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虽然日志写得越来越少,每年借着生日总还是想做一个总结。今年的生日已经过去了,却没有来得及写下预约好的感受。虽然kiko昨晚特意到我家送我礼物,说了让我难以拒绝的理由:“生日礼物不能过夜”,但我还是想送自己一份隔夜的生日礼物。等到以后想看看自己的转变时,有一番对自我负责而真诚的对话。
每年都是到这个时候,我才会反应过来:哦,原来一年又快过去了吗?
这一年里,我做了些什么?有什么不同?返转头来细数,竟然除了星星点点的流水账,难以成文。
然而没有代表事件,不代表人就停滞不前。不同语境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可以作别一番理解。生命既然不止,感受是不会停止的。一些想法在发生改变,可能在一次的谈话里,也可能在一次碎片阅读中。
不声不响却如约而至的毕业年,提醒着所有大四生校园生活所剩无多。这一年,我却过得很闲散。
也许是抱着虱多不痒的心态,懒人做惯了,开始习惯自己和多数人状态的不同。不仅习惯,有时甚至享受。有几次忍不住笑言,原来我的梦想竟是当个好似贾宝玉的二世祖,每天在大观园里偷呷胭脂,筵席大开,聚友作诗,混话连篇。用微博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主业吃喝嫖赌兼职伸张正义。
当然,自知之明尚存,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与己无关,“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但我目前却仍然甘于在群众中拖后腿,不再为了忙碌而忙碌,就真的不焦急到处找实习,安于现状地赋闲在家。一定程度上,这或许归功于我还没有把毕业后找工作列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也因为此,希望我的申请愿望不止是几个月的乌托邦。)但更重要的是,我还在寻找自己想要什么。似乎倚仗这个理由,“慢慢来”得以深根发芽,成为我给自己最大的信心。
现在,对自己要什么,我尚不确定;但不要什么却很确定。
那个过去不断重复的论调:“认为这个非我所愿而来,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个不折不扣的负担。只是凭着悲壮的热情和保持尊严的企图,我才背起了这个负担,同样出于尊严还要要求自己背得又稳又好。”(《悲观主义的花朵》)虽然不可救药地成为一种根植在价值观里的悲观主义情绪,在每次沮丧黑暗的时候出来怨怪一回。但另一种正面积极的自我意志,也随着吸收理解慢慢成长起来。
我想我必须承认的是,我是一个非常理性、自我且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的自我救赎,总是通过寻找因果,再宽恕一切的方式。无论对人对己,虽然有时候总还是忍不住嘴巴贱,总做不到不出一言克己复礼的地步。但观念上,我总坚持自己是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的态度的。
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因为换位思考,谁都需留有余地。
但终究,敏于言,讷于行,都成为不了杰出的人。好吧,杰出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词太严重了。
但如果对自己尚有要求,那么要求和现实间的差距,就会成为痛苦的来源。不久前看了豆瓣上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你害怕什么?》。很遗憾,我自觉正中靶心。这样关于方法论的理性文章,我每次看都觉得很有收获。但实质上,他们只是一根根压倒在我心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依旧没有显著的改变,依旧对自己不满意。
昨天一位益友的短信中有一句话:
希望在你生日尾巴上发出的这条短信能在你未来的五年里时不时闪现一下,而五年后你能自信满满地告诉我说,没有虚度。竹子,生日快乐,永远思考你内心渴求解答的问题,永远保持自我,永远行动。最重要的,永远年轻,永远吞吐顺畅。
看完充满感谢,却满怀愧疚。在一些朋友@我的微博祝福里,我不敢承接却无法阻止地成为了一个“文艺青年”。我什么时候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荣的“文艺青年”了?
我确实热爱文艺青年,文艺情怀谁不以之为荣呢。但我也深觉现在市面上有太多文艺青年了,而我真正敬佩并喜爱的,绝不是我自己这样的。桑格格几天前有一条微博说“在没有洞悉人性和世界的规则前,你不能算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当你知道一点之后,个性更不重要。”
为了虚荣的个性并不可耻,因为虚荣仍皆有之,哪怕用虚荣来支撑个性的独特,都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是为了个性的个性,那么“个性”,将空洞乏味。我并不渴望耀眼,但如果我真的耀眼了,我会以己为荣。
成熟,得靠自己对自己负责。不依赖,不推脱,不埋怨;真正改变,真正行动,真正豁达,才可能有更好的,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不能选择出生与否,但在深有意识后,我们能选择如何生活。现在和未来,永远不是靠解释过去实现的。是切实改变还是固步自封狡辩推脱,视乎我是重视对别人有交代,还是对自己有交代。
让自己过得不好可以归咎于别人,但想让自己过得更好只能依靠自己。
每年都是到这个时候,我才会反应过来:哦,原来一年又快过去了吗?
