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地调查-2011年11月
新疆:农民不易当 打工难入城
【戈壁滩河南人乡习不改】
“来五块钱馍馍”——距离河南千里之外的一家路边小店里,王庭修老人操一口纯正的河南腔。
这里是新疆石河子北郊的石总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王庭修老家河南商丘柘城县距离此处3300公里,奇怪的是河南话在这个地方畅行无阻,几乎是民间“官话”。王庭修老人和周围很多石河子总场居民一样,都来自河南等中原一带。无论鬓毛衰不衰,仍然乡音不改,连正餐吃馍馍当饭也还是老家那套。
11月6日,翌日就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后天就是汉族人传统的冬至节气,新疆石河子都已经下过2011年的第一场雪了。下午3点半,因为天气冷,这里比河南老乡又晚两个小时的时差,所以王庭修老人才到外面小店掀开用保暖的棉被,买了馍馍回家打开电视才算吃上午饭。
电视机正在播放的频道,雷打不动的是河南台,一部很普通的电视剧,王庭修全家都看得很紧绷,生怕错过丁点情节,因为在他们的日子里,电视算是绝对的大件娱乐。屏幕左下方闪过当晚7点半《梨园春》豫剧节目的预告,那是王庭修和在石河子众多河南老乡至爱看的节目,据说如果不是像如今这样天气太冷,石河子文化广场上还会围满了前来听看豫剧的老乡们。就在今年刚过去的三个月,河南台的《梨园春》节目才走进新疆各地,搭起擂台比拼唱豫剧,俨然新疆地方戏种的架势。
河南人在新疆,种种迹象说明,老乡多得超乎想象。
【赴疆打工久来已成传统】
河南作家马说在其著作《河南人惹谁了》中如此形容: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坊间流传的说法则是“新疆每5个人中就有1个河南人”,而官方的数据早在两年前,便透露河南人在新疆的总数超过360万。根据河南省公安厅驻新疆第二代身份证信息采集工作站方面介绍,河南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登记在册的新疆务工人员在两年前便超过50万人。这甚至还不包括每年往来新疆拾棉花的20万人之巨数。
在美誉“戈壁滩上的明珠”的石河子市,河南务工人员前赴后继来到这里久成气候,撇开解放初期相应支边的建设兵团大潮不说,如今的石河子仍有大量河南籍外来务工者。据河南媒体报道,据了解,石河子市目前的总人口有60多万人,其中河南人将近20万。比如王庭修的河南老家苗庄村,共有人口近千,据他所知,一道与他来这边谋生的且仍在当地的老乡就有三十余人。距离王庭修离家到新疆谋生,如今整整15年了。15年前的他,还是年富力强的“不惑”男子,今天已到“耳顺”之年的王庭修,是孙女口中那位60岁的“爷爷”了。
1996年,家中排行老四的王庭修离家,坐上了火车,去那遥远的地方。“河南老家人多地少,生活不易,家里四兄弟才分得那么不够三亩地”,王庭修对自己千里跋涉到新疆谋生的初衷就这一句,轻描淡写。实际上,王庭修之所以没有像很多老乡一样往东南沿海方向走,还因为早在1964年就参加支边的老大已定居在石河子。
河南老乡来新疆多是投奔亲戚和老乡,这是新疆改革开放之初,成为农民工流入地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解放后万千计算的老乡响应国家号召,随建设兵团入疆开垦种地,那个时代的支边人,最后很多都定居终老。随着先行者的生活逐步稳定,改革开放后的新疆,吸引着新的追随者。
【改革开放想当农民不易】
改革开放,这才是王庭修到新疆谋生的真正原因。
“比我大哥来新疆的时候自由多了!”王庭修踏足石河子的肥沃黑土地,这里已今非昔比,再无建设兵团那种拘束划一的日子,各种赚钱正当其时。王庭修回忆,他刚到石河子的时候,主要在工地上做小工,遇上棉花成熟时,王庭修还会去拾棉花。据说,像他这样的打工经历,基本是河南老乡在石河子的常态。
在这块黑土地上当一名卖力打工仔,并非安居乐业的途径,当你你拥有地方,地方才会接纳你。一年后的1997年,王庭修从团场职工干部老大手上搞到的三亩地,就在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园林站这里,花费一万三。
三亩地上安身立命,这是新疆典型务工者的劳作。王庭修靠着这三亩土地,种植蔬菜为生,在新疆蔬菜倒是有些市场,一路竟也养家糊口。由于种植规模很小,王庭修告诉南都记者:“赚不到钱,这十多年也就只是去年回过一次河南老家”。
王庭修也曾梦想过在一望无际的团场上承包千亩土地策马扬鞭,但是没钱。他说在这里当上“农场主”不是打工仔的命,因为按照如今“种菜650元一亩;种棉花300元一亩;这还不算请人种地和购买农机设备”的承包土地租金行情,“不是大老板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承包大片土地搞农业”。
