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白先勇的七次见面
白先勇相信缘分,他说在自己的生命里,很多东西都像是注定的,前后结缘。
就拿一个小事例来说,1987年,白先勇美国回到上海,上海昆剧院请他吃饭,饭店定在当时上海最红火的汾阳路越友餐厅。到得门口,白先勇赫然这里竟然是自家的老房子,而宴请的主人尚不知道。说到这个段子,白先勇哀叹一声:这就是人生。
昨天下午,在王星记扇厂时,白先勇忍不住端起扇子,一抖,一摇,整个昆曲手势,这一趟,却是还了65年前父母的心愿。1946年,白先勇9岁那年,父母来到杭州,买回4把檀香扇,之后一直想再去便抽不出时间了。
说到父母,白先勇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回忆说,1927年,父亲白崇禧北伐打上来,进杭州的那一天,雷峰塔倒了。而这次,白先勇就住在雷峰塔下。
离得西湖山水近,离得历史古迹近,是白先勇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杭州是个充满了南宋诗词意境的城市,他不要在三面环山的西湖边看到高楼大厦。而对于花花草草则特别的怜爱,散步时也要留神关照下,旁边有人嘀咕了一句:难怪他笔下的女人,一个比一个骨肉真实。
然而再大的缘分也敌不过他这辈子和《牡丹亭》的牵绊。
如果列一段时间轴,你可以发现,从1945年第一次听到梅兰芳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开始,再到1966年写下小说《游园惊梦》,之后的整个80年代,由小说改编的《游园惊梦》先后被改编成舞台剧、话剧,北上广连带香港巡演。也因为这种酝酿已久的情缘,才有现在的青春版《牡丹亭》。
然而白先勇不讳言感到很累,虽然他从不拒绝任何一场化缘——接下来的几天,他要前往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与高校学子进行交流演讲,寻访《牡丹亭》的原创地遂昌,在作者汤显祖纪念馆里做活动。而当他说自己去过苏州那么多次,却从没有踏足过苏州园林时,全场人都沉默了,感到心酸。
所以,他才会想到封箱,并表示欢迎其他剧院使用这个版本,但必须以不乱改动并且达到目前的水准为前提。
不做昆曲义工的日子里,白先勇会重新过上桃源生活,将已经完成大半的关于父亲白崇禧的传记收工。白先勇透露,这本自传是影集式的,所以还在搜集和整理图片资料。他也表示自己不是史学家,所以只能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出发,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将军。不过,对于电脑连连摇头的白先勇还是坚持用纸和笔作战,用的还是方格稿纸,“就是爬格子啦!”他说。
我与白先勇的七次见面
头一次
白先勇中式唐装配盘扣上衣,和着江南会的古典园林气场。
落雨的下午,杭州还没有变冷,温度最适宜的秋季,雨滴滴答答打在屋檐上,能听到声响。
白先勇在助理的陪同下从会场后面穿过早已落座等候的人,走上台,步子慢而沉,正中间主位坐下,是那个最常见的姿势——身体微倾,两手臂搭着靠在倾斜方向的把手上,微笑,两朵红晕怎么也褪不掉。他被安排最后一个发言,其实,在经历了三位领导人物无关痛痒的发言后,台下嘉宾媒体的耐性早就被磨掉大半,但白先勇显然是有教养的贵族,自始至终,没有变过面容,微笑,鼓掌,道谢,每当提及自己的名字,便即时欠身回应点头,并附和一声“是”。
软糯,尾音上扬,带点急促,有时会结巴,一说到昆曲,《牡丹亭》,话匣打开就甭想收住,工作人员在门后踱过来踱过去,时间差不多了,但没一个人知道如何去打断,只好“诱导”——院子里,昆曲悠扬,传到会场,沈丰英和俞玖林现场演绎《牡丹亭·如杭》。因为落雨,两人在屋檐下表演,中间隔了一个天井,观众围在三边有屋檐的走廊中,白先勇默默的,没人敢在这个时候上去搭讪。
第二次
半个小时后,江南会二楼贵宾室,摆设陈列就像梅园新村,我看中了一个翡翠绿台灯。 白先勇来了,助理为其脱下呢子外套,我看到了露出的卡地亚手表。
他让每一个前来专访实为群访的媒体自报家门,然后接受访问。还是那些问题,每每必问,事实上,在提问之前,网上都能看到答案。但白先勇还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说到有趣处不忘大腿一拍。
第三次
白先勇一改中式装束,换上西装、系了领带以示郑重。
起风的下午,在杭州图书馆做讲座,老中青三代人前来聆听,粉丝在微博上用“近在咫尺”来形容见到偶像的心情。相比之前两次与媒体碰面,场面生鲜的多,走哪儿都有粉丝“白老师给我签个名吧”“白老师能与您合个影吗?”甚至有拖着拉杆箱刚从几场下来的读者,哪怕只听到个尾巴。
说的还是这些,但他显然没有克制自己的情绪,像个大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台下读者一要求,心就软了,多放了一段视频,结果时间又超标。
而我,作为这个讲座的负责人之一,急了,原本定的读者提问生生被砍掉了,这可怎么是好?正在休息室抓狂般的临时协调,结束了讲座的白先勇走进来,并微笑向我点头,这一刻我恨不得钻个地洞。
第四次
商务车上,白先勇坐第二排,我坐第三排,凑上前去,完成我的跟车式采访。
这一次,主办方向他介绍我:这是我们的记者,是个古人。他笑坏了,说古人好啊,会喜欢《牡丹亭》的吧?
