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No More
2011.12.1
一个深夜,我从切尔西的森山大道DIY书作坊出来,走在27街上,在某扇不起眼的门前看到一条很长的队伍,这么晚……于是向胖大的保安大叔打听,他答:Sleep No More。听着耳熟……这不是早先朋友推荐过的一个戏么?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是和时代广场的TimeScare恐怖夜店差不多的货色。
深夜在切尔西排起的长队引起了我的重视。上网一查,竟是仰慕已久的英国Punchdrunk(头晕眼花剧团)在此驻场。他们是“浸没戏剧”(immersive theater)的创造者。这出《不眠之夜》3月来到纽约,原计划演到5月,现在快过新年了,竟还在不断地加演。我订到的票,已是一个月之后的今晚。
这扇不起眼的门,通往1939年的McKittrick饭店(取自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也是麦克白的家(讲的是麦克白的故事)——也是《不眠之夜》的剧场——对,一幢六层楼、三连栋、近百个房间的剧场。
我存了衣物,来到前台check in,入场券约百元,换到一张黑桃7扑克牌。众人来到一个红色天鹅绒俱乐部,先喝一杯,耳边是酥软的香颂。一位英国绅士道:下面有请7、8、9号宾客。每人得到一只白色面具,被叮嘱一定不能取下。
面具人们站在电梯里,电梯先生重申了不准说话不准拍照等“剧场规矩”,然后彬彬有礼地开玩笑:“让我们把胆子最大的先生放在这儿”,说着开了电梯门,让一个人出去,此人的女友也想跟出去,被电梯先生无情地拦住。再一次开门时,他放出去五六个观众。“记住,这是属于自己的旅程,越是独自一人,能找到越多的东西,enjoy”。
我来到一片漆黑中。蹑手蹑脚,一转弯,进到一个灯光昏黄的贵族的房间,一个房间连着另一个,我是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私人博物馆。我看到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琳琅满目的精致器物、墙面伸出的麋鹿标本、帷幔垂落的国王尺寸床……我闻到了刚沏好的茶香,坐下看桌上读了一半的书,竟是《恋爱中的女人》。我在梳妆台前读了麦克白夫人给邓肯国王的亲笔信,我看到孩子床边的礼物,翻开斑驳的家族照相簿……每一寸细节,都是“真”的。收音机在播爵士时代的情歌,我在麂皮沙发里坐下,简直想呆在这里不动了。
接下去,我还路过一大片迷宫似的树林,雾气弥漫。在一个阔大的房间里,八个白色浴缸被笼罩在八束危险的光线中,第二次路过时,其中一个出现半缸血水——我显然错过了一起凶案。这一晚,我还路过了教堂、角落里的神龛、阴森的墓地、病房(其中一张小床上放着一堆土豆)、医务办公室、药店、糖果店、裁缝铺、侦探所……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无数的细节里藏匿着无数的秘密,一个月都看不够。
仅仅观看这些昏暗的空间,在黑暗中变幻的灯光和雾气,此起彼伏的深夜的声响,我已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戏剧”。一些最出色的装置艺术出现在这里,事实上,这整幢饭店是我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室内装置艺术,好过太多画廊和美术馆的陈列。它本身就是一出无言的戏剧,一个巨大的寓言。
演员是不带面具的,他们随时出现在这些空间,随时上演《麦克白》的某一幕某一场。声音是最好的提示。听到不祥的无调性弦乐从一扇门里传出,赶紧跑去,果然目睹麦克白用枕头蒙死了熟睡中的邓肯国王。糖果店里传出甜蜜浪漫的歌声,只见女巫在柜台上翻滚起舞,用一块糖引诱男人。我跟着音乐来到地下的宴会大厅,圣诞树被一一推开,一场华丽的舞会开始了,我看到满脸愁容的大肚子妇女,夫人与女仆耳鬓厮磨,把毒药撒进茶杯......在楼上有一刻,一个年轻男子突然冲过我身边,进了隔壁的浴室,脱光衣服痛哭着淋浴。我们倚在门边看他蹲在地上痛苦万状,看他擦干身体,从箱子里找衣服穿。突然间他把背带裤子等衣物甩过来,我和另一名观众只好接住,“伺候”他穿上。