一晃过去15年,王庭修仍是石河子的大龄打工仔,就连自己和老伴的农村户口,至今都还在河南老家。对于大部分像王庭修这样一穷二白的底层打工谋生的河南老乡来说:允许你走进新疆的世界,但是绝不允许你在新疆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建房租给老乡赚钱养老】
原来种菜谋生的土地上,很快建起了房子。王庭修认为“在一个地方没有属于自己的窝,总是觉得像在外流浪”。除了自己住的两居室外,三亩地上还建了一排排平房,一共20余单间。在平房内,斑驳的墙上有些灰土脱落了,里面看不到有多少水泥的成色。外面近零度的天气,屋内只有一只烧煤取暖的炉子,干燥的土地板,一跺脚就起尘。因为没有独立厕所,王庭修的2岁小孙女就在内屋门口拉了一泡屎,老人怕客人见怪,就赶紧在地上抠了点土盖住。
“多盖出来的那20多间房,70元一个月一间出租”,王庭修的这些租客,基本都是曾经的“王庭修们”,比如来石河子打工谋生的年轻人,而且多是河南老乡,“不用打广告,老乡之间互相都知道,打声招呼就住进来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间房的河南祖籍租客老门来了,他兴匆匆地告诉王庭修自己要退租搬走,因为住房的那位老乡拾完了棉花这两天就要回老家去。老门帮忙收拾了细软,告诉南都记者:他父亲当年也是解放后从河南来新疆支边的兵团干部,后来定居在石河子,自己如今在当地医院上班,“老家的亲戚这两个月来石河子拾棉花打短工,棉花收拾完了赚个几千块钱就赶回家过冬,每年亲戚过来打短工就租住在这边民居里”。
因为棉花拾完了,接下来陆续搬出王庭修这些出租房的打工仔会更多。对于很多前来石河子谋生的河南老乡而言,他们只是戈壁滩上的候鸟,每年为了生计去奔袭一个往返。每年有好几个月,王庭修这三亩地上的20间房都会租出去,每个月收入近1500元钱,这对于他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他说“我不像老大那样,从兵团退休后每个月还有两千块钱退休金,我现在老了得靠这些租金养老”。对王庭修这样的石河子打工者,退休养老金?普遍得靠自己挣。
【难挡城市化蚕食口粮地】
“搬走了也好,这间房以后都不打算租出去了,因为院里好些苞米都没地方放,放外面晾着都坏掉了”,王庭修觉得少赚这一个月70元的房租,却可以多个地方放苞米和农具,很划算。
土地,在石河子的外来工心目中就是这么至高无上。
一里地外,本来还住着像王庭修这样到石河子打工、买地、生根的河南老乡,但是如今他们都搬走了,因为挡不住石河子滚滚的拆迁征地潮。
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让石河子似乎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广袤。步步紧逼的楼盘小区,咄咄逼人的烟囱工厂,正在蚕食着四方八面。根据石河子的初步规划,石总场周围这片土地将会被征收,除了企业进驻之外,还会有城市化建设的配套,比如团场职工家属楼将拔地而起。
王庭修花一万三千块钱置得这三亩地,按照之前附近征地拆迁的标准,如今他起码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翻了十倍不止。但是,王庭修可闷闷不乐。他给南都记者算一笔账:按照一里路外的城郊石总场北泉小区三千元一平米的房价计算,征地拆迁的赔偿金约摸只能买回一套百平米的三居室。
“楼房没地方圈羊啊!苞谷也法放啊!”在王庭修心目中,楼房虽然居住条件比现在的平房要高级得多,但是他首先考虑的是家里的牲口和农作物。王庭修儿媳妇笑着,评价老父这种想法果然“很农民”。实际上这是个现实问题:土地变成套间之后,地没得种了;房没法租了;人不够住了;羊没地圈了……失地,是一串连锁反应,注定会彻底改变王庭修一家。
【种地变通求生存不长久】
失地之痛,王庭修不想坐以待毙,他要变通,要反抗,他选择了再倾囊买地。新购的土地就在离家8公里远的145团三场9连,王庭修儿媳妇告诉南都记者,那是她河南老家在新疆伊宁谋生的亲戚转手出来的六亩地。
这天冒着呼呼的寒风,王庭修又来到这块被自己视如珍宝的六亩地上。前几天,地上种的半亩萝卜才收了回来,转手卖了出去,如今的六亩地上只剩下没来得及收割的部分大白菜和些许蒜苗。因为剩在地里的大白菜不够卷心难保存运输,所以周围的农民老乡都建议王庭修干脆割了腌了算了。
虽然地上已经不剩什么,但是王庭修看着眼前的土地就乐,他心里明白着呢,在石河子当个农民谋生,有地就有未来。
“我这六亩地打算全种上大白菜,一年能收获两趟”,说起种地,王庭修就更加神采奕奕。王庭修一个人种六亩地,平时还让儿子和儿媳打打下手,种出亩产七八吨白菜的地来,简直是轻而易举。如果按照这时的白菜每公斤3毛的收购价,一亩地可产出2000余元的价值,王庭修这六亩地每造实收近一万五千元,一年下来两造可有三万元收入,如果哪年收成好了,遇上白菜收购价上涨到往年的5毛钱一公斤,那简直就是好得不得了呀。“种白菜之余,空闲的时间我还可以种点别的东西”,王庭修算着数,深吸一口烟丝,味道仿佛好极了!
