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大作:香港电子音乐史60年代90年代
香港电子音乐史60S-90S
作者:TIMMY LOK / ED MUSIC CO.作者:TIMMY LOK / ED MUSIC CO.
初稿完成於2000年8月© ED Music Co.初稿完成于2000年8月© ED Music Co.
資料更新及整理完成於2004年8月© ED Music Co.资料更新及整理完成于2004年8月© ED Music Co.
本文亦分別刊登於中國<<MIDI音樂製作>>雜誌2005年2月號及3月號內本文亦分别刊登于中国<<MIDI音乐制作>>杂志2005年2月号及3月号内
序言
香港乐队音乐其实远自五十年代已存在,只不过当时大部分乐手都是为糊口而组队奏乐,在一些酒吧或高级大酒店「走场」演出,无甚理想可言,即使有,也给现实生活磨灭殆尽,直至六十年代,欧西乐队「入侵」亚洲,香港也不会「幸免于难」,西方音乐文化正式影响香港,由六十年代至今仍然存在,而亦令一些青年人参与演奏音乐及组织乐队,玩起摇滚乐来,在心态上,亦作多元化发展,有别于数十年前只为生存而玩音乐,现在的乐队更会谈理想、谈风格、谈原创、谈策略。 要數香港六十年代至今的獨立樂隊發展歷史、現象分析及所有樂隊資料的話,何止萬言!要数香港六十年代至今的独立乐队发展历史、现象分析及所有乐队资料的话,何止万言! 故此筆者只在自己最熟識、最手到拿來的電子音樂落墨,就讓我們看看這三十年來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故此笔者只在自己最熟识、最手到拿来的电子音乐落墨,就让我们看看这三十年来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 說坦白,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一向以來都是極之緩慢的,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前,即使香港被稱為所謂的文化大都會,但其實對一些高科技、前衛的音樂文化及嶄新的音樂創作模式還是很保守的,加上香港是經濟掛帥、娛樂至尚的商業都市,要各位停下抓錢的急促腳步來對電子音樂欣賞一下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更遑論拋身研究。说坦白,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一向以来都是极之缓慢的,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前,即使香港被称为所谓的文化大都会,但其实对一些高科技、前卫的音乐文化及崭新的音乐创作模式还是很保守的,加上香港是经济挂帅、娱乐至尚的商业都市,要各位停下抓钱的急促脚步来对电子音乐欣赏一下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更遑论抛身研究。 所以三十年來玩電子音樂的樂手及組合都寥寥可數,或許今天可能有很多默默耕耘的臥房電子音樂工作者,但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搖滾樂隊,在被接受程度和曝光率還是給比下去的,可能電子音樂的現場演出和曲式大多都是以靜態為主,欠缺搖滾樂現場演出時具有的動態與爆炸力;但九十年代至今已非常蓬勃的銳舞/瑞舞文化(Rave Culture) 蓆卷全球,令常在此類派對中播放的電子舞曲大行其道(當然眾多電子舞曲中亦有創作水準上的高低之分) ,加上如英國The Prodigy那類結合電子與搖滾的音樂及現場演奏形式的組合大紅大紫後,「電子音樂的現場演出是令人納悶的」這種說法在今天又變得不盡不實了。畢竟這些音樂、樂隊、派對的受歡迎對電子音樂普及化也算是利多於害的。毕竟这些音乐、乐队、派对的受欢迎对电子音乐普及化也算是利多于害的。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香港鲜有乐手玩电子音乐,原因很简单,电子音乐器材的成本大致上比传统模式的摇滚乐所需的器材昂贵,当年单单一部刚推出、针对流行音乐市场的MiniMoog合成器,就要动辄港币万元,试问当时平均月薪只有数十至百多元的普通香港人,青年们如何有机会玩电子音乐? 即使一些出身富户的富家子,在当时赶赶潮流组队扮「狂人」(The Beatles) 玩摇滚乐,也只是用一千几百买支结他买套鼓吧! 即使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这班当年的锋头趸也未有这样的认知、思想层次与创意去游说父母给他们零钱买几部Moog电子合成器搞搞电子音乐创作。 所以,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是零。所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是零。