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读书记(2011)
1.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英)安吉拉·卡特
民间故事是对于社会风貌最好的写照之一,比如因纽特人的故事里充满了饥渴的女人们:海象骨做的假阴茎,鲸脂摩擦生殖器做成的假男友,更有婆婆睡了儿媳,祖母睡了孙女之类的乱伦故事,一切都指向男性的缺席,可以看出当时出海打鱼的危险性,男人们经年累月离家在外,甚至一去不复返,女人们只能互相慰藉。又比如遍布欧洲故事的后母们,让人知道中世纪生育的风险有多大,是每个家庭都有几率遇到的意外和灾难。
在没有电视等机器代我们做梦的时代,民间故事扮演了极重要的作用,逗你开心,帮你愉快地打发时光,我们的祖先坐在篝火旁,靠故事取暖,抵御对于未知的恐惧。这就是文学最古老和治愈的功用。历来学人相当注意民间故事的搜集和存留,比如格林兄弟搜集德国故事而有了后来的《格林童话》,叶芝搜集爱尔兰故事而有了《凯尔特的薄暮》,卡尔维诺搜集意大利故事成《意大利童话》。采集者选择、编辑、重述的过程必然是主观的,因此也必然在故事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有相当鲜明的女性性别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女性特质在她的故事搜集里表现得如此丰富多彩,尽管安吉拉·卡特强调自己搜罗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说明我们本质上都是姐妹”,但我觉得,事实就是如此。恨不能在她去世之前送一本《聊斋志异》或者《山海经》给她,安吉拉·卡特想必会欣喜不已。
2. 《马戏团之夜》 (英)安吉拉·卡特
尽管差不多一年前就找流氓从香港带回来台版,但由于竖行排版实在不有悖于平时的阅读习惯,毕竟还是等南大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出来才读完。像安吉拉·卡特的其他作品,一如既往充满奇思幻想和女性主义,更是一幅浮世畸零人的群像:妓女、长翅膀的女飞人、拇指姑娘、与野兽为伍的美女、猩猩看守人的妻子、睡美人、雌雄同体连体婴、杀夫的女犯、爱上女犯的女看守……如此众多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这一次远远超过了她一以贯之的女权主义母题,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为这些名副其实的浮世畸零人作传,让人知道她们像小丑一般阴沉而绝望的可悲生活,可她们毕竟活生生地存在过,无论是否受人瞩目,她们有自己的爱憎,安吉拉·卡特用女飞人的喉咙告诉我们:“如果没把这些女人的历史记录下来,她们将默默无闻,遭人抛弃,从历史中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3. 《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 廖一梅
尽管中信就没出过啥靠谱的书,几乎都是是粗劣、快餐、狗血、哗众取宠,尽管这一本的内页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差得离谱,黑色底上的白字看得我痛苦无比,但是!但是这是廖一梅,写出《恋爱的犀牛》和《琥珀》的她,怎么能不爱她呢,包括她所有的文字。唔,就像文案所写,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
4. 《悟空传》 今何在
10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读到这本书,中间竟然已经隔着整整10个年头。尽管我从来不是狂热的粉丝,依然夹在90后MM们的长长队伍里,找作者签了大大的名字。纪念的,是10年前那个认为未来充满各种多姿多彩可能性的自己。
5.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 (英)路易·德·伯尔尼埃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纯粹只是想看部罗曼蒂克小说来放松放松,对它所有的期待不过是停留于凯奇大叔出演的同名浪漫电影,没想到一读之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算是本月最惊喜作品。恢弘的史诗笔调,多声部多角度叙事,讲述了整整一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遭遇。战争,是太沉重的话题,即使以爱情为线,各种灾难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变的是人的心。可喜可贺的一点是把我的阅读史地标扩展到了希腊小岛塞伐罗尼亚。
6. 《安娜贝尔》 (加)凯瑟琳·温特
撇开双性人的噱头不说,这本书呈现出来一个如此美丽的拉布拉多。原来拉布拉多4个字除了指代我家傻狗,还代表着一片如此原始荒凉却又充满魅力的地域。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处女长篇,一出来就揽下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想必也是跟极佳展现出地方原汁原味的美好脱不了关系。
7. 《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大师小品,为了让新婚妻子了解自己的家乡而信手拈来的小故事,原来魔幻现实主义不只是拉美作家的专利,原来以一本正经一丝不苟著称的德国作家也可以如此诙谐有趣,原来情书可以写得如此俏皮。
