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真相,我们皆为棋子
——写在观《鸿门宴》后
期待已久的《鸿门宴》终于上映了,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部电影无论从画面还是从特技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真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只能说带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也翻看了许多有关鸿门宴记载的诗文、史料,结果不用多说,错误不在少数。当然,对于电影来说,适当的改编也是必要的,但为了尊重历史原著,我还是来说说我在这部电影之中发现的一些与原著不相符合的情节吧。
电影之中张良的扮演者张涵予在剧中说:“若非楚怀王从中挑拨,他二人未必就能打起来。”先看《史记·项羽本纪》之中范增对项梁所说的话:“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这段话是范增给项梁的建议,目的则在于重立楚王,这一立楚王所造成的问题是双面的,立楚王可以让楚地居民的凝聚力增强,是得人心之举;而另一面是日后楚怀王熊心所面对的刘项虎狼之争,杀掉楚怀王而夺取王位,这对任何一方来讲都是不利的。但电影之中范增给项羽所出的计谋里,则是让项羽杀掉熊心,将杀人之祸转给刘邦,此时兴讨刘邦的弑君之罪也就成立了。可是如果我们将电影对照起来看,历史中是范增要求立的怀王,电影之中则是范增要求杀的怀王。前后一对比,便发现历史之中的范增足智多谋,有远见卓识。而电影之中的范增倒突显的有些幼稚了。
再说说刚才张良的那句话:“若非楚怀王从中挑拨,他二人未必就能打起来。”这一句话同样也道尽了张良的幼稚。应该说,历史中的项羽是刚愎自用,只知武力而不懂政治的雏儿。到电影里却演变成为了很有政治远见的主儿。其中许多对话,诸如“我和刘邦之间,只能活一个”皆出自项羽之口。从这点上也说明了这部电影在角色上是偏着项羽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史记》中的项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是鸿门宴之中项羽答刘邦的“谢”,仅是这一句就能道明项羽的政治幼稚,仅是一介匹夫。若论政治,他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刘邦的。正是这一句话便有了后来的结局,刘邦回营后立即诛杀了曹无伤。从这点来看,项羽此时并不知道夺天下者必刘邦的这个道理。再看刘邦又是如何“谢”项羽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将军在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这里的河北河南当然不是指现在的两个省那么简单,应是黄河以北,黄河以南。这段话悉心玩味便能看出刘邦城府之深,他能摸透当时的项羽想要的是什么。这段话里讲明了四个主要意思,第一,回顾战绩。第二,迎合当时项羽的心理。第三,攻破咸阳本是偶然之举。第四,挖出小人。仅是这些话便足以让项羽的内心膨胀了,使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当时的座次,堂上对堂下,南为贵。不对堂下,东为贵,依次则是南、北、西。历史上的“鸿门宴”,项羽面东而坐,亚父面南而坐,刘邦面北而坐,张良面西而坐。而电影之中,项羽与范增同坐在堂上,刘邦与张良则同坐台下。从这点上完全不能体现出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所表现出的尊贵与自满。倒显得项羽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仁义天下”了。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之中加入了范增与张良对弈的情节,这使得鸿门宴也更加生动有趣了。当然,我所说的生动有趣,并不是指气氛,而是情节。对弈不仅能体现出两位谋士的斗智斗勇,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政治观点。用电影之中的话来说:“这一局确是一把好棋。”那么历史之中的鸿门宴里,范增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历史之中,范增屡次举玦是想让项羽赶快做出决定,除掉刘邦。可是项羽现在内心早已被虚荣填满,哪管杀不杀刘邦。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个人就是项庄,后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是形容当时的情形。既然有项庄,就必定有项伯,这一点上,我要说的则是,电影之中张良早就知道项伯会出手相助。而《史记》之中项伯来告知鸿门宴则是因为以前张良对他有恩。电影这点有些反客为主的意味。