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人们开始有闲钱玩玩自己的心头好,流行音乐圈就有些较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乐手及歌手,如Teddy Robin (六十年代流行摇滚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主音歌手泰迪罗宾/关维鹏 )便在美国游历时买了一部英国出产的EMS Synthi AKS合成器,并带回港使用,在当时来说仍未有太多乐迷接受,而当时Teddy还为香港电台电视部拍摄了一个半纪录片/半故事形式的剧集,讲述一位前卫乐手到世界游历及演奏形电子音乐的故事,笔者就在当时耳边还听着罗文主唱的《前程锦绣》日剧主题曲改编广东版、眼睛看着Teddy Robin在荧幕上打开那个Suitcase型的EMS Synthi AKS合成器,插上电源并将一头一头针插在器材面板上的互动针孔内(不错,那是一部罕有的、用针代替Patch Cords的手提Modular合成器) ,然后合成器就发出极具太空感的独奏声响,我的注意力就这样给捉住了。
回想起来,这个剧集在当时来说可谓首次将电子音乐文化在香港大众通俗传媒中介绍,当然留意的人少之又少,更遑论什么回响或反应。 其实当时很多电视观众都有机会在荧幕上见到一些型号流行的电子乐器,例如在当时得令的The Wynners 温拿乐队的电视节目《温拿狂想曲》中,大家可见到Kenny Bee 钟镇涛弹奏六十年代流行一时的磁带式采样重播键琴Mellotron(Magnetic Tape Sample Playback Keyboard) ,只不过普通观众又怎会理会你在台上演奏着Mellotron、Fairlight还是Casiotone电子琴呢? 七十年代末的香港流行曲其实也用上不少电子合成器,例如电视剧《天蚕变》主题曲开首那些ResonantSynthesizer Effect(像镭射枪的放射声效) ,就是利用一些模拟电子合成器( Analogue Synthesizer) 制造出来,另外很多流行曲也沿用合成器如MiniMoog等,不过通常只用作特别声效或一点低音的点缀罢了,在曲式上绝对称不上完整的电子音乐。 所以,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是缓慢的。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随着电子合成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日本电子乐器厂商也相继推出平价的电子合成器,例如Roland SH101等,令电子音乐的普及发展也加速了,小部分电子乐手都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虽然不太多,例如八三年刘以达已开始利用Roland TR606鼓机和Roland TB303低音合成器(此型号在八九年美国的Acid House乐潮担任极重要的角色)加上一支结他去创作电子流行曲,后来更与友人合组东方电子乐团创作比较实验的电子音乐,至八五年碰上黄耀明 ,就成了大家已耳熟能详的达明一派的发迹故事。
除了达明一派这类创作集英伦流行曲编曲风格及悦耳旋律于一身的新派中文流行曲外,往后也有些运用电子乐器做骨干的广东流行曲的组合,如Raidas 、 CoCos 、 秋叶及风云等。 随着八四年世界各地电子乐器厂商开会通过使用Midi电子乐器共通模式后,也明显多了主流中文流行曲制作人沿用电子乐器去制作唱片,因为制作成更趋便宜化算;但除了这些之外,在电子实验音乐方面,就形同虚设,反而学院派电子乐方面却稍搞作,如罗国治将电子乐融入古典音乐就是一例。
至于独立音乐这个小圈子,就蕴藏了一个电子小漩涡,其实也真的出现了一些独立电子乐手,例如来自蝉乐队 (队员包括八十年代著名流行曲乐评人冯礼慈 )并擅于演奏中国色彩电子歌曲的彭满圆 、以半摇滚(因有鼓手,据闻是没钱买鼓机)半电子成军玩原创作品也改编英国Depeche Mode大量歌曲的年青五人乐队Mustache及早期的民艺复兴Endeavour (当时著名电台DJ 黄志淙还未加入,其后他们在八十年代尾出版过两张专集,分别是"流魂颂" 和" 极乐" ,以玩部落民族音乐及静态电子乐见称) ,这三队组合曾于八四年由当年的另类音乐双周刊《摇摆双周》主办、在香港艺术中心举行之《Hectic夏夜电子音乐会》中表演过。 雖然當時觀眾人數不足一百,但卻也算是香港電子音樂會較早期的一個。虽然当时观众人数不足一百,但却也算是香港电子音乐会较早期的一个。 而当时有两份专门推介另类英文歌曲的刊物,就分别推介了两队实验电子组合,就是" 音乐一周"所介绍的三人电子组合Imogen意无尽,主将司徒在发更于当年斥重资(约港币二万五千元,在当年足够买下一个新界住宅单位!)买了一部Roland Jupiter 8类比合成器,目的就是为了搞好当年他们自资举行的小型音乐会的音响;其音乐风格倾向德国Tangerine Dream的电子纯音乐。 