没有脚本,每个观众行走在六层楼里,都在“盲人摸象”。有人企图跟踪某个角色获得完整的线索,但所有角色都出其不意地出现,又倏忽消失在黑暗中。故事在平行世界里此起彼伏。碎片般的情节好像一副洗得极干净的塔罗牌,又像一本可以随意装订的法国先锋小说。近三个小时走来走去,每个人都收获了自己的一副牌。没有人能获得单一时间线的“真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时间的真相。
每一段碎片都很耐看,这要归功于英国演员们的造诣。你尽可以坐在桌边,看麦克白如何在焦灼中把一整封信写完;看麦克德夫扒着墙头,飞檐走壁;也可以在台球桌边观看巫婆与凡人之间惊心动魄的对舞——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战争也未尝不可。舞蹈是主要的表演语言,水准相当高。
在最后的时间段,我无意间撞上了麦克白夫妇——此时的麦克白夫人已在幻觉中,她在床上抓狂,用床单擦手,又拼命擦洗血污的浴缸。她换上闪光的黑色晚礼服,在通道里失魂落魄地找到丈夫,他们携手下楼。我也跟着来到地下大厅,没想到,其他演员和其他观众早已聚集在这里,估计每个人都是跟着不同的角色来到这里的。不同的路径,通往同一个结局。
这个景象是《最后的晚餐》。高台的餐桌边容下13个人,众多的白色面具仰头观看——又成为《最后的审判》的观众。麦克白夫妇在长桌头尾落座,一个满脸鲜血的男子——鬼魂,跌跌撞撞地赶来赴宴。
突然之间,时间被拉长了,微弱的神光笼罩在这张餐桌,使高台变得更高,所有人的动作变成了慢动作,缓缓地——举杯——欢笑——仰头——伸手——张嘴——转身……
最后的时刻,一条绳索垂下,套上麦克白的脖子,只听“哐”一声,椅子被一脚踢翻,全场熄灯。黑暗中,他变成了一只钟摆,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一左一右。
没有谢幕,没有掌声,没有口哨,只有这只钟摆,陪着众人离去。
一个深夜,我从切尔西的森山大道DIY书作坊出来,走在27街上,在某扇不起眼的门前看到一条很长的队伍,这么晚……于是向胖大的保安大叔打听,他答:Sleep No More。听着耳熟……这不是早先朋友推荐过的一个戏么?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是和时代广场的TimeScare恐怖夜店差不多的货色。
深夜在切尔西排起的长队引起了我的重视。上网一查,竟是仰慕已久的英国Punchdrunk(头晕眼花剧团)在此驻场。他们是“浸没戏剧”(immersive theater)的创造者。这出《不眠之夜》3月来到纽约,原计划演到5月,现在快过新年了,竟还在不断地加演。我订到的票,已是一个月之后的今晚。
这扇不起眼的门,通往1939年的McKittrick饭店(取自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也是麦克白的家(讲的是麦克白的故事)——也是《不眠之夜》的剧场——对,一幢六层楼、三连栋、近百个房间的剧场。
我存了衣物,来到前台check in,入场券约百元,换到一张黑桃7扑克牌。众人来到一个红色天鹅绒俱乐部,先喝一杯,耳边是酥软的香颂。一位英国绅士道:下面有请7、8、9号宾客。每人得到一只白色面具,被叮嘱一定不能取下。
面具人们站在电梯里,电梯先生重申了不准说话不准拍照等“剧场规矩”,然后彬彬有礼地开玩笑:“让我们把胆子最大的先生放在这儿”,说着开了电梯门,让一个人出去,此人的女友也想跟出去,被电梯先生无情地拦住。再一次开门时,他放出去五六个观众。“记住,这是属于自己的旅程,越是独自一人,能找到越多的东西,enjoy”。
我来到一片漆黑中。蹑手蹑脚,一转弯,进到一个灯光昏黄的贵族的房间,一个房间连着另一个,我是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私人博物馆。我看到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琳琅满目的精致器物、墙面伸出的麋鹿标本、帷幔垂落的国王尺寸床……我闻到了刚沏好的茶香,坐下看桌上读了一半的书,竟是《恋爱中的女人》。我在梳妆台前读了麦克白夫人给邓肯国王的亲笔信,我看到孩子床边的礼物,翻开斑驳的家族照相簿……每一寸细节,都是“真”的。收音机在播爵士时代的情歌,我在麂皮沙发里坐下,简直想呆在这里不动了。
