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事
偶而看到些旧时风物, 总叹曰, 我们小时候怎么怎么. 有一天忽然意识到,
我们大概是经历过乡土生活的最后一代了, 所以有这样浓重的乡土情结.
我成长的乡土,算是水乡,但并不是现今那些古镇的整饬华丽,它要朴实平凡得多。
但对我来说,仍是魂牵梦系的。
乡间有河有池塘有井, 村外有江,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赖.
河里最重要的出产,当然是鱼.
我家人都颇有一点捕鱼的天赋. 比如从我爷爷起,到父亲,到老哥, 都很擅长捉黄鳝.
黄鳝浑身滑溜,很是难捉.他们能在水田里,或是水沟里轻松捉到.不过这个传子不传女,
我一点不知其中诀窍.倒是记得爷爷最爱吃大黄鳝,一斤多重,清蒸,蘸酱油吃,吃完满碟子
都是油星,异常肥美.
父亲是捕鱼的好手.有时用网.网的结构很简单,四根竹竿撑起四方形的网,
再有一根稍长的主竿,随主竿附一根长绳. 用的时候,先在岸边找好一个支点,
把主竿的一头架住, 然后牵着长绳把网慢慢放下水去. 静待一时半刻,
再牵着绳子把网拉起来.网住的鱼便在网上活蹦乱跳, 把许多水珠甩到空中.
这种网好多年不曾见过. 有一回在豆瓣上看到人多多的画, 几乎跟我们那里的网一样,
当真异常激动.
有时父亲也会用鱼叉. 金属的鱼叉装在竹竿头上, 竹竿尾拴根绳子. 用鱼叉极需技巧,
必得眼疾手快,沉稳有力.看准鱼影投出去, 再用绳子牵着收回来,叉上便插着条鱼了.
鱼叉使得好的,村里一共没几人.我那时是很为父亲骄傲的.
老哥擅长的是钓鱼. 他小时候是很会玩的人.旁的孩子只懂得直接砍一根竹竿做鱼竿的时候,
他已经在研究用火将竹竿烤成合适的弯度,在杆身上烫上一圈圈的黑纹做装饰; 研究鱼钩的弯度,
自己打磨加工鱼钩; 研究什么样的鱼喜欢什么样的鱼饵, 自己配制各种鱼饵. 除了钓鱼,
他还喜欢拓印。乡下到处都是残碑,有时一座不经眼的小桥用的石板,上面都有精美的石刻字画。
老哥不知从哪里学来,收集了旧电池的碳芯,拿着毛边纸到处去拓印。他还研究桥牌围棋
等等。 这些对于乡下孩子来说,都是风雅的爱好。我因此常常以他为骄傲。而我自己时常
不自觉地附庸风雅的倾向,若追溯到根源, 也是由此吧。不过成年后,老哥除了麻将,再无所
好。我曾叹息珍珠鱼目的变化,不过我自己又何尝不是。
我唯一擅长捉的一种鱼,叫兔鼻头鱼,其实大约是一种虾虎鱼, 脑袋大, 身体小,只一寸来长,
浑身光溜.它们喜欢贴在岸边石阶上,可能因为村人都在埠头上洗碗洗菜,食物特别丰富的缘故.
捉这种鱼,最要紧是沉得住气.轻轻把手插入水里,慢慢从它背后包抄,一定要慢, 不引起水一丝波动,
一直到双手合到了石头上, 它若还没有发觉, 就成了. 一到夏天,我就最喜欢揽洗碗的活. 夏天天日长,
吃完饭天还大亮着, 等我洗完却黑透了.为此, 母亲自然没少说我, 总被我笑嘻嘻混过去. 这种
鱼太小,没人耐烦吃,况且我也不舍得,就放在水缸里,让它捕食小虫尘埃,做清道夫.
不同的方法, 捕到的鱼很不同. 钓的以鲫鱼居多,常是三指宽的小鲫鱼. 偶尔也有昂刺鱼, 滑溜溜,
唇须带刺. 四川有道名菜叫"黄辣丁", 似乎便是这种鱼,我们却是不喜欢吃的. 钓鱼最不喜是钓来
鲳丝, 通俗的名字是麦穗鱼吧, 形状和大小都如一片柳叶, 太小, 有浪费鱼饵的嫌疑. 用网捕到的鱼
大小皆有, 有时成群的鲳丝一网打起,也是很可观.太多了也有晒成小鱼干, 或拖了面炸一炸, 非常
美味. 用鱼叉捉的自然都是大鱼,鲤鱼或是青鱼. 太大了一次吃不完, 就腌了晒成鱼鲞, 过年时炖肉
吃. 青鱼的鲞最是鲜香,连鱼鳞都油润好吃.