掰着手指算数的间隙,菜地里,往来的熟人凑上来,和王庭修讨论着对付征地拆迁的上策。旁边种棉花的山东老翟(化名)就建议王庭修赶紧平整脚下的六亩菜地,换种果树。老翟慢悠悠地告诉王庭修:“难道你不是知道,种果树的话赔青苗费会高很多吗?”同时,老梁还指着菜地旁边那残缺的平房,责备着王庭修:“你看看这个破房子拆掉也没啥钱,劝你赶紧修补好一点,到时候不至于有钱拿也白亏了!”
【摆脱身份焦虑需经三代】
“啊?怎么这边也要拆迁征地?”王庭修种地赚钱的数还没算完,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醒打断了思路。这时候,旁边又来了一位跑出租车的昔日兵团职工老梁,他仿佛知道很多内幕似的口吻添了一句:“你住的园林站那片现在不是要拆迁了吗?怕是很快哪天也会征地到这边来的,早作打算吧!”
对政策显得洞悉乾坤的老梁,还不忘记提醒王庭修“你这买的六亩地拿到证没?如果没有证的话,那就赔不上多少钱喽……”回到家,王庭修狠狠地吸了一大口烟,然后既落寞,又若有所思的告诉老伴:“听说三场那边也快要征地了”。一时间,大家沉默不语。
此间,王庭修的儿子王广山从几百公里开外的新疆塔城回来了,开门进屋带入一阵浓郁异味,他才到塔城去贩羊,满身满脚都是羊毛羊粪。“今天生意不错,从塔城贩来的羊在石河子市场卖了100多只!”31岁的王广山告诉南都记者,每只羊可以赚个30块钱左右,这趟就能斩获个两三千元。王广山媳妇说“每年只有这两个月卖羊,平时还是靠打零工和帮忙种地”。
“好好读书,以后做个城里人!”王广山媳妇不忘鞭策着身边的女儿王诗雅。她才11岁,在石河子总场一小读五年级,王庭修一家都希望她能好好读书,以后到城市里去工作,过体面生活,“不要再种地”。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王诗雅在客厅的最显眼处,亲笔写下了保证书:“我保证以后不看电视了,好好学习,下学期考上前10名。下午回来第一件事要挟作业,不给大人拌嘴,以上做不到就挨打”。
【入城打工仔官赞成红人】
像王庭修孙女王诗雅这样的小孩子,读书属于来疆农民工二三代的奔头。但是,对于在近三二十年才到新疆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来说,读书只是“消遣”和“虚妄”。
距离石河子团场百多公里开外的省会乌鲁木齐,现在有个“著名”打工仔马辉,他正试图通过“读书”这一门不是生意的生意改变些什么。与其说他想通过读书改变打工仔,不如坦言他是在试图改变日子,于是他便打工,便经营着一家“打工者书屋”。
马辉最近火了,老乡们都这么说,因为连“大官都来指导他工作”。
11月2日中午,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副书记袁民来到河南东路北二巷93号地下室的这家“打工者书屋”,专程看望马辉和书屋里的外地务工青年,还表示要为新疆外来务工青年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支持,“让大家能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为新疆的大建设、大发展做贡献。”
“这些长桌就是书记们前两天让人送给我们书屋的!”马辉摩挲着桌子漆面,想着这些成名后的“好处”。实际上,过去十年的新疆打工经历中,远没有今天看起来的光鲜,马辉和曾经流连“打工者书屋”的农民工们花了足足十年,才终于等到这“关心”了一趟。
1999年,19岁的马辉因为和母亲吵嘴斗气,刚好电视上正播着鼓励青年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片子,他就这样从河南长垣县老家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他本来想着到团场下面去打工,“因为很多河南老乡每年都过来拾棉花,但是最后我选择了留在城市里不想再种地”,马辉就随着老乡们在建筑工地当了泥水工,70块钱一天。
【发展动力来自身份歧视】
马辉有看励志书的爱好,希望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能够支撑起自己的梦想,他从工地干完活之后如果有时间,就会跑去书店翻看喜欢的书,但是销售员的苛责让他想触电般缩回了捧着书本的双手——“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弄脏了书!”
