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基本定稿:Inline Futura
BIG AND USELESS and NOW,
two projects based on Inline Futura
typeface drawn by Weiyi Li, 2011
Instruction:
1.对手工书写的回应
这个项目开始于一对手工书写方式和数码书写方式的对应关系的思考。今天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手写文字的方式相较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书写工具的改变:原子笔或者铅笔早就取代了芦苇笔或者毛笔。书写工具的改变相应带来了文字的变化。笔触的粗细变化不再是文字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字变得简单和匀质。笔划的粗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阅读舒适,保持可读性,并且使得整个文字块肌理平稳。在字体程序发展致高度数码化的今天,我们对于处理字体的方式却依然停留在刻刀和芦苇笔的年代,对笔划粗细变化的考量仍然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是是否也存在一种构建字体的方式,作为现代手工书写方式的一种回应?这就是这个项目的起点。
单线字体
一个对现代手写方式回应的字体有着和我们广泛使用的轮廓字体完全不同的构架逻辑。它的所有笔划的粗细永远一致,哪怕在不同的字号里面。就像用一只铅笔写出不同大小的字,笔划永远一致。要做一个笔划粗细在字体大小不同的时侯笔划永远一致的字体,意味着要做出一种电脑能够识别并且基于单线的字体。事实上,单线字体已经被制造和使用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建筑数码制图,但是必须使用特殊的软件如AutoCAD。另一种方法是使用MetaFont系统,但是这同样受到软件和程序语言的限制。
单线字体是单纯用笔划构造的字体。设计一款轮廓字体是相关于设计出一个造型,设计一个单线字体实质上是去造型的。这就是设计Inline futura的起点。这个字体的最初目标就是做出一款可以在任何系统中使用的单线字体。
Inline futura
Inline futura SL就是这样一个字体的实现,它可以同时用在MAC和Windows系统。它是1927年Paul Renner设计的Futura字体的单线重新绘制版本。选择futura作为起点是因为它本身的线条变化非常稳定,并且形态趋于几何。我认为他可以作为一个较为简单明了的切入点。为之前的futura版本是outline字体,所以我给新的字体取名为inline futura。重新的绘制过程如同书法一般,因为这同样是用一条中心线去控制轮廓的过程。
与其说Inline futura是一个新的字体,不如说它是一种关于匀质的新的思考。这种匀质并不来源于单个字符,而是来自基本的视觉单位:线。欧几里德定义线为“没有宽度的长度”。康定司基将线阐述为点的移动轨迹。Inline Futura体现的即是文字落在一个虚拟平面的上运动轨迹。作为futura的骨架字体,它本身没有笔划粗细的限定,可以是任意给定的粗细线值。
错误字体
在探寻各种技术的时侯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错误,这些错误同时也是迷人的。最开始我尝试简单的用单线在fontlab中描绘生成字体。其结果是制造出了一款我称之为Inline futura OC的字体,它没有闭合的线条造出了很多快块面。这同时也是关于印刷的实验,因为所有纤细的线条在超过字体超过48pt的时侯会消失。
Inline futura是关于结合两种逻辑的字体,一种来自我们的思维和手,一种来自电脑既定的系统和程序。而Inline futura OC则相反,这个密码一般的字体是展示的是这两种逻辑的冲突。
尺度问题
Inline futura同样是关于尺度的探讨。在9pt的时侯,futura的线条大小大致在1pt上下,所以在这个尺寸的时侯。两种字体会非常的类似,但是一旦放大,两种字体立刻就拉开差距。Inline futura 立刻就成为了它自己。在相同的笔划粗细条件下,Inline futura越小显得密度越大,越大越纤细,并且字体基线消失。
BIg and useless
这是我用inline futura做的第一个项目,它既是一个inline futura 在笔划粗细为1pt时的type specimen,同时是一个在空间中的雕塑。它的起点是:既然字体的特性是越放大,可读性会越弱。那么,在什么尺寸的时侯它会弱到什么地步呢?于是我从10pt开始逐步放大这个字体。文字我选用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的关于大和小的尺度关系的哲学论文。在这个specimen里面文字达到最大尺度的时侯,并不是留在纸面上。我用1pt直径的金属线和鱼线将这个字体放大到建筑的尺度而非书籍的尺度,这可能是我做过最大的字体,达到8413 pt。这放大到最大的几个字是‘大而无用’。在《逍遥游》中,这具话是惠子对庄子说的,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是庄子是这么回答的:“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个项目完成搭建后,‘大而无用’这几个字纤细地切割着整个空间,寂静地沉默入整个建筑里面。如果你想完整的阅读它,必须步入它所搭建起来的空间,游览逡巡,最终才能获得它。