乡里常见的另一种捕鱼方法,是放游丝网.这种网展开了是一个长方形, 短边一米左右, 长边可以
连绵数里. 长边的一侧隔一定距离缀一个浮子, 另一侧缀小铅块, 这样网就能垂直在水中.
捕鱼的人坐在木桶状的小船里, 顺河而下, 一边划水,一边把网放下去. 河面只有白色的浮子,
蜿蜒一路. 一把网放完了几里地, 等再回过来从头收起, 便有小鱼挂在了网上. 记忆里印象很深
的某一天, 我坐在河边看放网, 渔人让小船自由飘在水上, 水面平静无波. 岸边柳枝葱茏, 有一只
翠鸟猛然冲向水面, 叼起银色闪光的小鱼,展开炫目的羽翅. 那时不懂什么隽永,只是看迷了,懵懂
地感动. 后来在缅甸的郊外又见到这样的捕鱼方式,好不亲切.
还有一种抄网,是手持的, 竹篾子围一个圈, 挂上网就行. 夏天一发大水,各条小水沟水流四溢,
鱼虾也被冲得流离失所, 到处都是 .小孩子们便邻着抄网去水流湍急的地方候着,
会有被冲得晕头转向的鱼虾跑到网里来.
年末的时候, 村里还有一大盛事,便是围塘捉鱼.全村青壮年都聚到一起, 把小河两端围起坝来,用
水泵抽上半日, 只抽到围起来的河段只余一米来深的水. 青壮年的男人们都下到水里去,赤手摸鱼,
一时水就搅混了,真应了浑水摸鱼的说法.有人会穿着防水的雨裤,有的人干脆短打上阵.在寒冬腊月
天气, 虽不至呵气成冰, 却也是够冷, 平日里恨不得笼着火盆晒太阳,但这一日水里的游戏却是热火
朝天. 岸上还有许多妇孺小孩或是老人观战. 他们也会提着竹篮子下到河底岸边, 捡些小鱼小虾,
称"拾鱼穗", 大约是由拾麦穗来的. 摸上来的鱼都堆在一起, 堆成白花花一堆. 一直到入夜, 挑起
明晃晃的灯泡, 在夜色中称鱼分鱼, 每家每户按人头得到相应的数量, 美滋滋扛回家去过年了.
这样的盛事,还是生产队年代的故事, 后来就再没有了.我那时候应该还很小,不知怎么印象非常之深刻.
鱼之外的水产, 不能不提螺蛳。螺蛳, 我们叫蛳螺, 是大家喜欢吃的东西.母亲会做一种特别的网,
两根长竹竿撑着, 一下子捅到河底去, 前后拖动一下, 再拖出来,网里除了些许淤泥,是满把的蛳螺.
老哥是半个旱鸭子, 不过也会扶着脸盆沿河岸摸蛳螺, 夏日傍晚洗澡时游一圈, 第二天晚饭桌上就
多一道菜. 蛳螺在清水里养一两日, 吐净泥,把屁股剪掉, 大火爆炒, 加些葱花, 非常香. 炒得恰到好
处的, 螺丝盖会掉大半, 不掉的轻轻一揭也会下来. 用嘴合住螺口一吸,就吸出整个螺肉来.吸不出
的,用筷子尖把螺肉往壳里捅一捅, 再吸. 再不行便拿牙签挑出来吃. 小时候听大人讲, 这样吸的方
法, 好像别地人并不会,大人们把这当笑话讲, 说某某地的人, 连蛳螺也不会吸,仿佛这是多么笨.
吸蛳螺的时候必求一次吸出,所以声音清脆响亮, 文雅什么的倒是完全顾不上. 后来在《扶桑》
里看到描写扶桑吸螺蛳,描写得那么精致,俨然充满了东方风情,倒很吃了一惊.
河虾是也美味的水产, 不过并不好捉. 每每台风发大水时, 会有河虾慢悠悠飘游在水面,
一副呆傻了的样子。引得很多小孩子去捉,好像触手可及. 但真的要触到时, 它又敏捷地
一弹身子, 逃开了.