至于另一份具影响力的另类音乐刊物"摇摆双周刊" 则推介了一位独立电子乐手Aman Wong黄伟光 ,正职时装设师,喜欢电子乐故业余作乐,更投资巨额购置一大堆当年可算是最顶级的电子乐器,例如Roland Jupiter 6、Juno 106、TR909、SH101、MC202等现在已给炒卖的电子乐器;后来在九零年他成立二人组合Art Gallery签约于某专门出版儿歌的独立唱片厂牌之下,九三年出版首张唱片<<爱非爱>> ,部分作品如" 兰桂坊"和"天仙配"等亦收录在这专集内,由早期女歌手Yvonne冯夏贤主唱。 后来Art Gallery亦几经人事转变,至九六年的男歌手龙子泉 ,但创作主脑永远也是Aman Wong黄伟光 ,他亦是黄耀明好友,并在多张黄耀明专集中作曲及编曲,例如" 爱到死" 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Art Gallery自九六年尾參與一張向達明一派致敬專集" 天花亂墜"後,至今仍未有新動向。 Art Gallery自九六年尾参与一张向达明一派致敬专集"天花乱坠"后,至今仍未有新动向。
八十年代中后期,三组活跃另类音乐圈子的组合相继成立,分别是于八七年成军的Minimal 、八九年由Minimal分拆出来的Juno's Infant和也是八九年开始的梁基爵 。先说Minimal ,早期的三人阵容成员包括亚里安 、 Johnnie及笔者,当时 主要改编一些欧陆及日本的电子流行乐;例如Depeche Mode、Kraftwerk、OMD及YMO等,亦有少量原创作品,并出版首个卡带专集"以心电信";及后各人相继离队,余下亚里安一人,九零年出版第二个卡带专集"Demo 2",往后亦参与不少独立音乐杂锦专集,直至九五年Veronica Lee李端娴加入, Minimal变成二人阵容,这位女成员亦对组合影响很大,除了在音乐技巧上更趋成熟和专业外,她与前达明一派的主音歌手黄耀明早已相识于进念二十面体这艺术团体内,基于互相惺惺相惜之故,她将Minimal引荐予黄耀明 ,结果就在黄耀明的" 愈夜愈美丽" 专集开始合作至今。
本以梁基爵为名,早期玩源自八十年代初英国的Syn-Pop原创作品配合传统广东流行曲的旋律,其后在九一年改名为Multiplex ,加入临时女歌手Kit Chan ,但不久就离队;其后转玩较高层次、以古典、女高音歌声再配合时而飘逸、时而诡异、时而糜烂的电子Trip Hop乐风,在九五年出版首张专集"六月雪" ,广邀多位客席歌手及乐手参与,前达明一派的创作主脑刘以达亦有份监制此碟,之后两位新女歌手Grace及张茵先后加入,亦相继离队,前者离开乐圈,后者签约新力唱片公司旗下成为新进主流歌手; Multiplex于九六年再变回一人创作单位One Man Band;而他的乐风已偏离纯粹的电子乐很远,反而涉猎更多时尚的潮流音乐,如Lounge Music、Trip Hop、日本涉谷系仿法式怀旧摇滚乐(Shibuya Sound) 等;至于参与主流乐坛方面,九五年黄耀明需寻找新的幕后班底去创作新唱片,经刘以达介绍下, Multiplex主脑梁基爵亦顺理成章归纳黄耀明新的幕后班底,和Minimal同样自" 愈夜愈美丽" 专集开始合作至今,而他亦替其他当红歌手作曲、编曲及监制唱片。 2003年梁基爵再次易名为Gaybird ,购置大量类比合成器如EMS Synthi
九十年代
首先要提及在八十年代已开始组织乐队,九十年代初改为个人电子乐创作,九二年出版专集Telefeature的 "探长"谭达华,以全MIDI形式创作混合流行及Funky元素的电子乐;并在九五年成立NOCO Records为各类独立乐队组合出版 "骨气"系列杂锦唱片,其中一张 "电骨头"就是以全MIDI形式制作的杂锦唱片。 提及NOCO Records,就不能不提在旗下的Aroma,其主脑Andy Chow其实早于八十年代已开始对电子乐创作有兴趣,只不过在九十年代才正式组队并出版专集,成员包括Andy Chow和Aron Chan,主要演奏一些富东方色彩的电子纯音乐,类似八十年代日本的喜多郎及姬神等通俗化的静态电子纯音乐;在九三年至九八年这五年共出版过四张专集,分别是"Aroma"、 "Flower of Evening" 、 "The Sad Story"及"The Way to Utopia" ,小休五年后,在2003年出版"Torture",2004年出版新作"New Asia"。
而以唯美电子见称的三人组Lorn成立于九四年,成员包括伍耀新、Punchy及阿钧,在九七年出版首张EP专集,从不公开演出,具神秘感,虽然他们全用电子乐器创作及制作,但其音乐风格却近似八十年代英国乐队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低调而忧伤。 组合在出版唱片后已消声匿迹,但其实队中两位成员伍耀新及阿钧在Lorn以外于九五年另组一队以电子古典及音乐气氛为主的组合V-*,并创作一些作品收录在九五、六年某些杂锦专集内,但除此以外组合并未有其他计划,去向似乎常在胶着状态。 而近期主唱Punchy則以連釋個人名義出版新唱片,風格仍然近似八十年代英國樂隊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而近期主唱Punchy则以连释个人名义出版新唱片,风格仍然近似八十年代英国乐队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