www.nowandnow.org
当我完成Inline Futura字体,我开始思考关于它的其它特性。既然它是一个骨架,那么它可不可以拓展出别的什么。如果笔划的变化在文字之中是如此重要的话,那么在将来。会不会有技术使得我们只要输入一个字体的骨架,系统就会自动侦测并且调整笔划的变化?这个技术如果发明,对于文字数量庞大特别是中国这样国家来说,将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于是我朝这个方向探究。既然这个字体是个骨架,那么意味着如果我用adobe自带的工具,就可以改变它的线条。我可以改变线条的粗细,我可以是用虚线,我可以把方角改圆。NOW这个装置就是基于illustrator自带的笔刷生成的字体制作的。有趣的一点是,因为字体大小在变化的时侯,笔刷的粗细却不会变,所以在不同大小的时侯,字体看起来是完全是不同的。在最小的时侯,几乎像密码一般抽象。
使用adobe自带的笔刷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似乎一直是一个adobe非常鸡肋的工具。从我刚开始做设计起,老师就不断说,没有真正的设计师会用adobe自带的笔刷。我现在选用它,也是就想用它做点什么。随后的成品是一个flash互动网站。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出现的“现在”。
Weiyi Li
November 25, 2011
————————————————————————
1。其实我是一个nerd啊。
2。我收受够被人拖着的规则了,故反击之。我终于可以有用在thesis book里面自己的字体了。
3。我当了一年的技术宅啊~
4。有提议趁我还没有印出完稿快指正啊大家!
有的时侯我觉我没怎么感兴趣自己做的东西,就是觉得啊,这个没什么人愿意做,吃巨大的力又不讨好,那我就做了吧。
two projects based on Inline Futura
typeface drawn by Weiyi Li, 2011
![]() |
![]() |
Instruction:
1.对手工书写的回应
这个项目开始于一对手工书写方式和数码书写方式的对应关系的思考。今天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手写文字的方式相较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书写工具的改变:原子笔或者铅笔早就取代了芦苇笔或者毛笔。书写工具的改变相应带来了文字的变化。笔触的粗细变化不再是文字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字变得简单和匀质。笔划的粗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阅读舒适,保持可读性,并且使得整个文字块肌理平稳。在字体程序发展致高度数码化的今天,我们对于处理字体的方式却依然停留在刻刀和芦苇笔的年代,对笔划粗细变化的考量仍然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是是否也存在一种构建字体的方式,作为现代手工书写方式的一种回应?这就是这个项目的起点。
![]() |
单线字体
一个对现代手写方式回应的字体有着和我们广泛使用的轮廓字体完全不同的构架逻辑。它的所有笔划的粗细永远一致,哪怕在不同的字号里面。就像用一只铅笔写出不同大小的字,笔划永远一致。要做一个笔划粗细在字体大小不同的时侯笔划永远一致的字体,意味着要做出一种电脑能够识别并且基于单线的字体。事实上,单线字体已经被制造和使用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建筑数码制图,但是必须使用特殊的软件如AutoCAD。另一种方法是使用MetaFont系统,但是这同样受到软件和程序语言的限制。
单线字体是单纯用笔划构造的字体。设计一款轮廓字体是相关于设计出一个造型,设计一个单线字体实质上是去造型的。这就是设计Inline futura的起点。这个字体的最初目标就是做出一款可以在任何系统中使用的单线字体。
![]() |
Inline futura
Inline futura SL就是这样一个字体的实现,它可以同时用在MAC和Windows系统。它是1927年Paul Renner设计的Futura字体的单线重新绘制版本。选择futura作为起点是因为它本身的线条变化非常稳定,并且形态趋于几何。我认为他可以作为一个较为简单明了的切入点。为之前的futura版本是outline字体,所以我给新的字体取名为inline futura。重新的绘制过程如同书法一般,因为这同样是用一条中心线去控制轮廓的过程。
