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近来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在离开青岛之际前往沙子口探访晋代摩崖石刻。这是崂山地区最古老的石刻,刻于晋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距今1708年。
石刻在石湾村旁的烟台顶,海拔269米,这不是一处已开辟的景点,甚至连像样的山径都没有,一路上,农家正在挥锄冬耕,而我们却两手插在口袋里漫游,土著和游子,心态颇有不同,他们笃实,我们潇洒。石刻的具体地点事先并不知道,如此反而更添了寻访古迹的野趣。
很快就没法两手插在口袋里了,而是手脚并用,在石崖上攀爬,平日体弱的我居然一鼓作气爬上了近300米的石峰,可谓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接下来,很多人说这石刻并不好找,而我们却顺利地找到了,这又是另一个奇迹。
其时恰逢初冬,树木萧瑟,寒风猎猎,站在山巅,眺望远处的大海,内心不禁感慨万分,此等景象与感慨,唯有曹操的那首诗可表述一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写于公元207年;96年后,有人在崂山观海,刻下了烟台顶的字迹;再过1708年,我又攀上此峰,同观大海,情景居然相似,岂不三生有幸?
烟台顶的两处晋代石刻皆作于晋太安二年,一处曰“渤海朱泰武,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平原羌公烈”,另一处曰“高阳刘初孙,魏世渊,晋太安二年”,相距不过数步。
晋太安二年是个什么情形?太安是晋惠帝的年号,晋惠帝是司马懿的重孙。其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结束,最后的吴国在公元280年被灭,距此不过23年;然而,西晋败相已露,“八王之乱”正如火如荼;陆机陆云在这一年被双双杀害;王羲之则刚刚出生。另外,晋惠帝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胡不食肉糜?”——就是他的名言。
石刻中提到的四个人——“朱泰武、羌公烈、刘初孙、魏世渊”——分别来自渤海、平原、高阳地区;渤海、高阳属今天的河北,平原属今天的山东内陆。山东乃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是曹操和袁绍、刘备展开过拉锯战的地方,刘备还曾担任过平原相。这四人是什么人,如今已不得而知,但他们都不是崂山本地人,而且随身携带石刻工具,不一定是偶然路过的游客(比如我就不会带着石凿出游,虽然在崂山住了三个月,也屡次想在石头上刻点什么,但最终还是怕麻烦放弃了),有人怀疑是当时沿海烽火台的守卫士兵,闲极无聊,刻下了这几行字,这个猜想,不无道理,但这几行隶书颇有风骨,不知何等士兵,能有如此文化功底?总之,略略数行字,留给后人无限遐想的余地,甚至比滔滔一大篇骈文更有意味。
另外一处是德文石刻,同样是简单的人名和年份,刻于1913年,距今也近百年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觅过石刻,便是我离开青岛的时候了,千年也罢,百年也罢,三个月也罢,终不过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石刻在石湾村旁的烟台顶,海拔269米,这不是一处已开辟的景点,甚至连像样的山径都没有,一路上,农家正在挥锄冬耕,而我们却两手插在口袋里漫游,土著和游子,心态颇有不同,他们笃实,我们潇洒。石刻的具体地点事先并不知道,如此反而更添了寻访古迹的野趣。
很快就没法两手插在口袋里了,而是手脚并用,在石崖上攀爬,平日体弱的我居然一鼓作气爬上了近300米的石峰,可谓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接下来,很多人说这石刻并不好找,而我们却顺利地找到了,这又是另一个奇迹。
其时恰逢初冬,树木萧瑟,寒风猎猎,站在山巅,眺望远处的大海,内心不禁感慨万分,此等景象与感慨,唯有曹操的那首诗可表述一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写于公元207年;96年后,有人在崂山观海,刻下了烟台顶的字迹;再过1708年,我又攀上此峰,同观大海,情景居然相似,岂不三生有幸?
烟台顶的两处晋代石刻皆作于晋太安二年,一处曰“渤海朱泰武,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平原羌公烈”,另一处曰“高阳刘初孙,魏世渊,晋太安二年”,相距不过数步。
晋太安二年是个什么情形?太安是晋惠帝的年号,晋惠帝是司马懿的重孙。其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结束,最后的吴国在公元280年被灭,距此不过23年;然而,西晋败相已露,“八王之乱”正如火如荼;陆机陆云在这一年被双双杀害;王羲之则刚刚出生。另外,晋惠帝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胡不食肉糜?”——就是他的名言。
石刻中提到的四个人——“朱泰武、羌公烈、刘初孙、魏世渊”——分别来自渤海、平原、高阳地区;渤海、高阳属今天的河北,平原属今天的山东内陆。山东乃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是曹操和袁绍、刘备展开过拉锯战的地方,刘备还曾担任过平原相。这四人是什么人,如今已不得而知,但他们都不是崂山本地人,而且随身携带石刻工具,不一定是偶然路过的游客(比如我就不会带着石凿出游,虽然在崂山住了三个月,也屡次想在石头上刻点什么,但最终还是怕麻烦放弃了),有人怀疑是当时沿海烽火台的守卫士兵,闲极无聊,刻下了这几行字,这个猜想,不无道理,但这几行隶书颇有风骨,不知何等士兵,能有如此文化功底?总之,略略数行字,留给后人无限遐想的余地,甚至比滔滔一大篇骈文更有意味。
另外一处是德文石刻,同样是简单的人名和年份,刻于1913年,距今也近百年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觅过石刻,便是我离开青岛的时候了,千年也罢,百年也罢,三个月也罢,终不过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 |
渤海朱泰武,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平原羌公烈 |
![]() |
高阳刘初孙,魏世渊,晋太安二年 |
![]() |
两处晋代石刻的远景 |
![]() |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 |
1913年德国石刻 |
![]() |
山下的海 |
![]() |
从海边回眺烟台顶,中间那个比较陡突的山峰就是石刻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