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座车
最近喜欢乘硬座火车,
出行,却没有终点,只有过程,
站站停的那种绿皮慢车。
现在乘车的人很少,非常清静,
硬座又很便宜。
没有想什么,
没有做什么,
就想看书时周围是动的,
火车很平稳,可以看书。
看着不断换人上车坐在我对面,又下车。
还可以看到很多逃票的穷老百姓,
哈哈,有趣得很
我像个死前的人,
平淡却非常享受那种缓和的凄楚。
后来跟岂子分享这种享受,他说舒服又落寞,诗意的栖居。
原来栖居是可以动的。
在这样的车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我们的面容和生活。
有一次,车靠一小站后,我对面突然挤过来坐四女子。一个女子二三十岁,或者十五岁,极度的美,美得看不见娇容,我尽管当时直盯盯地看了她好几刻时段,现在只记得大黄卷发,假睫毛,红唇。另一个女子,真三十来岁,估计是刚才那位的姐,相较其妹,彻底素面,却同时彻底的荤嘴,无论说什么之前先是一长段最最脏的重庆本地才说得出听得懂的脏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说的事情,就像公鸡拉屎之前非要伸直脖子雄起脖间鸡毛一圈一圈颤动半天才拉得出来一样,甚至,很多时候,她都不需要表达她后面想说的,仅仅用前面半截的脏话就表达了她整个意思。特别是当火车再次发动前行后乘务员通知新上车的同志请去隔壁车厢以后,她从再次收拾刚刚收拾好的行李慢慢挤往车尾到消失至隔壁车厢以前,她的嘴不断变换,没有重复地表达了半天(前奏)。这姐背上有一两三岁小女孩,无论她妈妈骂什么,或者把她转向哪个方向,她都扭头鼓着大大的圆眼睛不眨眼看着我,同时张着一直没有闭的溜着口水的嘴,置她妈妈的听不懂或者听得懂的骂声之度外。还有一位是老妪,当我来得及去描述她之前,她其实已经消失在隔壁车厢。她是这二姐妹的母亲,整个期间没有机会说一句话,只搅动了几次似乎没牙的干瘪的嘴。她一坐下就甩了一个尿素口袋在我脚上,软软的,凭我呼吸屎臭味儿的经验知道里面装的是一只活鸡活鹅或者活鸭。
有一次,对面坐上来一女子,看肤色、气质和气势应该是乡镇上有着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此女子还在站台上待车时就在接一个电话——超短途乘火车,忙得没有时间买票或者腾不出手去掏口袋里的票是逃避买票进站、验票上车和车上验票的最顺当手段——电话超长,电话内容涉及到一个词:农转非,户口迁移。于是引来与我同座的另两位刚上车的男子的讨论,他们说他们的村正在研讨和动员转非和拆迁,农村老百姓过城市的日子,住集体农庄,有楼房,通水泥路,路不沾泥,鞋不湿水,拿低保,生老病死有保障,像他们那里的丘陵山区,农业以后也直接全部是机械化,飞机播种和施肥,计算什么机控制水分和生长,当然同时可以自己选择去大城市居住,真是赶上社会好时代啊,只要把以前的全部老房屋(这些肯定大多数是分散的,废弃的木结构危房)和全部的田、土及宅基地(这些地肯定大多数是不毛的、废弃的,没有耕种价值的)有偿且是高价卖给本来就属国家的国家。
