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平街的故事
虽笃定要在新闻理论的路子上走下去,然对新闻史的热爱,实欲罢不能。望平街的历史,便是现代中国报业史。
望平街,这条名震中外和世界呼吸相通的街巷,实在短的很;南起福州路,北终南京路,全长不过五六十丈,合现今也就不足两百米。然其中的风浪,那是比印度洋的惊涛还要险恶。
《申报》的前前后后
就在望平街汉口路的转角,矗立着两座大厦,一所坐北向南,那是《新闻报》,一所坐西向东,那是《申报》。他们一向执了中国报坛的牛耳,尤以《申报》为甚。据曹挺秞先生讲,他小时候,凡是报纸,都叫做“申报纸”,一个专有名词当做普通名词用,可见这家报纸的权威。
《申报》由美查兄弟创办,初时名震江浙,一时引领各大报纸,然随着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变化,《申报》稳健的言论已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就在望平街那一角上,《中外日报》创立于先,《时报》继起于后,愈显得《申报》老大昏朽了。
一直到史量才,《申报》才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望平街上的霸主,与《新闻报》、《时报》鼎立为三。最近,石老师的名记者恰恰讲到史量才,史氏的办报思想着实先进,即便放诸今日也毫不过时。尤值得一谈的,倒是其副刊《自由谈》,1927年以后的《民国日报*觉悟》和《时事新报*学灯》先后变了质,《时事新报》换了主人,成为孔家的四社之一,当然谈不上革命精神。由黎烈文主编的《自由谈》一时引领社会思潮,其气象蔚为可观。
由史咏庚接办的《申报》便渐渐沉寂下来,几经易手,终于于1949年5月24日结束,先后发行了七十七年。记得学新闻史时,我将一本书翻来覆去,只为找到《申报》的确切终刊日期,终未如愿,后无意中得知了却还追着老师问原因,难道诺大的中华民族还乘不下这份小小的历史记录者。《申报》的终结,至今仍让我深以为恨。
《申报》结束以后,望平街的气氛也改变了,连那些坐包车的报贩大王也都没落了。
《时报》的崛起与没落
初见到《时报》二字,颇有点摩登的意味,似乎理应与《Times》扯上点关系,真正了解到它,才知两者相距之甚。
《时报》初创者狄平子,又名狄楚青,又名狄葆贤,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是激进的革命思想家,又是佛学家,是诗人,又是美术家,还是为难出其右的报人。《时报》大楼转角,矗立七级浮屠,风吹铃响,引人静思。
到了1921年,狄氏衰年病侵,把《时报》转让给了黄伯惠,黄氏倒颇有赫斯特的遗风,首先使用特大标题,着重“黄色”新闻,这一戾风甚至吹遍了望平街,连《新闻报》、《申报》这两位老大哥都站不住脚,非靡然从风不可。这也算是《时报》为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灌注的一股新的风潮。
《大公报》的进驻与辉煌
望平街上,除了土生土长的报纸外,还有不少进驻的报纸,先有《立报》,后有《大公报》。虽《立报》也有成舍我、萨空了、严鄂声等一辈杰出报人,然其影响力却远逊于《大公报》,故此方舍前者而去后者待述。
谈到《大公报》,就不能不说一说《大公报》三杰: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此三人本是望平街上的人物:张本来是《神州日报》、《民立报》的工作人员,胡也是上海《大共和日报》总编辑,吴则曾在上海的银行工作过。他三人此次率《大公报》而来,虽迫于国难,却也居然在望平街上不带竞争而居舆论的首座。也是中国新闻史的新页。
在众多报纸中,或许只有《大公报》得到了世界报业的认可,1942年还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奖,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
谈《大公报》就不可不说张季鸾,张氏从《神州日报》到《民立报》到《大中华日报》再到《大公报》,至1942年去世,他几乎将毕生精力投入报界,尤以《大公报》为甚,《大公报》上的社论,多出自于张氏之手,他的文字很简洁,却富有煽动性,他所写的社论,耐人细思,字字有力。虽受蒋介石的看重,却一生不曾进入蒋氏的幕府,其志节可嘉,其文采可观,其德行可叹。
望平街上的报纸,随着时代变迁,到今天依然存在的,也只有《大公报》了。