有几年,河水污染严重,龙虾倒很多. 捉龙虾最便利的方法是钓. 先用饭团子做饵,钓上一个来后,
撕条龙虾腿做饵. 都不必用钓钩, 用线吊着就行. 如此看, 龙虾真是又愚蠢又残忍的东西.
河蟹也是偶尔能捉到的. 我们那里常见的是一种腿上带很多毛的,我们叫"毛大蟹", 比河蟹略小,
早些年河塘里很多。 母亲很善于捉蟹,说是看到河塘泥地上孔,便知有蟹, 一锹子铲下去断了
它的后路,蟹就手到擒来了。
村人崇尚甲鱼, 或曰鳖, 认为大补. 捉鳖有特殊的技巧和工具。最简单的办法是钓,用缝衣针穿
一块猪肝,就能钓到。还有一种特殊的竹笼,肚子大脖子小,笼口有宽松的网子,鳖钻进去后,
确很难再爬出来。在笼里投上猪肝之类饵及重物,沉到鳖出没地带。 过一夜,或有收获。说得
简单,擅长的人却不多。 我家隔壁的水龙公公就很擅长。 他早年管江口的水闸,独自一人住在
江边的小屋里。常常去大江入河内的岔道,专拣僻静水草茂密的地方捉鳖。他还会用薜荔做凉粉吃。
后来他搬回到我家隔壁,门口有一棵大桃树,还有竹篱和枸橘的篱笆,还有一棵能长出丰美
叶子的柘树,我养蚕时总去偷那树的叶子。童年时很多美好的记忆,居然都是跟这位孤寡的老人
相关。 他去年过世了,再回家时,看到的只有那一间老房子,和门口废弃了的打稻桶。
有一回听父辈们聚在一起忆旧, 说起以前夏日干旱时节,大江的水浅近见底, 大家都去摸鱼,
能摸到好多鱼, 鳜鱼鲈鱼都大把大把。 那时不懂什么鳜鱼, 单叫它狗头鱼, 也不见得多么爱吃.
这些鱼现在河里江里是再没踪影了. 大家一起唏嘘。
这一代代人的回忆, 都如沉沙淹没在了过去,再无重现的可能了.
偶尔的, 我们只能在别处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勉强慰藉一下那份无所依托的乡愁。
2011-8-2
我们大概是经历过乡土生活的最后一代了, 所以有这样浓重的乡土情结.
我成长的乡土,算是水乡,但并不是现今那些古镇的整饬华丽,它要朴实平凡得多。
但对我来说,仍是魂牵梦系的。
乡间有河有池塘有井, 村外有江,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赖.
河里最重要的出产,当然是鱼.
我家人都颇有一点捕鱼的天赋. 比如从我爷爷起,到父亲,到老哥, 都很擅长捉黄鳝.
黄鳝浑身滑溜,很是难捉.他们能在水田里,或是水沟里轻松捉到.不过这个传子不传女,
我一点不知其中诀窍.倒是记得爷爷最爱吃大黄鳝,一斤多重,清蒸,蘸酱油吃,吃完满碟子
都是油星,异常肥美.
父亲是捕鱼的好手.有时用网.网的结构很简单,四根竹竿撑起四方形的网,
再有一根稍长的主竿,随主竿附一根长绳. 用的时候,先在岸边找好一个支点,
把主竿的一头架住, 然后牵着长绳把网慢慢放下水去. 静待一时半刻,
再牵着绳子把网拉起来.网住的鱼便在网上活蹦乱跳, 把许多水珠甩到空中.
这种网好多年不曾见过. 有一回在豆瓣上看到人多多的画, 几乎跟我们那里的网一样,
当真异常激动.
有时父亲也会用鱼叉. 金属的鱼叉装在竹竿头上, 竹竿尾拴根绳子. 用鱼叉极需技巧,
必得眼疾手快,沉稳有力.看准鱼影投出去, 再用绳子牵着收回来,叉上便插着条鱼了.
鱼叉使得好的,村里一共没几人.我那时是很为父亲骄傲的.
