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机志)Werramatic E —Made by Carl Zeiss Jena
![]() |
这个Werramatic到手以来一直都爱不释手,最近装上了一卷AGFA VITSA 200在拍,估计出片也得是两个星期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先好好介绍下这部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相机。
![]() |
Werramatic是东德Carl Zeiss Jena公司生产的旁轴相机,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手上这部是Werra系列里面功能最全面的Werramatic E。当初买这部Werramatic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被Rollei 35系列的精美深深的吸引着,无奈大部分的Rollei 35系列都是新加坡制造,没有德国制造的严谨,恐怕质量控制上会有那么些缺憾。后来有天在搜35系列的文章的时候无意发现了这部造型简约的Werra相机,再查历史了解到它是东德蔡司生产,并也形成了Werra系列,但Werra并不是Carl Zeiss Jena的核心发展力量(主要发展在于镜头),所以生产数量不多,而且速度也缓慢。最初始的Werra相机都只是配备Novonar 50mm f3.5定焦镜头的普通相机,没有测距联动也没有测光,机身蒙皮是绿色的(黑色蒙皮机身是1957年的后期werra版本),快门速度最快只有1/250秒。因为是绿色蒙皮,所以很多卖家都说是军用版,其实Werra相机并没有用军事上,说是军用版不过是唬人以提高价钱而已,虽然它厚实的机身也可以挡一下子弹,不过机身面积还是小了一点。
Werra系列里面每个型号虽然说外表大同小异,但功能上却各有千秋,蒙皮颜色,闪光灯座,能否更换镜头,镜头以及光圈大小成了判断型号的主要标准。虽然Werra后期也出过带光圈优先的Werramat Super和 Werra Supermat,但实在是稀少得可以,一共大概只生产了50只,历史缘故估计在世的也聊聊无几,价格就不用说了。
Carl Zeiss Jena在1964年并入VEB Pentacon了后,当时的董事长Siegfried Böhm认为公司的发展重心应该在光学制造和单反上,所以在1966年后便停止了Werra系列简单小旁轴的生产,虽然历史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我们不得不为这个精美小机器的命运感到惋惜。
Werra系列外形特点是简约,简约到连上片杆都没有,这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之前虽然也喜欢Rollei 35,但只是喜欢它小巧的外形,对于Rollei 35前机身那两个像Bra一样的转盘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后来转买了更低档Rollei XF35。
![]() |
Werra有趣的特点之一在于镜头盖的设计,这在其他相机上几乎没有见到过。平时镜头盖可以保护镜头以免碰伤或者沾上灰尘,使用时候可以把镜头盖前面的小盖子取下来,然后把镜头盖旋转上镜头,就成了一个遮光罩,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是取下来的小盖子可要小心保存,不然掉了可就没得配了。另外使用镜头盖的时候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要把镜头焦距转向无穷远,镜头盖才能完全旋紧在机身上。
![]() |
Werra另外一个有趣的特点在于特别的上片装置,这个设计仅仅只Werra一家有,别无第二家。上片装置就在于镜头与机身之间的这个有黑色蒙皮的环,上片的时候向右转动到底再转回来就实现上片上快门,记得一定要将上片环转回,否则不能按动快门。这个设计使得Werra机身除了镜头之外就没有太多突出部分,看起来简洁干净利落。
![]() |
Werra的机身底部也是很简洁,一个倒片扳手,一个功能转盘,一个胶卷计数器。功能显示盘旁有印着一个实心的圈,一个字母R,一个字母C。当转盘上三角箭头指向实心的圈的时候,机身是锁紧状态,箭头指向R的时候就可以倒卷,当转到C的时候就可以打开机身了。胶卷计数器看起来像一个转盘,但其实是不能转动的,当转动上卷环的时候计数器中间轴上的小红点会向前移动一格,现在刻度上显示的张数是我已经拍了十张胶卷了。
![]() |
前期的Werra配备的是50mm f3.5的Novonar或者是Tessar,不久后就换成了Tessar 50mm f/2.8,所以前期的镜头配置机型比较少见。Werra上的这颗Tessar镜头镀膜跟M42单反所用的Tessar镜头镀膜不一样。Werra 镜头镀膜呈现的是漂亮的淡淡粉红色,单反上的Tessar是幽幽的蓝色,但Werra的镜头更显得好看,镜片非常之通透,就好像一个大水泡含在上面一样。