那女子继续在打电话,好像开始说到晚饭安排了。这两男子于是又讨论吃。说他们场就在前方两站,场上有道菜不是一般的巴适:干煸鱼。这菜名我第一次听说,哐当一声,两站竟然就到了,身边二位把光脚放下座位,蹋进胶鞋,慢摇摇地起身下车,嘴里好像还没到饭桌前已经充满酒味儿。我看天色近晚,以前每每黄昏在车上飘过路上的村庄,老是会被那些陌生的散乱灯光勾出悠远的落寞,那是和我不相干却一定世世相承的完整小世界。我突然在一秒钟内想:不若就此下车,一来去闯荡一下黄昏时常见的陌生村镇,二来换位到村镇里看看路上的火车飘过是怎么样的感觉?三来还可以找干煸鱼吃。我的决定还没有想完,我人已经到了站台,那二位,消失在出站口。回头看车,透过双层水汽玻璃,那女子还在举着电话在耳前。
顺着潮湿的散落灯光,我找个住处,单间十五元,有电视有独立卫生间,看着像家庭旅馆。打开电视,竟然只有显示屏中间有筷子粗的那么一横是亮的,像激光那么亮,其余上下全黑,伴音正常,除了更明显的沙沙声。我使劲拍电视机盖,那一道激光也不动摇,却把旅店老板拍进来了。不知道他是怕我寂寞或者是他自己寂寞,竟然和我聊天起来。原来今夜只有我一个旅客。这旅店是他老房拆迁后建的,用以前牛圈,猪圈,家禽圈的房屋面积换来,差不多,只是现在做人圈。也基本没有什么生意。以前养畜生赚不了钱,只为储粪做庄稼肥料;现在做旅馆也一点不赚钱,只为家里面有人气。儿女媳妇女婿及孙辈全部外出在广东贵屿镇生活——这个镇我恰巧之前不止一次被听说。这个粤东地区练江北岸的全球电子垃圾村,其喜悲闻名海外。喜的是这个村每年能够消耗约7000吨的全球电子垃圾,于是很多人(5000-6000个电子垃圾处理商)赚钱、很多人(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数万人)就业、很多人(比如美国《时代(Time)》杂志披露的美国)倾泻掉了自己的电子垃圾;悲的是环境被颠覆性彻底终生毁坏,于是很多人铅中毒、因二氧(杂)芑而致癌、流产的几率全球最高等等。尽管隐患如此严重,但地方行业依然推动着贵屿的兴盛发展——老板沉默地说,估计他们不回来了。
出行,却没有终点,只有过程,
站站停的那种绿皮慢车。
现在乘车的人很少,非常清静,
硬座又很便宜。
没有想什么,
没有做什么,
就想看书时周围是动的,
火车很平稳,可以看书。
看着不断换人上车坐在我对面,又下车。
还可以看到很多逃票的穷老百姓,
哈哈,有趣得很
我像个死前的人,
平淡却非常享受那种缓和的凄楚。
后来跟岂子分享这种享受,他说舒服又落寞,诗意的栖居。
原来栖居是可以动的。
在这样的车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我们的面容和生活。
有一次,车靠一小站后,我对面突然挤过来坐四女子。一个女子二三十岁,或者十五岁,极度的美,美得看不见娇容,我尽管当时直盯盯地看了她好几刻时段,现在只记得大黄卷发,假睫毛,红唇。另一个女子,真三十来岁,估计是刚才那位的姐,相较其妹,彻底素面,却同时彻底的荤嘴,无论说什么之前先是一长段最最脏的重庆本地才说得出听得懂的脏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说的事情,就像公鸡拉屎之前非要伸直脖子雄起脖间鸡毛一圈一圈颤动半天才拉得出来一样,甚至,很多时候,她都不需要表达她后面想说的,仅仅用前面半截的脏话就表达了她整个意思。特别是当火车再次发动前行后乘务员通知新上车的同志请去隔壁车厢以后,她从再次收拾刚刚收拾好的行李慢慢挤往车尾到消失至隔壁车厢以前,她的嘴不断变换,没有重复地表达了半天(前奏)。这姐背上有一两三岁小女孩,无论她妈妈骂什么,或者把她转向哪个方向,她都扭头鼓着大大的圆眼睛不眨眼看着我,同时张着一直没有闭的溜着口水的嘴,置她妈妈的听不懂或者听得懂的骂声之度外。还有一位是老妪,当我来得及去描述她之前,她其实已经消失在隔壁车厢。她是这二姐妹的母亲,整个期间没有机会说一句话,只搅动了几次似乎没牙的干瘪的嘴。她一坐下就甩了一个尿素口袋在我脚上,软软的,凭我呼吸屎臭味儿的经验知道里面装的是一只活鸡活鹅或者活鸭。