有人将上海的望平街比作伦敦的舰队街,实不为过。这天马路的动态,体现的便是那个时代的脉动。
望平街,这条名震中外和世界呼吸相通的街巷,实在短的很;南起福州路,北终南京路,全长不过五六十丈,合现今也就不足两百米。然其中的风浪,那是比印度洋的惊涛还要险恶。
《申报》的前前后后
就在望平街汉口路的转角,矗立着两座大厦,一所坐北向南,那是《新闻报》,一所坐西向东,那是《申报》。他们一向执了中国报坛的牛耳,尤以《申报》为甚。据曹挺秞先生讲,他小时候,凡是报纸,都叫做“申报纸”,一个专有名词当做普通名词用,可见这家报纸的权威。
《申报》由美查兄弟创办,初时名震江浙,一时引领各大报纸,然随着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变化,《申报》稳健的言论已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就在望平街那一角上,《中外日报》创立于先,《时报》继起于后,愈显得《申报》老大昏朽了。
一直到史量才,《申报》才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望平街上的霸主,与《新闻报》、《时报》鼎立为三。最近,石老师的名记者恰恰讲到史量才,史氏的办报思想着实先进,即便放诸今日也毫不过时。尤值得一谈的,倒是其副刊《自由谈》,1927年以后的《民国日报*觉悟》和《时事新报*学灯》先后变了质,《时事新报》换了主人,成为孔家的四社之一,当然谈不上革命精神。由黎烈文主编的《自由谈》一时引领社会思潮,其气象蔚为可观。
由史咏庚接办的《申报》便渐渐沉寂下来,几经易手,终于于1949年5月24日结束,先后发行了七十七年。记得学新闻史时,我将一本书翻来覆去,只为找到《申报》的确切终刊日期,终未如愿,后无意中得知了却还追着老师问原因,难道诺大的中华民族还乘不下这份小小的历史记录者。《申报》的终结,至今仍让我深以为恨。
《申报》结束以后,望平街的气氛也改变了,连那些坐包车的报贩大王也都没落了。
《时报》的崛起与没落
初见到《时报》二字,颇有点摩登的意味,似乎理应与《Times》扯上点关系,真正了解到它,才知两者相距之甚。
《时报》初创者狄平子,又名狄楚青,又名狄葆贤,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是激进的革命思想家,又是佛学家,是诗人,又是美术家,还是为难出其右的报人。《时报》大楼转角,矗立七级浮屠,风吹铃响,引人静思。
到了1921年,狄氏衰年病侵,把《时报》转让给了黄伯惠,黄氏倒颇有赫斯特的遗风,首先使用特大标题,着重“黄色”新闻,这一戾风甚至吹遍了望平街,连《新闻报》、《申报》这两位老大哥都站不住脚,非靡然从风不可。这也算是《时报》为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灌注的一股新的风潮。
《大公报》的进驻与辉煌
望平街上,除了土生土长的报纸外,还有不少进驻的报纸,先有《立报》,后有《大公报》。虽《立报》也有成舍我、萨空了、严鄂声等一辈杰出报人,然其影响力却远逊于《大公报》,故此方舍前者而去后者待述。
谈到《大公报》,就不能不说一说《大公报》三杰: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此三人本是望平街上的人物:张本来是《神州日报》、《民立报》的工作人员,胡也是上海《大共和日报》总编辑,吴则曾在上海的银行工作过。他三人此次率《大公报》而来,虽迫于国难,却也居然在望平街上不带竞争而居舆论的首座。也是中国新闻史的新页。
在众多报纸中,或许只有《大公报》得到了世界报业的认可,1942年还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奖,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
谈《大公报》就不可不说张季鸾,张氏从《神州日报》到《民立报》到《大中华日报》再到《大公报》,至1942年去世,他几乎将毕生精力投入报界,尤以《大公报》为甚,《大公报》上的社论,多出自于张氏之手,他的文字很简洁,却富有煽动性,他所写的社论,耐人细思,字字有力。虽受蒋介石的看重,却一生不曾进入蒋氏的幕府,其志节可嘉,其文采可观,其德行可叹。
望平街上的报纸,随着时代变迁,到今天依然存在的,也只有《大公报》了。
有人将上海的望平街比作伦敦的舰队街,实不为过。这天马路的动态,体现的便是那个时代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