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上文化差异时——从上海公交758路事件谈起
前一阵看《东方直播间》的时候,一个女生劝自己的闺蜜别离开北京去上海,说“南北文化差异大”;
之前看《欲望都市》的时候,女主角Carrie沉浸在对俄国男友的喜爱中,说“迷人的异国风情”。
当同在一个国家的时候,地域文化的差异带上了负面的看法,大部分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好的,甚至成为自己撒手不管的借口。例如,男女朋友之间有问题却不好好互相协调,负气地冠以“文化差异”一走了之。久而久之,便会以“我们真的不合适”作为这段感情的结尾吧。
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就说“他们南/北方人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时间久了,这种只会寻找他人问题,不会进行能动地解决的人,在职场上的道路也必然不会顺利。
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渐发达,交通成本的降低,人口流动的情况逐渐加剧,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文化形成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上海,外地人口已经在“本地常住人口”中占据了绝大比重。作为一个上海人在自己的家乡说家乡话也越来越不被允许。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758路公交车采取“沪语、普通话、英语”来取代原先的“普通话、英语”的报站方式居然遭人投诉,对此我感到极为的愤怒,在想到我今天即将写的“文化差异”时,决心好好写一下。
当遇上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进行几个反思:
一:有没有进行能动的互相学习?
外地人在上海不准上海人说上海话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了,除了“占山为王”的霸气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不准上海人说,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懂。
上海人有举例说,去香港就应该说广东话。那为什么外地人来上海不学上海话?这应该是上海本身文化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大。另外就是外地来沪人员没有进行能动学习,没有主动学习上海话。
方言是文化差异的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如果连语言都没能学习好,那谈何融入?自己不主动融入而被迫他人变成一个完整的“你”,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二:能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看待?
自负与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伴随着文化差异同时出现。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带来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但如果就因为自己的生活背景而自卑或自负或自傲的话,那这人可能是可悲的。他看不到他人的优势或劣势。
例如,湖南人来到上海,湖南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有毛主席,上海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是海纳百川的大城市。
例如,北京人来到香港,北京人可以骄傲自己是来自首都,香港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是国际港口。
如果只是由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而一叶障目,那岂不是错失很多风景?本可以看得更远的。
三:能否对他人进行正确的看待?
不能正确看待他人也是极要不得的。例如,外地人在来到上海之前,有“上海人都会说普通话,我来上海没有语言障碍”的印象,而在来到上海之后发现不会上海话的自己无法与本地老年人交流,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初中生对暗恋对象有着近似完美的想象,而真正接触了发现其不完美时造成的心理落差。我对这样的初中生的劝解是,去接触一个人,慢慢喜欢上这个人的好和不好,发掘他/她身上的种种出乎自己想象之外的事物,这样不是更有意思吗?
同样,有文化落差时,正确看待他人,接受这文化差异,发挥能动性慢慢融合,这过程不是很有意思吗?
希望上海公交车能够恢复“沪语、普通话、英语”的报站方式,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别退得太远了。
之前看《欲望都市》的时候,女主角Carrie沉浸在对俄国男友的喜爱中,说“迷人的异国风情”。
当同在一个国家的时候,地域文化的差异带上了负面的看法,大部分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好的,甚至成为自己撒手不管的借口。例如,男女朋友之间有问题却不好好互相协调,负气地冠以“文化差异”一走了之。久而久之,便会以“我们真的不合适”作为这段感情的结尾吧。
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就说“他们南/北方人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时间久了,这种只会寻找他人问题,不会进行能动地解决的人,在职场上的道路也必然不会顺利。
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渐发达,交通成本的降低,人口流动的情况逐渐加剧,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文化形成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上海,外地人口已经在“本地常住人口”中占据了绝大比重。作为一个上海人在自己的家乡说家乡话也越来越不被允许。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758路公交车采取“沪语、普通话、英语”来取代原先的“普通话、英语”的报站方式居然遭人投诉,对此我感到极为的愤怒,在想到我今天即将写的“文化差异”时,决心好好写一下。
当遇上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进行几个反思:
一:有没有进行能动的互相学习?
外地人在上海不准上海人说上海话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了,除了“占山为王”的霸气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不准上海人说,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懂。
上海人有举例说,去香港就应该说广东话。那为什么外地人来上海不学上海话?这应该是上海本身文化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大。另外就是外地来沪人员没有进行能动学习,没有主动学习上海话。
方言是文化差异的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如果连语言都没能学习好,那谈何融入?自己不主动融入而被迫他人变成一个完整的“你”,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二:能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看待?
自负与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伴随着文化差异同时出现。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带来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但如果就因为自己的生活背景而自卑或自负或自傲的话,那这人可能是可悲的。他看不到他人的优势或劣势。
例如,湖南人来到上海,湖南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有毛主席,上海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是海纳百川的大城市。
例如,北京人来到香港,北京人可以骄傲自己是来自首都,香港人可以骄傲自己家乡是国际港口。
如果只是由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而一叶障目,那岂不是错失很多风景?本可以看得更远的。
三:能否对他人进行正确的看待?
不能正确看待他人也是极要不得的。例如,外地人在来到上海之前,有“上海人都会说普通话,我来上海没有语言障碍”的印象,而在来到上海之后发现不会上海话的自己无法与本地老年人交流,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初中生对暗恋对象有着近似完美的想象,而真正接触了发现其不完美时造成的心理落差。我对这样的初中生的劝解是,去接触一个人,慢慢喜欢上这个人的好和不好,发掘他/她身上的种种出乎自己想象之外的事物,这样不是更有意思吗?
同样,有文化落差时,正确看待他人,接受这文化差异,发挥能动性慢慢融合,这过程不是很有意思吗?
希望上海公交车能够恢复“沪语、普通话、英语”的报站方式,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别退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