现场演出上较引人注意的电子二人组全日休息,主音歌手程朗在台上会边吃苹果边唱歌,吃完后更会将果屑掷向观众! 琴手Kirk又會濃妝艷抹、穿緊身西裝、結個大花領帶。琴手Kirk又会浓妆艳抹、穿紧身西装、结个大花领带。 乐风近似八十年代Syn-Pop如Soft Cell等,全日休息组成于九六年,出版过两张专集"少男自杀案"及一张找来其他电子组合如Juno及坏碑唇等协力Remix的专集,组合成员因意见分歧于九八年解散。
同样早在八十年代尾已蠢蠢欲动,在九三年组成的Nerve,开始时有六、七位成员,受德国噪音乐团Neubauten的工业之音影响,专攻实验电子与打铁音乐,后来多位队员离队,余下女主音歌手Grace和创作主脑Steve这对兄妹档,转玩听得令人蠢蠢欲动的Club Music,及后Grace亦离队,新女歌手Carly加入,成为新的二人阵容,继续他们的电子音乐创作路途。 一向都被简称为 "脑科"的Nerve或Steve,开始时受英国Depeche Mode的电子流行曲及德国Kraftwerk电子乐先锋所影响,到现在深受欧陆电子实验音乐的感染,如Plastikman及Aphex Twins等。 Nerve正努力创作,他们的风格以Ambient Techno、Progressive Techno为主,近期亦和Kim组成VSOP推出首张专集。
最后一队要提及的九十年代电子组合是坏碑唇Vibration,早于九十年代初已在加拿大组成,风格介乎电子流行曲与Brit-Pop之间,主脑Chris Ho返港后先独自以Vibration@C为名推出首张同名专集,九九年其他队员学成回港,坏碑唇的完整阵容再次重现,加上新女歌手Yvonne,变成今天集结他、电子、摇滚、Djing于一身的多元化组合;并正式以坏碑唇的名义推出"恋Up24''专集,今天他们仍活跃于音乐创作及参与不少中港台现场表演,主脑Chris Ho亦参与主流组合I Love U Boyz的幕后班底去创作新唱片。
总结(至九十年代)与前瞻(廿一世纪)
今天已很难单纯地描述什么才算是电子乐,以坏碑唇的风格为例,不时加入不同元素,也许今天的电子乐可以宏观的角度包容所有的音乐元素,尤其在DJ文化的广受欢迎及数码采样器(Samplers)普及化,并在音乐创作、制作工序上广被运用的今天来说,任何音乐也可以/可能是电子音乐。
前瞻廿一世纪,将有更多人玩电子音乐,虽然香港的电子乐手总不算多,但由于电子乐器的价格下调及电脑音乐创作和录音制作的软件日趋普及,确实多了人学习及玩电子乐,以DJ兼做电子乐手更多不胜数,例如Michael Beat及Podo Machine。 甚至部分玩摇滚乐或Cutie Pop的乐队亦纷纷转玩电子乐,例如由前Pillow成员Kim和阿乐组成的Slow-Tech Riddim,主要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共冶一炉,包括Funk、Techno、Drum n ' Bass、Disco及Ambient等,出来的效果颇具实验味道;2000年初他们以自资形式出版了首张专集"Greatest Hits Vol.6'' ,得到不错的口碑,再接再厉推出"On/Off"后作分头发展,阿乐变回一人创作单
位"Alok",亦已推出数个专集,而Kim亦和Nerve的Steve组成VSOP。 步进2000年亦有新力军涌现,例如Videodrome(由前Postcard队员Julian与前Ginger Biscuit队员Hoi Wai组成),音乐风格近似Primal Scream加Chemical Brothers,倾向较重型电子乐;并推出首张专集Rock 'n' Roll is Killing My Life.而同是前Postcard队员兼乐评人月鸟Bruno则组成一男一女组合Dylan Art,风格以欧洲风味、轻巧电子乐为主;而这类风格的电子乐亦广受香港另类乐迷爱戴,致使同类一男一女电子音乐组合在近一、两年相继成立;例如My Little Airport、Marshmallow Kisses和Pixel Toy,其中以Pixel Toy最受幸运之神眷顾,已签约人山人海唱片公司旗下;但三队组合的共同点都是在轻巧的电子乐之中加入结他及其他特别声效,以丰富其乐曲。
最后,大家若留意一下一些有世界各地独立音乐以供下载的网站,就不难察觉其实还有一大群籍籍无名、
默默耕耘的电子乐手在埋首努力创作,香港乐手也不例外,或许有一天他们都能在世界电子音乐的蓝图上占一席位,甚至产生影响力。
真的期望有这一天,即使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778736/
作者:TIMMY LOK / ED MUSIC CO.作者:TIMMY LOK / ED MUSIC CO.