这一年里,我做了些什么?有什么不同?返转头来细数,竟然除了星星点点的流水账,难以成文。
然而没有代表事件,不代表人就停滞不前。不同语境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可以作别一番理解。生命既然不止,感受是不会停止的。一些想法在发生改变,可能在一次的谈话里,也可能在一次碎片阅读中。
不声不响却如约而至的毕业年,提醒着所有大四生校园生活所剩无多。这一年,我却过得很闲散。
也许是抱着虱多不痒的心态,懒人做惯了,开始习惯自己和多数人状态的不同。不仅习惯,有时甚至享受。有几次忍不住笑言,原来我的梦想竟是当个好似贾宝玉的二世祖,每天在大观园里偷呷胭脂,筵席大开,聚友作诗,混话连篇。用微博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主业吃喝嫖赌兼职伸张正义。
当然,自知之明尚存,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与己无关,“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但我目前却仍然甘于在群众中拖后腿,不再为了忙碌而忙碌,就真的不焦急到处找实习,安于现状地赋闲在家。一定程度上,这或许归功于我还没有把毕业后找工作列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也因为此,希望我的申请愿望不止是几个月的乌托邦。)但更重要的是,我还在寻找自己想要什么。似乎倚仗这个理由,“慢慢来”得以深根发芽,成为我给自己最大的信心。
现在,对自己要什么,我尚不确定;但不要什么却很确定。
那个过去不断重复的论调:“认为这个非我所愿而来,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个不折不扣的负担。只是凭着悲壮的热情和保持尊严的企图,我才背起了这个负担,同样出于尊严还要要求自己背得又稳又好。”(《悲观主义的花朵》)虽然不可救药地成为一种根植在价值观里的悲观主义情绪,在每次沮丧黑暗的时候出来怨怪一回。但另一种正面积极的自我意志,也随着吸收理解慢慢成长起来。
我想我必须承认的是,我是一个非常理性、自我且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的自我救赎,总是通过寻找因果,再宽恕一切的方式。无论对人对己,虽然有时候总还是忍不住嘴巴贱,总做不到不出一言克己复礼的地步。但观念上,我总坚持自己是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的态度的。
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因为换位思考,谁都需留有余地。
但终究,敏于言,讷于行,都成为不了杰出的人。好吧,杰出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词太严重了。
但如果对自己尚有要求,那么要求和现实间的差距,就会成为痛苦的来源。不久前看了豆瓣上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你害怕什么?》。很遗憾,我自觉正中靶心。这样关于方法论的理性文章,我每次看都觉得很有收获。但实质上,他们只是一根根压倒在我心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依旧没有显著的改变,依旧对自己不满意。
昨天一位益友的短信中有一句话:
希望在你生日尾巴上发出的这条短信能在你未来的五年里时不时闪现一下,而五年后你能自信满满地告诉我说,没有虚度。竹子,生日快乐,永远思考你内心渴求解答的问题,永远保持自我,永远行动。最重要的,永远年轻,永远吞吐顺畅。
看完充满感谢,却满怀愧疚。在一些朋友@我的微博祝福里,我不敢承接却无法阻止地成为了一个“文艺青年”。我什么时候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荣的“文艺青年”了?
我确实热爱文艺青年,文艺情怀谁不以之为荣呢。但我也深觉现在市面上有太多文艺青年了,而我真正敬佩并喜爱的,绝不是我自己这样的。桑格格几天前有一条微博说“在没有洞悉人性和世界的规则前,你不能算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当你知道一点之后,个性更不重要。”
为了虚荣的个性并不可耻,因为虚荣仍皆有之,哪怕用虚荣来支撑个性的独特,都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是为了个性的个性,那么“个性”,将空洞乏味。我并不渴望耀眼,但如果我真的耀眼了,我会以己为荣。
成熟,得靠自己对自己负责。不依赖,不推脱,不埋怨;真正改变,真正行动,真正豁达,才可能有更好的,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不能选择出生与否,但在深有意识后,我们能选择如何生活。现在和未来,永远不是靠解释过去实现的。是切实改变还是固步自封狡辩推脱,视乎我是重视对别人有交代,还是对自己有交代。
让自己过得不好可以归咎于别人,但想让自己过得更好只能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