接下去,我还路过一大片迷宫似的树林,雾气弥漫。在一个阔大的房间里,八个白色浴缸被笼罩在八束危险的光线中,第二次路过时,其中一个出现半缸血水——我显然错过了一起凶案。这一晚,我还路过了教堂、角落里的神龛、阴森的墓地、病房(其中一张小床上放着一堆土豆)、医务办公室、药店、糖果店、裁缝铺、侦探所……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无数的细节里藏匿着无数的秘密,一个月都看不够。
仅仅观看这些昏暗的空间,在黑暗中变幻的灯光和雾气,此起彼伏的深夜的声响,我已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戏剧”。一些最出色的装置艺术出现在这里,事实上,这整幢饭店是我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室内装置艺术,好过太多画廊和美术馆的陈列。它本身就是一出无言的戏剧,一个巨大的寓言。
演员是不带面具的,他们随时出现在这些空间,随时上演《麦克白》的某一幕某一场。声音是最好的提示。听到不祥的无调性弦乐从一扇门里传出,赶紧跑去,果然目睹麦克白用枕头蒙死了熟睡中的邓肯国王。糖果店里传出甜蜜浪漫的歌声,只见女巫在柜台上翻滚起舞,用一块糖引诱男人。我跟着音乐来到地下的宴会大厅,圣诞树被一一推开,一场华丽的舞会开始了,我看到满脸愁容的大肚子妇女,夫人与女仆耳鬓厮磨,把毒药撒进茶杯......在楼上有一刻,一个年轻男子突然冲过我身边,进了隔壁的浴室,脱光衣服痛哭着淋浴。我们倚在门边看他蹲在地上痛苦万状,看他擦干身体,从箱子里找衣服穿。突然间他把背带裤子等衣物甩过来,我和另一名观众只好接住,“伺候”他穿上。
没有脚本,每个观众行走在六层楼里,都在“盲人摸象”。有人企图跟踪某个角色获得完整的线索,但所有角色都出其不意地出现,又倏忽消失在黑暗中。故事在平行世界里此起彼伏。碎片般的情节好像一副洗得极干净的塔罗牌,又像一本可以随意装订的法国先锋小说。近三个小时走来走去,每个人都收获了自己的一副牌。没有人能获得单一时间线的“真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时间的真相。
每一段碎片都很耐看,这要归功于英国演员们的造诣。你尽可以坐在桌边,看麦克白如何在焦灼中把一整封信写完;看麦克德夫扒着墙头,飞檐走壁;也可以在台球桌边观看巫婆与凡人之间惊心动魄的对舞——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战争也未尝不可。舞蹈是主要的表演语言,水准相当高。
在最后的时间段,我无意间撞上了麦克白夫妇——此时的麦克白夫人已在幻觉中,她在床上抓狂,用床单擦手,又拼命擦洗血污的浴缸。她换上闪光的黑色晚礼服,在通道里失魂落魄地找到丈夫,他们携手下楼。我也跟着来到地下大厅,没想到,其他演员和其他观众早已聚集在这里,估计每个人都是跟着不同的角色来到这里的。不同的路径,通往同一个结局。
这个景象是《最后的晚餐》。高台的餐桌边容下13个人,众多的白色面具仰头观看——又成为《最后的审判》的观众。麦克白夫妇在长桌头尾落座,一个满脸鲜血的男子——鬼魂,跌跌撞撞地赶来赴宴。
突然之间,时间被拉长了,微弱的神光笼罩在这张餐桌,使高台变得更高,所有人的动作变成了慢动作,缓缓地——举杯——欢笑——仰头——伸手——张嘴——转身……
最后的时刻,一条绳索垂下,套上麦克白的脖子,只听“哐”一声,椅子被一脚踢翻,全场熄灯。黑暗中,他变成了一只钟摆,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一左一右。
没有谢幕,没有掌声,没有口哨,只有这只钟摆,陪着众人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