初稿完成於2000年8月© ED Music Co.初稿完成于2000年8月© ED Music Co.
資料更新及整理完成於2004年8月© ED Music Co.资料更新及整理完成于2004年8月© ED Music Co.
本文亦分別刊登於中國<<MIDI音樂製作>>雜誌2005年2月號及3月號內本文亦分别刊登于中国<<MIDI音乐制作>>杂志2005年2月号及3月号内
序言
香港乐队音乐其实远自五十年代已存在,只不过当时大部分乐手都是为糊口而组队奏乐,在一些酒吧或高级大酒店「走场」演出,无甚理想可言,即使有,也给现实生活磨灭殆尽,直至六十年代,欧西乐队「入侵」亚洲,香港也不会「幸免于难」,西方音乐文化正式影响香港,由六十年代至今仍然存在,而亦令一些青年人参与演奏音乐及组织乐队,玩起摇滚乐来,在心态上,亦作多元化发展,有别于数十年前只为生存而玩音乐,现在的乐队更会谈理想、谈风格、谈原创、谈策略。 要數香港六十年代至今的獨立樂隊發展歷史、現象分析及所有樂隊資料的話,何止萬言!要数香港六十年代至今的独立乐队发展历史、现象分析及所有乐队资料的话,何止万言! 故此筆者只在自己最熟識、最手到拿來的電子音樂落墨,就讓我們看看這三十年來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故此笔者只在自己最熟识、最手到拿来的电子音乐落墨,就让我们看看这三十年来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 說坦白,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一向以來都是極之緩慢的,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前,即使香港被稱為所謂的文化大都會,但其實對一些高科技、前衛的音樂文化及嶄新的音樂創作模式還是很保守的,加上香港是經濟掛帥、娛樂至尚的商業都市,要各位停下抓錢的急促腳步來對電子音樂欣賞一下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更遑論拋身研究。说坦白,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一向以来都是极之缓慢的,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前,即使香港被称为所谓的文化大都会,但其实对一些高科技、前卫的音乐文化及崭新的音乐创作模式还是很保守的,加上香港是经济挂帅、娱乐至尚的商业都市,要各位停下抓钱的急促脚步来对电子音乐欣赏一下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更遑论抛身研究。 所以三十年來玩電子音樂的樂手及組合都寥寥可數,或許今天可能有很多默默耕耘的臥房電子音樂工作者,但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搖滾樂隊,在被接受程度和曝光率還是給比下去的,可能電子音樂的現場演出和曲式大多都是以靜態為主,欠缺搖滾樂現場演出時具有的動態與爆炸力;但九十年代至今已非常蓬勃的銳舞/瑞舞文化(Rave Culture) 蓆卷全球,令常在此類派對中播放的電子舞曲大行其道(當然眾多電子舞曲中亦有創作水準上的高低之分) ,加上如英國The Prodigy那類結合電子與搖滾的音樂及現場演奏形式的組合大紅大紫後,「電子音樂的現場演出是令人納悶的」這種說法在今天又變得不盡不實了。畢竟這些音樂、樂隊、派對的受歡迎對電子音樂普及化也算是利多於害的。毕竟这些音乐、乐队、派对的受欢迎对电子音乐普及化也算是利多于害的。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香港鲜有乐手玩电子音乐,原因很简单,电子音乐器材的成本大致上比传统模式的摇滚乐所需的器材昂贵,当年单单一部刚推出、针对流行音乐市场的MiniMoog合成器,就要动辄港币万元,试问当时平均月薪只有数十至百多元的普通香港人,青年们如何有机会玩电子音乐? 即使一些出身富户的富家子,在当时赶赶潮流组队扮「狂人」(The Beatles) 玩摇滚乐,也只是用一千几百买支结他买套鼓吧! 即使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这班当年的锋头趸也未有这样的认知、思想层次与创意去游说父母给他们零钱买几部Moog电子合成器搞搞电子音乐创作。 所以,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子音樂的發展是零。所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是零。