和对面对正襟危坐的常规专访不同,因为白先勇很忙,每个时间段都被填满不说,在杭州图书馆又遭到粉丝“围追堵截”。但凡这样的要求,白先勇从不拒绝,永远笑语盈盈,这也使得专访临时被改。而这本来的无奈之举却成了旅行式访问,“这真的是独家专访啊”白先勇望着龙吟森森的虎跑路说。得知主办方为了保证记者的采访顺利特意绕道时,也只是呵呵一笑,他说对媒体从来都没有任何介意。
其实,当做完讲座坐进车里时,我特别不想再让他说话,最好是一路看到合意的,他自己有感而发。事实上我不仅没让他休息,还一劲儿地提问,甚至剥夺了他朝窗外看的机会。这一路聊得很杂,很多地方都没有逻辑,总怕车到时还没拉下几个重点问题,所以哪怕说到有趣的地方也没法与之深聊下去。
第五次
他还在说,只是换了一个场地。就在第二天,王星记扇厂的讲座和参观活动,白先勇很接地气地说扇子在昆曲里的作用。
走出会场,白先勇看到了我:嘿,你又来啦?
六楼道3楼,再回到4、5楼,再下到2、1层,整个下午白先勇始终在说“太棒了”“真了不起”,并与专门来加班的技师握手。我走得比他早,因为我都觉得站累了。
第六次
相当巧合,隔了一天,我参加市里文艺骨干培训,因为白先勇正好在杭州,就被拖过来做一场讲座。而前一天晚上,他刚在浙江传媒学院做过讲座,因是我的母校,编了一个学生写来的稿子。
讲座前,我们在楼梯撞见,他还是说:嘿,你又来了?
这次讲座很简短,没有提问。印象中,他的开场白非常温和:午安。
而他说话的语调、语意、语气,总让我想到一个人,是的,我姨婆,外婆的亲姐姐,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的子嗣。她是陆氏三姐妹的老大,父亲是农业银行行长,她们住的地方叫陆家花园,她是小姐,有丫头陪伴度过童年,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80多岁的她皮肤温润柔滑,脸颊绯红,和白先勇一模一样,如果说白先勇是用sisely全能乳液来擦身体的实为贵族高消费的话,我的姨婆至少也懂得用欧莱雅的全套护肤品和Dior的香水。而真正相像的还是说话的腔调,以及用词。我总是在想,这就是贵族模式吗?
