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一个人要用多少的勇气,才能再次面对记忆深处几乎不存在却无法忘却的人,再说一次“我很好,你好么”。又或者只有喊出来了,才能走出那个人的世界,重新开始么
再看这个片子已经是高三了,相较起来初三读完小说之后伤春悲秋的读后感,这次反而说不出什么了。
小说里我无法忘记的是年少的树在父亲死后于雪上滑冰的场面,在一片冰冷中惘然的旋转,漂泊到自己不知的远方,猛然瞥见一只冻死的蜻蜓,然后慢慢的说:“爸爸已经死了吧。”
我记得封面也是这样的一只蜻蜓,有着红色的尾巴,跟浅绿的底很是不搭。可是蜻蜓在日本,是死者的象征。
电影里的中村美穗以两个人的身份交替的出现着,或带着沉稳安静的明媚,或者是忧郁静谧的悲伤。面孔相同,不禁想到娜娜和奈奈,在世界上另一个我,是以怎样的姿态活着。而且还与同一个人有着深刻的联系。一个被他爱得深沉,一个爱他爱得深沉。
藤井君的性格是我初中到高中接触过的很多男生都有的,青春期的男生除了恣意狂妄的让人讨厌的,就是极端怪癖的那种人了。而不知为何,我似乎天生带磁场的容易招惹这帮人,曾经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就是这样的男生,反而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全面的改善自己对这类人的看法,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是这样的人,而我只是想认清自己。
感情有的时候就是缺少一个机会,再看到老师说那个孩子很特别,两年前山难死去了的时候,树脸上的不知所措,还是没法抑制的哭了出来,似乎很奇怪的点,哈?可是我就是没法控制。
你想,当你本以为这个人在你生命中没有什么痕迹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让你重新把他记起,然后在岁月的间隙中读出许多当年被埋没的心思和情感,你终于觉得再次见面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跟他对视,然后熟稔的说:“呐,藤井君变了很多啊。”
可是没有再次了。
感情到底怕什么,我一直有一套准则,一就是你只是单纯执着的喜欢一个根本不喜欢你的人,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告白这件事,留个憧憬在心里不是很好,为什么就不能选择一个可以安稳的看着他就好的途径。
其二就是有一方已经不在了。
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找不到他,你总是以为时间还多的,天涯海角的总归可以碰到,或者寻到,可是有个人在你面前明确的说,他不在了。你才会明白,花再多的努力也不会再次看到那个人一眼,鲜活的站在你面前,任何表情,任何话语,你再也听不到了。从此你的世界不会出现这个人了。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内心无尽的恐慌,就像是小学时候升旗,在旗杆下扯线抬头看着红旗时,那种忽然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无能为力的无助的恐慌,觉得整个人都在下坠,而且再不会到底。
整个片子三年之后终归还是看出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故事不仅仅只是爱情,而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希望你珍重的人的珍重。
树的爸爸死于感冒,而树也差一点,看到爷爷背着树在雪地里走的时候,忽然觉得妈妈真是很不容易,需要多大的信任和寄托才能将自己唯一希望寄存的孩子托付给一片茫茫雪海。我想她心里肯定也是多年前丈夫那一夜的情景。
那藤井君山难前在想什么呢?
博子说,藤井君第一次看见她就提出了交往。那么他看到的是博子还是记忆中那个在夜里帮他摇脚踏灯的树呢。或许他会山难前想起来,最后一次告别时候话还是没有说出口,而我依然记得,他托她还的那本书是追忆似水年华。
每个人都会经历重要的人离去而不复存在的过程,我没有经历过,可是我无数想象过。
我想过博子的感觉,再重新看同学录的时候,寄信的时候,只是希望那个人还活着世界的某个角落,还能跟你说话,而你,还能感觉到还好,你还在。
树说,他写的不是我的名字。可是明明是同样的名字,又如何分辨他在写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也许他就是这样一笔一划的将你刻在脑海深处,就像蓝色大门里那个喜欢男主的女配说的那样,在笔记本上写满他的名字,他就会喜欢我。
物是人非已经这么多年,那些的“藤井树”却仍然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里静静躺着,就像藤井君青年时靠在窗台看书那年,等待着被人发现,发现多年前曾经有个人对另一个人安静的暗恋着,小说里那张借书卡的背面是树的肖像。
树说,她想要如无其事的把照片放进兜里,可是穿的是个没有兜的衣服。而电影里的中村美穗在看到那副自己浅笑的肖像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博子小姐说的,他写的是你的名字的那句话。眼泪来的太突然,很多事情我们一直再假设,如果早一点会怎么样,早点发现是不是可以改变很多。生活用最戏剧的一面将我们打得一败涂地。
我一直在想,手忙脚乱的树的心里,是不是一片火树银花后,归于宁静,许多年的往事都串联在一起,形成那个人最完整的回忆,到最后一个画面,她偷偷瞥了依靠在窗口的他,而低头的瞬间,那个人也刚好透过白窗帘凝视着她的侧脸。
那一刻,忽然觉得,原来这个人在自己生命中悄悄的安放了一枚种子,然后等待着很多年后,它会开花。
如果没有博子的一封错信。这份情感就会被永远封存起来了,那这个“我在少年时光写给你的情书跨越岁月送达你手”的故事就不存在了。
如果没有过就不会感慨吧,但是也终将是个遗憾,树会寻常的活着,而不知道曾经有个人是那样的望着自己。