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人们开始有闲钱玩玩自己的心头好,流行音乐圈就有些较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乐手及歌手,如Teddy Robin (六十年代流行摇滚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主音歌手泰迪罗宾/关维鹏 )便在美国游历时买了一部英国出产的EMS Synthi AKS合成器,并带回港使用,在当时来说仍未有太多乐迷接受,而当时Teddy还为香港电台电视部拍摄了一个半纪录片/半故事形式的剧集,讲述一位前卫乐手到世界游历及演奏形电子音乐的故事,笔者就在当时耳边还听着罗文主唱的《前程锦绣》日剧主题曲改编广东版、眼睛看着Teddy Robin在荧幕上打开那个Suitcase型的EMS Synthi AKS合成器,插上电源并将一头一头针插在器材面板上的互动针孔内(不错,那是一部罕有的、用针代替Patch Cords的手提Modular合成器) ,然后合成器就发出极具太空感的独奏声响,我的注意力就这样给捉住了。
回想起来,这个剧集在当时来说可谓首次将电子音乐文化在香港大众通俗传媒中介绍,当然留意的人少之又少,更遑论什么回响或反应。 其实当时很多电视观众都有机会在荧幕上见到一些型号流行的电子乐器,例如在当时得令的The Wynners 温拿乐队的电视节目《温拿狂想曲》中,大家可见到Kenny Bee 钟镇涛弹奏六十年代流行一时的磁带式采样重播键琴Mellotron(Magnetic Tape Sample Playback Keyboard) ,只不过普通观众又怎会理会你在台上演奏着Mellotron、Fairlight还是Casiotone电子琴呢? 七十年代末的香港流行曲其实也用上不少电子合成器,例如电视剧《天蚕变》主题曲开首那些ResonantSynthesizer Effect(像镭射枪的放射声效) ,就是利用一些模拟电子合成器( Analogue Synthesizer) 制造出来,另外很多流行曲也沿用合成器如MiniMoog等,不过通常只用作特别声效或一点低音的点缀罢了,在曲式上绝对称不上完整的电子音乐。 所以,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是缓慢的。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随着电子合成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日本电子乐器厂商也相继推出平价的电子合成器,例如Roland SH101等,令电子音乐的普及发展也加速了,小部分电子乐手都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虽然不太多,例如八三年刘以达已开始利用Roland TR606鼓机和Roland TB303低音合成器(此型号在八九年美国的Acid House乐潮担任极重要的角色)加上一支结他去创作电子流行曲,后来更与友人合组东方电子乐团创作比较实验的电子音乐,至八五年碰上黄耀明 ,就成了大家已耳熟能详的达明一派的发迹故事。
除了达明一派这类创作集英伦流行曲编曲风格及悦耳旋律于一身的新派中文流行曲外,往后也有些运用电子乐器做骨干的广东流行曲的组合,如Raidas 、 CoCos 、 秋叶及风云等。 随着八四年世界各地电子乐器厂商开会通过使用Midi电子乐器共通模式后,也明显多了主流中文流行曲制作人沿用电子乐器去制作唱片,因为制作成更趋便宜化算;但除了这些之外,在电子实验音乐方面,就形同虚设,反而学院派电子乐方面却稍搞作,如罗国治将电子乐融入古典音乐就是一例。
至于独立音乐这个小圈子,就蕴藏了一个电子小漩涡,其实也真的出现了一些独立电子乐手,例如来自蝉乐队 (队员包括八十年代著名流行曲乐评人冯礼慈 )并擅于演奏中国色彩电子歌曲的彭满圆 、以半摇滚(因有鼓手,据闻是没钱买鼓机)半电子成军玩原创作品也改编英国Depeche Mode大量歌曲的年青五人乐队Mustache及早期的民艺复兴Endeavour (当时著名电台DJ 黄志淙还未加入,其后他们在八十年代尾出版过两张专集,分别是"流魂颂" 和" 极乐" ,以玩部落民族音乐及静态电子乐见称) ,这三队组合曾于八四年由当年的另类音乐双周刊《摇摆双周》主办、在香港艺术中心举行之《Hectic夏夜电子音乐会》中表演过。 雖然當時觀眾人數不足一百,但卻也算是香港電子音樂會較早期的一個。虽然当时观众人数不足一百,但却也算是香港电子音乐会较早期的一个。 而当时有两份专门推介另类英文歌曲的刊物,就分别推介了两队实验电子组合,就是" 音乐一周"所介绍的三人电子组合Imogen意无尽,主将司徒在发更于当年斥重资(约港币二万五千元,在当年足够买下一个新界住宅单位!)买了一部Roland Jupiter 8类比合成器,目的就是为了搞好当年他们自资举行的小型音乐会的音响;其音乐风格倾向德国Tangerine Dream的电子纯音乐。 