老哥擅长的是钓鱼. 他小时候是很会玩的人.旁的孩子只懂得直接砍一根竹竿做鱼竿的时候,
他已经在研究用火将竹竿烤成合适的弯度,在杆身上烫上一圈圈的黑纹做装饰; 研究鱼钩的弯度,
自己打磨加工鱼钩; 研究什么样的鱼喜欢什么样的鱼饵, 自己配制各种鱼饵. 除了钓鱼,
他还喜欢拓印。乡下到处都是残碑,有时一座不经眼的小桥用的石板,上面都有精美的石刻字画。
老哥不知从哪里学来,收集了旧电池的碳芯,拿着毛边纸到处去拓印。他还研究桥牌围棋
等等。 这些对于乡下孩子来说,都是风雅的爱好。我因此常常以他为骄傲。而我自己时常
不自觉地附庸风雅的倾向,若追溯到根源, 也是由此吧。不过成年后,老哥除了麻将,再无所
好。我曾叹息珍珠鱼目的变化,不过我自己又何尝不是。
我唯一擅长捉的一种鱼,叫兔鼻头鱼,其实大约是一种虾虎鱼, 脑袋大, 身体小,只一寸来长,
浑身光溜.它们喜欢贴在岸边石阶上,可能因为村人都在埠头上洗碗洗菜,食物特别丰富的缘故.
捉这种鱼,最要紧是沉得住气.轻轻把手插入水里,慢慢从它背后包抄,一定要慢, 不引起水一丝波动,
一直到双手合到了石头上, 它若还没有发觉, 就成了. 一到夏天,我就最喜欢揽洗碗的活. 夏天天日长,
吃完饭天还大亮着, 等我洗完却黑透了.为此, 母亲自然没少说我, 总被我笑嘻嘻混过去. 这种
鱼太小,没人耐烦吃,况且我也不舍得,就放在水缸里,让它捕食小虫尘埃,做清道夫.
不同的方法, 捕到的鱼很不同. 钓的以鲫鱼居多,常是三指宽的小鲫鱼. 偶尔也有昂刺鱼, 滑溜溜,
唇须带刺. 四川有道名菜叫"黄辣丁", 似乎便是这种鱼,我们却是不喜欢吃的. 钓鱼最不喜是钓来
鲳丝, 通俗的名字是麦穗鱼吧, 形状和大小都如一片柳叶, 太小, 有浪费鱼饵的嫌疑. 用网捕到的鱼
大小皆有, 有时成群的鲳丝一网打起,也是很可观.太多了也有晒成小鱼干, 或拖了面炸一炸, 非常
美味. 用鱼叉捉的自然都是大鱼,鲤鱼或是青鱼. 太大了一次吃不完, 就腌了晒成鱼鲞, 过年时炖肉
吃. 青鱼的鲞最是鲜香,连鱼鳞都油润好吃.
乡里常见的另一种捕鱼方法,是放游丝网.这种网展开了是一个长方形, 短边一米左右, 长边可以
连绵数里. 长边的一侧隔一定距离缀一个浮子, 另一侧缀小铅块, 这样网就能垂直在水中.
捕鱼的人坐在木桶状的小船里, 顺河而下, 一边划水,一边把网放下去. 河面只有白色的浮子,
蜿蜒一路. 一把网放完了几里地, 等再回过来从头收起, 便有小鱼挂在了网上. 记忆里印象很深
的某一天, 我坐在河边看放网, 渔人让小船自由飘在水上, 水面平静无波. 岸边柳枝葱茏, 有一只
翠鸟猛然冲向水面, 叼起银色闪光的小鱼,展开炫目的羽翅. 那时不懂什么隽永,只是看迷了,懵懂
地感动. 后来在缅甸的郊外又见到这样的捕鱼方式,好不亲切.
还有一种抄网,是手持的, 竹篾子围一个圈, 挂上网就行. 夏天一发大水,各条小水沟水流四溢,
鱼虾也被冲得流离失所, 到处都是 .小孩子们便邻着抄网去水流湍急的地方候着,
会有被冲得晕头转向的鱼虾跑到网里来.
年末的时候, 村里还有一大盛事,便是围塘捉鱼.全村青壮年都聚到一起, 把小河两端围起坝来,用
水泵抽上半日, 只抽到围起来的河段只余一米来深的水. 青壮年的男人们都下到水里去,赤手摸鱼,
一时水就搅混了,真应了浑水摸鱼的说法.有人会穿着防水的雨裤,有的人干脆短打上阵.在寒冬腊月
天气, 虽不至呵气成冰, 却也是够冷, 平日里恨不得笼着火盆晒太阳,但这一日水里的游戏却是热火
朝天. 岸上还有许多妇孺小孩或是老人观战. 他们也会提着竹篮子下到河底岸边, 捡些小鱼小虾,
称"拾鱼穗", 大约是由拾麦穗来的. 摸上来的鱼都堆在一起, 堆成白花花一堆. 一直到入夜, 挑起
明晃晃的灯泡, 在夜色中称鱼分鱼, 每家每户按人头得到相应的数量, 美滋滋扛回家去过年了.