有一次,对面坐上来一女子,看肤色、气质和气势应该是乡镇上有着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此女子还在站台上待车时就在接一个电话——超短途乘火车,忙得没有时间买票或者腾不出手去掏口袋里的票是逃避买票进站、验票上车和车上验票的最顺当手段——电话超长,电话内容涉及到一个词:农转非,户口迁移。于是引来与我同座的另两位刚上车的男子的讨论,他们说他们的村正在研讨和动员转非和拆迁,农村老百姓过城市的日子,住集体农庄,有楼房,通水泥路,路不沾泥,鞋不湿水,拿低保,生老病死有保障,像他们那里的丘陵山区,农业以后也直接全部是机械化,飞机播种和施肥,计算什么机控制水分和生长,当然同时可以自己选择去大城市居住,真是赶上社会好时代啊,只要把以前的全部老房屋(这些肯定大多数是分散的,废弃的木结构危房)和全部的田、土及宅基地(这些地肯定大多数是不毛的、废弃的,没有耕种价值的)有偿且是高价卖给本来就属国家的国家。
那女子继续在打电话,好像开始说到晚饭安排了。这两男子于是又讨论吃。说他们场就在前方两站,场上有道菜不是一般的巴适:干煸鱼。这菜名我第一次听说,哐当一声,两站竟然就到了,身边二位把光脚放下座位,蹋进胶鞋,慢摇摇地起身下车,嘴里好像还没到饭桌前已经充满酒味儿。我看天色近晚,以前每每黄昏在车上飘过路上的村庄,老是会被那些陌生的散乱灯光勾出悠远的落寞,那是和我不相干却一定世世相承的完整小世界。我突然在一秒钟内想:不若就此下车,一来去闯荡一下黄昏时常见的陌生村镇,二来换位到村镇里看看路上的火车飘过是怎么样的感觉?三来还可以找干煸鱼吃。我的决定还没有想完,我人已经到了站台,那二位,消失在出站口。回头看车,透过双层水汽玻璃,那女子还在举着电话在耳前。
顺着潮湿的散落灯光,我找个住处,单间十五元,有电视有独立卫生间,看着像家庭旅馆。打开电视,竟然只有显示屏中间有筷子粗的那么一横是亮的,像激光那么亮,其余上下全黑,伴音正常,除了更明显的沙沙声。我使劲拍电视机盖,那一道激光也不动摇,却把旅店老板拍进来了。不知道他是怕我寂寞或者是他自己寂寞,竟然和我聊天起来。原来今夜只有我一个旅客。这旅店是他老房拆迁后建的,用以前牛圈,猪圈,家禽圈的房屋面积换来,差不多,只是现在做人圈。也基本没有什么生意。以前养畜生赚不了钱,只为储粪做庄稼肥料;现在做旅馆也一点不赚钱,只为家里面有人气。儿女媳妇女婿及孙辈全部外出在广东贵屿镇生活——这个镇我恰巧之前不止一次被听说。这个粤东地区练江北岸的全球电子垃圾村,其喜悲闻名海外。喜的是这个村每年能够消耗约7000吨的全球电子垃圾,于是很多人(5000-6000个电子垃圾处理商)赚钱、很多人(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数万人)就业、很多人(比如美国《时代(Time)》杂志披露的美国)倾泻掉了自己的电子垃圾;悲的是环境被颠覆性彻底终生毁坏,于是很多人铅中毒、因二氧(杂)芑而致癌、流产的几率全球最高等等。尽管隐患如此严重,但地方行业依然推动着贵屿的兴盛发展——老板沉默地说,估计他们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