第七次
《牡丹亭》最后一场,白先勇坐在我前排的前排,我背对着他,他没有对我说:嘿,你又来了?身边的朋友买了不少相关商品,想要个签名,我也只得递交给其助理,那时的白先勇已经被粉丝包围住。
各种原因,只最后一晚赶去看了下本,抱着求证的心态:采访了那么多次写了那么多稿,到底是否如白老所说三个小时飞一下过去了?前半段在笑,因为直白滑稽的英译,后半部分使劲鼓掌,潜意识里是再也看不到了。白老出场,正对观众鞠躬,再分别走到舞台左右侧身鞠躬。就这么被击中了,鼻子一酸。
十天,一个发布会、三天演出、六场讲座,无数个媒体访问,上午睡觉,睁开眼睛就是奔向各地。因为这个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昆曲,感谢观众。我总想着还会再见的,因为还有两天在遂昌——汤显祖写下《牡丹亭》的地方有采访,我想,还能看看白老的风采。但那场演出是最后一次相见,出差没能去成。我也就没有和他再说上话,哪怕一句:谢谢。再见。
就拿一个小事例来说,1987年,白先勇美国回到上海,上海昆剧院请他吃饭,饭店定在当时上海最红火的汾阳路越友餐厅。到得门口,白先勇赫然这里竟然是自家的老房子,而宴请的主人尚不知道。说到这个段子,白先勇哀叹一声:这就是人生。
昨天下午,在王星记扇厂时,白先勇忍不住端起扇子,一抖,一摇,整个昆曲手势,这一趟,却是还了65年前父母的心愿。1946年,白先勇9岁那年,父母来到杭州,买回4把檀香扇,之后一直想再去便抽不出时间了。
说到父母,白先勇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回忆说,1927年,父亲白崇禧北伐打上来,进杭州的那一天,雷峰塔倒了。而这次,白先勇就住在雷峰塔下。
离得西湖山水近,离得历史古迹近,是白先勇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杭州是个充满了南宋诗词意境的城市,他不要在三面环山的西湖边看到高楼大厦。而对于花花草草则特别的怜爱,散步时也要留神关照下,旁边有人嘀咕了一句:难怪他笔下的女人,一个比一个骨肉真实。
然而再大的缘分也敌不过他这辈子和《牡丹亭》的牵绊。
如果列一段时间轴,你可以发现,从1945年第一次听到梅兰芳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开始,再到1966年写下小说《游园惊梦》,之后的整个80年代,由小说改编的《游园惊梦》先后被改编成舞台剧、话剧,北上广连带香港巡演。也因为这种酝酿已久的情缘,才有现在的青春版《牡丹亭》。
然而白先勇不讳言感到很累,虽然他从不拒绝任何一场化缘——接下来的几天,他要前往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与高校学子进行交流演讲,寻访《牡丹亭》的原创地遂昌,在作者汤显祖纪念馆里做活动。而当他说自己去过苏州那么多次,却从没有踏足过苏州园林时,全场人都沉默了,感到心酸。
所以,他才会想到封箱,并表示欢迎其他剧院使用这个版本,但必须以不乱改动并且达到目前的水准为前提。
不做昆曲义工的日子里,白先勇会重新过上桃源生活,将已经完成大半的关于父亲白崇禧的传记收工。白先勇透露,这本自传是影集式的,所以还在搜集和整理图片资料。他也表示自己不是史学家,所以只能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出发,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将军。不过,对于电脑连连摇头的白先勇还是坚持用纸和笔作战,用的还是方格稿纸,“就是爬格子啦!”他说。
我与白先勇的七次见面
头一次
白先勇中式唐装配盘扣上衣,和着江南会的古典园林气场。
落雨的下午,杭州还没有变冷,温度最适宜的秋季,雨滴滴答答打在屋檐上,能听到声响。
白先勇在助理的陪同下从会场后面穿过早已落座等候的人,走上台,步子慢而沉,正中间主位坐下,是那个最常见的姿势——身体微倾,两手臂搭着靠在倾斜方向的把手上,微笑,两朵红晕怎么也褪不掉。他被安排最后一个发言,其实,在经历了三位领导人物无关痛痒的发言后,台下嘉宾媒体的耐性早就被磨掉大半,但白先勇显然是有教养的贵族,自始至终,没有变过面容,微笑,鼓掌,道谢,每当提及自己的名字,便即时欠身回应点头,并附和一声“是”。
软糯,尾音上扬,带点急促,有时会结巴,一说到昆曲,《牡丹亭》,话匣打开就甭想收住,工作人员在门后踱过来踱过去,时间差不多了,但没一个人知道如何去打断,只好“诱导”——院子里,昆曲悠扬,传到会场,沈丰英和俞玖林现场演绎《牡丹亭·如杭》。因为落雨,两人在屋檐下表演,中间隔了一个天井,观众围在三边有屋檐的走廊中,白先勇默默的,没人敢在这个时候上去搭讪。
第二次
半个小时后,江南会二楼贵宾室,摆设陈列就像梅园新村,我看中了一个翡翠绿台灯。 白先勇来了,助理为其脱下呢子外套,我看到了露出的卡地亚手表。
他让每一个前来专访实为群访的媒体自报家门,然后接受访问。还是那些问题,每每必问,事实上,在提问之前,网上都能看到答案。但白先勇还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说到有趣处不忘大腿一拍。
第三次
白先勇一改中式装束,换上西装、系了领带以示郑重。
起风的下午,在杭州图书馆做讲座,老中青三代人前来聆听,粉丝在微博上用“近在咫尺”来形容见到偶像的心情。相比之前两次与媒体碰面,场面生鲜的多,走哪儿都有粉丝“白老师给我签个名吧”“白老师能与您合个影吗?”甚至有拖着拉杆箱刚从几场下来的读者,哪怕只听到个尾巴。
说的还是这些,但他显然没有克制自己的情绪,像个大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台下读者一要求,心就软了,多放了一段视频,结果时间又超标。
而我,作为这个讲座的负责人之一,急了,原本定的读者提问生生被砍掉了,这可怎么是好?正在休息室抓狂般的临时协调,结束了讲座的白先勇走进来,并微笑向我点头,这一刻我恨不得钻个地洞。
第四次
商务车上,白先勇坐第二排,我坐第三排,凑上前去,完成我的跟车式采访。
这一次,主办方向他介绍我:这是我们的记者,是个古人。他笑坏了,说古人好啊,会喜欢《牡丹亭》的吧?