至于另一份具影响力的另类音乐刊物"摇摆双周刊" 则推介了一位独立电子乐手Aman Wong黄伟光 ,正职时装设师,喜欢电子乐故业余作乐,更投资巨额购置一大堆当年可算是最顶级的电子乐器,例如Roland Jupiter 6、Juno 106、TR909、SH101、MC202等现在已给炒卖的电子乐器;后来在九零年他成立二人组合Art Gallery签约于某专门出版儿歌的独立唱片厂牌之下,九三年出版首张唱片<<爱非爱>> ,部分作品如" 兰桂坊"和"天仙配"等亦收录在这专集内,由早期女歌手Yvonne冯夏贤主唱。 后来Art Gallery亦几经人事转变,至九六年的男歌手龙子泉 ,但创作主脑永远也是Aman Wong黄伟光 ,他亦是黄耀明好友,并在多张黄耀明专集中作曲及编曲,例如" 爱到死" 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Art Gallery自九六年尾參與一張向達明一派致敬專集" 天花亂墜"後,至今仍未有新動向。 Art Gallery自九六年尾参与一张向达明一派致敬专集"天花乱坠"后,至今仍未有新动向。
八十年代中后期,三组活跃另类音乐圈子的组合相继成立,分别是于八七年成军的Minimal 、八九年由Minimal分拆出来的Juno's Infant和也是八九年开始的梁基爵 。先说Minimal ,早期的三人阵容成员包括亚里安 、 Johnnie及笔者,当时 主要改编一些欧陆及日本的电子流行乐;例如Depeche Mode、Kraftwerk、OMD及YMO等,亦有少量原创作品,并出版首个卡带专集"以心电信";及后各人相继离队,余下亚里安一人,九零年出版第二个卡带专集"Demo 2",往后亦参与不少独立音乐杂锦专集,直至九五年Veronica Lee李端娴加入, Minimal变成二人阵容,这位女成员亦对组合影响很大,除了在音乐技巧上更趋成熟和专业外,她与前达明一派的主音歌手黄耀明早已相识于进念二十面体这艺术团体内,基于互相惺惺相惜之故,她将Minimal引荐予黄耀明 ,结果就在黄耀明的" 愈夜愈美丽" 专集开始合作至今。
本以梁基爵为名,早期玩源自八十年代初英国的Syn-Pop原创作品配合传统广东流行曲的旋律,其后在九一年改名为Multiplex ,加入临时女歌手Kit Chan ,但不久就离队;其后转玩较高层次、以古典、女高音歌声再配合时而飘逸、时而诡异、时而糜烂的电子Trip Hop乐风,在九五年出版首张专集"六月雪" ,广邀多位客席歌手及乐手参与,前达明一派的创作主脑刘以达亦有份监制此碟,之后两位新女歌手Grace及张茵先后加入,亦相继离队,前者离开乐圈,后者签约新力唱片公司旗下成为新进主流歌手; Multiplex于九六年再变回一人创作单位One Man Band;而他的乐风已偏离纯粹的电子乐很远,反而涉猎更多时尚的潮流音乐,如Lounge Music、Trip Hop、日本涉谷系仿法式怀旧摇滚乐(Shibuya Sound) 等;至于参与主流乐坛方面,九五年黄耀明需寻找新的幕后班底去创作新唱片,经刘以达介绍下, Multiplex主脑梁基爵亦顺理成章归纳黄耀明新的幕后班底,和Minimal同样自" 愈夜愈美丽" 专集开始合作至今,而他亦替其他当红歌手作曲、编曲及监制唱片。 2003年梁基爵再次易名为Gaybird ,购置大量类比合成器如EMS Synthi
九十年代
首先要提及在八十年代已开始组织乐队,九十年代初改为个人电子乐创作,九二年出版专集Telefeature的 "探长"谭达华,以全MIDI形式创作混合流行及Funky元素的电子乐;并在九五年成立NOCO Records为各类独立乐队组合出版 "骨气"系列杂锦唱片,其中一张 "电骨头"就是以全MIDI形式制作的杂锦唱片。 提及NOCO Records,就不能不提在旗下的Aroma,其主脑Andy Chow其实早于八十年代已开始对电子乐创作有兴趣,只不过在九十年代才正式组队并出版专集,成员包括Andy Chow和Aron Chan,主要演奏一些富东方色彩的电子纯音乐,类似八十年代日本的喜多郎及姬神等通俗化的静态电子纯音乐;在九三年至九八年这五年共出版过四张专集,分别是"Aroma"、 "Flower of Evening" 、 "The Sad Story"及"The Way to Utopia" ,小休五年后,在2003年出版"Torture",2004年出版新作"New Asia"。
而以唯美电子见称的三人组Lorn成立于九四年,成员包括伍耀新、Punchy及阿钧,在九七年出版首张EP专集,从不公开演出,具神秘感,虽然他们全用电子乐器创作及制作,但其音乐风格却近似八十年代英国乐队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低调而忧伤。 组合在出版唱片后已消声匿迹,但其实队中两位成员伍耀新及阿钧在Lorn以外于九五年另组一队以电子古典及音乐气氛为主的组合V-*,并创作一些作品收录在九五、六年某些杂锦专集内,但除此以外组合并未有其他计划,去向似乎常在胶着状态。 而近期主唱Punchy則以連釋個人名義出版新唱片,風格仍然近似八十年代英國樂隊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而近期主唱Punchy则以连释个人名义出版新唱片,风格仍然近似八十年代英国乐队Japan的某些慢板歌曲。