电影最大的败笔不在这些细枝末节,关键则是它忽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历史上的鸿门宴刘邦是借“如厕”的机会逃出去的,不是所谓的被“义帝”楚怀王救出来的。我们细想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楚怀王熊心原本只是一个牧羊的,被项梁扶起当了楚怀王,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是这其中楚怀王熊心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那就是谁先入咸阳者为王。对此,项羽本身对“义帝”怀恨在心,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项羽特赦刘邦,放刘邦走的,这是电影最致命的一个错误之一。第二个足以致命的错误在于,电影之中韩信及时赶到,称“怀王已约八路诸侯赶到,命刘邦退守汉中,并恭喜项王荣登咸阳之主”,先说这句话的两个错误,历史之中项羽就说过:“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这两句话说的是怀王是项家所立,三年反秦无功,真正定天下的是众位英雄与我。从这几句话之中就能看出项羽根本不会去听怀王的约定。第二个错误在于,刘邦是项羽立的汉王,不是怀王立的汉王。并且汉王的划分区域在今巴蜀之地,地势险要。而汉中之地,亦是后来项伯求得的,怎么可能让刘邦退守汉中?至于电影之中熊心是被赐项羽白绫而死,而不是历史上“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这些都没必要去深究了。
说了这么多,我继续来说说这部电影最后霸王别姬的场面,项羽兵败垓下,曾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相传历史上虞姬和了一首及其成熟的五言诗:“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总得说来,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生死相别的情景还是令我落泪了。有缺点必然也有优点,许多电影之中的对话值得我们玩味。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相继杀了韩信、萧何等人,张良在而后所讲的故事之中发出的一声长叹中说:“曾经有一个我信任的友人,雇我去和另一位高手下一局棋。后来我发现,我真正的对手原来就是我的那位友人。”我很喜欢这句话,历史或许真的没有真相,我们只不过都是历史中的一枚棋子……
附几首历代文人咏项羽的名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参考文献: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
《汉书·高帝纪》 中华书局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
期待已久的《鸿门宴》终于上映了,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部电影无论从画面还是从特技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真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只能说带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也翻看了许多有关鸿门宴记载的诗文、史料,结果不用多说,错误不在少数。当然,对于电影来说,适当的改编也是必要的,但为了尊重历史原著,我还是来说说我在这部电影之中发现的一些与原著不相符合的情节吧。
电影之中张良的扮演者张涵予在剧中说:“若非楚怀王从中挑拨,他二人未必就能打起来。”先看《史记·项羽本纪》之中范增对项梁所说的话:“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这段话是范增给项梁的建议,目的则在于重立楚王,这一立楚王所造成的问题是双面的,立楚王可以让楚地居民的凝聚力增强,是得人心之举;而另一面是日后楚怀王熊心所面对的刘项虎狼之争,杀掉楚怀王而夺取王位,这对任何一方来讲都是不利的。但电影之中范增给项羽所出的计谋里,则是让项羽杀掉熊心,将杀人之祸转给刘邦,此时兴讨刘邦的弑君之罪也就成立了。可是如果我们将电影对照起来看,历史中是范增要求立的怀王,电影之中则是范增要求杀的怀王。前后一对比,便发现历史之中的范增足智多谋,有远见卓识。而电影之中的范增倒突显的有些幼稚了。
再说说刚才张良的那句话:“若非楚怀王从中挑拨,他二人未必就能打起来。”这一句话同样也道尽了张良的幼稚。应该说,历史中的项羽是刚愎自用,只知武力而不懂政治的雏儿。到电影里却演变成为了很有政治远见的主儿。其中许多对话,诸如“我和刘邦之间,只能活一个”皆出自项羽之口。从这点上也说明了这部电影在角色上是偏着项羽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史记》中的项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是鸿门宴之中项羽答刘邦的“谢”,仅是这一句就能道明项羽的政治幼稚,仅是一介匹夫。若论政治,他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刘邦的。正是这一句话便有了后来的结局,刘邦回营后立即诛杀了曹无伤。从这点来看,项羽此时并不知道夺天下者必刘邦的这个道理。再看刘邦又是如何“谢”项羽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将军在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这里的河北河南当然不是指现在的两个省那么简单,应是黄河以北,黄河以南。这段话悉心玩味便能看出刘邦城府之深,他能摸透当时的项羽想要的是什么。这段话里讲明了四个主要意思,第一,回顾战绩。第二,迎合当时项羽的心理。第三,攻破咸阳本是偶然之举。第四,挖出小人。仅是这些话便足以让项羽的内心膨胀了,使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当时的座次,堂上对堂下,南为贵。不对堂下,东为贵,依次则是南、北、西。历史上的“鸿门宴”,项羽面东而坐,亚父面南而坐,刘邦面北而坐,张良面西而坐。而电影之中,项羽与范增同坐在堂上,刘邦与张良则同坐台下。从这点上完全不能体现出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所表现出的尊贵与自满。