和对面对正襟危坐的常规专访不同,因为白先勇很忙,每个时间段都被填满不说,在杭州图书馆又遭到粉丝“围追堵截”。但凡这样的要求,白先勇从不拒绝,永远笑语盈盈,这也使得专访临时被改。而这本来的无奈之举却成了旅行式访问,“这真的是独家专访啊”白先勇望着龙吟森森的虎跑路说。得知主办方为了保证记者的采访顺利特意绕道时,也只是呵呵一笑,他说对媒体从来都没有任何介意。
其实,当做完讲座坐进车里时,我特别不想再让他说话,最好是一路看到合意的,他自己有感而发。事实上我不仅没让他休息,还一劲儿地提问,甚至剥夺了他朝窗外看的机会。这一路聊得很杂,很多地方都没有逻辑,总怕车到时还没拉下几个重点问题,所以哪怕说到有趣的地方也没法与之深聊下去。
第五次
他还在说,只是换了一个场地。就在第二天,王星记扇厂的讲座和参观活动,白先勇很接地气地说扇子在昆曲里的作用。
走出会场,白先勇看到了我:嘿,你又来啦?
六楼道3楼,再回到4、5楼,再下到2、1层,整个下午白先勇始终在说“太棒了”“真了不起”,并与专门来加班的技师握手。我走得比他早,因为我都觉得站累了。
第六次
相当巧合,隔了一天,我参加市里文艺骨干培训,因为白先勇正好在杭州,就被拖过来做一场讲座。而前一天晚上,他刚在浙江传媒学院做过讲座,因是我的母校,编了一个学生写来的稿子。
讲座前,我们在楼梯撞见,他还是说:嘿,你又来了?
这次讲座很简短,没有提问。印象中,他的开场白非常温和:午安。
而他说话的语调、语意、语气,总让我想到一个人,是的,我姨婆,外婆的亲姐姐,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的子嗣。她是陆氏三姐妹的老大,父亲是农业银行行长,她们住的地方叫陆家花园,她是小姐,有丫头陪伴度过童年,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80多岁的她皮肤温润柔滑,脸颊绯红,和白先勇一模一样,如果说白先勇是用sisely全能乳液来擦身体的实为贵族高消费的话,我的姨婆至少也懂得用欧莱雅的全套护肤品和Dior的香水。而真正相像的还是说话的腔调,以及用词。我总是在想,这就是贵族模式吗?
第七次
《牡丹亭》最后一场,白先勇坐在我前排的前排,我背对着他,他没有对我说:嘿,你又来了?身边的朋友买了不少相关商品,想要个签名,我也只得递交给其助理,那时的白先勇已经被粉丝包围住。
各种原因,只最后一晚赶去看了下本,抱着求证的心态:采访了那么多次写了那么多稿,到底是否如白老所说三个小时飞一下过去了?前半段在笑,因为直白滑稽的英译,后半部分使劲鼓掌,潜意识里是再也看不到了。白老出场,正对观众鞠躬,再分别走到舞台左右侧身鞠躬。就这么被击中了,鼻子一酸。
十天,一个发布会、三天演出、六场讲座,无数个媒体访问,上午睡觉,睁开眼睛就是奔向各地。因为这个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昆曲,感谢观众。我总想着还会再见的,因为还有两天在遂昌——汤显祖写下《牡丹亭》的地方有采访,我想,还能看看白老的风采。但那场演出是最后一次相见,出差没能去成。我也就没有和他再说上话,哪怕一句: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