与其说Inline futura是一个新的字体,不如说它是一种关于匀质的新的思考。这种匀质并不来源于单个字符,而是来自基本的视觉单位:线。欧几里德定义线为“没有宽度的长度”。康定司基将线阐述为点的移动轨迹。Inline Futura体现的即是文字落在一个虚拟平面的上运动轨迹。作为futura的骨架字体,它本身没有笔划粗细的限定,可以是任意给定的粗细线值。
![]() |
错误字体
在探寻各种技术的时侯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错误,这些错误同时也是迷人的。最开始我尝试简单的用单线在fontlab中描绘生成字体。其结果是制造出了一款我称之为Inline futura OC的字体,它没有闭合的线条造出了很多快块面。这同时也是关于印刷的实验,因为所有纤细的线条在超过字体超过48pt的时侯会消失。
Inline futura是关于结合两种逻辑的字体,一种来自我们的思维和手,一种来自电脑既定的系统和程序。而Inline futura OC则相反,这个密码一般的字体是展示的是这两种逻辑的冲突。
![]() |
尺度问题
Inline futura同样是关于尺度的探讨。在9pt的时侯,futura的线条大小大致在1pt上下,所以在这个尺寸的时侯。两种字体会非常的类似,但是一旦放大,两种字体立刻就拉开差距。Inline futura 立刻就成为了它自己。在相同的笔划粗细条件下,Inline futura越小显得密度越大,越大越纤细,并且字体基线消失。
![]() |
BIg and useless
这是我用inline futura做的第一个项目,它既是一个inline futura 在笔划粗细为1pt时的type specimen,同时是一个在空间中的雕塑。它的起点是:既然字体的特性是越放大,可读性会越弱。那么,在什么尺寸的时侯它会弱到什么地步呢?于是我从10pt开始逐步放大这个字体。文字我选用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的关于大和小的尺度关系的哲学论文。在这个specimen里面文字达到最大尺度的时侯,并不是留在纸面上。我用1pt直径的金属线和鱼线将这个字体放大到建筑的尺度而非书籍的尺度,这可能是我做过最大的字体,达到8413 pt。这放大到最大的几个字是‘大而无用’。在《逍遥游》中,这具话是惠子对庄子说的,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是庄子是这么回答的:“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个项目完成搭建后,‘大而无用’这几个字纤细地切割着整个空间,寂静地沉默入整个建筑里面。如果你想完整的阅读它,必须步入它所搭建起来的空间,游览逡巡,最终才能获得它。
![]() |
www.nowandnow.org
当我完成Inline Futura字体,我开始思考关于它的其它特性。既然它是一个骨架,那么它可不可以拓展出别的什么。如果笔划的变化在文字之中是如此重要的话,那么在将来。会不会有技术使得我们只要输入一个字体的骨架,系统就会自动侦测并且调整笔划的变化?这个技术如果发明,对于文字数量庞大特别是中国这样国家来说,将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于是我朝这个方向探究。既然这个字体是个骨架,那么意味着如果我用adobe自带的工具,就可以改变它的线条。我可以改变线条的粗细,我可以是用虚线,我可以把方角改圆。NOW这个装置就是基于illustrator自带的笔刷生成的字体制作的。有趣的一点是,因为字体大小在变化的时侯,笔刷的粗细却不会变,所以在不同大小的时侯,字体看起来是完全是不同的。在最小的时侯,几乎像密码一般抽象。
使用adobe自带的笔刷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似乎一直是一个adobe非常鸡肋的工具。从我刚开始做设计起,老师就不断说,没有真正的设计师会用adobe自带的笔刷。我现在选用它,也是就想用它做点什么。随后的成品是一个flash互动网站。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出现的“现在”。
Weiyi Li
November 25, 2011
————————————————————————
1。其实我是一个nerd啊。
2。我收受够被人拖着的规则了,故反击之。我终于可以有用在thesis book里面自己的字体了。
3。我当了一年的技术宅啊~
4。有提议趁我还没有印出完稿快指正啊大家!
有的时侯我觉我没怎么感兴趣自己做的东西,就是觉得啊,这个没什么人愿意做,吃巨大的力又不讨好,那我就做了吧。
weiy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们所有人,都是蛇的后裔。 (17人喜欢)
- 李维伊:石之所见,沙之所见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