短暂的泥水工龄迅速把马辉的双手磨脏弄粗,尽管他每次去书店之前都反复搓洗自己的手掌,但是仍然无法去除指甲里的污垢。相比起城里人的双手,马辉觉得自己的手指“太不城市化了”,打工仔的身份焦虑让他更加渴望有一天在异乡的乌鲁木齐过日子,能像在河南老家一样自在。但是,打击纷沓而至,比如他有一次买书差五毛钱,打算下次再补上,谁料老板一听马辉想赊账,就像打发乞丐一样让他滚蛋……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所以马辉想自己有间书屋,让很多像自己这样的打工仔,有个地方能保留尊严地看看书”,因为自己的遭遇,让马辉强烈地想做点什么。
打工两年后,稍有些许积蓄的马辉找个八平方的门面,搞了看书的地,挂牌“打工者书屋”。书是废品站和旧书摊上论斤两买回来的,钱是自己搅水泥砌砖赚回来的。书屋十年,不变的是3块钱可以借书一年,这样的收费压根不足以支持运营,所以白天继续干泥水,晚上捣腾书屋,后来有在书屋里卖点百货,如今地下室一年租金4万3,竟然坚持了下来。
十一月的乌鲁木齐已经下过第一场雪,这时来“打工者书屋”的人不多。11月5日,老家河南驻马店的打工仔小纪来到这里,在书屋里兼营小卖部里挑选了个便携小音响,准备在回老家的路上无聊时听听音乐,他告诉南都记者:“每年在这边打工八个月,赚到钱就冬天回家等年后再回来”。
【乡党纽带能否闯出天地】
离开乌鲁木齐之前,小纪不忘记在书屋的《招人记录》上留下一句话“熟手水电工——小纪”,然后工整地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
马辉的书屋里打工仔最多,当地的工头老板也听说了,于是开始让马辉帮忙介绍务工的老乡和朋友上岗。一来一往多了,竟然成了书屋“免费帮忙介绍工作”这大特色。十年间口口相传,现在只要是河南老乡前来乌鲁木齐找工作,都会互相介绍过来书屋看招聘。
所谓的招聘,无非是书屋里柜台上的那几本破笔记本。来人登记姓名、电话和特长或者岗位;找人留下要求、岗位、薪酬和电话;统统写在一本笔记本上,供来往打工仔查阅并“对口入座”。南都记者翻看最新的三本《找人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招人和找工的信息,虽然字迹潦草甚至错别字多多,但是并不妨碍老乡、朋友之间互通有无。据马辉说:“这样的招工记录因为太多了没地方放,所以旧的都当废纸卖掉了一批,最近就剩最新的这三本”,让人震惊的是,马辉估计通过小小《招人记录》找到工作的老乡朋友,十年数万之众。
“保姆、厂里做饭、小工、饭馆服务员……”马辉这些《招人记录》上,满眼都是“又苦又累”的工种。“我读书、自学修电器和汽车,为的就是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马辉告诉南都记者,他曾经宁愿干地盘也不想种地,是因为不再想当农民;而现在自学修理汽车和电脑,是因为不再想做外来工,要做城市人。“我觉得打工者这个几个字,很多人都觉得不是什么好名字”,马辉瞄了一下自己书屋的招牌。
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在马辉的打工者书屋里,鼓励他把打工者圈子里的有无信息建立起互通,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因为书记的这句话,马辉踌躇满志,他说正盘算着开家劳务输出公司,专门介绍工友们打工去。
这时一位年轻的打工仔从马辉身边绕过,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猛抽出书架里那本泛黄脱胶的《寻找最佳买卖点》,曾经多少像他这样的打工仔翻过这本书,想象着能像小说里的大侠一样,捡到武功秘笈一夜之间成为武林高手,而读过这些致富宝典,能够一夜暴富。
其实他们都明白:大侠活在小说,秘笈纯属虚构。
样本意义:深处国之内陆,三十年以降的改革开放,当农民工浩荡往沿海东南部流出之时,地缘政治的特质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催化剂作用下,新疆成为西北边陲的人力重要流入地。大量的国家基建和友省对口支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造就出巨大的劳动资源吸引力。
其中,人口大省河南、甘肃等内陆地区成为新疆外来务工人员的最重头省份,尤以河南省为甚,据河南省驻新疆办事处和新疆河南商业联合会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新疆的河南人超过360万,新疆每5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