这样的盛事,还是生产队年代的故事, 后来就再没有了.我那时候应该还很小,不知怎么印象非常之深刻.
鱼之外的水产, 不能不提螺蛳。螺蛳, 我们叫蛳螺, 是大家喜欢吃的东西.母亲会做一种特别的网,
两根长竹竿撑着, 一下子捅到河底去, 前后拖动一下, 再拖出来,网里除了些许淤泥,是满把的蛳螺.
老哥是半个旱鸭子, 不过也会扶着脸盆沿河岸摸蛳螺, 夏日傍晚洗澡时游一圈, 第二天晚饭桌上就
多一道菜. 蛳螺在清水里养一两日, 吐净泥,把屁股剪掉, 大火爆炒, 加些葱花, 非常香. 炒得恰到好
处的, 螺丝盖会掉大半, 不掉的轻轻一揭也会下来. 用嘴合住螺口一吸,就吸出整个螺肉来.吸不出
的,用筷子尖把螺肉往壳里捅一捅, 再吸. 再不行便拿牙签挑出来吃. 小时候听大人讲, 这样吸的方
法, 好像别地人并不会,大人们把这当笑话讲, 说某某地的人, 连蛳螺也不会吸,仿佛这是多么笨.
吸蛳螺的时候必求一次吸出,所以声音清脆响亮, 文雅什么的倒是完全顾不上. 后来在《扶桑》
里看到描写扶桑吸螺蛳,描写得那么精致,俨然充满了东方风情,倒很吃了一惊.
河虾是也美味的水产, 不过并不好捉. 每每台风发大水时, 会有河虾慢悠悠飘游在水面,
一副呆傻了的样子。引得很多小孩子去捉,好像触手可及. 但真的要触到时, 它又敏捷地
一弹身子, 逃开了.
有几年,河水污染严重,龙虾倒很多. 捉龙虾最便利的方法是钓. 先用饭团子做饵,钓上一个来后,
撕条龙虾腿做饵. 都不必用钓钩, 用线吊着就行. 如此看, 龙虾真是又愚蠢又残忍的东西.
河蟹也是偶尔能捉到的. 我们那里常见的是一种腿上带很多毛的,我们叫"毛大蟹", 比河蟹略小,
早些年河塘里很多。 母亲很善于捉蟹,说是看到河塘泥地上孔,便知有蟹, 一锹子铲下去断了
它的后路,蟹就手到擒来了。
村人崇尚甲鱼, 或曰鳖, 认为大补. 捉鳖有特殊的技巧和工具。最简单的办法是钓,用缝衣针穿
一块猪肝,就能钓到。还有一种特殊的竹笼,肚子大脖子小,笼口有宽松的网子,鳖钻进去后,
确很难再爬出来。在笼里投上猪肝之类饵及重物,沉到鳖出没地带。 过一夜,或有收获。说得
简单,擅长的人却不多。 我家隔壁的水龙公公就很擅长。 他早年管江口的水闸,独自一人住在
江边的小屋里。常常去大江入河内的岔道,专拣僻静水草茂密的地方捉鳖。他还会用薜荔做凉粉吃。
后来他搬回到我家隔壁,门口有一棵大桃树,还有竹篱和枸橘的篱笆,还有一棵能长出丰美
叶子的柘树,我养蚕时总去偷那树的叶子。童年时很多美好的记忆,居然都是跟这位孤寡的老人
相关。 他去年过世了,再回家时,看到的只有那一间老房子,和门口废弃了的打稻桶。
有一回听父辈们聚在一起忆旧, 说起以前夏日干旱时节,大江的水浅近见底, 大家都去摸鱼,
能摸到好多鱼, 鳜鱼鲈鱼都大把大把。 那时不懂什么鳜鱼, 单叫它狗头鱼, 也不见得多么爱吃.
这些鱼现在河里江里是再没踪影了. 大家一起唏嘘。
这一代代人的回忆, 都如沉沙淹没在了过去,再无重现的可能了.
偶尔的, 我们只能在别处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勉强慰藉一下那份无所依托的乡愁。
2011-8-2