![]() |
镜筒上有对焦环,光圈环和快门速度调节环,光圈环和快门速度调节环上还有助力塑料片以增加摩擦力帮助调整光圈和快门,不过有些塑料片由于年代久远而容易脱落-就像我这部一样T_T。对焦环的红字部分显示的是英尺距离单位,为了照顾全世界人民稍后点是以米为刻度的距离单位,旁边还有景深预测刻度,比较有单反的风格。在靠近上片环的白色消光漆部分是光圈和快门的调节环,为什么会用白色消光漆呢?后面将会提及。光圈标示为2.8-22,速度分为红字和黑字两部分,红字部分为60,30,15,8,4,2B,黑字部分标示为1,2,4,8,15,30,60,125,250,750,其中安全快门60还用红色标识,可见其用心。
![]() |
光圈标识的另外一边是ISO调整,分别是6,12,25,100,200,400,基本日常胶卷都可以用得到。所有的刻度都是阴刻在镜头上,可谓相当精致。ISO刻度的上方标出的PRESTOR RVS是快门厂商的牌子。Werra有少数机型可以更换镜头,并有35,50,90三个焦段可以选择,标配是50头,如果运气好可以找到35和90焦段,转动PRESTOR RVS这圈环便可以取下镜头。早期的Werra用的是最高速度为1/250秒的Vebur快门,后来被速度更快的Prestor RVS500 and RVS750所代替。对于普通日常拍摄,1/750秒完全足够用了。
![]() |
旋转中间的转盘就可以取下后机盖,方式和Rollei 35差不多。机身是由厚度达到1毫米(部分超过1毫米)的金属一次铸模而成,相当的厚实,所以说可以挡住子弹不是吹的。内部很少塑料部件,除了卷片轴和过片轴之外就没有看到有塑料的出现了。图片中可以看到Werra使用的是镜后叶片式快门,这也和许多小旁轴相同,同时也方便更换镜头。
![]() |
我的这部Werramatic是带有测光和测距联动并可以更换镜头,所以从取景窗可以看到代表35,50和100的取景线框。中间的小方块是对焦区,对焦方式类似叠影对焦和裂像对焦的结合,也算是一个异类了。对焦区的下方是测光指示,当黑色指针移到凸形的缺口处表示此时曝光组合准确。右下角是光圈和速度组合的显示,使用者眼睛不用离开取景框就可以很方便的调整光圈和快门,上面提到的消光漆使用可以让数字刻度更清晰的呈现在取景框内。所有的设计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总的来说,Werra长相都差不多,通常是功能上的诧异,但其简约的造型,奇特的设计,扎实的用料,比Rollei 35系列便宜的价格,再加上东德蔡司制造的口碑,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小旁轴相机。在数码泛滥的年代,趁胶卷还有卖的时候玩玩老相机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资料:各个Werra机型的区别
1957年的Werra 2與Werra 1長相類似,但在前方左邊加上測光表、而且機頂上有小窗戶看得到指針,機背多了一個圓形計算表、指出對應的光圈與快門速度;1964的Werra 2就像Werra 1e了。Werra 2e與Werra 2的關係就相當於Werra 1e與Werra 1的關係:改變造型、加上閃光燈座等。
Werra 3在1958出現,加上了連動測距機制,這可以從機身上鏡頭上方的小窗戶分別出來;Werra 3沒有測光表,但有四個交換鏡頭:Flektogon 35mm f/2.8、Jena T 50mm f/2.8、Tessar 50mm f/2.8、與Cardinar 100mm f/3.5。1958年的Werra 4有測光表(與Werra 2類似),但沒有連動測距機制;Werra 3與Werra 4用相同的交換鏡頭。Werra 5(1960年)是3與4的合體,有連動測距功能、有測光表、有交換鏡頭,而且觀景窗中可以看到測光表的指針、光圈與快門速度,更重要的是測光表是與光圈和快門速度連動的(但不是自動曝光)。Werramat(1961年)有Werra 5的測光表,但沒有連動測距機制,也不能換鏡頭;Werramat e與Werramat相同,但加上閃光燈座。Werramatic(1961)是Werra 5的改良,而Werramatic e(1964)是Werramatic加上閃光燈座而且造型類似Werra 1e。從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e型(1e、2e、Werramat e與Werramatic e)是該系列的最後一型,都有閃光燈座,前方面板上方有壓克力裝飾、上有銀色細線條。
Werra相机介绍请点击:Carl Zeiss Jena的相機:Werra系列
Werramatic样片请点击:SteveMPhoto‘s Werramatic on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