河南人从中原老家穿越河西走廊,跋涉新疆可谓前赴后继。自从1956年4月25日,河南省政府发文动员青壮年2万名赴疆开始,到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策动下,新疆成为河南外出劳动力的目的地,河南人在新疆的“淘金史”就是新疆地区发展史的缩影。他们在新疆从解放后的开荒垦地、摘棉花工种之外,逐渐遍布各行各业。但是,昔日的土地及政策优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日渐式微,外来工在新疆生存与发展的桎梏亦开始显影,这不但是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样是整个国之命题。
【戈壁滩河南人乡习不改】
“来五块钱馍馍”——距离河南千里之外的一家路边小店里,王庭修老人操一口纯正的河南腔。
这里是新疆石河子北郊的石总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王庭修老家河南商丘柘城县距离此处3300公里,奇怪的是河南话在这个地方畅行无阻,几乎是民间“官话”。王庭修老人和周围很多石河子总场居民一样,都来自河南等中原一带。无论鬓毛衰不衰,仍然乡音不改,连正餐吃馍馍当饭也还是老家那套。
11月6日,翌日就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后天就是汉族人传统的冬至节气,新疆石河子都已经下过2011年的第一场雪了。下午3点半,因为天气冷,这里比河南老乡又晚两个小时的时差,所以王庭修老人才到外面小店掀开用保暖的棉被,买了馍馍回家打开电视才算吃上午饭。
电视机正在播放的频道,雷打不动的是河南台,一部很普通的电视剧,王庭修全家都看得很紧绷,生怕错过丁点情节,因为在他们的日子里,电视算是绝对的大件娱乐。屏幕左下方闪过当晚7点半《梨园春》豫剧节目的预告,那是王庭修和在石河子众多河南老乡至爱看的节目,据说如果不是像如今这样天气太冷,石河子文化广场上还会围满了前来听看豫剧的老乡们。就在今年刚过去的三个月,河南台的《梨园春》节目才走进新疆各地,搭起擂台比拼唱豫剧,俨然新疆地方戏种的架势。
河南人在新疆,种种迹象说明,老乡多得超乎想象。
【赴疆打工久来已成传统】
河南作家马说在其著作《河南人惹谁了》中如此形容: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坊间流传的说法则是“新疆每5个人中就有1个河南人”,而官方的数据早在两年前,便透露河南人在新疆的总数超过360万。根据河南省公安厅驻新疆第二代身份证信息采集工作站方面介绍,河南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登记在册的新疆务工人员在两年前便超过50万人。这甚至还不包括每年往来新疆拾棉花的20万人之巨数。
在美誉“戈壁滩上的明珠”的石河子市,河南务工人员前赴后继来到这里久成气候,撇开解放初期相应支边的建设兵团大潮不说,如今的石河子仍有大量河南籍外来务工者。据河南媒体报道,据了解,石河子市目前的总人口有60多万人,其中河南人将近20万。比如王庭修的河南老家苗庄村,共有人口近千,据他所知,一道与他来这边谋生的且仍在当地的老乡就有三十余人。距离王庭修离家到新疆谋生,如今整整15年了。15年前的他,还是年富力强的“不惑”男子,今天已到“耳顺”之年的王庭修,是孙女口中那位60岁的“爷爷”了。
1996年,家中排行老四的王庭修离家,坐上了火车,去那遥远的地方。“河南老家人多地少,生活不易,家里四兄弟才分得那么不够三亩地”,王庭修对自己千里跋涉到新疆谋生的初衷就这一句,轻描淡写。实际上,王庭修之所以没有像很多老乡一样往东南沿海方向走,还因为早在1964年就参加支边的老大已定居在石河子。
河南老乡来新疆多是投奔亲戚和老乡,这是新疆改革开放之初,成为农民工流入地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解放后万千计算的老乡响应国家号召,随建设兵团入疆开垦种地,那个时代的支边人,最后很多都定居终老。随着先行者的生活逐步稳定,改革开放后的新疆,吸引着新的追随者。
【改革开放想当农民不易】
改革开放,这才是王庭修到新疆谋生的真正原因。
“比我大哥来新疆的时候自由多了!”王庭修踏足石河子的肥沃黑土地,这里已今非昔比,再无建设兵团那种拘束划一的日子,各种赚钱正当其时。王庭修回忆,他刚到石河子的时候,主要在工地上做小工,遇上棉花成熟时,王庭修还会去拾棉花。据说,像他这样的打工经历,基本是河南老乡在石河子的常态。
在这块黑土地上当一名卖力打工仔,并非安居乐业的途径,当你你拥有地方,地方才会接纳你。一年后的1997年,王庭修从团场职工干部老大手上搞到的三亩地,就在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园林站这里,花费一万三。
三亩地上安身立命,这是新疆典型务工者的劳作。王庭修靠着这三亩土地,种植蔬菜为生,在新疆蔬菜倒是有些市场,一路竟也养家糊口。由于种植规模很小,王庭修告诉南都记者:“赚不到钱,这十多年也就只是去年回过一次河南老家”。
王庭修也曾梦想过在一望无际的团场上承包千亩土地策马扬鞭,但是没钱。他说在这里当上“农场主”不是打工仔的命,因为按照如今“种菜650元一亩;种棉花300元一亩;这还不算请人种地和购买农机设备”的承包土地租金行情,“不是大老板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承包大片土地搞农业”。