时间总是这样,沧桑了眉眼,却清晰了回忆
再看这个片子已经是高三了,相较起来初三读完小说之后伤春悲秋的读后感,这次反而说不出什么了。
小说里我无法忘记的是年少的树在父亲死后于雪上滑冰的场面,在一片冰冷中惘然的旋转,漂泊到自己不知的远方,猛然瞥见一只冻死的蜻蜓,然后慢慢的说:“爸爸已经死了吧。”
我记得封面也是这样的一只蜻蜓,有着红色的尾巴,跟浅绿的底很是不搭。可是蜻蜓在日本,是死者的象征。
电影里的中村美穗以两个人的身份交替的出现着,或带着沉稳安静的明媚,或者是忧郁静谧的悲伤。面孔相同,不禁想到娜娜和奈奈,在世界上另一个我,是以怎样的姿态活着。而且还与同一个人有着深刻的联系。一个被他爱得深沉,一个爱他爱得深沉。
藤井君的性格是我初中到高中接触过的很多男生都有的,青春期的男生除了恣意狂妄的让人讨厌的,就是极端怪癖的那种人了。而不知为何,我似乎天生带磁场的容易招惹这帮人,曾经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就是这样的男生,反而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全面的改善自己对这类人的看法,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是这样的人,而我只是想认清自己。
感情有的时候就是缺少一个机会,再看到老师说那个孩子很特别,两年前山难死去了的时候,树脸上的不知所措,还是没法抑制的哭了出来,似乎很奇怪的点,哈?可是我就是没法控制。
你想,当你本以为这个人在你生命中没有什么痕迹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让你重新把他记起,然后在岁月的间隙中读出许多当年被埋没的心思和情感,你终于觉得再次见面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跟他对视,然后熟稔的说:“呐,藤井君变了很多啊。”
可是没有再次了。
感情到底怕什么,我一直有一套准则,一就是你只是单纯执着的喜欢一个根本不喜欢你的人,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告白这件事,留个憧憬在心里不是很好,为什么就不能选择一个可以安稳的看着他就好的途径。
其二就是有一方已经不在了。
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找不到他,你总是以为时间还多的,天涯海角的总归可以碰到,或者寻到,可是有个人在你面前明确的说,他不在了。你才会明白,花再多的努力也不会再次看到那个人一眼,鲜活的站在你面前,任何表情,任何话语,你再也听不到了。从此你的世界不会出现这个人了。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内心无尽的恐慌,就像是小学时候升旗,在旗杆下扯线抬头看着红旗时,那种忽然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无能为力的无助的恐慌,觉得整个人都在下坠,而且再不会到底。
整个片子三年之后终归还是看出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故事不仅仅只是爱情,而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希望你珍重的人的珍重。
树的爸爸死于感冒,而树也差一点,看到爷爷背着树在雪地里走的时候,忽然觉得妈妈真是很不容易,需要多大的信任和寄托才能将自己唯一希望寄存的孩子托付给一片茫茫雪海。我想她心里肯定也是多年前丈夫那一夜的情景。
那藤井君山难前在想什么呢?
博子说,藤井君第一次看见她就提出了交往。那么他看到的是博子还是记忆中那个在夜里帮他摇脚踏灯的树呢。或许他会山难前想起来,最后一次告别时候话还是没有说出口,而我依然记得,他托她还的那本书是追忆似水年华。
每个人都会经历重要的人离去而不复存在的过程,我没有经历过,可是我无数想象过。
我想过博子的感觉,再重新看同学录的时候,寄信的时候,只是希望那个人还活着世界的某个角落,还能跟你说话,而你,还能感觉到还好,你还在。
树说,他写的不是我的名字。可是明明是同样的名字,又如何分辨他在写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也许他就是这样一笔一划的将你刻在脑海深处,就像蓝色大门里那个喜欢男主的女配说的那样,在笔记本上写满他的名字,他就会喜欢我。
物是人非已经这么多年,那些的“藤井树”却仍然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里静静躺着,就像藤井君青年时靠在窗台看书那年,等待着被人发现,发现多年前曾经有个人对另一个人安静的暗恋着,小说里那张借书卡的背面是树的肖像。
树说,她想要如无其事的把照片放进兜里,可是穿的是个没有兜的衣服。而电影里的中村美穗在看到那副自己浅笑的肖像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博子小姐说的,他写的是你的名字的那句话。眼泪来的太突然,很多事情我们一直再假设,如果早一点会怎么样,早点发现是不是可以改变很多。生活用最戏剧的一面将我们打得一败涂地。
我一直在想,手忙脚乱的树的心里,是不是一片火树银花后,归于宁静,许多年的往事都串联在一起,形成那个人最完整的回忆,到最后一个画面,她偷偷瞥了依靠在窗口的他,而低头的瞬间,那个人也刚好透过白窗帘凝视着她的侧脸。
那一刻,忽然觉得,原来这个人在自己生命中悄悄的安放了一枚种子,然后等待着很多年后,它会开花。
如果没有博子的一封错信。这份情感就会被永远封存起来了,那这个“我在少年时光写给你的情书跨越岁月送达你手”的故事就不存在了。
如果没有过就不会感慨吧,但是也终将是个遗憾,树会寻常的活着,而不知道曾经有个人是那样的望着自己。
时间总是这样,沧桑了眉眼,却清晰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