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关于中文系的学术
前天鼓励zth说,做学术是很好的,即使人生时常迷茫了,混迹于一群优秀的人中间也是快乐的、充实的、知道自己是活着的,同时也能自然受到熏陶,时时被鼓舞和鞭策,督促自己不虚度光阴。然而转眼间昨天我自己也迷失了,突然觉得不知道学术是想干什么,做学术和人生的完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学术究竟是某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还是同样作为一个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fd文史哲的灵魂们常这样标榜自己,然而这无用和有用就像庄子的那棵树和那只鸡,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情随事迁,走过一段清醒的日之后就会迎来一段迷茫的日子,周而复始。于是我总是个思路混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姑娘。
今天下午去上wgp老师的文学批评史,下课之后,旁边想考比较文学研究生的cm问我说,你的毕业论文怎么样了,我跟她说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和老师交流的结果,然后跟她讨论了一下“比较文学”这个东西。回家坐在万年等来的966上,烟味和寒意混杂在一起,让人讨厌。我缩着脖子,冰冷的手指在手套之间转来转去,无所事事。不知不觉想着刚才和cm的谈话,然后突然悟到(也许明天我又会迷失也说不定)比较文学对于作品,与其是照着讲,不如更多的是接着讲。在文本离开作者之后,研究者的阐发与他自身的学养息息相关,他所联想到的东西成为他在学术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而他解决问题的过程则体现出他的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学术研究与作品本身同样是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学者如果能阐发出有意思的东西,联系起关键的汇通点,那无论是对于他人或自己而言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所谓的精神家园,大概就是这么构建起来的吧,痛苦的灵魂需要慰藉,于是爬上山头,等待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
这学期上fj的课对我是一种挑战,我像是被唤起了某种本能,把生命中的理想主义都扯到了意识的最表层。Fj说,学术是一种传承,文史哲若要人人创新,毋宁是逼人胡说八道。这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过fj同样说过,朱熹对四书的集注是照着讲的典范,同时又是接着讲的典范。朱熹贯通了四书的精义,注了四书,也用四书注了自己的思想。创新总是少数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创新总是基于传承。对于文史哲的学术,我目前的认识是:你能够做出多少创新取决于你传承了多少经典。只有理解前人都说过些什么,才能接着他们说下去,此时你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便得到无用之用。Wgp老师上课的时候说,离开中文系之后,你们认真读诗词的机会大概很少了,只有现在被逼着痛苦地读诗,苦中得乐。学术永远不会是轻松的,然而苦中有乐。
大学上到第四年快要滚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真是后知后觉。因此毕业论文让我诚惶诚恐,想到这个选题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读过的东西车载斗量,需要勤奋才能弥补。
一直想把哲学从柏拉图读到黑格尔,然后接着看那些非理性的人都在说些什么。一直想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最著名的那么几句话,而是去深入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认识他们的推演过程,理解他们的世界观。不过我似乎没有这样的才能,我对哲学概念和哲学语言天生木讷。这学期上zbg老师的叔本华,直到现在才似乎有些明白了will和representation都是什么东西。
一直想好好读先秦文学,因为那就像古希腊一样,成为一个文明的开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继承的。之后2000年的著作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传统的根基总在那里,因此继承、批判和创新始终不会是空中楼阁。不过正如fj所说,不懂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先秦文学跟天书也差不多==
比较文学的“比较”二字意在汇通,不能在某些领域精深汇通的人去做比较文学大概也无法真正做出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比较文学涵容极大,对研究者的素养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古人说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又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都是写文章时候的精神状态。然而天才亦难为无物之文,联想和创造都需以砖瓦为质料,而这质料便是你所传承的东西,你在精读中所感悟的”真理“,百度百科永远只是百度百科。人人上那个流行的帖子里所谓计算机统计作诗”消灭文科生“,也只能是聊资一欢。