一晃过去15年,王庭修仍是石河子的大龄打工仔,就连自己和老伴的农村户口,至今都还在河南老家。对于大部分像王庭修这样一穷二白的底层打工谋生的河南老乡来说:允许你走进新疆的世界,但是绝不允许你在新疆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建房租给老乡赚钱养老】
原来种菜谋生的土地上,很快建起了房子。王庭修认为“在一个地方没有属于自己的窝,总是觉得像在外流浪”。除了自己住的两居室外,三亩地上还建了一排排平房,一共20余单间。在平房内,斑驳的墙上有些灰土脱落了,里面看不到有多少水泥的成色。外面近零度的天气,屋内只有一只烧煤取暖的炉子,干燥的土地板,一跺脚就起尘。因为没有独立厕所,王庭修的2岁小孙女就在内屋门口拉了一泡屎,老人怕客人见怪,就赶紧在地上抠了点土盖住。
“多盖出来的那20多间房,70元一个月一间出租”,王庭修的这些租客,基本都是曾经的“王庭修们”,比如来石河子打工谋生的年轻人,而且多是河南老乡,“不用打广告,老乡之间互相都知道,打声招呼就住进来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间房的河南祖籍租客老门来了,他兴匆匆地告诉王庭修自己要退租搬走,因为住房的那位老乡拾完了棉花这两天就要回老家去。老门帮忙收拾了细软,告诉南都记者:他父亲当年也是解放后从河南来新疆支边的兵团干部,后来定居在石河子,自己如今在当地医院上班,“老家的亲戚这两个月来石河子拾棉花打短工,棉花收拾完了赚个几千块钱就赶回家过冬,每年亲戚过来打短工就租住在这边民居里”。
因为棉花拾完了,接下来陆续搬出王庭修这些出租房的打工仔会更多。对于很多前来石河子谋生的河南老乡而言,他们只是戈壁滩上的候鸟,每年为了生计去奔袭一个往返。每年有好几个月,王庭修这三亩地上的20间房都会租出去,每个月收入近1500元钱,这对于他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他说“我不像老大那样,从兵团退休后每个月还有两千块钱退休金,我现在老了得靠这些租金养老”。对王庭修这样的石河子打工者,退休养老金?普遍得靠自己挣。
【难挡城市化蚕食口粮地】
“搬走了也好,这间房以后都不打算租出去了,因为院里好些苞米都没地方放,放外面晾着都坏掉了”,王庭修觉得少赚这一个月70元的房租,却可以多个地方放苞米和农具,很划算。
土地,在石河子的外来工心目中就是这么至高无上。
一里地外,本来还住着像王庭修这样到石河子打工、买地、生根的河南老乡,但是如今他们都搬走了,因为挡不住石河子滚滚的拆迁征地潮。
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让石河子似乎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广袤。步步紧逼的楼盘小区,咄咄逼人的烟囱工厂,正在蚕食着四方八面。根据石河子的初步规划,石总场周围这片土地将会被征收,除了企业进驻之外,还会有城市化建设的配套,比如团场职工家属楼将拔地而起。
王庭修花一万三千块钱置得这三亩地,按照之前附近征地拆迁的标准,如今他起码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翻了十倍不止。但是,王庭修可闷闷不乐。他给南都记者算一笔账:按照一里路外的城郊石总场北泉小区三千元一平米的房价计算,征地拆迁的赔偿金约摸只能买回一套百平米的三居室。
“楼房没地方圈羊啊!苞谷也法放啊!”在王庭修心目中,楼房虽然居住条件比现在的平房要高级得多,但是他首先考虑的是家里的牲口和农作物。王庭修儿媳妇笑着,评价老父这种想法果然“很农民”。实际上这是个现实问题:土地变成套间之后,地没得种了;房没法租了;人不够住了;羊没地圈了……失地,是一串连锁反应,注定会彻底改变王庭修一家。
【种地变通求生存不长久】
失地之痛,王庭修不想坐以待毙,他要变通,要反抗,他选择了再倾囊买地。新购的土地就在离家8公里远的145团三场9连,王庭修儿媳妇告诉南都记者,那是她河南老家在新疆伊宁谋生的亲戚转手出来的六亩地。
这天冒着呼呼的寒风,王庭修又来到这块被自己视如珍宝的六亩地上。前几天,地上种的半亩萝卜才收了回来,转手卖了出去,如今的六亩地上只剩下没来得及收割的部分大白菜和些许蒜苗。因为剩在地里的大白菜不够卷心难保存运输,所以周围的农民老乡都建议王庭修干脆割了腌了算了。
虽然地上已经不剩什么,但是王庭修看着眼前的土地就乐,他心里明白着呢,在石河子当个农民谋生,有地就有未来。
“我这六亩地打算全种上大白菜,一年能收获两趟”,说起种地,王庭修就更加神采奕奕。王庭修一个人种六亩地,平时还让儿子和儿媳打打下手,种出亩产七八吨白菜的地来,简直是轻而易举。如果按照这时的白菜每公斤3毛的收购价,一亩地可产出2000余元的价值,王庭修这六亩地每造实收近一万五千元,一年下来两造可有三万元收入,如果哪年收成好了,遇上白菜收购价上涨到往年的5毛钱一公斤,那简直就是好得不得了呀。“种白菜之余,空闲的时间我还可以种点别的东西”,王庭修算着数,深吸一口烟丝,味道仿佛好极了!
