也必然绕不开少年时光里父子、母子、师生、同伴间的冲突、对立、谅解和包容等话题。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主题阅读内容带我们走进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东方与西方)、两个不同的民族(德意志与大和民族)的两个不同的孩子(摩尔与清兵卫)的童年记忆。
在黑塞的《夜行孔雀睛》中,大家随着摩尔的童年爱好而起伏。摩尔收集蝴蝶标本的狂热让人心动,追逐蝴蝶的喜悦也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各自的童年。摩尔整理、收藏标本与伙伴分享,带给他的有喜悦、也有失落。最后,摩尔为了得到“夜行孔雀睛”而犯错和忏悔,却并没有获得谅解,更是揪住了大家的心。
在志贺直哉的《清后卫的葫芦》中,我们听到情不自禁的笑声,也看到压抑的神情。清兵卫收藏葫芦的专注和痴迷,以及小镇人们古朴的喜好,透着一个孩子纯朴的兴趣爱好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员和父亲的粗暴专制,随着清兵卫的父亲的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一个孩子的童年也随之被彻底打碎。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同情、是担忧、是压抑。
童年的记忆,无论是甜美,还是苦涩,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因此,对于这两篇作品,大家就阅读心得和文本提出的问题,探讨也特别的热烈。
从教育的角度,大家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自尊自主的人格的话题,特别是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夜行孔雀睛》中摩尔的母亲,得知摩尔犯下错误,在“吃惊和伤心”后,更多的是对摩尔的帮助和鼓励:“你必须去找埃米尔,”,“这件事你得自己告诉他,你只能这么办。在此之前我不能原谅你。你可以请他在你的玩具中挑选一些作为抵偿,而且你必须请他原谅!” ,“这件事你无论如何得在今天做完,现在就去。” 话语中有母亲的严厉,也有母亲的期待,希望和帮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以及如何及时去补救。而《清兵卫和葫芦》中的教员和父亲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清兵卫把葫芦带到了课堂上,教员不仅没收了葫芦,要求家长严格管教,同时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随着父亲的打骂后,父亲的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也砸碎了清兵卫的自尊。这或许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吧。
另一方面,如何对待儿童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心灵健康成长,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夜行孔雀睛》中的摩尔虽然有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但最后还是留下了深深的心灵伤痛,是被同伴的轻视,是不被同伴的谅解,是对自己亲手毁坏珍贵物品的自责。在《清兵卫和葫芦》中,清兵卫的爱好虽然和镇上大多数人的爱好都一样,但却从来未被认可,在听到谈及自己喜爱的葫芦的话题时插了一句,遭到父亲的呵叱。至于被教员告状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家长的武断专制、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天真自由的个性。这让人除了气愤,更多的是对清兵卫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
在师生、父子和同伴关系上,平等、理解是基础,《夜行孔雀睛》中的摩尔未能被同伴的谅解,是源于他们的收藏条件等诸多不平等的因素,是世俗对于纯粹兴趣爱好和美好情感的侵蚀。虽然摩尔很努力,却被邻居家的小孩的轻视,直至摩尔犯下大错,诚恳的道歉也未能被原谅。《清兵卫和葫芦》的悲剧性,表现的是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教员因不喜好葫芦,居然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而父亲则在清兵卫谈及葫芦的话题时,圆睁着眼睛呵叱说: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无论在教员面前,还是在父亲面前,清兵卫不仅没有丝毫的地位,也不被理解,尽管他对收藏葫芦的认识很深刻,眼光也很独特。
单就文本来说,这两篇作品也是值得家长、老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读的作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是大家的共识。要尊重孩子,就要先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句来自师长的鼓励,或成就一个未来的天才。粗暴、无知地毁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扼杀孩童的天性和潜能。不仅摧毁了孩子纯真的快乐,可能摧毁了孩子童真的心灵,带给孩子一生的阴影。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面对的新课题,建立平等信任的师长关系,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如《夜行孔雀睛》中的母亲一样,帮助和鼓励孩子勇于面对错误,及时认错和补救。同时还要关注事件和情势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并给予及时的疏导。而《清兵卫和葫芦》中教员和父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成人们对童年的记忆,美好与痛楚,已成永恒。帮助今天的孩子,还给他们快乐纯真的童年,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的社会还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