倒显得项羽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仁义天下”了。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之中加入了范增与张良对弈的情节,这使得鸿门宴也更加生动有趣了。当然,我所说的生动有趣,并不是指气氛,而是情节。对弈不仅能体现出两位谋士的斗智斗勇,更能体现出他们的政治观点。用电影之中的话来说:“这一局确是一把好棋。”那么历史之中的鸿门宴里,范增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历史之中,范增屡次举玦是想让项羽赶快做出决定,除掉刘邦。可是项羽现在内心早已被虚荣填满,哪管杀不杀刘邦。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个人就是项庄,后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是形容当时的情形。既然有项庄,就必定有项伯,这一点上,我要说的则是,电影之中张良早就知道项伯会出手相助。而《史记》之中项伯来告知鸿门宴则是因为以前张良对他有恩。电影这点有些反客为主的意味。
电影最大的败笔不在这些细枝末节,关键则是它忽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历史上的鸿门宴刘邦是借“如厕”的机会逃出去的,不是所谓的被“义帝”楚怀王救出来的。我们细想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楚怀王熊心原本只是一个牧羊的,被项梁扶起当了楚怀王,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是这其中楚怀王熊心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那就是谁先入咸阳者为王。对此,项羽本身对“义帝”怀恨在心,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项羽特赦刘邦,放刘邦走的,这是电影最致命的一个错误之一。第二个足以致命的错误在于,电影之中韩信及时赶到,称“怀王已约八路诸侯赶到,命刘邦退守汉中,并恭喜项王荣登咸阳之主”,先说这句话的两个错误,历史之中项羽就说过:“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这两句话说的是怀王是项家所立,三年反秦无功,真正定天下的是众位英雄与我。从这几句话之中就能看出项羽根本不会去听怀王的约定。第二个错误在于,刘邦是项羽立的汉王,不是怀王立的汉王。并且汉王的划分区域在今巴蜀之地,地势险要。而汉中之地,亦是后来项伯求得的,怎么可能让刘邦退守汉中?至于电影之中熊心是被赐项羽白绫而死,而不是历史上“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这些都没必要去深究了。
说了这么多,我继续来说说这部电影最后霸王别姬的场面,项羽兵败垓下,曾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相传历史上虞姬和了一首及其成熟的五言诗:“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总得说来,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生死相别的情景还是令我落泪了。有缺点必然也有优点,许多电影之中的对话值得我们玩味。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相继杀了韩信、萧何等人,张良在而后所讲的故事之中发出的一声长叹中说:“曾经有一个我信任的友人,雇我去和另一位高手下一局棋。后来我发现,我真正的对手原来就是我的那位友人。”我很喜欢这句话,历史或许真的没有真相,我们只不过都是历史中的一枚棋子……
附几首历代文人咏项羽的名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参考文献: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
《汉书·高帝纪》 中华书局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
![]()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07篇内容 · 8.0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175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32篇内容 · 9.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68.1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1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18.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56篇内容 · 4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48篇内容 · 966.2万次浏览
那天,在电视里看到导演李仁港、刘亦菲作为嘉宾关于电影的一个节目,刘亦菲竟然无法说出虞姬的出生地,鸿门宴变成了棋宴,对电影就有点担心。
但 不管怎么样,我正准备看下。
呵呵。我首先要说的是。许多错误。我翻《史记》和《汉书》发现电影的错误不在少数,这还只是一部分,我都看了2遍多了。不过对弈还是蛮精彩的。你要知道,现在的演员,有文化素养的太少了。
写的很棒,难得有人这么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