掰着手指算数的间隙,菜地里,往来的熟人凑上来,和王庭修讨论着对付征地拆迁的上策。旁边种棉花的山东老翟(化名)就建议王庭修赶紧平整脚下的六亩菜地,换种果树。老翟慢悠悠地告诉王庭修:“难道你不是知道,种果树的话赔青苗费会高很多吗?”同时,老梁还指着菜地旁边那残缺的平房,责备着王庭修:“你看看这个破房子拆掉也没啥钱,劝你赶紧修补好一点,到时候不至于有钱拿也白亏了!”
【摆脱身份焦虑需经三代】
“啊?怎么这边也要拆迁征地?”王庭修种地赚钱的数还没算完,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醒打断了思路。这时候,旁边又来了一位跑出租车的昔日兵团职工老梁,他仿佛知道很多内幕似的口吻添了一句:“你住的园林站那片现在不是要拆迁了吗?怕是很快哪天也会征地到这边来的,早作打算吧!”
对政策显得洞悉乾坤的老梁,还不忘记提醒王庭修“你这买的六亩地拿到证没?如果没有证的话,那就赔不上多少钱喽……”回到家,王庭修狠狠地吸了一大口烟,然后既落寞,又若有所思的告诉老伴:“听说三场那边也快要征地了”。一时间,大家沉默不语。
此间,王庭修的儿子王广山从几百公里开外的新疆塔城回来了,开门进屋带入一阵浓郁异味,他才到塔城去贩羊,满身满脚都是羊毛羊粪。“今天生意不错,从塔城贩来的羊在石河子市场卖了100多只!”31岁的王广山告诉南都记者,每只羊可以赚个30块钱左右,这趟就能斩获个两三千元。王广山媳妇说“每年只有这两个月卖羊,平时还是靠打零工和帮忙种地”。
“好好读书,以后做个城里人!”王广山媳妇不忘鞭策着身边的女儿王诗雅。她才11岁,在石河子总场一小读五年级,王庭修一家都希望她能好好读书,以后到城市里去工作,过体面生活,“不要再种地”。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王诗雅在客厅的最显眼处,亲笔写下了保证书:“我保证以后不看电视了,好好学习,下学期考上前10名。下午回来第一件事要挟作业,不给大人拌嘴,以上做不到就挨打”。
【入城打工仔官赞成红人】
像王庭修孙女王诗雅这样的小孩子,读书属于来疆农民工二三代的奔头。但是,对于在近三二十年才到新疆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来说,读书只是“消遣”和“虚妄”。
距离石河子团场百多公里开外的省会乌鲁木齐,现在有个“著名”打工仔马辉,他正试图通过“读书”这一门不是生意的生意改变些什么。与其说他想通过读书改变打工仔,不如坦言他是在试图改变日子,于是他便打工,便经营着一家“打工者书屋”。
马辉最近火了,老乡们都这么说,因为连“大官都来指导他工作”。
11月2日中午,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副书记袁民来到河南东路北二巷93号地下室的这家“打工者书屋”,专程看望马辉和书屋里的外地务工青年,还表示要为新疆外来务工青年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支持,“让大家能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为新疆的大建设、大发展做贡献。”
“这些长桌就是书记们前两天让人送给我们书屋的!”马辉摩挲着桌子漆面,想着这些成名后的“好处”。实际上,过去十年的新疆打工经历中,远没有今天看起来的光鲜,马辉和曾经流连“打工者书屋”的农民工们花了足足十年,才终于等到这“关心”了一趟。
1999年,19岁的马辉因为和母亲吵嘴斗气,刚好电视上正播着鼓励青年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片子,他就这样从河南长垣县老家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他本来想着到团场下面去打工,“因为很多河南老乡每年都过来拾棉花,但是最后我选择了留在城市里不想再种地”,马辉就随着老乡们在建筑工地当了泥水工,70块钱一天。
【发展动力来自身份歧视】
马辉有看励志书的爱好,希望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能够支撑起自己的梦想,他从工地干完活之后如果有时间,就会跑去书店翻看喜欢的书,但是销售员的苛责让他想触电般缩回了捧着书本的双手——“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弄脏了书!”