毕业论文在眼前,更感受到这里呆了四年的自己根基不稳。为了让水货不要继续生产水货论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语文教师的道路上行走是幸福的,能继续和钟爱的文学打交道,能一辈子留在校园里,对我而言是最好的归宿,不过这也是一条不归路。然而每条路都是不归路,时间总是奔涌而逝,从来没有回头的时候。就像鲁迅笔下无数黑色的形象那样,在不归路上继续向前吧。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fd文史哲的灵魂们常这样标榜自己,然而这无用和有用就像庄子的那棵树和那只鸡,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情随事迁,走过一段清醒的日之后就会迎来一段迷茫的日子,周而复始。于是我总是个思路混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姑娘。
今天下午去上wgp老师的文学批评史,下课之后,旁边想考比较文学研究生的cm问我说,你的毕业论文怎么样了,我跟她说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和老师交流的结果,然后跟她讨论了一下“比较文学”这个东西。回家坐在万年等来的966上,烟味和寒意混杂在一起,让人讨厌。我缩着脖子,冰冷的手指在手套之间转来转去,无所事事。不知不觉想着刚才和cm的谈话,然后突然悟到(也许明天我又会迷失也说不定)比较文学对于作品,与其是照着讲,不如更多的是接着讲。在文本离开作者之后,研究者的阐发与他自身的学养息息相关,他所联想到的东西成为他在学术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而他解决问题的过程则体现出他的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学术研究与作品本身同样是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学者如果能阐发出有意思的东西,联系起关键的汇通点,那无论是对于他人或自己而言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所谓的精神家园,大概就是这么构建起来的吧,痛苦的灵魂需要慰藉,于是爬上山头,等待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
这学期上fj的课对我是一种挑战,我像是被唤起了某种本能,把生命中的理想主义都扯到了意识的最表层。Fj说,学术是一种传承,文史哲若要人人创新,毋宁是逼人胡说八道。这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过fj同样说过,朱熹对四书的集注是照着讲的典范,同时又是接着讲的典范。朱熹贯通了四书的精义,注了四书,也用四书注了自己的思想。创新总是少数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创新总是基于传承。对于文史哲的学术,我目前的认识是:你能够做出多少创新取决于你传承了多少经典。只有理解前人都说过些什么,才能接着他们说下去,此时你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便得到无用之用。Wgp老师上课的时候说,离开中文系之后,你们认真读诗词的机会大概很少了,只有现在被逼着痛苦地读诗,苦中得乐。学术永远不会是轻松的,然而苦中有乐。
大学上到第四年快要滚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真是后知后觉。因此毕业论文让我诚惶诚恐,想到这个选题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读过的东西车载斗量,需要勤奋才能弥补。
一直想把哲学从柏拉图读到黑格尔,然后接着看那些非理性的人都在说些什么。一直想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最著名的那么几句话,而是去深入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认识他们的推演过程,理解他们的世界观。不过我似乎没有这样的才能,我对哲学概念和哲学语言天生木讷。这学期上zbg老师的叔本华,直到现在才似乎有些明白了will和representation都是什么东西。
一直想好好读先秦文学,因为那就像古希腊一样,成为一个文明的开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继承的。之后2000年的著作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传统的根基总在那里,因此继承、批判和创新始终不会是空中楼阁。不过正如fj所说,不懂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先秦文学跟天书也差不多==
比较文学的“比较”二字意在汇通,不能在某些领域精深汇通的人去做比较文学大概也无法真正做出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比较文学涵容极大,对研究者的素养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古人说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又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都是写文章时候的精神状态。然而天才亦难为无物之文,联想和创造都需以砖瓦为质料,而这质料便是你所传承的东西,你在精读中所感悟的”真理“,百度百科永远只是百度百科。人人上那个流行的帖子里所谓计算机统计作诗”消灭文科生“,也只能是聊资一欢。
毕业论文在眼前,更感受到这里呆了四年的自己根基不稳。为了让水货不要继续生产水货论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语文教师的道路上行走是幸福的,能继续和钟爱的文学打交道,能一辈子留在校园里,对我而言是最好的归宿,不过这也是一条不归路。然而每条路都是不归路,时间总是奔涌而逝,从来没有回头的时候。就像鲁迅笔下无数黑色的形象那样,在不归路上继续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