现场演出上较引人注意的电子二人组全日休息,主音歌手程朗在台上会边吃苹果边唱歌,吃完后更会将果屑掷向观众! 琴手Kirk又會濃妝艷抹、穿緊身西裝、結個大花領帶。琴手Kirk又会浓妆艳抹、穿紧身西装、结个大花领带。 乐风近似八十年代Syn-Pop如Soft Cell等,全日休息组成于九六年,出版过两张专集"少男自杀案"及一张找来其他电子组合如Juno及坏碑唇等协力Remix的专集,组合成员因意见分歧于九八年解散。
同样早在八十年代尾已蠢蠢欲动,在九三年组成的Nerve,开始时有六、七位成员,受德国噪音乐团Neubauten的工业之音影响,专攻实验电子与打铁音乐,后来多位队员离队,余下女主音歌手Grace和创作主脑Steve这对兄妹档,转玩听得令人蠢蠢欲动的Club Music,及后Grace亦离队,新女歌手Carly加入,成为新的二人阵容,继续他们的电子音乐创作路途。 一向都被简称为 "脑科"的Nerve或Steve,开始时受英国Depeche Mode的电子流行曲及德国Kraftwerk电子乐先锋所影响,到现在深受欧陆电子实验音乐的感染,如Plastikman及Aphex Twins等。 Nerve正努力创作,他们的风格以Ambient Techno、Progressive Techno为主,近期亦和Kim组成VSOP推出首张专集。
最后一队要提及的九十年代电子组合是坏碑唇Vibration,早于九十年代初已在加拿大组成,风格介乎电子流行曲与Brit-Pop之间,主脑Chris Ho返港后先独自以Vibration@C为名推出首张同名专集,九九年其他队员学成回港,坏碑唇的完整阵容再次重现,加上新女歌手Yvonne,变成今天集结他、电子、摇滚、Djing于一身的多元化组合;并正式以坏碑唇的名义推出"恋Up24''专集,今天他们仍活跃于音乐创作及参与不少中港台现场表演,主脑Chris Ho亦参与主流组合I Love U Boyz的幕后班底去创作新唱片。
总结(至九十年代)与前瞻(廿一世纪)
今天已很难单纯地描述什么才算是电子乐,以坏碑唇的风格为例,不时加入不同元素,也许今天的电子乐可以宏观的角度包容所有的音乐元素,尤其在DJ文化的广受欢迎及数码采样器(Samplers)普及化,并在音乐创作、制作工序上广被运用的今天来说,任何音乐也可以/可能是电子音乐。
前瞻廿一世纪,将有更多人玩电子音乐,虽然香港的电子乐手总不算多,但由于电子乐器的价格下调及电脑音乐创作和录音制作的软件日趋普及,确实多了人学习及玩电子乐,以DJ兼做电子乐手更多不胜数,例如Michael Beat及Podo Machine。 甚至部分玩摇滚乐或Cutie Pop的乐队亦纷纷转玩电子乐,例如由前Pillow成员Kim和阿乐组成的Slow-Tech Riddim,主要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共冶一炉,包括Funk、Techno、Drum n ' Bass、Disco及Ambient等,出来的效果颇具实验味道;2000年初他们以自资形式出版了首张专集"Greatest Hits Vol.6'' ,得到不错的口碑,再接再厉推出"On/Off"后作分头发展,阿乐变回一人创作单
位"Alok",亦已推出数个专集,而Kim亦和Nerve的Steve组成VSOP。 步进2000年亦有新力军涌现,例如Videodrome(由前Postcard队员Julian与前Ginger Biscuit队员Hoi Wai组成),音乐风格近似Primal Scream加Chemical Brothers,倾向较重型电子乐;并推出首张专集Rock 'n' Roll is Killing My Life.而同是前Postcard队员兼乐评人月鸟Bruno则组成一男一女组合Dylan Art,风格以欧洲风味、轻巧电子乐为主;而这类风格的电子乐亦广受香港另类乐迷爱戴,致使同类一男一女电子音乐组合在近一、两年相继成立;例如My Little Airport、Marshmallow Kisses和Pixel Toy,其中以Pixel Toy最受幸运之神眷顾,已签约人山人海唱片公司旗下;但三队组合的共同点都是在轻巧的电子乐之中加入结他及其他特别声效,以丰富其乐曲。
最后,大家若留意一下一些有世界各地独立音乐以供下载的网站,就不难察觉其实还有一大群籍籍无名、
默默耕耘的电子乐手在埋首努力创作,香港乐手也不例外,或许有一天他们都能在世界电子音乐的蓝图上占一席位,甚至产生影响力。
真的期望有这一天,即使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77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