短暂的泥水工龄迅速把马辉的双手磨脏弄粗,尽管他每次去书店之前都反复搓洗自己的手掌,但是仍然无法去除指甲里的污垢。相比起城里人的双手,马辉觉得自己的手指“太不城市化了”,打工仔的身份焦虑让他更加渴望有一天在异乡的乌鲁木齐过日子,能像在河南老家一样自在。但是,打击纷沓而至,比如他有一次买书差五毛钱,打算下次再补上,谁料老板一听马辉想赊账,就像打发乞丐一样让他滚蛋……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所以马辉想自己有间书屋,让很多像自己这样的打工仔,有个地方能保留尊严地看看书”,因为自己的遭遇,让马辉强烈地想做点什么。
打工两年后,稍有些许积蓄的马辉找个八平方的门面,搞了看书的地,挂牌“打工者书屋”。书是废品站和旧书摊上论斤两买回来的,钱是自己搅水泥砌砖赚回来的。书屋十年,不变的是3块钱可以借书一年,这样的收费压根不足以支持运营,所以白天继续干泥水,晚上捣腾书屋,后来有在书屋里卖点百货,如今地下室一年租金4万3,竟然坚持了下来。
十一月的乌鲁木齐已经下过第一场雪,这时来“打工者书屋”的人不多。11月5日,老家河南驻马店的打工仔小纪来到这里,在书屋里兼营小卖部里挑选了个便携小音响,准备在回老家的路上无聊时听听音乐,他告诉南都记者:“每年在这边打工八个月,赚到钱就冬天回家等年后再回来”。
【乡党纽带能否闯出天地】
离开乌鲁木齐之前,小纪不忘记在书屋的《招人记录》上留下一句话“熟手水电工——小纪”,然后工整地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
马辉的书屋里打工仔最多,当地的工头老板也听说了,于是开始让马辉帮忙介绍务工的老乡和朋友上岗。一来一往多了,竟然成了书屋“免费帮忙介绍工作”这大特色。十年间口口相传,现在只要是河南老乡前来乌鲁木齐找工作,都会互相介绍过来书屋看招聘。
所谓的招聘,无非是书屋里柜台上的那几本破笔记本。来人登记姓名、电话和特长或者岗位;找人留下要求、岗位、薪酬和电话;统统写在一本笔记本上,供来往打工仔查阅并“对口入座”。南都记者翻看最新的三本《找人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招人和找工的信息,虽然字迹潦草甚至错别字多多,但是并不妨碍老乡、朋友之间互通有无。据马辉说:“这样的招工记录因为太多了没地方放,所以旧的都当废纸卖掉了一批,最近就剩最新的这三本”,让人震惊的是,马辉估计通过小小《招人记录》找到工作的老乡朋友,十年数万之众。
“保姆、厂里做饭、小工、饭馆服务员……”马辉这些《招人记录》上,满眼都是“又苦又累”的工种。“我读书、自学修电器和汽车,为的就是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马辉告诉南都记者,他曾经宁愿干地盘也不想种地,是因为不再想当农民;而现在自学修理汽车和电脑,是因为不再想做外来工,要做城市人。“我觉得打工者这个几个字,很多人都觉得不是什么好名字”,马辉瞄了一下自己书屋的招牌。
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在马辉的打工者书屋里,鼓励他把打工者圈子里的有无信息建立起互通,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因为书记的这句话,马辉踌躇满志,他说正盘算着开家劳务输出公司,专门介绍工友们打工去。
这时一位年轻的打工仔从马辉身边绕过,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猛抽出书架里那本泛黄脱胶的《寻找最佳买卖点》,曾经多少像他这样的打工仔翻过这本书,想象着能像小说里的大侠一样,捡到武功秘笈一夜之间成为武林高手,而读过这些致富宝典,能够一夜暴富。
其实他们都明白:大侠活在小说,秘笈纯属虚构。
样本意义:深处国之内陆,三十年以降的改革开放,当农民工浩荡往沿海东南部流出之时,地缘政治的特质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催化剂作用下,新疆成为西北边陲的人力重要流入地。大量的国家基建和友省对口支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造就出巨大的劳动资源吸引力。
其中,人口大省河南、甘肃等内陆地区成为新疆外来务工人员的最重头省份,尤以河南省为甚,据河南省驻新疆办事处和新疆河南商业联合会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新疆的河南人超过360万,新疆每5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
河南人从中原老家穿越河西走廊,跋涉新疆可谓前赴后继。自从1956年4月25日,河南省政府发文动员青壮年2万名赴疆开始,到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策动下,新疆成为河南外出劳动力的目的地,河南人在新疆的“淘金史”就是新疆地区发展史的缩影。他们在新疆从解放后的开荒垦地、摘棉花工种之外,逐渐遍布各行各业。但是,昔日的土地及政策优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日渐式微,外来工在新疆生存与发展的桎梏亦开始显影,这不但是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样是整个国之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