民间故事是对于社会风貌最好的写照之一,比如因纽特人的故事里充满了饥渴的女人们:海象骨做的假阴茎,鲸脂摩擦生殖器做成的假男友,更有婆婆睡了儿媳,祖母睡了孙女之类的乱伦故事,一切都指向男性的缺席,可以看出当时出海打鱼的危险性,男人们经年累月离家在外,甚至一去不复返,女人们只能互相慰藉。又比如遍布欧洲故事的后母们,让人知道中世纪生育的风险有多大,是每个家庭都有几率遇到的意外和灾难。
在没有电视等机器代我们做梦的时代,民间故事扮演了极重要的作用,逗你开心,帮你愉快地打发时光,我们的祖先坐在篝火旁,靠故事取暖,抵御对于未知的恐惧。这就是文学最古老和治愈的功用。历来学人相当注意民间故事的搜集和存留,比如格林兄弟搜集德国故事而有了后来的《格林童话》,叶芝搜集爱尔兰故事而有了《凯尔特的薄暮》,卡尔维诺搜集意大利故事成《意大利童话》。采集者选择、编辑、重述的过程必然是主观的,因此也必然在故事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有相当鲜明的女性性别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女性特质在她的故事搜集里表现得如此丰富多彩,尽管安吉拉·卡特强调自己搜罗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说明我们本质上都是姐妹”,但我觉得,事实就是如此。恨不能在她去世之前送一本《聊斋志异》或者《山海经》给她,安吉拉·卡特想必会欣喜不已。
2. 《马戏团之夜》 (英)安吉拉·卡特
尽管差不多一年前就找流氓从香港带回来台版,但由于竖行排版实在不有悖于平时的阅读习惯,毕竟还是等南大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出来才读完。像安吉拉·卡特的其他作品,一如既往充满奇思幻想和女性主义,更是一幅浮世畸零人的群像:妓女、长翅膀的女飞人、拇指姑娘、与野兽为伍的美女、猩猩看守人的妻子、睡美人、雌雄同体连体婴、杀夫的女犯、爱上女犯的女看守……如此众多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这一次远远超过了她一以贯之的女权主义母题,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为这些名副其实的浮世畸零人作传,让人知道她们像小丑一般阴沉而绝望的可悲生活,可她们毕竟活生生地存在过,无论是否受人瞩目,她们有自己的爱憎,安吉拉·卡特用女飞人的喉咙告诉我们:“如果没把这些女人的历史记录下来,她们将默默无闻,遭人抛弃,从历史中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3. 《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 廖一梅
尽管中信就没出过啥靠谱的书,几乎都是是粗劣、快餐、狗血、哗众取宠,尽管这一本的内页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差得离谱,黑色底上的白字看得我痛苦无比,但是!但是这是廖一梅,写出《恋爱的犀牛》和《琥珀》的她,怎么能不爱她呢,包括她所有的文字。唔,就像文案所写,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
4. 《悟空传》 今何在
10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读到这本书,中间竟然已经隔着整整10个年头。尽管我从来不是狂热的粉丝,依然夹在90后MM们的长长队伍里,找作者签了大大的名字。纪念的,是10年前那个认为未来充满各种多姿多彩可能性的自己。
5.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 (英)路易·德·伯尔尼埃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纯粹只是想看部罗曼蒂克小说来放松放松,对它所有的期待不过是停留于凯奇大叔出演的同名浪漫电影,没想到一读之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算是本月最惊喜作品。恢弘的史诗笔调,多声部多角度叙事,讲述了整整一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遭遇。战争,是太沉重的话题,即使以爱情为线,各种灾难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变的是人的心。可喜可贺的一点是把我的阅读史地标扩展到了希腊小岛塞伐罗尼亚。
6. 《安娜贝尔》 (加)凯瑟琳·温特
撇开双性人的噱头不说,这本书呈现出来一个如此美丽的拉布拉多。原来拉布拉多4个字除了指代我家傻狗,还代表着一片如此原始荒凉却又充满魅力的地域。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处女长篇,一出来就揽下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想必也是跟极佳展现出地方原汁原味的美好脱不了关系。
7. 《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大师小品,为了让新婚妻子了解自己的家乡而信手拈来的小故事,原来魔幻现实主义不只是拉美作家的专利,原来以一本正经一丝不苟著称的德国作家也可以如此诙谐有趣,原来情书可以写得如此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